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中央会议上发出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一句经典名言。
他是最为主动自觉地为中青年干部“让位荐贤”的开明老同志。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一是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改革,池必卿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图书 | 怀念池必卿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他在中央会议上发出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一句经典名言。 他是最为主动自觉地为中青年干部“让位荐贤”的开明老同志。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一是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改革,池必卿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内容推荐 本书的出版既是对已于2007年11月去世的池必卿老书记的深切缅怀,也是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贵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开放那一段艰难而又充满锐气、朝气、正气的历史的回顾与再现。 本书的作者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当年贵州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亲闻者。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的文字,从不同方面再现了贵州改革开放的最初历程,再现了池必卿老书记的当年风貌。 目录 池必卿同志生平 回忆在池必卿同志领导下工作的岁月 实事求是、敢于决策的省委书记 历史大转折中的老书记池必卿 深切怀念尊敬的池必卿同志 远距离视线中的池必卿 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实事求是——怀念池必卿同志以民为本的领导风范 一位优秀成熟的领导干部——追记在池必卿同志领导下的岁月 深切怀念池必卿同志 难忘老书记的二三事 怀念敬爱的老领导池必卿同志 一个从实际出发的领路人——回忆池必卿同志在贵州 省报总编眼中的省委书记——记池必卿 振奋人心的岁月——贵州“包干到户”诞生记 率先启动农村改革的大手笔 我过我的独木桥——池必卿同志与贵州包干到户 永远的老头儿 天门中断楚江开——池必卿同志二三事 池老自有池老的魅力 随池书记下乡30天 巍巍之岳——浅议池必卿同志在贵州工作时的二三事 改革浪潮兴起中的池必卿同志 难忘的一件事 省委一把手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 爱民书记池必卿 一位真正的老革命——我心目中的池必卿同志 忆必卿同志感人的几件事 艳红桃园忆念池书记 怀念池必卿同志 稳定了农民这一头——贵州放宽农业政策纪事之 痛苦的过程——贵州放宽农业政策纪事之二 包干到户姓“社”不姓“资”——贵州放宽农业政策纪事之三 后记 试读章节 池必卿同志生平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贵州省委原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池必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池必卿同志,1917年12月23日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上庄村,青少年时代先后在上庄村小学、平定县立中学附属高小、平定县立中学读书,1935年8月考入太原市友仁中学。“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学校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进步同学的启蒙和帮助下,参加了学习和宣传新思潮的组织——读书会,阅读了许多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通俗读物。“西安事变”后,他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敌救亡先锋队(简称“抗先”)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等进步组织,并担任本校抗先队队长和民先队小队长,积极声援“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抗日救国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中坚力量,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1937年7月加人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爆发后,党组织派他回到家乡平定县组织游击队,并担任中队支部委员,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不久,同本县的其他游击队武装一起转入晋冀豫交界的太行山区,进行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先后担任北方局晋冀豫边区和顺县委委员兼二区委书记、平(定)东县委组织部部长、赞皇县委书记、井(陉)获(鹿)县委书记等职务。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他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游击武装,发展新党员,在基层普遍建立党组织,扩大了党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1938年10月,他到晋冀豫边区党校学习。1939年2月任晋东南农民救国总会主席兼党组书记,1943年2月,晋冀豫边区改称太行分局后,改任太行分局五地委委员兼农会主席。他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将深入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确定农民永佃权和清理旧债作为农救总会的工作纲领,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43年12月,他到太行分局党校参加整风,经过一年多的整风学习,他懂得了在抗日游击战争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掌握了坚持思想领导、依靠积极分子、创造先进典型等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懂得了深刻领会党的指示和决定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党的指示决定的精神实质,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 1945年5月,池必卿同志调太行分局二地委工作,先后担任地委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书记,领导开展新解放区的反奸反特、清算匪霸等斗争,摧毁旧政权,建立民主政权和农会、工会等群众团体。1947年7月至9月,他参加了全国土地会议。他坚决贯彻中央指示,在解放区内,将原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解放区的积极性。他按照上级党委要求,在本地区党组织中开展整党运动,使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1948年8月,他调任晋冀鲁豫中央局晋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他广泛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参战,发动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前线,为解放晋中广大地区作出了贡献。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池必卿同志担任太原市委办公室主任兼农村工委副书记,和市委其他领导一起着手恢复城市秩序和发展生产的工作。同年9月,他调任榆次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兼军分区政委,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环节,有效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的斗争和“三反”、“五反”运动,研究制定了改变山区农村落后面貌的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政策规定,并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民主改革。1952年3月,他调任山西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兼省委党校校长。他坚持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为中心工作服务,必须与工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好有关工作。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他积极宣传贯彻。1954年9月,他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大同六一六厂筹备组主任,负责筹备我国第一个坦克发动机生产基地。 P1-4 后记 遵照省委书记石宗源的批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怀念池必卿》终于付梓了。这是20多年前在池必卿领导下工作的人们回首往事的真情文字。选择在2008年11月出版发行,既是对已于2007年11月去世的池必卿老书记的深切缅怀,也是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贵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开放那一段艰难而又充满锐气、朝气、正气的历史的回顾与再现。 本书的作者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当年贵州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亲闻者。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的文字,从不同方面再现了贵州改革开放的最初历程,再现了池必卿老书记的当年风貌。 作为编者,能够编辑出版本书,是一份莫大的荣誉,也是个人职业生涯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一桩事情。逐篇逐字读完20多位作者近30万字的回忆文章,我们经历了难以言表的心灵震撼和灵魂洗礼,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贵州,又见到了当年的池书记、必卿同志、池老头儿。正是有了池必卿这样纯正纯粹而又大智大勇的共产党人,那一段历史才充满了激情与勃勃生机,激起令人向往的理想和改革精神。 本书的编辑出版,既是回顾过去,也是瞻望未来。如果本书的出版发行能够在读者中引起共鸣,收获感动与震撼,唤起对池必卿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景仰、崇敬和怀念,那么本书出版发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沉魂浮魄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不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感谢朱厚泽同志,是他建议征稿出版本书,并带头写了电影剧本般的回忆文章。感谢张玉环、王朝文、龙志毅、何仁仲、王思明、刘玉林、李万禄、王民三等老同志,他们的文章,无疑增加了本书的分量和史料价值。感谢其他所有作者,他们当年都在池必卿身边和周围工作,写出的文章真实生动,使本书有了丰富的内容和很高的可读性。 仅以此书,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怀念池必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许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10821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0 |
出版时间 | 2008-11-01 |
首版时间 | 2008-11-01 |
印刷时间 | 2008-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7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贵州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