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桥词典(绘画评点本)/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一百一十五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

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内容推荐

《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汩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一百一十五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这部长篇小说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信息传播学、文艺学诸种写作元素,用词典形式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

目录

怀念一种中国的批评方式/野莽

江△

罗江△

蛮子(以及“罗家蛮”)△

三月三▲

马桥弓△

老表△

甜△

碘酊▲

乡气△

同锅△

放锅△

小哥(以及其他)△

神仙府(以及“烂杆子”)▲

科学▲

醒△

觉△

发歌△

撞红△

觉觉佬△

哩咯啷△

龙△

龙(续)△

枫鬼▲

肯△

贵生△

贱△

梦婆△

嬲△

下(以及“穿山镜”)△

公地(以及“母田”)△

月口△

九袋△

散发△

流逝△

马疤子(以及“一九四八年”)▲

打醮△

打起发△

马疤子(续)△

荆界瓜△

一九四八年(续)△

军头蚊△

公家△

台湾▲

浆△

汉奸▲

冤头△

红娘子△

渠△

道学△

黄皮▲

晕街△

颜茶△

夷边△

话份△

满天红▲

格△

煞△

豺猛子△

宝气△

宝气(续)△

双狮滚绣球△

洪老板▲

三毛▲

挂栏△

清明雨△

不和气△

神△

不和气(续)△

背钉△

根△

打车子▲

呀哇嘴巴△

马同意▲

走鬼亲△

火焰△

红花爹爹▲

你老人家(以及其他)△

茹饭(春天的用法)△

模范(晴天的用法)△

打玄讲△

现△

嘴煞(以及“翻脚板的”)△

结草箍△

问书△

黑相公△

黑相公(续)▲

磨咒△

三秒▲

莴玮△

放藤△

津巴佬△

破脑(以及其他)▲

怜相△

朱牙土△

罢园△

飘魂△

解△

黄茅瘴△

压字△

懒(男人的用法)△

泡皮(以及其他)△

民主仓(囚犯的用法)△

天安门△

狠△

怪器△

放转生△

栀子花,茉莉花△

亏元▲

开眼▲

企尸△

嗯△

隔锅兄弟△

归元(归完)△

白话△

官路△

后记/韩少功

评后记/曹鹏

试读章节

《蛮子(以及罗家蛮)△》

壮年男人别名“汉子”,是较为普遍的情况。马桥人更习惯把男人叫作“蛮子”、“蛮人”、“蛮人三家”。其中“三家”的来历不可考。古代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其中“三户”似乎并非特指男人。

明明是一个人,却带着“三家”的标记,承担着“三家”的使命,这是不是楚地先人的传统,也不得而知。我曾经有一个想象:如果一个人的血缘来自父母两人,而父母的血缘又来自祖父母一辈的四人,祖父母的血缘又来自太祖父母一辈的八人……照此几何级数往上推算,只须几十代,全人类的巨大数目都可统括在先辈的范围之内,都是每个人共同的祖先。“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美好愿望,在这则简单的运算里完全不是虚言,竟有了生理学的可靠依据。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都是全人类的后裔,每一个人身上都收聚和总结了全人类穿越了几十代的遗传因素。那么一个人还是一个人吗?还仅仅是一个人吗?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个人”的概念是不完整的,每个人也是“群人”。我希望马桥的“蛮人三家”中的“三”只是传统中“多”的同义词。这样,“蛮人三家”就差不多是“群人”的别名,强调着个人的群类背景,也就暗合了我的奇想。

“蛮”字流行于南方,很长时间内是南人的统称。有关的资料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00年)有罗国,即罗家蛮。《左传》说,“鲁桓公十二年,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算是最早的痕迹。罗人曾定居今天的湖北宜城县西南,与西南方的巴国为邻,后称罗川城,见于《水经注》卷二八。罗家蛮又叫罗子国,曾以彭水为天然屏障,抗拒北方强敌,一见楚兵南渡,是不能不抵抗的,而且居然也取得过胜利。但楚罗大小悬殊,后者终非敌手。我们在《左传》中看到,罗人后来两次逃亡,第一次逃到枝江县,就是历史上“巴人”的发祥地;第二次是二十年左右以后的楚文王时代,再次逃到湘北,即现在的岳阳、平江、湘阴县一带。

江以人名,罗江就是这样获得了名号。

很难想象当年扶老携幼的长途迁涉。从史料上看,罗人到达这里以后重建了“罗城”,但今天已经了无痕迹。我怀疑罗江边上的长乐镇,就是当年的罗城。乐与罗大体谐音,可算一个线索。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也是我进山挑竹木之类的必经之地。它有贯串全镇的麻石街,有流淌于麻石上的甜酒香和木屐声,通向热闹而且湿漉漉的码头,也有一些似乎永远不会探出人面来的紧闭门窗。当地人说,码头下有铁柱,水退时才可以看见,上面还有很多模糊的古文。我当时没有考古的兴致,从没有去看过。每次都是累得两眼发黑,喝下一碗甜酒之后,倒在街边和衣而睡,准备继续赶路。好几次我都是被深冬的寒风冻醒的,一睁眼,只有头上摇晃欲落的疏星。

如果长乐不是罗城,那么可供查考的还有落铺、洛山、抱落,铜锣峒,它们也有一字谐音于“罗”,也都与我有过一面之交。这些村或镇至今在我的印象中还可浮现出古老的墙基和阶石,浮现出男女们眼中一闪即逝的躲避和戒备。

罗人与巴人有亲密的关系。“下里巴人”在这里是很通用的成语,意指他们的古歌。罗江的终端便是“巴陵”,即现在的岳阳。《宋史》卷四九三,说到哲宋枯元三年(公元1088年),“罗家蛮”曾一度“寇钞”,后来由土家的先辈首领出来加以约束,才告平静,可见土家与罗人是颇为合作的——而士家族被认定为巴人的后裔,已成史学家们的公论。另一个可以注意的证据是,土家传说里,经常出现有关“罗家兄妹”的故事,显示出“罗”与土家族先民有不解之缘。

奇怪的是,我在罗江两岸从没有找到过名以“罗”字村镇,也很少听说有姓罗的人家——除了我所在村子里一位姓罗的老村长,出身长工,是个地地道道的外来户。我不能不设想,一次残酷的迫害浪潮,一次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也无从想象的腥风血雨,使“罗”字成为了这里的禁忌,罗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姓氏,隐没自己的来历,或者远适它方,就像某些史学家描写的那样,成群结伙,餐风宿露,去了湘西、黔、桂、滇以及东南亚的崇山峻岭,再也没有归来。从那以后,罗江有名而无实,只剩下没有内容的名号,成了一张不再发出声音的嘴,只是喷放出来无边的寂静。即便这张嘴被我们从墓穴里找出来,我们不知道它曾经说过什么。

事实上,他们的国家已经永远失去了,万劫不复。只留下一些青铜器,已经粉化,一捏就碎。我在那里挖荒时,多次挖出大批的箭簇和矛头,只是都非常小,比书上看到的要小得多,显示出当年金属的稀贵,必须用得十分俭省。这些出土物被本地人见多不怪,不当回事,全都弃之地边道旁,小崽子们装上一篮篮的,拿来打架玩耍而已。我后来见到博物馆里一些森严保护下的青铜器的展品,总是有点不以为然。这些东西算什么呢?我在马桥的时候,随便踩一脚,都踩到汉代以前去了,脚下吱吱吱不知要踩掉多少文物珍品。

《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马桥的人都要吃黑饭,用一种野草的汁水,把米饭染黑,吃得一张张嘴都是黑污污的。也就是在同一天,所有的人都要磨刀,家家户户都嚯嚯之声惊天动地,响成一片,满山的树叶被这种声音吓得颤抖不已。他们除了磨柴刀菜刀镰刀铡刀,每家必有的一杆腰刀,也磨得雪亮,寒光在刃口波动着跳荡着爆发着,激动着人们的某种凶念。这些刀曾经在锈钝中沉睡,现在一把把锃亮地苏醒,在蛮子即蛮人即蛮人三家们的手中勃跃着生命,使人们不自觉地互相远离几许。如果不是人们把刀柄紧紧握住,它们似乎全都会自行其是,嗖嗖嗖呼啸着夺门而去扑向各自的目标,干出人们要大吃一惊的事情——它们迟早会要这样干的。

我可以把这一习俗,看作他们一年之初准备农事的仪式,不作干戈的联想。但不大说得通的是,准备农事主要应该磨锄头,磨犁头,何以磨腰刀。

刀光一亮,春天就来了。

三月三是刀刃上空气的颤动。

P4-6

序言

为一个村寨编写一本词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尝试。如果我们承认,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典也许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语言是人的语言。迄今为止的各种语言成果,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但认识远远没有完结。语言与事实的复杂关系,与生命过程的复杂关系,一次次成为困惑人类的时代难题。在这本书皇,编撰者力图把目光投向词语后面的人和事,清理一些词语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功能,更愿意强调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力图感受语言中的生命内蕴。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静态语言,编撰者更重视动态言语;较之抽象义,编撰者更重视具体义;较之规范性,编撰者更重视实用性。这样一种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语言总结,对于公共化语言成典,也许是必要的一种补充。

需要说明的是:

1.笔者原来是依照各词条首字的笔画多少,来决定词条排列的顺序。为了便于读者较为清晰地把握事实脉络,也为了增强一些可读性,改成现在的排列顺序,但保留词条的首字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检。

2.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流传范围。在这本词典里,词条后加有△记号的,表示这个词的流传范围不限于马桥。相反,在词条后面加有▲记号的,表示该词流传范围仅限于马桥,甚至只为马桥个别人使用。

3.为了减少读者阅读中的障碍,笔者在释文中尽量少用方言。但这并不妨碍有兴趣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本书已经提供的方言知识,在自己心目中对释文中某些相应词语进行方言转换,那样的话,可以更接近马桥实际生活原貌。

后记

蒙李阳先生与李潇潇小姐分别为我找到三个版本的《马桥词典》,除了附录与编排形式,三者正文没有什么出入,我的点评便是在这三个版本上分别进行的,最后汇总在一起。本科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文学专业,对古典小说点评本下过一番功夫,多少有些体会,我知道在原著作者在世时作点评,是件有难度的事,甚至是一种冒险,特别是进行客观的评介而不是吹捧与赞美,不过,我还是选择了知难而进。

在文体上全书是一种散文化、随笔化的风格,与叙述、描写同步的是思考与分析,在技巧上炉火纯青,而表现在作品中则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读来轻松随意,实则构思非常严谨。可以从书中看出,这一作品是作家多年的积累与修炼的结晶,是一本青春回忆录、一本村史、一篇乡土中国的挽歌,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男人女人穿插编织起来,具有史诗气势。

这本作品初看起来显得复杂与迷离,可以说,作家有意使小说让人不大能一次就看个明明白白,有些地方有些内容,必须看不止一次,并且前后对比着看,穿插着看,才谈得到对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依我浅见,《马桥词典》的解读除了文学或小说作品的维度以外,至少还有以下几个维度不可忽视:一、语言学或词汇学与汉语方言学角度,以及语言哲学角度;二、传播学与信息学角度;三、文化史特别是建国后中国内地山村文化变迁角度;四、文革史与知青史角度。我的点评也就从这几个维度着眼。

野莽先生与李阳先生都希望这套丛书的评点文字是高质量的。水平高低、质量好坏,读者自可见仁见智,我要说的是,我尽了自己的力量——而这些都出于我对《马桥词典》艺术成就与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评价。

2008年5月写于闲闲堂

书评(媒体评论)

作家对作品的处理方式是迷人的和非常有技巧的。作品处处展示出叙述者对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沉思,这些沉思并没有打断其中的叙述。作者描述了马桥这个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共存。

——彼得·戈登(Peter Gordon)《亚洲书评》

韩少功大胆创新的小说采用解构的方式来演绎中国乡村的历史。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乡村历史,被作者熟练地来来回回地反复刻画,手法显得游刃有余。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一部杰作。

——本·海伦瑞齐(Ben Ehrenreich)《乡村之声》

作家以叙述的方式来解释他的条目,从村民到这个地方的特殊环境再到这个地方独有的习惯,作者既注重当地语言的形成又注重语言所反映出的马桥人的价值观。作品抛弃了固有的小说模式,给人的感觉多是片段性的,既像小说又像词典,然而这本书却充盈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深刻的批判内涵。

——钱希腾(Qian Xi Teng)《哥伦比亚观察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桥词典(绘画评点本)/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少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