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傅佩荣细说论语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一项极珍贵的遗产。其中记载孔子有关政治、社会、教育、交友、处事的说法,数千年来一直展现其历久弥新的经典光芒及活泼强劲的生机。

孔子过人的智慧与识见,使无数人得到启迪,但他那蕴藏在道理背后的哲学,却未必容易明白。傅佩荣在本书中,即设法由吉光片羽所闪耀的智慧,试图寻思建构一套完整系统。从基本核心问题“人性是什么”逐渐开展“生到死”、“潜能到实现”、“求知到行动”、“抉择到价值”、“命运到苦乐”,由此去诠释孔子的整体思想。

内容推荐

《论语》的具体内容有二十篇,按顺序是:《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二十篇共五百一十一章,根据其重要性可分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的话,第二等是孔子与第一流学生的对,第三等是孔子与第二流以下学生的对话,第四等是学生发表的言论。

孔子的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四科,一般称为“四科十哲”。“四科”的具体分类为:德行科,代表人物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代表人物是宰我、子贡;政事科,代表人物是冉有、子路;文学(文献)科,代表人物是子游、子夏。第一流学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语科;第二流学生包括政事科和文学科。

让我们一同进入《论语》的世界,与孔子为伍,探讨人生的不凡境界。

目录

前言 超越时空,了解孔子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试读章节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曾子即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本章出现曾子,说明《论语》的确是有若与曾参等人的学生所编,所以把自己老师的话放在前面。

真正的孝顺

曾参的父亲是曾点(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个很有理想、很潇洒的人,但管教小孩比较粗枝大叶。曾参大约十五岁时,曾点就带他来听孔子上课。

曾参听到孔子经常谈论孝顺,就想做个孝顺的孩子,于是父亲打他都不跑,一直让父亲打到气消才走开。这事传到孔子的耳中,他把曾参叫来:“你这么做是不对的。”曾参问:“父亲打我,难道我该跑吗?”孔子说:“跑或不跑都不对,要看你父亲拿的棍子是粗还是细。如果棍子很粗,就要马上跑开,免得你父亲失手把你打伤甚至打死,别人反而会嘲笑他;如果棍子很细,就让他打个过瘾,所谓‘大杖则逃,小杖则受’,这才是孝顺啊!”

曾参这时才领悟到什么是孝顺。他后来传《孝经》,说明他在孝顺方面特别有心得。只不过曾参并不聪明,孔子说:“参也鲁。”(【11.18】)也就是说曾参很迟钝;但他为人忠厚老实,因此才能替老师传道。

审慎看待人与人的关系

“三”不是指三次,也不是单指所列的三件事,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事实上,曾参一生“战战兢兢”,从爱惜身体到修养品德,所省察的自然不只这三件事。

“三省”之一,“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

之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字很重要,人言为信,即说话算话。说出来的话,本身就有一种要求,一定要去实践。

之三,“传不习乎”。有人译成“老师传给我的,我有没有练习”,我认为不妥,既然谈了“为人谋”、“与朋友交”,就表示已经在社会上做事;更何况编辑《论语》时,孔子早已过世了,还有什么是老师教过而没有练习的呢?如此一来,在年纪上也不能掌握,好像忽小忽大。解释时要从这个角度才能周全,不至于挂一漏万。

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曾子比孔子小了四十六岁,所以曾子在社会上“为人谋”时,孔子早已过世。他这时应该是针对自己开班授徒而言,提醒自己:“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本章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三句话有其顺序,先是“为人谋”,指的是上下级的关系;接着是“与朋友交”,朋友当然是平辈;“传不习乎”及于学生,位阶很清楚。这三个层面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人在社会上的身份所要求的。在人与人之间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正如同走在人生的正途上,向着“至善”前进。

【1.5】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与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

“道”,在此作动词用,意即治理。“乘”是计算兵车的单位,每乘是四匹马。古代天子拥有天下,号称万乘之君;诸侯所分封的则为千乘之国;大夫则叫百乘之家。春秋时代,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孔子以治理千乘之国为话题。古代的国、家二字是分开的,后来才视为一个整体,称作国家。

孔子认为,治理诸侯之国有五件重要的事:尽忠职守、令出必行、节省支出、爱护众人、使民以时。前四件比较容易明白,但为什么要“使民以时”呢?因为百姓要服劳役,当时是征丁,一家有三个男丁就征一个,五个以上征两个。服劳役是义务性质,没有工钱也很辛苦,所以要严格规定不能在农忙时要求百姓服劳役、筑城墙,免得引起抱怨。这个适当的时机最好是秋收之后。

孔子谈的为政之道,基本原则就是做人处事一定要能尽心尽力,配合各种客观的条件,才能使彼此的关系长期和谐,并且保持效率。这三项是由核心向外推展,先自我要求,敬事所以立信;再兼顾节用与爱人两方面,然后还必须多为百姓设想。

P6-8

序言

超越时空,了解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西方学者称为人类历史上“四大圣哲”之一。四大圣哲即: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因为这些人都像是分水岭,他们一出现,所有的人都以他们为标杆,在各自的文化传统里发展延伸下去,进而影响了整个人类。

孔子身处春秋时代,一生的遭遇并不顺遂,从事业功绩方面来看,做官的时间也很短,能达到这样的地位与成就,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读其书先要知其人,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就要超越现在的时空,回到古代,知道他的生平背景。

中国古代有夏、商、周三代,周又分为西周、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情况,所以史学上称为“先秦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479年)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至481年)的人,在春秋末期去世,这段时期被称为“乱世”。当时的诸侯各自为政,礼崩乐坏日趋严重,在上位者不守礼、百姓不守法、臣弑君、子弑父的情况层出不穷,整个国家的秩序和社会伦理,眼看就要瓦解和崩溃。此时的孔子,怀着使命感上场了。

孔子的祖先原是商朝王室,周朝取代之后,就将商朝后裔封于宋’国。孔子的祖先后来遭到迫害而迁居到鲁国,孔子是家族到鲁国之后的第六代。

商朝重视鬼神的祭祀,周朝则重视人文的发展,因此文化的表现更灿烂,文明的开发远超过商朝,孔子很欣赏并决定追随周朝的道路,曾

孔子最广为人知的形象是好学,他能掌握古代所有的经典,即“五经”——《诗》、《书》、《礼》、《乐》、《易》(现在是以《春秋》取代《乐》)。懂得掌握五经,就知道如何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人活在世上,有生必有死,活着的时候,要在群体中营造一种共同的生活,才能持续发展;死了之后,可以通过宗教仪式(如祭祀)得到安顿。如果社会发生问题,只有两个解决方法:一是复古,意即以古人的规矩为行事依归;二是创新,创新需要智慧,而孔子正好拥有这样的智慧。

孔子认为,社会如果瓦解,外在的力量不足以约束百姓的行为,只有靠内在的力量——教育来规范。教育的作用是引发人内在的力量,让他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要求自己遵守社会规范,与别人好好相处。

内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人性到底是什么?孔、孟认为人性是善的,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他们都被称为儒家的正统——各自以自己为正统。

为什么会有善、恶之分呢?事实上,只是定义的不同,所谓的人性,他们看到的都只是人的一部分。譬如孟子特别提出人心有善的四端,而苟子看到人的行为有一种争斗的结果。一个是从出发点看,一个是从结果看,两者皆属于儒家。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则是有一个中心思想,把整个学说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因此深谙人性,使他提出对整个时代的新观点,亦即人生在世,要通过教育启发内在的觉悟。首先觉悟到人性是向善的,下一步行善就是自我的要求。行善的快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内在自我顺着人性的倾向发展所得到的结果。

因此,外在的成就、荣华富贵或贫贱痛苦,都不重要。因为人生在世,成就是外在的命定,无法自己控制;唯一能掌握的是本身的快乐。像孔子的弟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居然能“不改其乐”。一般人都受不了如此的贫困,但是颜渊照样很快乐。为什么他不会抱怨呢?因为他了解快乐是从内而发的。

孔子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并非指贫穷是快乐的,而是指贫穷时,知道另外有快乐的来源,就不会以贫穷为苦了。  孔子出生鲁国邹邑,父亲是叔梁纥,为鲁国的大力士。他父亲的第一次婚姻生了九个女儿,苦于无儿子传宗接代,于是再娶,果然生下儿子孟皮。可惜孟皮的脚有残疾,于是叔梁纥在六十岁左右,第三度结婚,但这次并未经过正式婚礼,后来生下了孔子。

孔子的身世在历史上显得复杂,《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孔子三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当时才二十岁左右,由于孔家无法接纳他们,母亲只好带着孔子回娘家。

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的孔子,由于家境清寒,必须帮忙做所有琐碎的家务,也因此学会了许多本事,所以孔子后来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古代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大学,普通百姓的小孩十五岁之前在乡村受教育,每年等秋收农忙结束后,就由村里有学问的长者,在祠堂或祭祀的宗庙授课。主要教两种学问:

第一,文化常识。譬如知道自己国家的由来,春秋时代诸侯国众多,每一个都有其封建的背景,透过文化常识可以了解各国的特色何在。第二,基本的武艺训练。男子要学射箭、骑马、驾车、作战等技能,因为十五岁后必须子承父业,进入百工的行列,就再也没有机会学习了。

出身平民的孔子,没有资格上大学,他不甘心学习之路就此断绝,于是立志求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此,孔子的一生都是“学不厌,教不倦”,终身都努力求学不辍。

孔子立志求学以后,就遍访名师,向人请益,历史上记载他曾“问礼于老子”,也曾向有名的盲人乐师师襄习乐。我们可以从他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一窥他用功的程度。

师襄教孔子一首曲子,听他演奏得有模有样,就要他换一首新曲子,练,孔子却说:“不行,我只会弹奏这首曲子而已(习其曲),还不懂得掌握技巧。”师襄只好继续让孔子练习。又经过几日,师襄认为孔子已经弹奏得够好了,可以换别的曲子练习,孔子又说:“还是不够,我只知道它的技巧(习其术),却不懂这首曲子的真正含义。”又练习一阵子,孔子仍然觉得自己只是“习其志”而已,意思是:知道这首曲子的用意何在,却还不了解这首曲子描写的人。

最后,他终于弹到“得其为人”的境界,知道这首曲子里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他形容这个人长得瘦而高、皮肤黝黑,眼睛看着遥远之处,好像在牧羊一样(这就是周文王)。

师襄听到之后大吃一惊,因为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正好是歌颂周文王的,这个学生竟然能“习其曲,习其术,习其志,得其为人”。师襄于是离开老师的座位,向孔子鞠躬。

这就是“青出于蓝”的最佳实例,说明孔子学习任何事物都能学得很透彻。当时的人对他有两个评价:一是博学,二是知礼。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礼非常繁琐和复杂。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过世;二十岁娶妻亓官氏,第二年生子孔鲤。他做过的职业包括“委吏”,即管理仓库的基层小吏;后来“司职吏而畜蕃息”,即管理牧场,负责牛羊的繁殖;之后曾以“助丧”为生。助丧这一行,孔子做了很久,由于古代重视丧礼,而丧事的礼仪非常繁复,从过世到人土安葬,就有五十多道手续,需要专家来帮忙才能顺利进行,而孔子显然就是最懂礼的人选。

孔子三十岁前后,就有学生跟随他学习了,并以他为中心,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团体。四十岁时“不惑”,是因为孔子十五岁“志于学”后,能不断学习,使理性更有效率,更快掌握重点,如此才能逐渐迈向不惑。

五十岁“知天命”,了解自己的神圣使命何在。孔子五十一岁才出来做官,一开始当县长,做得很好;第二年升小司空,接着又升司寇,五十三岁时“摄相事”,亦即代理宰相事务,使“鲁国大治”。

但政治是诡谲的,孔子做得太好却出了问题。邻近的齐国,眼见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国势日盛,担心齐国的发展会受到威胁,开始紧张起来,于是用美女来迷惑鲁定公,《史记》说:“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鲁定公看到这么多的美女、骏马,果然“定”不下来了。

他开始疏远孔子,祭祀时,甚至没把祭肉送给孔子。古代的国君祭祀完后,要按照等级将祭肉分给大夫们;没有分到肉,就表示不受国君的重视。孔子由此知道自己很难在鲁国实现理想,便在五十五岁时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时状况颇多,有时遇上战争,有时被当作人质,有时被抓,有时被围,甚至还差一点被杀。有一次子贡听到别人描述孔子神情落寞,活像一只丧家犬。孔子听了子贡的转述,就笑着说:“我对外面的形势不在乎,但说我是丧家之狗,说得没错!说得没错!”(《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一直到六十八岁才回到鲁国,结束了长达十四年颠沛流离的周游教化,当时是鲁哀公十一年。孔子的晚年可谓相当凄凉,亲近的人都比他先走一步:七十岁时,儿子孔鲤过世;七十一岁时,颜回过世;七十二岁时。子路因参加卫国的内乱而遭杀害。鲁哀公十六年,孔子辞世,享年七十三岁。许多弟子自动为他守丧三年,子贡更是守了六年。后来,孔墓附近形成了聚落,名为孔里。

孔子的一生看似平凡,志向也无法伸展,但他凭什么拥有这么大的成就,一直到现在,还被后代当成伟大的人来尊敬呢?原因在于,孔子以身教、言教塑造了“人的典型”与“典型的人”,正所谓“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前两个“而”字通“于”字,意即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天下人都会效法。一个普通百姓能作为百世的老师,“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要去追随谁呢?这是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论语》的具体内容有二十篇,按顺序是:《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日篇第二十》。

有些篇名是取每一篇内容的头两字,像“学而时习之”就是《学而篇》。《子罕篇》是最特别的,孔子有很多学生,当中没有人叫“子,罕”,原文是“子,罕言”,意指孔子很少说话;《宪问篇》也是一样,宪是学生,他问了问题,合在一起叫《宪问篇》;《尧日篇》与前面相同。其他像是雍也、泰伯、颜渊、子路、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等,都是人名。

二十篇共五百一十一章,根据其重要性可分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的话,第二等是孔子与第一流学生的对,第三等是孔子与第二流以下学生的对话,第四等是学生发表的言论。譬如:“学而优则仕。”(【19.13】)这是子夏说的,而非孔子的话。阅读《论语》的时候,要根据四种重要性的程度,分别对待及讨论。

孔子的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四科,一般称为“四科十哲”。“四科”的具体分类为:德行科,代表人物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代表人物是宰我、子贡;政事科,代表人物是冉有、子路;文学(文献)科,代表人物是子游、子夏。第一流学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语科;第二流学生包括政事科和文学科。相关资料,可参考【11.3】。

让我们一同进入《论语》的世界,与孔子为伍,探讨人生的不凡境界。以下各章,引述原文注明出处时,将以【1.1】的标示代表第一篇第一章,其余编号皆依此类推,方便读者搜寻、对照。

书评(媒体评论)

傅佩荣先生对于国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做简捷清晰的表达。我很欣赏傅先生的眼界和心胸的开阔,他在本书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领域;其二,打通中西哲学。

——周国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傅佩荣细说论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佩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0063
开本 16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2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66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