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除收入了《孟子》的全文外,还附有详尽的注释及通俗易懂的白话译文。本书内容丰富,注释细致全面,较好地反映了原著的思想内涵。该书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部古代文学经典,对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经典古藉的作用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内容推荐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而《孟子》一书则是研究孟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本书收入了《孟子》的全文,此外还附有详尽的注释及通俗易懂的白话译文,以助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目录

前言

孟子的生平及学说(代序)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附录

 孟子行年表

 《孟子》名言警句

 《孟子》重要研究著述

试读章节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道:“能给我讲一下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吗?”孟子答道:“仲尼的门徒不讲论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所以他们的事迹没有流传到后世,臣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讲,讲讲王道可以吗?”(齐宣王)说:“要有怎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呢?”(孟子)答道:“保护安定好民众去实现王道,是没有力量能够阻挡的。”(齐宣王)说:“像寡人这样,能够保护安定好民众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臣听胡屹说,王在殿堂上坐着,有人牵着牛从殿堂下走过,王看见后问道:‘牵牛干什么去?’牵牛的人回答道:‘准备杀它祭钟。’王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平白无故就哆哆嗦嗦地被人宰杀。’牵牛的人说:‘那么,是不是不祭钟了呢?’王说:‘怎么可以废止祭钟呢?用羊代替吧!’不知可有此事吗?”(齐宣王)说:“有的。”

(孟子)说:“凭这种善心就足可以称王了。老百姓都认为王是舍不得,而我坚信王是于心不忍呀。”齐宣王说:“是的,确实有这样的老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呢?只不过是不忍心看到它平白无故地就哆哆嗦嗦地死去,因此才用羊来代替它。”(孟子)说:“老百姓说王舍不得,王也不要觉得奇怪。用小的换大的,这种心境他们怎么会了解呢?王如果可怜它平白无故地就被牵去宰杀,那么,何必选择是杀牛还是杀羊呢?”齐宣王笑道:“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我确实不是吝啬财物。”(孟子)说:“这也没什么,怜悯之心正是仁的表现,因为王见到牛的可怜相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到它活着,就不忍心见到它死;听到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有意地远离厨房。”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的心事,我去推测。’说的正是先生这样的人。我这样做了,反过来再寻求其中的道理,也得不出个所以然来。先生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清楚了。我的这种心境合于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向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足可以举起一百钧的重量,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把鸟兽秋天新长出的毫毛末梢都看清楚,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火,这样,王能相信他的话吗?”(齐宣王)说:“不能。”

(孟子)说:“如今王的善心足以让鸟兽沾光,而推行的政治却不能让百姓得到好处,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连一根羽毛也举不起来,那是因为没有用力;眼前的~车柴火也看不见,那是因为根本没有去看;百姓们过不上安定的生活,是没有施恩的缘故。因此,王没有实行王道,是没有去做,不是不能够做到。”齐宣王说:“没有去做和不能够做到在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挟带泰山去越过北海,把这告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但给年长的按摩肢体,去告人说:‘我做不到。’只是不想去做,并不是不能做到。因此,王不实行王道,并不是像挟带泰山越过北海那样难的事情,王不实行王道,只是像给年长的人按摩肢体一样简单的事情,不愿去做罢了。

“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天下就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掌心了。《诗经》中说:‘先给妻子做个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身上,进而推广到封邑和国家。’也就是说把您的善心推广到其他方面。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而广之,是一定能够安定天下的,不把恩惠推而广之,就连妻子也保不住。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过常人,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行他的好的行为罢了。今天您的善心足可以让飞禽走兽沾光,而推行的政治却不能给百姓们带来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如此。王请考虑一下吧!难道说王兴师动众,驱使臣民军士为您卖命,同时结怨于诸侯,这样才感到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怎么对这感到快乐呢?所以这样做,是要追求我最大的欲望呀。”(孟子)说:“我能够听听王最大的欲望吗?”齐宣王笑了笑但没有回答。(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轻薄而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因为鲜艳的色彩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供您取乐的宠臣不够使唤吗?(这些)您的臣下都会使您满足的,王难道是为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孟子)说:“这样说来,王最大的欲望我知道了,是想扩张土地,让秦楚等国前来朝贡,当中原的盟主,再招抚四周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所作所为来追求您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寻找鱼一样。”齐宣王说:“像你说的那样严重吗?”(孟子)说:“比这还要严重。到树上去寻找鱼,虽然得不到鱼,但不会引起灾祸。以您的所作所为来追求您的欲望,并尽心尽力地去做,以后还一定会引起灾祸。”

(齐宣王)说:“其中道理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王认为谁会取胜呢?”(齐宣王)说:“楚国胜。”(孟子)说:“这样看来,小国是根本不能抵御大国的,人少也根本抵不过人多,弱小也根本不能与强大的为敌。四海之内,方圆一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全部土地集中起来占其中之一。凭其中之一想让其余的八个臣服,这和邹国去抵御楚国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不从根本上改变一下?今天如果王为政施行仁德,让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王的朝廷任职,耕田的人都想到齐国的田野里种地,行商坐贾都想到齐国的集市上来做生意,来往的旅客都想取道于齐国,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前来找王诉说。如果这样,谁能抵御王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辅佐我,使我能达到目的,将道理给我讲明白。我虽然不聪明,也想尝试一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能有坚定的信念,只有士人才能做得到。至于一般民众,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也就没有坚定的信念。要是没有坚定的信念,任意胡作非为,就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等到犯了罪,然后再用刑法去处置他,这就如同陷害民众。哪里有仁爱之心的君主坐在统治的位置上,却能做出陷害民众的事情来呢?因此,英明的君主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让他们上可以赡养父母,下可以养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不至于冻饿而死;然后再引导他们遵礼守法,这样,民众就会很自然地服从他了。今天规定民众的产业,上不足赡养父母,下不足以养活妻儿;好年成,艰难度日,坏年成,不免冻饿而死。这样,人们连自己也养活不了,哪有闲工夫去讲究礼义呢?

“王要是想施行爱护百姓的政治,何不从其根本着手呢:每家给五亩土地做宅院,土地上种上桑树,这样,五十岁的人就有绢帛做的衣服穿了。鸡猪狗等家畜,按时去饲养,七十岁的人就有肉吃了。一家给他们一百亩田地,不要耽误了他们种地的节令时间,八口人的家庭就不用忍受饥饿了。办好学样教育。讲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这样,头发斑白的人就用不着自己身背头顶地在道路上奔波了。老年人穿上绢帛做的衣服并吃上肉,黎民百姓不忍饥受寒,这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

P9-11

序言

关于《孟子》一书写作的时问,最早见于《史记·孟荀列传》,文日:孟子和“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志,作《孟子》七篇。”这应是孟子晚年的事情。孟子晚年仕齐,因劝谏齐宣王伐燕事不被听从而辞职。这时孟子感到失望,同时也感到自己年事已高,主张又不能实现,于是归隐乡里,不再出游,从事著书。

司马迁只是说“作《孟子》七篇”,但东汉应劭在其所作《风俗通·穷通篇》中却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说:“《孟子》十一篇”。关于“《孟子》十一篇”,东汉赵岐在其所作《孟子章句》中说“又存《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枉也。”赵岐因为外书是伪造而不予作注,以后读《孟子》的人,也不去读它,这样,就逐渐亡佚了。

孟子生前名气并不很大,到汉朝人们也是把《孟子》看作子书的,如《汉书·艺文志》就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但也应看到孟子及《孟子》一书在汉朝逐渐得到重视,如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就曾说:“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又说:“《论语》者,五经之馆锫,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把《孟子》和《论语》相比,可见《孟子》在赵岐心目中的地位。

先秦诸子所作,如《墨子》、《庄子·内篇》、《荀子》都每篇各有主旨,篇名也与主旨相应,而《孟子》各章都没有逻辑联系,只是积章而成篇,篇名只是撮取第一句的几个字,无关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相同,而不同于《墨子》、《庄子》、《荀子》,赵岐所谓《孟子》拟《论语》而作,从表面看即就此而言。

从内容看,《论语》既是“五经之馆锫,六艺之喉衿”,而《孟子》是“拟圣而作”,那《孟子》也就成为经书之传记了。对此,东汉人王充在其所作《论衡·对作篇》说得更为明确,文日:“杨墨之学不乱传义,则《孟子》之传不造。”而《汉书·刘向传》、《后汉书·梁冀传》、《说文解字》等书或书传中,所引《孟子》的话都称之为“传日”。又汉文帝曾对《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各置博士,名日“传记博士”。可见在汉朝把《孟子》视为经书之传记,将《孟子》与《论语》并提是很普遍的。

唐代颁行《五经正义》,《孟子》不列入其中。到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论语》、《孟子》、《仪礼》、《周礼》、《礼记》、《左传》、《谷梁》、《公羊》、《书》、《诗》、《易》十一经刻石。人宋以后,太宗又加以翻刻,这样,《孟子》就被列为经书了。到南宋时,朱熹从《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从此,《孟子》一书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明清两代,在科举考试中规定八股文题目从《四书》中选取,并要求“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就成为读书人必读和熟读的书了。

《孟子》自问世以来,注释很多,其中著名的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和清焦循《孟子正义》等。赵岐为东汉经学家,字郐卿,初名嘉,字台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任并州刺史,因党锢被免职,后任议郎、太常等职,撰有《孟子章句》,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是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所著《孟子集注》为其经学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之一。焦循,清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苏甘泉(今扬州)人。家传《易学》,但对《孟子》也有研究,著有《孟子正义》,该书以东汉赵岐注为主,搜集清代学者考订训释的成果,汇编而成,是清代《孟子》注解中最详备的一种。

除上述外,研究《孟子》的主要著作还有《孟子正义疏证》、《孟子音义》、《孟子外书》等。《孟子正义疏证》,清戴震著,共三卷,内容从考据训诂阐发“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等哲学范畴的根本意义,以反对“宋以来儒书之言”为主,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孟子音义》,宋孙爽撰,二卷,内容补充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缺少《孟子》的不足,可以据校今本东汉赵岐注的失误。《孟子外书》,相传《孟子》七篇之外,另有《外书》四篇,后亡佚,今本系明人伪造。  《孟子》一书因广为流传,字句早已清楚可诵,所以此次整理出版,原文依据通常流行本,从简化字时也做到审慎考虑,如《公孙丑下》中的“虫氐舂”一词,查证有关字典,“袁”与“蛙”同,因写作“虫氐蛙”。断句主要依据作者自己的判断,个别地方参考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如《尽心下》中有“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一句,对其中“间介”的理解是断句的关键。孔广森《经学卮言》:“间介,盖隔绝之意。径,路也。蹊,足迹也。”参考此,即将该句断为:“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注释方面,在自己判断的基础上,主要参考吸收了东汉赵岐注、宋朱熹注和清焦循注,及一些有关文献,力求简洁达意。译文方面,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文字的通顺和典雅。本书还在每篇之首加有题解,以便读者对该篇先有个大致的了解。书后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研究员梁涛先生所撰之“孟子行年表”、“《孟子》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孟子》重要研究著述”,以方便读者使用。疏漏之处,祈望方家指正。

译注者

2008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王常则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989181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0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