本书通过观察中西文明数千年来相互分野与相互融和的历史,探寻两大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交替领先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特质,并力图在这个认识的前提基础上,勾勒出中国法治之路的未来方向。全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契约、和谐、同归、法治、精神和统一。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 | 文明与法治(寻找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观察中西文明数千年来相互分野与相互融和的历史,探寻两大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交替领先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特质,并力图在这个认识的前提基础上,勾勒出中国法治之路的未来方向。全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契约、和谐、同归、法治、精神和统一。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推荐 中国法治是一个将西方舶来的“种子”栽种到中华文明“土壤”之上的历史命题。自从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砸开之后,历史的钟摆就一直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移植的张力之间剧烈摆动。我们相信历史的钟摆终有一天会指向一个稳定的均衡,然而它究竟会在哪里?今天的中国人究竟能够开创出怎样的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以指引这个渡尽劫波的民族重新获得一种属于自已的理想生活方式? 本书通过观察中西两大文明数千年来分野与交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揭示了中西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交替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及其根深蒂固的内在特质。在纵向的历史认识基础上,本书结合对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华人社会的法治模式及当代问题的横向研究,创见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法治模式的若干构想,从而初步勾勒出了自己心中那一条通往理想未来的路。 这是一本关乎中西历史的书,这是一本关乎你我未来的书。请慢慢地阅读它,因为它或许真的可以帮助你解答心中某些萦绕已久的困惑…… 目录 序言 寻路 第一章 契约 第一节 洗尽铅华唯见契约 第二节 为什么契约属于西方 第三节 文明的第二分水岭 第二章 统一 第一节 李约瑟的半个谜底 第二节 为什么统一属于中国 第三节 文明的第一分水岭 第三章 和谐 第一节 历史轮回的第三回合 第二节 为什么和谐源自中国 第三节 文明的第三分水岭 第四章 同归 第一节 有条不紊的历史主线 第二节 中西文明的补课运动 第三节 一座殊途同归的桥 第五章 法治 第一节 两个相互矛盾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三个华人社会的案例考察 第三节 中西文明交融中的中国法治 第六章 精神 第一节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第二节 一个关于人性的判断 第三节 新时代,新精神 结语 驿站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明与法治(寻找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哲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08437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3 |
出版时间 | 2009-03-01 |
首版时间 | 2009-03-01 |
印刷时间 | 200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909.9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5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