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房地产--第三层空间/理财周刊环球理财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买房子到底买什么?能够买什么?房子很旧了,房价为什么不断上涨?地价太高是“人多地少”造成的?招拍挂“人为”抬高了地价?造成天价频出?房价太高是“供不应求”造成的?地价决定房价?还是房价决定地价?市区、近郊和远郊321的比价是不是合理?……

本书以流畅的文笔,从社会实践中把握房地产运营的关键环节;以理性的思考,从时空结合中探索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造就了其对房地产市场的独特视角。

内容推荐

本书有其理论上的独到性。书中把买房的空间分成为私室、公地与社会空间三个层次;特别是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房地产,第三空间在房地产的价格占首要部分。这就解释了大城市CBD及其临近地区,为什么房地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买房主要是买第三层空间的基本道理。此论述符合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但又使级差地租理论获得了充分的展开。这是书稿的一个最大特点。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理论的阐述通过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关注展开。从买房子到底是买什么、房子旧了房价为什么依然上涨、地价太高是不是因地少人多而起、地价与房价究竟谁决定谁,一直到中国房价是不是比美国的贵等,作者归纳的这十三大问题,都是社会所感兴趣的问题。作者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有论有实的解释与回答。

目录

感言(代序)/001

序/001

导言/001

1.买房子到底买什么?能够买什么?/013

2.房子很旧了,房价为什么不断上涨?/031

3.地价太高是“人多地少”造成的?/043

4.招拍挂“人为”抬高了地价?造成天价频出?/063

5.房价太高是“供不应求”造成的?/079

6.地价决定房价,还是房价决定地价?/099

7.市区、近郊和远郊321的比价是不是合理?/117

8.开发商的垄断暴利从何而来?/137

9.什么是房地产泡沫?房价太高就是泡沫?/155

10.什么是房地产的拐点?什么导致拐点的出现?/185

11.找市长?找市场?“夹心层”如何解决住房?/211

12.地段指什么?地段与买房子有什么关系?/237

13.中国的房价是不是比美国的贵?/253

试读章节

5.房价太高是“供不应求”造成的?

前几年人们在认识房地产市场的时候,似乎并不承认供不应求这个基本事实,因此曾经采取过紧缩银根、紧缩地根这样一些抑制供应的调控政策,结果房价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涨更加猛烈。吸取“教训’’之后,这几年人们似乎又一边倒,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一切问题都是供不应求造成的。为了为供不应求寻找依据,人们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从长期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的角度,从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角度来阐释需求是如何强烈,甚至得出20年需求都不会缓解的结论,认为只有源源不断地增加供应才能抑制房价,才能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各种矛线城市、甚至中小城市,需求都很旺盛,新房一出来就卖掉,期房一两年之后交房也有人急着要,排队买房、买房先得拿号、先付定金、先交纳会员费、开后门找关系,以及几千人争抢几十套房子的情况经常发生;不仅前几年大量积压下来的空置房减少了,空置率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一手房的需求带动了二手房市场,使这几年二手房的交易量也大幅度上升,形成一、二手房互相推动、价格轮番上涨的局面。所以说供不应求导致房地产的各种关系紧张、导致房价不断上涨没错。但是,供不应求是不是问题的实质?

十多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令人奇怪的现象:在商品房发展最初的那几年,住房还相当困难,人均住房面积很小,房价上涨也很缓慢,那时候的房价用今天的眼光看,怎么看怎么便宜,但是需求并不是很多。记得上世纪末的上海,很多人花一二万块钱买下公房的产权都不愿意。说是买不起吧,也不是,谁都知道这几年房价上涨远远快于收入增长,要说买不起,现在才叫真的买不起。2000年以后上海房价开始回升,需求也开始上升。2003年、尤其是2005年以后,上海和全国的房价上涨更加厉害了,尽管调控不断出台,但是房价越涨,需求越大。“人来疯”和“凑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看着别人买,自己跟着买,互相感染;房价上涨越快,感染能量越强。问题是,其他商品发生“人来疯”和“凑热闹”都是在大幅度降价的时候,从未发生在大幅度涨价的时候。大幅度涨价的时候,人人都退到一边去了。由此可见,商品房反其道而行之,与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大不一样。

我们知道一般消费品的供求规律,比如青菜萝卜、彩电冰箱,价格涨、需求降,价格越涨、需求越降。反过来价格跌、需求升,价格越跌、需求越升。价格与需求或者价格与交易量是跷跷板,呈“你进我退,一上一下”的反方向运动。照理说最近几年房价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收入增长速度,房价与收入之比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水平,房价与租金之比远远高于正常和合理的水平,买房远远不如租房,出租房子的租金回报远远抵不上银行贷款利息,房子不仅买不起,买得起也不合算,为什么房屋的需求并没有下降?为什么仍然还有那么多的人“人来疯”、“凑热闹”,甚至还有“吊链子”和“跟屁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顶着高房价、高成本、高风险、高压力,逆流而上?

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伴随房价一起上升的巨大需求,这几年的房价早就“蔫”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环环相扣,物物相克,有一套自身的、内在的机制。房价上涨自有它的天敌和克星,这个天敌和克星就是需求下降。需求是价格上涨的“守关大将”,只要需求一降,哪怕你上涨的因素十七道山来十八道弯,全都打道回府。晋代人阮籍登广武,观楚汉古战场,叹曰:“时无英雄,竖子成名!”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刘邦这小子根本不配当皇帝。这件事放到房地产市场,就是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个特定条件,没有供不应求的大力鼎助,所谓的地价上涨、天价之高早就被压下去了,更不要说所向披靡、横行中国。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供不应求帮助和成就了地价上涨、天价之高;是供不应求在为房价上涨、天价拿地,煽风点火、摇旗呐喊。  这几年房价上涨和需求上升早已形成“并驾齐驱、比翼齐飞”的犄角态势,互相推动:不管是房价上涨还是需求上升,两个上升的因素结伴同行,一个不让,两个不让;一个相让,两个相让;紧紧咬住,成为死结。2007年末执行房贷新政之后,人们终于看到并驾齐驱的犄角态势出现松动。由于央行大幅度提高第二套购房的首付和贷款利率,需求开始下降了,销售速度放慢,接着房价也出现了松动。开发商先是半抱琵琶半遮脸地变相降价,后来也顾不上了,由行业老大带领赤膊上阵,这里减价,那里打折。降价造成需求大幅度上升?没有,降价的结果是观望气氛更加浓厚,“不着急,等等再说”,需求明显地少了、软了、蔫了。这时候,房价和需求虽然仍然是比翼齐飞,结伴同行,但是方向已经调转,不是一同向上,而是一同向下。

实际上,人们对于价格和需求“比翼齐飞、同上同下”的现象并不陌生,投资品市场就是这样的,这是投资品市场的需求规律。股市中人们常说追涨不追跌:价格高了、需求更多;价格跌了、需求反而减少。我们知道,商品房具有居住和投资两重性;一般的消费品只有消费性,一般的投资品只有投资性,是张飞就是张飞,是关公就是关公,消费性转变不了投资性,投资性也转变不了消费性,受一种规律支配就不受另一种规律支配。唯独商品房两种属性兼而有之,而且两种属性可以转换,可以同时受消费品、投资品两种规律的支配:作为消费品,房地产的需求与价格呈“你进我退,一上一下’’的反方向运动;作为投资品,房地产的需求与价格呈“比翼齐飞,同上同下,,的正方向运动。具体受哪一种规律的影响更大,就要看此时此刻的房地产市场,以居住属性为主,还是以投资属性为主。换句话说,居住属性和投资属性,谁压倒了谁。

那么是什么力量决定居住和投资谁压倒谁?这个决定性的力量就是房价上涨幅度。我们知道,房价上涨缓慢的时候,买房子或者有房子并不能赚大钱,这时候投资性有限,想高也高不起来。2004年之前的北京和广州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处于这种状态。这时候没有人拿房地产说事,该买房的买房,不该买房的不买房,东家不管西家事,与当时房价飙升的上海和长三角形成鲜明对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有人认为北京开发商不会做宣传,北京人价值取向多元化,赚钱意识不强(实际上不是赚钱意识不强,而是当时北京买房子赚不到钱),品位很高;有人认为上海就是“商海”,上海人的思想意识就是赚钱,品位很低,钱迷心窍。话音没完,2004年北京房价开始大幅度上涨,北京人买房子和炒房子向上海人看齐,房价和房地产问题立即热起来,东家短西家长,房价看跌还看涨,成为日常问候语。区别没有了,思想同化了。确切些说,不管是什么地方的人,都会被房价上涨同化。赚钱人人想,不管东西与南北,全国无两样。

2004年之后全国很多城市都经历了这样一场深刻的变化。这时候买房子或者有房子就能赚大钱,房价上涨越快,持续时间越长,赚钱效应越大,这时候商品房从原来更像消费品转变为更像投资品,从原来更容易受消费品规律制约,转变为更容易受投资品规律制约。有些人说,城里人改善生活要买房,城外人进城也要买房,男青年大学毕业要买房,女青年结婚嫁人也要买房。房价大幅度上涨之后,这类如同吃饭喝水、穿衣睡觉的纯粹居住,实际上早已不复存在。这时候你买房我也要买房,不能眼看着你赚钱,我不赚钱,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得上。再说,有房住有钱赚,需求怎么会不被创造出来?!所以人来疯、凑热闹和跟屁虫都来了。房价上涨,表面上是房价问题,实际上是市场性质和买房性质发生了变化;市场性质和买房性质发生了变化,市场运行规律也就相应发生变化。中国房奴愿意花月收人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用于房事,比外国房奴高一倍,吃那么多的苦,受那么多的累,冒那么大的风险,难道仅仅为了有房住?!

这场变化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由原来房价对需求具有巨大的抑制作用,转变为对需求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抑一扬,原来反作用,现在正作用,前后作用正相反,因此能量翻几番。原来是你进我退、一上一下;现在是比翼齐飞、同上同下;原来是独木难支、孤掌难鸣,一个下降、两个下降;现在是房价推动、需求拉动,一个不降、两个不降;原来是内在机制、自我克服,适时调整、即可解决;现在是你追我赶、互相推动,盘根错节、终为死结。总而言之,人们对房价上涨之后投资属性膨胀这一点是认识不足的,很多人还是从单纯需求的角度来看问题;有些人虽然看到了投资属性膨胀带来的需求增长,但是认为投资属性膨胀带动的只是炒房需求和出租需求,与自住需求无关。甚至反过来认为,在房价上涨如此迅猛的情况下,自住需求不降反涨,说明自住需求刚之又刚、烈之又烈,是真实的需求、强烈的需求,必须保护、必须满足、碰都不能碰。这种认识完全忽视了自住需求的投资属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需求变化。

我们知道,商品房家有“三兄弟”,不管类型上千姿百态,价格上天上地下,区域上城里郊外,品质上牛粪鲜花,买房只有自住、出租和炒房这样三种需求,绝对生不出第四个儿子来!按照买房子是自住、出租还是炒房,买房者也因此分为老大、老二和老三“三兄弟”。三兄弟同父同母,血脉里都流着居住和投资这两种属性,本质上无两样,房价上涨的时候,三种需求都会上升。过去人们将虚假需求的注意力集中在老三身上,认为老大不会产生泡沫的,所以只管高枕无忧,多多益善。相反,害怕老大少了,老三多了,市场性质会发生改变。前几年上海出台了“保护自住需求,规范投资需求,抑制投机需求”的政策,就是想通过“保护”、“规范”和“抑制”区别对待,确保“三兄弟”的主次关系和合理比例,这是对的。但是,实际上老大也不是不受限制,越多越好,老大也会产生泡沫。三兄弟自身数量的变化都可能改变市场性质,引发市场危机。这就是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

P79-83

序言

近几年来,许多人对京沪等地频频上升的房价感到不解,于是,各种各样说法纷至沓来。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受众、房地产金融以及政府等方面,由于各自的地位与利益的差别,都对房地产价格发展态势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俞坚的《房地产:第三层空间》一书,有其理论上的独到性。书中把买房的空间分成为私室、公地与社会空间三个层次;特别是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房地产,第三空间在房地产的价格占首要部分。这就解释了大城市CBD及其临近地区,为什么房地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买房主要是买第三层空间的基本道理。此论述符合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但又使级差地租理论获得了充分的展开。这是书稿的一个最大特点。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理论的阐述通过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关注展开。从买房子到底是买什么、房子旧了房价为什么依然上涨、地价太高是不是因地少人多而起、地价与房价究竟谁决定谁,一直到中国房价是不是比美国的贵等,作者归纳的这十三大问题,都是社会所感兴趣的问题。作者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有论有实的解释与回答。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学人,但又不是一个全职的学人,可也正是这亦商亦学或者说类似“儒商”的角色,造就了其对房地产市场的独特视角。他是在美国与中国从业与为居住而买房的实践中,感受到了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其价格的运行特点及其规律性,此书也就由此而生。

书的作者是我原来的一位同事,近日示我此稿,特写出以上几点感受。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 袁恩桢

书评(媒体评论)

第三层空间的论述符合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但又使级差地租理论获得了充分的展示。

作者是一位学人,但又不是一位全职学人,亦商亦学或者说类似“儒商”的角色,造就了其对房地产市场的独特视角。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袁恩桢

流畅的文笔,从社会实践中把握房地产运营的关键环节;理性的思考,从时空结合中探索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 张永岳

我一直戏言俞坚是中国房地产的唐纳德-川普。这本书证明戏言不再是戏言。

原中国美国商会会长,道琼斯中国首席代表,畅销书《与龙共舞》作者,麦健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麦健陆(James McGregor)

我早就知道俞坚对中美两国的房地产都很有研究,但是他能从研究中找出那么多的不同并形成理论,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

美国亚洲协会名誉会长,著名外交家,中国问题专家 卜励德(Njcholas Platt)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房地产--第三层空间/理财周刊环球理财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俞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1291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93.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