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
内容
编辑推荐

12位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帮助你全面解读这次“金融海啸”,剖析它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在本书中你可以了解到:

危机的缘起:为什么人人有房住的美国梦难圆?

危机的根源:是人性的贪婪?是金本位的缺失?抑或还是……

危机的蔓延:一国的金融困境为何会演变为全球性灾难,造成全球性恐慌?

危机的“机”:在萧条时期,免费的午餐有吗?能给你带来财富的闲置资源有吗?如何化“危”为“机”?

危机的治理:在全球性灾难面前如何自救又救人?

危机的治理:在全球性灾难面前如何自救又救人?

内容推荐

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们来打造的这本《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全面、深刻地解读了这次“金融海啸”,剖析了它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它能为处在变幻莫测的让人看不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的读者提供多维视角和理性思维,使其摆脱非理性的诅咒,能够静心梳理如今所发生的一切并泰然处之。书中每个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次危机进行了探讨,每一个角度,代表着一份理性,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理性分析来帮助读者理解这次让人捉摸不透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目录

一场避免不了的危机

 谁制造了次贷危机?

 借梯上房,穷人圆了美国梦

 美国房地产泡沫崩塌,次贷危机发生

 梦醒时分,一枕黄粱

 转嫁危机,美国转嫁风险给世界

 次贷危机在考验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远未结束,更大风暴正在到来

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

 金融危机:无可回避的宿命?!

 请别嘲笑费雪!

 心理非理性:无法摆脱的诅咒!

 宿命式规律:无可回避,并将继续演绎

次贷危机:金融体系中的黑洞

 次贷危机:黑洞是如何撕裂金融体系的

 危机未来走向:黑洞还可能吞噬谁

 危机根源:对症才能拯救

 次贷危机与中国:危与机的权衡

全面衰退的经济长周期才刚刚开始

 资本哪里去了?

 都是金本位缺失惹的祸

 上一次大萧条,教训依旧在

 新一轮大萧条,可美国还是美国

 全面衰退的经济长周期才刚刚开始

这个冬天有点冷:金融海啸之忧思

 金融海啸腥味十足

 根繁叶茂的衍生金融产品:潘多拉的魔盒?

 过度风险承担的“道德危机”

 脆弱的次贷证券化业务流程:不能承受之轻

 金融体系跨越国界的“传染效应”

 金融海啸之后全球实体经济拐点隐现

 中国经济真的要过冬了吗?

政府救助和强势美元是靠不住的

 紫禁之巅,月圆之夜:次贷危机的黄金分割

 一种惜贷,两处缘由:次贷震中的风险模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政策游戏的昂贵代价

 若要救入,必先自救:试错之后的顿然醒悟

 叛逆无罪,另类有理:美元走强的强盗逻辑

 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走下神坛的美元宿命

 乱世积因,盛世结果:货币体系的未来之路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宏观政策评说

 “你不好,我也不好”

 转向的宏观调控政策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

 “跛脚马”更“跛脚”?

 注意“前车之鉴”

 受重创的公信力与执行力

 “从长远看,我们都会死”?

次贷危机及其终结:我们应该站在哪里

 形势正在起变化!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两大阵营

 我们应当站在哪里:中国未来发展的三个选择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真正可怕的冬天还在往后

 中国增长奇迹,能否独善其身呢?

 虚弱的宏观政策

 应对危机,我们还能走得更远吗?

金融海啸袭来,中国经济能否逆风飞扬

 次贷危机并未终结

 中国宏观经济如何逆风飞扬

 如何降低中国外汇储备在危机中的损失

如何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政策选择

 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独善其身?

 是什么挑战了西方的救市政策?

 国内的政策空间有多大?

 政策要回到十年前吗?

 结构性调整的动力在哪里?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危”与“机”

 危机袭来,中国经济整体走势如何?

 银行、股市、国债、房地产,投资如何选择?

 确保就业,重中之重

 增加收入,扩大内需

 刺激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齐上阵

试读章节

次贷危机与中国:危与机的权衡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直接影响小,但间接影响不容忽视”。就直接影响来看,次贷危机直接导致我国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很多投资出现损失。2004年以来,随着中国双顺差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外汇储备也越来越多,给我国内部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为了化解这种压力,我们开始鼓励中国资本走出去,尤其是鼓励中国的金融资本走出去。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这些投资很多都出现了巨大的亏损,例如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QDⅡ都出现了70%左右的亏损,像中国平安238亿元人民币购买的富通集团的股票现在只有8亿元左右了。中投公司的一些重大投资也出现了账面亏损,我们的外汇储备买了1万多亿美元的美国证券,也存在损失的风险。

就间接的影响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按照中国以往的数据,美国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会下降6个百分点。按照现在的态势来看,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的衰退可能要成为一个现实,美国第三季度国民经济已经负增长,第四季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实体经济的衰退必然导致美国的进口需求锐减,影响我国的出口。而且,随着次贷危机演变成日益严重的次贷风暴,次贷危机已经逐渐把全球经济拖入衰退的边缘,如果说在2007年,我们对美国出口的下降还可以通过扩大对欧洲的出口来抵补,那么今天,随着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下滑,这种“美国下降欧洲补”的现象可能无法在明年的出口中实现了。所以,我们认为次贷危机可能会像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的“9·11”一样造成中国出口下降,出现出口增速的一个新的底部。这只是次贷对中国出口在规模上的一个影响,我们认为更严峻的挑战可能还是在资金上。次贷危机很可能引起中国出口产业的资金链紧张,甚至有些出口企业可能会出现破产。中国的出口产业,尤其是民营出口企业,它们的资金很多都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用提供,形成一环欠一环的资金链,而这个资金链最终的还款来源是外国进口商支付的货款。但是,随着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欧美等国家的进口商要么濒临破产,要么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从而出现了拖欠中国出口企业货款的现象。一旦货款被拖欠,那出口企业就支付不了上游企业的欠款,上游企业也支付不了再上游企业的货款,这个资金链由原来的顺畅运转一下子陷入紧张境况,如果这个环节再有企业因资金短缺而破产,那么整个资金链都会受到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破产,给我国出口产业带来沉重打击。那么以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而言,出口的快速下滑必然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通过外资对中国的投资产生影响。改革开放30年,很多欧美金融机构在中国进行了大量投资,有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也拥有法人机构、合资公司或参股公司。例如,AIG的子公司友邦保险现在是中国保险市场上最大的外资保险公司,我国很多合资保险公司都有外资股东,随着像AIG这样的外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而且,一旦外资金融机构陷入严重困境,那它们就可能抛售在中国的投资,如果这成为现实,那么很可能导致以下结果:一是导致中国资产价格下跌,如果是大量抛售,那么必然会加速已经处于下跌通道的中国资产价格的下跌;二是通过抛售所获得的资金如果短期内都需要换成美元从中国集中汇出,这很可能在短期内给我国外汇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三是这种抛售行为将影响我国的改革进程。在中国金融机构改革方面,近年来我们一项重要的改革政策是给中国的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希望这些战略投资者能够全力参与中国金融机构改革,改善中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尤其在银行业,我们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力度是很大的。到今年,这些战略投资者所持有的股权会逐渐到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战略投资者抛售股权套现,那么战略投资者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在他不再持有股权,不再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利益相关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他还会积极参与中国金融机构的内部改革。

最后,通过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产生影响。今天,中国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强,尤其是9月份以来,中国股市实现了和全球股市的共振,和全球股市一起下跌。我们的股票市场从2007年10月份6124点下跌到2500~2600点可以说主要是我们自己内部原因所致,但从2500点到1600点左右的下跌则主要是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所致。次贷危机的恶化,导致全球市场下跌,我们也跟随下跌。这其中最明显的还不是股市,而是中国的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和全球市场的联动性比股市要强。这种下跌还仅仅是次贷影响的一个方面,现在更严重的在于次贷危机还影响了中国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信仰。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国内投资的信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残留的一点点信心在股市不断下跌中被不断地摧残。信心的丧失是一个很快的过程,但是要把信心恢复过来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没有信心的支撑,金融市场的上涨也是缺乏基础的。此外,次贷危机还沉重打击了中国投资者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期投资信仰。中国股票市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波动性强,其原因则是大家都喜好做短期交易。但从2005年开始酝酿的跨年度大牛市却使大量的投资者认识到“持有”才能挣钱,所以中国的投资者喊出了“死了都不卖”的口号,长期持股、长期投资的理念开始生根发芽。但是,次贷危机一来,大家发现现在是“不卖就得死”,大家发现美国投资者几十年长期持有的金融机构的股票到现在却一文不值了。长期投资的信仰受到了沉重打击,而这对中国股市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次贷危机对中国来讲也并非全是“危”而没有“机”,我们也完全可以抓住次贷危机的机会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金融的崛起。我们可以抓住次贷危机给中国出口产业造成重创的机会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进行积极调整转型,建立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我们也可以利用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金融机构破产、金融人才失业的机会引进华尔街的华裔金融人才,为中国金融的崛起储备人才基础;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拥有强大外汇储备可以参与救市的良机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话语权;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利用世界经济萧条、企业资产低价的良机收购国外企业,获得产品、技术、资源、品牌、销售渠道等。当然,在抢抓机遇时还要睁大眼睛,慎之又慎。P42-45

序言

经济危机是人类进入17世纪后所无法回避的宿命,它频发地以不同的形式侵扰着我们,几乎每十年就会有一次或大或小的危机发生。

然而,对于经济危机的存在和影响,您也许许久或者从来就没有深刻地感受过。但这一次,起源于美国华尔街次债风波的危机波及四方,蔓延全球,您应该感受到了或许正在深刻地感受着它所带来的影响。“金融危机”、“金融风暴”、“金融海啸”等等字眼充斥了我们的视野,惊惶和恐惧散布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其影响之深、波及之广,连一向谨慎的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他所见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也评价说:这场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类似。

面对着这样一次大危机,我们似乎了解得并不多。当美国次贷危机扣动这次金融危机的扳机时,我们似乎对次贷这一新的金融衍生品是什么还不是很清楚;当雷曼兄弟申请破产,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等知名投资银行深陷次债泥潭时,我们才发现,发生在华尔街的次债风波并不是聪明的金融投资家们为圆一个“穷人能买得起房子住”的美国梦而给我们开的一个简单玩笑;当美欧各国政府先后宣布以亿万资金输血救市时,恐慌其实已经蔓延开了,问题已不只是美国的问题,危机也不只是美国的危机……

时至今日,人们对由美国次债风波触发的这次金融危机依然迷惑不解和深感茫然。因为谁也说不清危机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虽然各国政府纷纷使出各种招数来救市,但是,政府的救助靠得住吗?在现在看来,危机似乎没有缓和的迹象,相反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种情势面前,人们不知道危机将会持续多久,它会如何演化……

而当危机遇到中国,危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和多大程度的影响和危害?这更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和了解的问题。尽管中国的金融领域还没有类似美国这样的危机,但是,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同样也无法回避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其实,这种危害和影响已经波及中国的实体经济,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中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对此,人们不禁会问:作为一个日益融入全球化大潮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能否在危机中独善其身,或者像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那样逆风飞扬?还是中国经济真的也要跟着过冬?

人们的这些困惑、不解、疑虑和担忧在让人看不懂的金融危机蔓延和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不断地滋长着惊慌和恐惧。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大多表现为不知所措或者惊慌失措,或者被动地接受着这一切,而危机正是这样颠覆着我们的世界。

诚然,危机是无可阻挡,但是危机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而必须重拾信心,冷静面对,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除了要摆脱恐慌和重拾信心,我们是否应该还需要做些什么?尽管我们无法具体地知道下一次经济景气将会发生在什么时候,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为下一次经济景气的到来做一些准备。当然,其中首先要准备的是,我们需要更清楚全面地了解这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根源,理解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化,洞悉它将会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挖掘出危机中潜藏的发展机遇,等等。

我们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们来打造这本《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正是基于满足这种需求这一出发点。我们希望这本《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能为处在变幻莫测的让人看不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的读者提供多维视角和理性思维,使其摆脱非理性的诅咒,能够静心梳理如今所发生的一切并泰然处之。书中每个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次危机进行了探讨,每一个角度,代表着一份理性,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理性分析来帮助读者理解这次让人捉摸不透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卫平//陈雨露//周业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99774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1.5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