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以史为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当我们快速向前奔跑的时候,当我们看不清未来的时候,让我们回头看看历史!

本书介绍了:成吉思汗、耶律楚材、文天祥、关汉卿、朱元璋、郑和、唐伯虎、王阳明、朱厚照、海瑞、张居正、的李贽、戚继光、袁崇焕、朱由检、李自成、黄宗羲、吴三桂、孝庄、康熙、雍正、郑板桥等百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不及格的政治家——王春榆点评李自成;他为中国古代隐逸史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何鸣看黄宗羲;投机分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柏杨眼中的吴三桂;伊非寻常女,境界堪绝伦——阎崇年眼中的孝庄;慎之又慎解难题——阎崇年解读康熙;疏于哨鹿,勤先天下——樊树志谈雍正;积极进取的儒士与惊世骇俗的狂怪——孟桢评郑板桥;他掌舵的朝代,盛世与危机并存——范文澜评乾隆……本书收录百篇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的评论。

目录

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

——孔子眼中的老子(约前600-前500)

微言大义的至圣先师

——张岱年看孔子(前551-前479)

历代“兵家之祖”

——茅元仪评孙子(前535-?)

播撒“爱”与和平的使者

——孙中山眼中的墨子(约前468-前376)

悲情的秦国谋者

——刘向眼中的商鞅(约前390-前338)

孔子之后的命世者

——黄仁宇看孟子(约前372-前289)

眼极冷,心极热

——胡文英评庄子(约前369-前286)

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雄壮之师

——诸葛亮看苏秦(?-?)

不屈的歌者

——柏杨眼中的屈原(前340-前278)

都江堰一出,天府自此成

——余秋雨眼中的李冰(?-?)

“奇货可居”,一跃登峰

——郭沫若评吕不韦(约前292-约前235)

诸子百家中的“另类”

——李泽厚眼中的韩非子(约前280-前233)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左思眼中的荆轲(?-前227)

专制皇帝第一人

——翦伯赞评论秦始皇(前259-前210)

建有殊勋的粮仓之鼠

——李贽眼中的李斯(?-前208)

只道是豪气冲天,却原来儿女情长

——易中天品项羽(前232一前202)

流氓出身,英雄气概

——易中天品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

残忍的标签掩盖了她别样的光芒

——卜宪群评吕雉(前241-前180)

勇冠三军的高阳酒徒

——李白看郦食其(?-前203)

育木而栖

——郭勇健品萧何(?-前193)

不识时务的俊杰

——司马迁眼中的韩信(?-前196)

他只琢磨事,不琢磨人

——王立群品周亚夫(?-前143)

痼疾与理想主义集于一身

——郭启宏看司马相如(前179-前117)

斗将,而非真正的大将之才

——黄朴民眼中的李广(?-前119)

多样性格,矛盾人生

——翦伯赞眼中的汉武帝(前157-前87)

“绝世奇才”的“另类”人生

——王立群评东方朔(前154-前93)

忍辱负重太史公,光芒万丈《史记》长

——柏杨眼中的司马迁(前145-前90)

封狼居胥,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眼中的霍去病(前140-前117)

廿余年汉节相伴,铸就千载民族精魂

——李白赞苏武(前140-前60)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评王昭君(前52-前19)

受了一千九百年冤枉的改革者

——胡适看王莽(前45-23)

“允冠百王”光武帝

——范文澜评刘秀(前6-57)

就这样被子女盖过了声名

——孟祥才评班彪(3-54)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冯友兰评王充(27-约97)

定鼎西域,成为时代剪影

——柏杨评班超(32-102)

横槊赋诗的可爱奸雄

——易中天品曹操(155-220)

事必躬亲的理想主义者

——易中天品诸葛亮(181-234)

孤松独立于魏晋清流

——侯外庐眼中的嵇康(223-262)

是真名士自风流

——刘宁勋评谢安(320-385)

此子之书: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刘义庆评王羲之(321-379)

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林语堂评陶渊明(372-427)

马不停蹄造就“开皇之治”

——范文澜评隋文帝(541-604)

堪是君王好头颅,一朝梦醒是扬州

——黄仁宇眼中的隋炀帝(569-618)

被正史扭曲的大唐奠基人

——费正清评唐高祖(566-1535)

一日“玄武门”成就数年“贞观景”

——孟宪实评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懂得知足的大唐“长城"

——王夫之评李■(594-669)

那一位耿直的诤臣,那一段理想的“婚姻”

——费正清看魏征(580—643)

一朵光照百代的盛世牡丹

——孟宪实眼中的长孙皇后(600—636)

愿化千戈为玉帛,雪域女神流歌传

——翦伯赞看文成公主(?-680)

无字碑上,写满了一代女皇的盖世之功

——翦伯赞眼中的武则天(624—705)

文人的矛盾性格走出一条命运抛物线

——赵越剑敏评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魏庆之评王维(699-759)

诗坛上的那轮明月

——董乃斌评李白(701-762)

一尊让人顶礼膜拜的镇国之宝

——冯至眼中的杜甫(712-770)

忠犯人主之怒,文起八代之衰

——苏轼眼中的韩愈(768-824)

欲吐又吞的唐朝诗人

——钱钟书评李商隐(约812-约858)

千古帝王,唯此一人

——柏杨眼中的李煜(937-978)

天上掉下来的“救世主”

——王夫之看赵匡胤(927-976)

栖身宋初的一只九官鸟

——钱穆点评赵普(922-992)

诤臣有寇准

——脱脱评寇准(961-1023)

才情洒青楼,颂唱灵魂美

——刘达临说柳永(987-105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方健眼中的范仲淹(989-1052)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司马光眼中的包拯(999-1062)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黄仁宇眼中的王安石(1021-1086)

天真烂漫赤子心,不合时宜一居士

——林语堂眼中的苏轼(1037-1101)

穷极工巧,软玉温香抱满怀

——王国维评周邦彦(1056-1121)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脱脱眼中的宋徽宗(1082-1135)

那座秀美的山峰,那道亮丽的风景

——康震评李清照(1084-1155)

精忠报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邓广铭眼中的岳飞(1103—1142)

诗界千年靡靡风,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眼中的陆游(1125—1210)

一句一字皆至理,莫大声光身后争

——钱穆眼中的朱熹(1130一1200)

识尽家国愁滋味,戎马舞剑均为词

——骆玉明眼中的辛弃疾(1140—1207)

马背上的家园,因你而无限辽阔

——韩儒林眼中的成吉思汗(1162—1227)

亡金贵族,为蒙元帝国注入儒家思想

——范文澜品评耶律楚材(1190-1244)

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

——王曾瑜眼中的文天祥(1236-1283)

自铸伟词,元人第一

——王国维评关汉卿(1220-1300)

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兼而有之

——赵翼眼中的朱元璋(1328-1398)

中国第一位海上英雄

——柏杨眼中的郑和(1371-1433)

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张廷玉评于谦(1398-1457)

枉博如许风流名的江南第一才子

——张廷玉眼中的唐伯虎(1470-1523)

文化大师与疆场帅才

——余秋雨看王阳明(1472-1528)

被绑在厚重龙床上的另类皇帝

——李洁非眼中的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古怪的模范官僚

——黄仁字眼中的海瑞(1514-1587)

君乃楚狂人

——熊召政品评张居正(1525-1582)

明朝末年的“离经叛道”者

——冯友兰眼中的李贽(1527-1602)

抗倭名将的悲喜人生

——黄仁宇评戚继光(1528—1588)

一柄锋貌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

一—金庸品评袁崇焕(1584-1630)

复杂性格“造就”的一代亡国之君

——孟森看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1644)

不及格的政治家

——王春榆点评李自成(1606-1645)

他为中国古代隐逸史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何鸣看黄宗羲(1610-1695)

投机分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柏杨眼中的吴三桂(1612-1678)

伊非寻常女,境界堪绝伦

——阎崇年眼中的孝庄(1613-1688)

慎之又慎解难题

——阎崇年解读康熙(1654-1722)

疏于哨鹿,勤先天下

——樊树志谈雍正(1678-1735)

积极进取的儒士与惊世骇俗的狂怪

——孟桢评郑板桥(1693-1765)

他掌舵的朝代,盛世与危机并存

——范文澜评乾隆(1711-1799)

怡红情怀恣挥洒,红楼一梦耀千年

——柏杨眼中的曹雪芹(1724-1764)

其贡献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来新夏赞纪晓岚(1724-1805)

震古烁今者,如斯而已

——梁启超评曾国藩(1811-1872)

聪慧闺秀到误国“女皇”

——阎崇年看慈禧(1835-1908)

试读章节

据说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消灭叶赫部落之时,叶赫先祖发下毒誓:灭亡满洲。传说那一天,叶赫部长布杨古,在临终前用一腔悲愤喊出了震天的誓言:凡我子孙,虽存一女,也必灭亡满洲!因此,满清祖制规定:宫闱不选叶赫女子。

一百年过去了,叶赫部的誓言没能实现。

又一百年过去了,他的誓言仍如秋天的白霜一样,沉重而苍茫。

但是奇迹总需要时光来验证,直到努尔哈赤建国二百二十年后的清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9日),在北京,一个女孩儿降临人世。据说,那一天,空气中飘荡着沁人肺腑的香味。

这个奇异的女人,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慈禧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女人,正如《说慈禧》的女教授隋丽娟所说: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尔曹身与名俱灭”,永远地被后人遗忘;而有些人则虽死犹生,他们就像幽灵一样飘忽于我们的生活舞台,不时现身,甚而影响我们的生活。慈禧即应归属后者。

叶赫那拉是慈禧家族的姓氏,她刚刚出生时,只得了一个乳名兰儿。她的父亲名惠征,是一个吏部的小职员,做的是起草文稿和抄抄写写的己作,地位不是很高。但是这个兰儿并没有如其他女人一样嫁做他人妇,从此相教子,度过一生。咸丰二年,她作为秀女被选人清宫。以一个兰贵人——这宫中第五等小妃的身份(第一等是皇后,第二等皇贵妃,第三等是妃,第四等是嫔,第五等是贵人,第六等是常在,第七等是答应),开始她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的旅程。

在深似海、权力斗争颇为复杂的后宫,这条并不好走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兰儿有她自己的优势与办法:第一,她长得很漂亮;第二,她很聪明;第三,她会写几个字,书法还可以。因此得到了咸丰帝的宠爱。更重要的是,慈禧给咸丰皇帝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儿子。正是“母以子贵”,慈禧凭这一子,节节攀升。在短短五年里,她就从原来的第五等,升到了第二等,被封为懿贵妃。尽管是第二等,但是由于皇后这个人比较忠厚、老实,不太愿意管事,因此慈禧太后就实际上成为第一等的人物。因此,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被尊为慈禧皇太后的兰儿开始了她攫取国家权力的行动,一掌权就是半个世纪。

可惜的是,她统治的半个世纪正是中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的时候,清朝这个挺立二百多年的大厦已经风雨飘摇,再也无力回复到曾经的辉煌了。而这时中国也饱受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接踵而至。慈禧也就留给世人祸国殃民的印象,后世也就把一些与她毫不相干的仇恨与耻辱加在她身上。她作为一国的最高统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若因此对她的一生全盘否定,似乎并不符合辨证的历史观。因此阎崇年先生站了出来,为这位功过有之的慈禧说了句公道话。他认为,造成清朝那风雨飘摇的形势,可以说是多因一果,责任并不完全归咎于慈禧。如果当时让同治或光绪来执政,也未必就能改变清王朝的状况,也许中国衰落得会更厉害。慈禧毕竟也用手腕,采取措施,维持了国家机器的基本运转。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臧否,阎崇年强调,“历史只能正说,不能戏说。评判一个历史人物,牵涉到的资料包括:正史、野史、档案、口碑。这些内容都有不可信之处,都需要加以鉴别,去伪存真。历史研究工作者的工作就是通过自己掌握的史料,将历史真相尽可能地还原,这样再撰写历史就会接近真实”。

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首先她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据说,咸丰生前经常和她一起谈论政事,这使她对皇权产生了兴趣。所以,就在咸丰帝刚刚病逝,尸骨未寒之际,慈禧就发动了北京政变,在以奕诉为首的贵族、官僚的支持下,从载恒、端华、肃顺等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夺取了政权,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登上了统治者的宝座。

在她的垂帘听政下,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帝一生不得亲政,十八岁病死,死后无嗣。“国不可一日无君”,那应该是谁继承皇位呢?慈禧太后就在众多的皇室之中选了年仅四岁的载■入承大统。让一个四岁的孩子做皇帝?这看起来像个玩笑,但慈禧就这么做了,她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可以更长时间地亲政。慈禧根本没有为国家民族考虑的全局观念,她认为,皇宫就是我自己家,我是这个家的主人,我想让谁做皇帝谁就做皇帝。

光绪帝在位期间重复了同治帝不能亲政的悲剧,他十七岁时表面上还政了,但是,慈禧规定,光绪必须每隔一日向她奏报政务,听候训示,还经常派人监视他的行踪。贵为天子的光绪在慈禧太后眼中不过是一个她实现权利欲望的玩偶与傀儡。或许慈禧太后认为,光绪能够做皇帝,这个权力与地位是自己给他的,所以他就必须听话。后来的戊戌政变也体现了慈禧的这种心理,制造“戊戌政变”,对新法几乎全盘否定。

而慈禧一生中有三大罪过,足以把她钉在耻辱柱上。第一大罪过是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大罪过是镇压了戊戌变法,将谭嗣同等几个爱国的改革家送上了断头台。她的第三大罪过是在她当权期间,订立了两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是《马关条约》,一个是《辛丑和约》。

任何一个人都是两面的,正像阎崇年先生所认为,慈禧的统治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她支持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洋务运动,并进行具有资本主义改革性质的新政,这些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大有益处。同时她重用了几个对江山社稷举足轻重的汉人,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为国家积聚新的政治力量,她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也知道西学中用的道理,中国史上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幼童,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促成的。

但是,大清朝毕竟在她的手里渐渐地走向灭亡,中国也在她的手里被外敌蹂躏着,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不知道她是不是叶赫那拉族的那个复仇女神,其使命就是实现曾经的誓言,讨回几百年前的那场血债?P299-301

序言

“阳台搭着紫藤花架半壁斜阳爬,谁又拉起胡琴咿咿呀呀,红胭脂映着白月牙岁月起风沙,油纸伞外雨还在下……”

雨声和着琴声,悠扬了一个世界。让我们选择一种凝重的心情,静坐在历史的入1:7处怀想,有多少人在人生这同一个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一张张鲜活的脸谱演绎的那一出出残缺不全的折子戏,穿透了历史。把生命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后人的心灵中,抹也抹不去。

回到历史的现场,在同样明媚的阳光下,你穿上凤冠霞衣,他将眉目掩去,大红的幔布扯开了那一出出折子戏。

踏着悦耳的鼓声,儒雅倜傥的素衣小生走到台前,秀逸飞动。你看他们站如亭亭玉树,行如风送落叶,举手投足间透着儒雅,透着大方。那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用血与泪对抗着令人绝望的命运;那是侠肝义胆的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上,露出强者的笑容;那是自由洒脱的嵇康,如傲然的孤松独立于魏晋的清流,用生命弹奏了一曲回肠荡气的《广陵散》;那是宁静的王维,在西出阳关的驿道上为朋友斟上一杯情深义重的清酒。

音乐突然变得婉转悠扬,一个个婀娜多姿的身影款款而至,但看她们兰花指手心向上即绽放出芬芳,莲花步绣花鞋踏乱了人们柔软的心肠,甩一甩水袖风生水起,舞一双云手即让千百年的距离不再山高水长。落雁处。那位美丽的昭君即将远赴塞外;隆冬日,一代女皇兴起时催发百花;溪亭里,伴着日暮,有一位惊起一滩鸥鹭的轻愁女子李清照;瑟瑟北风中,曾经在草原上自由驰骋着一代皇后大玉儿。听着她们咿咿呀呀唱出了人生的叹息,真想人生有来世,只为那回眸一笑、惊世无双的模样,用一生陪在铜镜旁看她们梳妆。

不客人在婉约的气氛中多做停留,伴着高扬的琴声,舞台上出来了一群大花脸,红白黄绿蓝颜色油着的脸,还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哇呀呀,唱出一个不同凡响,气冲霄汉。红脸的廉颇,负荆请罪间,真诚率直之性尽显;白脸的曹操,青梅煮酒,问天下谁是英雄,英雄本色毕现;黑脸的包龙图,端坐开封府,民间少了多少苦和冤。在一谈一笑间,他们用自己有血有肉的生命诠释着自己这张历史上鲜活而唯一的脸。

大花脸之后,就是一群滑稽的小花脸,鼻梁间那看似随意的勾画,里面藏着的是丑角儿们一个个引人发笑的故事。你看那油嘴滑舌的东方朔,手里拿着偷来的大蟠桃左顾右盼;再看那叛逆的朱厚照,看着自己的大殿乾清宫火起,拍着手,高兴地叫好;还有那在皇帝眼里只是一个丑角儿的纪晓岚,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官运亨通间,终把自己的美名传。左看右看,原来丑角儿不丑。他们为人们提供了几许幽默,几声欢笑,也使得这厚重的历史变得可爱了几分。

生旦净丑,他们用生命演绎了历史,历史用尊重留住了他们鲜活的生命。那一张张灵动的面孔,虽然经过了岁月无情的冲刷,已难再现。但是,当初的风华绝代,在史书的册页间,也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慢慢地,便会长得郁郁葱葱。因为他们真正地用心活出了精彩,这份精彩就将源远流长。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在剧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如果人间失去多彩的面具,是不是也会有人去留恋、去惋惜?”

你脱下凤冠霞衣,他也将油彩擦去,大红的幔布闭上了这出折子戏。远处,琴声依然悠扬,雨一直下……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廉勇、欧红梅、周珊、张艳红、赵一、赵红瑾、齐红霞、齐艳杰、陆晓飞、赵广娜、王非庶、王杰、张保文、李亚莉、何瑞欣、杜莉萍、李敏、梁素娟、许庆元、姚迪雷、毛定娟、王巧、杨婧、张艳芬、许长荣、王爱民、李琳、李伟楠、王鹏、罗华杰、杨英、罗婷婷、李良婷、上官紫薇、杨艳利、于海英、肖冬梅、张乃奎、王源、杨巍、刘瑞杭、刘红强、段文艳。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精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特驰惠意。

联系人:邢先生

联系电话:010-8286558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以史为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海英//李颜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69305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1
17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