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危机逼近人类--对21世纪人类面临形势的观察与思考
内容
编辑推荐

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洪水泛滥、海平面升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一些岛国被淹没,全世界有一些低洼的沿海城市沦陷,土地荒漠化、人口大爆炸、生物大灭绝、生态环境恶化、生态难民涌现、水资源短缺、粮食短缺、能源短缺、金融危机……这大概就是21世纪人类面临挑战和危机的一幅时局图。

“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南极冰盖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6米,包括纽约、孟买、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将会被淹没”。“但即使现在,很少人完全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2007年11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严厉的警告。

要拯救我们的地球,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觉醒起来,行动起来,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公民,更要节能环保,减少排放,只有做到全民节能,全民减排,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这样,地球才有希望,世界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希望。

赶紧点,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每个人做起,救救我们这个业已失衡的地球吧!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形势报告,更是一本描绘21世纪人类命运和面临挑战的书籍,它关切着受损的自然环境、生态和地球,更关注人类的发展和未来。

“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南极冰盖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6米,淹没一些沿海城市,包括纽约、孟买、上海”。“但即使现在,很少人完全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2007年11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发出的郑重警告震惊了世界。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上说,我们(人类)今天处于十字路口之上,一条道路是达成全面的、新的气候协议;另一条道路则是背叛我们的地球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的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说,“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趋势的必要性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普遍性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对世界构成的威胁“远比国际恐怖主义大得多”。

前美国副总统戈尔说,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对这个星球负责。

目录

前言一 21世纪,人类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

前言二 救救我们这个业已失衡的地球吧

第一章 一个贫富严重失衡的世界

 一、21世纪,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

 二、世界是平的吗?不

 三、在这个世界上,富人究竟有多富

 四、在这个世界上,穷人究竟有多穷

 五、现代文明世界,居然有1.7亿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章 千年发展目标能实现吗?

 一、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忧患

 二、中国是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典型

 三、2005年联合国千年目标进展报告

第三章 “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

 一、潘基文警告说:“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

 二、地球正在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三、大江告急,湖泊告急,珊瑚告急,海洋告急

 四、2050年以后,石油时代即将终结

 五、2050年前后,人类将为争夺“水”而发生战争

 六、百年后,南北极冰层将会消失殆尽

 七、21世纪中后期,诺亚方舟的故事将会重演

第四章 人口大爆炸。地球难以承受之祸

 一、60亿、80亿、100亿,地球能承受如此重负?

 二、今天人类正在可怕地透支地球

 三、异常天气,向人类发出了怒吼和呐喊

 四、中印:全世界最拥挤的两列“火车”

第五章 困扰人类健康发展的大敌是什么

 一、流行性疾病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敌

 二、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何等的脆弱

第六章 人类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一、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一股短暂的激流

 二、恐龙的灭绝对当今人类有什么启示

 三、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什么

 四、从宇宙中来,到宇宙中去

第七章 关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忧患意识使小国大放光芒

 二、四百年殖民史,是非洲贫穷落后的根源

 三、中国模式:非洲的新机会与新希望

第八章 拯救我们这个业已失衡的地球吧

 一、告别石油是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

 二、环保斗士,世界环保事业的先驱与希望

 三、你每年要制造多少二氧化碳

 四、拯救地球的简单方法

 五、科学家是怎样在拯救地球的

 六、一亩森林的价值与13亿人环保的必要性

 七、提倡科学生活,反对奢侈浪费

第九章 面对危机,世界大国的选择

 一、美国对消除贫困不感兴趣,它只痴迷霸权

 二、联合国、日本和欧洲,世界环保事业的三大旗手

 三、石油啊,石油,你是中东的乱源

 四、印度的选择:军事大国乎,消除贫困乎

 五、尴尬的处境:世界工厂乎,世界烟囱乎

 六、俄罗斯:“能源沙皇”开始翩翩起舞

 七、中国:节能环保和开发新能源的生力军

第十章 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展望

 一、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二、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现代工业文明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四、走出工业文明,拥抱儒家文化

 五、人类危机论乎?人类机遇论乎?

附录一 西方学者对人类未来的展望

 一、地球有十大危险

 二、世界将变成这样

 三、千年后,人类将会盛极而衰

 四、如果人类消失,世界将会怎样

 五、人类消失20万年后将遗迹全无

附录二 本书的参考书目

后记 居安思危,人类才能走出困境

试读章节

一、21世纪,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

现实的残酷性,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形象的国际政治课,虽然时代在前进、在发展,但是,它也并非我们过去想象得那么美好、浪漫与抒情。

记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在谈论和展望21世纪时,无不对它寄托无限的憧憬和神往,很多人总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它描绘成一个没有战争和冲突,一个实现了和平与发展,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富裕、文明与祥和的美好世纪。

人们善良地希望:在这个世纪里,将消灭贫穷、消灭黑暗、消灭不平等,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世界大家庭中。

人们善良地希望:在这个世纪里,所有的人,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大家都过上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幸福生活。

毫无疑问,向往美好,向往未来,向往和平,向往宁静,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没有一点过错。

倘若是这样,这该是一个多么美妙、多少美好的世纪啊,这也该是多么令人神往,多么令人激动的世纪啊!

记得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春风,是寒冬的向往;丰硕,是金秋的向往;蓝天,是小鸟的向往;大海,是鱼儿的向往;21世纪,是人类的向往。

甚至很多人在期盼21世纪的文章里大声呼唤:“让我们展开热情的双臂,拥抱这个美好世纪的到来吧!”

然而,时光飞逝,弹指间,20年匆匆过去,人们梦寐以求和期盼的21世纪,便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中间:“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人口突破60亿、巴以冲突不止、非洲的干旱和饥荒、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印度洋海啸的发生、禽流感的全球性肆虐、马德里“3·11”恐怖主义爆炸、伦敦“7·7”恐怖主义袭击、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横扫、中国南方遭受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缅甸遭遇“纳尔吉斯”强热带风暴的袭击、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

现实的残酷性,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形象的国际政治课,虽然时代在前进、在发展,但是,它也并非我们过去想象得那么美好、浪漫与抒情。相反,这仍然是一个有着战争、有着恐怖主义、有着边界冲突、有着内战交织的世纪。

这仍然是一个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存在的世纪。

这仍然是一个有着饥饿与贫穷、有自然灾难发生的世纪。

这仍然是一个有着艾滋病、癌症和禽流感横行的世纪。

这仍然是一个有贫富差距存在和不平等充斥的世纪。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还是一个人口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危机等一起交织与并发的世纪。

目前,世界上出现的粮食价格上涨、石油价格上涨、铁矿石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全球性通胀,正是人类面临危机的具体表现。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进入21世纪后,人类已经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代,处在一个充满严峻挑战和考验的十字路口,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警告说:“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

二、世界是平的吗?不

据波士顿咨询集团最近发布的研究数据,全球身价超过百万美元的富人数量在2006年达到960万人。这些富人只占全球人口总数的0.7%,但却掌握了高达33.2万亿美元的财富,几乎是全球财富总和的1/3。面对这组数据,你能说世界是平的吗?世界的财富由极少数人控制,你能视而不见吗?

哥伦布这一生最伟大的发现,就是通过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而美国知名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信息时代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他认为当今世界是平的。也就是说,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现,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变得没有差异,整个世界都处于同一个平面之上。

当然,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诞生,拉近了世界不同地区人们彼此沟通和交往的距离,使人们变成了地球村的村民,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也是信息时代进步的一大特征。

但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的差异性。在这个世界里,就是在美国,在这个信息产业的发源地,虽说绝大多数人拥有电脑和生活在互联网之中,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电脑和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互联网上,那些流浪者连衣食都发愁,生活都拮据,他们还有心思去泡网吧吗?

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目前有3亿多人口,其中还有将近3000多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在美国,有一个组织叫做“全国结束流浪联盟”,其中有很多成员从战场上归来,成为流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据该联盟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9·11”以来,100万退伍军人中有7.2万人生活拮据。如果弗里德曼先生去走访一下美国的移民、黑人和退伍军人,他大概不会说:“这个世界是平的。”他把这个世界看得太理想化了。

这个世界是平的吗?不,它不但不是扁平的,而且还是严重倾斜的、失衡的。我们可以从世界财富的分布、生产力水平、技术优势和人均能源消耗等很多方面的数据中,观察到这个世界不是橄榄形或金字塔形的,而是倒金字塔形,不稳定的。

一是财富的人口分布失衡。据波士顿咨询集团最近发布的研究数据,全球身价超过百万美元的富人数量在2006年达到960万人。这些富人只占全球人口总数的0.7%,但却掌握了高达3312万亿美元的财富,几乎是全球财富总和的1/3。面对这组数据,你能说世界是平的吗?世界的财富由极少数人控制,你能视而不见吗?

二是财富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就整体而言,世界上的财富主要集中在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广大的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还是相对贫穷。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是不均衡的。亚洲相对发展得好些,非洲相对落后一些。同在一个亚洲也大不相同,在亚洲地区,海湾石油国家和东亚四小龙相对富裕,其他地区相对落后。

三是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极不均衡。就这一点而言,世界可以分为四个世界,即发达世界(国家和地区)、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极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因为太富裕而为肥胖症发愁,极不发达国家因为极其落后而为生计发愁。在2007年,卢森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70000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位。而排名最后的塞拉利昂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仅为561美元。其贫富悬殊就好比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

P9-12

序言

告别了20世纪,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千年,迎来了一个充满期待、渴望和向往的21世纪。

我们期待,期待21世纪是一个和平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再也没有战争和冲突。

我们渴望,渴望21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再也没有贫穷和饥饿。

我们向往,向往21世纪是一个充满合作友爱与平等交流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再也没有宗教冲突和种族仇杀。

因为20世纪给了我们人类太多的反面教训:可以说,人类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中度过了动荡不安的一百年。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包括幸存下来的老兵,他们都反对战争,祈祷和平,希望世界能够和谐安宁,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然而,21世纪的到来,正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吗?它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变化呢?是欢呼雀跃,还是恐惧担忧?是继续上演20世纪那样一场冷战,还是另辟蹊径,走向和平与合作的道路?

如果现在就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和定性的判断,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人类在20世纪自身毫无节制地生育和对资(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了在21世纪初期就面临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以及地球环境的严重恶化。与之而来的是,全球性的干旱和荒漠化、缺水危机、气候危机、粮食危机、生物物种的大灭绝、能源危机、石油时代的终结、南北两极最终消失,这一系列危机一个接着一个,紧逼着人类,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稳定地发展。再加上艾滋病的全球性泛滥、核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恐怖主义的肆虐、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21世纪,人类已经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21世纪,是一个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严重失衡的时代。

21世纪,是一个人口发展严重失去平衡的时代。

21世纪,是一个动植物物种大规模毁灭和消亡的时代。

21世纪,是一个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时代。

21世纪,是一个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时代。

2008年7月一8月,石油短缺和供不应求的危机已经深刻地显现出来,石油价格飙升,一涨再涨,甚至冲破一桶147美元大关,向着150美元进发。全球有色金属短缺的现象也已呈现出来,各种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尤其是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使整个世界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危及到世界各国经济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一系列危机,开发新能源,增加粮食产量,就控制不住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发生在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和这场金融海啸,从北美到欧洲,一直蔓延到全球各地,世界各国无一幸免,使本来就已危机重重的世界雪上加霜,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如果应对不好,世界将有可能重蹈20世纪30年代那场可怕的经济危机。

因此,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决定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从深层次上说,工业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新自由主义模式走到了尽头,过度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已经使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地球遭到巨大破坏,并把人类推向巨大灾难的边缘。人类要发展,就必须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文明的发展已经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这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发出的呐喊。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达到地球承载的极限,濒临失衡的地球已经无法再为今天的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空气、水和能源。

今天,地球上的60多亿人中间,就有20亿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其中12亿人不足1美元,还有8.45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搞不好,人类文明真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世纪、某个时期失去秩序,走向失衡和崩溃。

《增长的极限》已提出过严重的警告:能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与人口的过度膨胀,将会使人类走向灭亡。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学教授戴维·皮门特尔领导的由11名研究生组成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正在毁灭我们自己。”

2008年5月29日,包括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700多名著名科学家,集体呼吁美国政府带头阻止全球变暖。科学家们说,全球变暖带来了“前所未有而且是人们预料不到的”后果。他们在一封信中呼吁美国立即减少碳排放量。

关注全球问题科学家联盟发表的这封信警告说:“如果不减少碳排放量,那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将面临海平面的进一步升高以及更多的热浪、旱灾、野火、融雪、洪水灾害和公共健康威胁,同时还将有更多的动植物灭绝。”他们最后说:“现在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最危险的事情就是政府不作为。”

英国保守党的一位领导人戴维·卡梅伦在《经济学家》“2007年的世界”栏目中撰文,他把气候变化列为目前全球挑战的首位。美国保守党的总统竞选人约翰·麦凯恩则警告说:“如果我们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保护地球,那么全球变暖将成为一个可怕的现实,这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预示着可怕的未来。”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谈及人类所面临的挑战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人类正处在一个转折点。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上说,我们(人类)今天处于十字路口之上,一条道路是达成全面的、新的气候协议;另一条道路则是背叛我们的地球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节约能源,注重环保,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时不我待!

全世界共同行动起来,摆脱金融危机,重振经济信心,已经迫在眉睫!

21世纪,人类已经处在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时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今天,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危机、沉着地应对挑战,人类才能拥有新出路、新希望、新未来!

作者 符勇

2008年10月于北京市西郊·远洋山水·尚书房

后记

研究人类所处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透视人类的未来和前景,是本书所关注的一大焦点,’也是本人在四川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研究所和南亚研究所攻读现代国际关系史时研究的一大重点。记得导师们当时一再叮嘱,要研究国际关系,就必须深入而又扎实地研究世界格局、人类的现状与未来和世界头号大国美国的外交战略这三大课题,只有在拥有了这些的基础之上,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世界和人类的未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区域史和国别史的研究,这本书的出版,实际上是完成我导师布置的“研究生作业”。

通过对这方面的大量书籍、论文和文章的阅读与学习,我深深地感到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远远超乎了自己的想象:一是来自“天灾”,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一系列恶性循环与连锁反应。包括南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岛国家被淹没、生态难民大转移等。二是来自“人祸”,就是全球人口超过60亿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恶性循环与连锁反应,包括进一步加剧业已存在的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水危机等。

因此,21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地球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人类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文明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的报告《人类处在转折点》是一种预言的话,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的话,那么,他们的预言在21世纪就已经全部兑现了!必须引起全人类的高度重视,否则,将会留下无穷无尽的祸患!面对这些挑战和危机,人类只有背水一战,一方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出工业化文明的怪圈,坚持节能、减排,走生物工业文明的道路和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还必须大力控制人口增长,缓冲地球的承载压力,缓解对能源、环境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不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我们就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遭到地球的报复。

现在的地球,就好比一头带着伤病而又负重爬坡的老牛,缓慢而又艰难地拉着60多亿人类在前行。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集团和每个人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在行动起来,已是时不我待。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本书是一种呐喊,是一种呼吁,是一种善意的警告,是一种殷切的呼唤。

它呼唤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觉醒起来,自觉地节能,自觉地减排,自觉地环保。保护好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了我们这代人,不,也为了我们子子孙孙能延续下去、发展下去。如果这本书的出版能唤起人们的这种环保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能达到这种目的,那就是这本书写作的目标和宗旨。

写这本书,也经历了十分艰辛的过程。尤其是我们这种新闻从业人员,工作忙,应酬多,上有老下有小,事务多而又繁杂,只有充分利用节假日、休息日,一早与一晚进行写作,可谓忙中偷闲,见缝插针,挤出一切时间进行写作、构思、修改和提炼,经过三年的寒冬与酷暑,终于熬制而成了这本草创之作。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句话从我初中懂事后,就一直陪伴着我。考大学、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的三考和现在的著书立说,它都一直伴着我成长和勤勉。有时候,岂只是三更和五更,当小孩和老婆睡着后,二更和四更爬起来看书、写作,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40岁之前,还玩过通宵达旦的事。进入40岁后,便改成了早睡早起的作息时间。就这样,与时间作斗争,终于挤出了大量的读书时间,进行学习、写作和反思。虽然十年冷板凳有些清苦和单调,爬格子是一件“字字句句皆是血”的清贫工作,但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一个人夜捧书读,畅游书海,灯下漫笔,间或还有明月作伴,星星作陪,也是人间一大美事。读到兴致时,写到兴奋时,真是神清气爽,浑然不知疲倦,全然忘却了时间!一个人独自神游在书海茫茫之中,纵横于上下五千年之间。一本好书给人的智慧与力量,一本名人巨制给人的启迪和教益,甚至比喝国酒茅台还要尽兴得多!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我们编书写书的一大真实体会。20世纪90年代,初到北京,经济实力差,只好写一些章节或编一些书稿挣钱。几年下来,终于用这些“打工”挣的钱,在风景秀美的北京市西郊,买下了一套专门用于藏书、读书和写书的大书房,可以安静地写作和看书,这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真是一件莫大的恩惠和天大的赏赐啊!

现在,“小康”之后,便开始了新的征程,出版属于自己的书籍,开始阐释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见解了。虽然,经常会熬更受夜,失掉多少聚会、应酬和欢乐,但书中自有滋养,天底之下,能有什么比肩负使命、著书立说、为国奉献、青史留名更为美的差事呢?

这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中国生产力学会和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给我提供的帮助与支持。其次,还应当感谢母校四川大学给我提供的知识动力和精神慰藉。记得在川大历史系攻读硕士期间,开放式的学术讲座,使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一有机会,便去旁听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一大治学大师缪越、杨明照等老一辈学术泰斗的演讲,亲眼目睹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饱学诗书的渊博、侃侃而谈的大家风范,真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滋养和享受。现在每每回想起来,还记忆犹存。一次听完杨明照先生的演讲后,我鼓起勇气,让杨老为校学生会创办的《星地》杂志题词,没想到,他和蔼可亲,微笑着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的事,我支持。”随后,在我的笔记本上题写了“祝《星地》越办越好”七个大字。至今,我还保留着他的亲笔真迹。尤其是听到我的恩师伍宗华先生、罗建国先生和顾学稼先生谈及川大儒学先贤徐中舒、冯汉骥、童恩正、廖季平、杨锐、吴玉章、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更是仰慕不已。这些先贤们一生饱学,终生勤勉,却谦逊为人,低调做事。他们真是高山仰止,清气浩荡啊!他们生活上追求越简朴越好,做学问追求越博大精深越好的品格,一直铭记在我的心中。有时夜半读书,还肃然起敬。今生最不能忘怀的是他们关于学问的幽默注解:学问,学问,就是要学要问,边学边问。所谓大学问,就是大学大问,博学多问,不耻下问。唉,他们这些学界泰斗,还如此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反观今日之我们,只学不问,大学而不大问,勤学而不好问,难道还是在做学问吗?做大学问吗?我常常这样反思自己,有时倍觉惭愧和无地自容啊!

第三,要感谢我的叔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吕大吉研究员,他不负使命,从哲学转入宗教,在中国宗教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基础之上,卧薪耕耘,奋力开拓,他主持编写的《宗教学通论》和《宗教学通论新篇》使他成为中国宗教理论界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他的这种理论勇气、开拓、胆识和勤勉治学,一直鼓励着我,鞭策着我,学习一生,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这本书的出版,最不能忘记和最应当感谢的是罗马俱乐部的创建人奥锐里欧·贝恰博士,他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通过罗马俱乐部的一份份报告得以展示出来,每当看完罗马俱乐部的报告时,内心十分沉重,有时甚至失眠,我真诚地感激这些科学家和报告给我的教育,尤其是内心的激励与鞭策,使我才有勇气去承担这些类似的重大课题,关注人类、关注世界,尽一个学者的使命,尽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那怕是尽一点点小小的责任,也觉得不负人生。这本书的出版,或许,就是沿着贝恰博士的足迹,作出的一次艰难的尝试吧!

拉杂写来,是为后记。  作者符勇

2008年5月3日截稿于北戴河海滨公寓

2008年10月定稿于北京市西郊·远洋山水·尚书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危机逼近人类--对21世纪人类面临形势的观察与思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符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34158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98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