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交人生(我的回忆和感悟)
内容
编辑推荐

共和国六十年外事风云的点滴记忆,近半个世纪外交生涯的深情追忆,新时代外事工作的艺术与感悟,刘云山亲笔提写书名;许嘉璐、盛华仁、李肇星、曾建徽、刘济民作序推荐。

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本书作者亲历与见证了共和国在外交领域的诸多卓越探索与实践。本书既是对那段风云岁月的回望与讲述,也是对外交、外事工作的感悟与思索,更是对广大机关工作者的启示与借鉴。

内容推荐

作为资深外交官、总理秘书、全国人大主管外事工作的领导,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本书作者亲历与见证了共和国在外交领域的诸多卓越探索与实践。本书既是对那段风云岁月的回望与讲述,也是对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追忆与思索,更是对所有外事工作者的启示与借鉴。

目录

第一篇 追忆历史:新中国外事风云

外交亲历

 “小球转动了地球”——亲历“乒乓外交”

 从拉吉夫?甘地访华说起——简述20年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

 我与加拿大结缘——中加建交始末

 “乌云终归会飘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外部环境

 “风景这边独好”——20世纪90年代初对外关系的重大突破

 议会外交的重大实践——追忆两次世界议长大会

 从四个会议四个宣言看议会外交

 夏威夷见证历史——记中美(参议院)定期会议机制的建立

 中美议会交往的新篇章——全国人大代表团在华盛顿

出访纪实

 里约热内卢随想——记李鹏总理出席联合国环发首脑会议

 议会外交为推动务实合作献计出力——随吴邦国委员长访问非洲和拉美

 “我要感谢大家”——记吴邦国委员长访非时的一次内部谈话

 纪念中日恢复邦交30周年及中日文化年开幕——随李鹏委员长访问日本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随吴邦国委员长访问日本

外交感悟

 忆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

 我眼中的美国议员

 他们架起一座“桥”——我所认识的美国“百人会”

 我当议联执委的那几年

 祝酒词风波

第二篇 岁月深情:外事工作的学问

机关和秘书工作

 我给总理当秘书

 以人为本抓机关建设

 公文写作和素质能力建设

 几种常用公文的写作方法

外事工作

 练好基本功,受益一辈子

 从事外事工作不可迷失方向

 外事翻译工作漫议

 礼宾礼仪不是小事

涉外交流

 外交辩争和交锋的艺术

 沟通和交流的技巧

 对外交往要学会以情交友

 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对当前国际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第三篇 成才之道:记忆中的人和事

做人与做事

 我和母校南开

 初入外交部

 立志加勤奋——成才之道

 做事“三戒”

 诚信——做人做事之第一要律

 低调做事,境界高远

 心宽才能体健

记忆深处

 忆我的医界友人

 我的人大代表朋友

 刘济民和我

 我所认识的画家陈雄立

 东京、福岛纪事

人到无求品自高——祝贺《外交人生》出版

后记

试读章节

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舞台上,最让世人瞩目的重大事件,莫过于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打开。此前的1969年初,美国即出现调整对华关系的苗头,美国的当权者深感继续对华实行封锁、孤立、遏制、敌视的政策既不合时宜,也行不通。美方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表达了愿与中国进行接触和对话的愿望。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其伟大政治家的魄力和政治敏感,审时度势,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性机会,冲破障碍,对美方的姿态作出积极回应,推动了中美改善关系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发生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前后的“乒乓外交”,发挥了独特作用,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创举”和“奇迹”。

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

1971年4月,毛主席和周总理果断决策,指示我有关部门主动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在结束日本名古屋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后来华访问。在当时,凡有国际眼光的人都看出,美乒团应邀访华,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正如周总理后来生动描述的那样,“小球转动了地球”。我当时在外交部美大司北美处工作,亲历和见证了这一事件的部分生动场景。

4月14日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以美乒协主席格雷厄姆·斯廷霍文为团长的美乒乓球代表团。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名句欢迎美国客人。他说:“过去有很多美国朋友来过中国,中美两国人民以后会经常彼此友好来往的。”斯廷霍文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听到这一点,希望能很快开始。”总理说:“我想不会慢的。”斯廷霍文和美国乒乓球队的领队杰克·霍华德一致表示:“希望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能够在最近的将来访问美国,以便给我们一个机会,来报答你们的好客精神,并在美国进行友谊比赛。”总理对我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美作了肯定的答复。他还特别提到随团来访的美联社驻东京记者约翰·罗德里克,说:“罗德里克先生来过中国。我和他比较熟悉,我和你们国家的一些新闻记者比较熟悉,他们都要求来中国,当然一次不能都来,就分批来嘛。”

会见结束时,总理意味深长地表示:“我请你们回去把中国人民的问候转告给美国人民。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往来是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总理的话使罗德里克很感动,他代表随团美国记者热情地表示:“我首先感谢你邀请美国记者访华。美国记者访华,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中断,终于实现了。同时我赞成你刚才的说法,我们的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如果我们两国问有更好的谅解,这新的一页将更加美好。我希望通过记者的报道,这种关系会得到改善。”

周总理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这一举动本身,特别是谈话中传达的重要政治信息,立刻引起美国政府高层的关注,也受到美国广大民众的欢迎。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来北京、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等重大事件相继发生,人们不难明白周总理“小球转动了地球”一语的深刻含义和英明预见。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回访美国

就在尼克松访华后的两个月,也是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一周年之际,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踏上访问美国的征程,实现对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的回访。

这次出访的实际行程是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四国,由北美至南美,但其中时问最长、任务最重的当属美国。在中美尚未建交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此类访问名为民间交往和体育交流,实则牵动着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事关两国关系的大局。我方重视的程度从代表团筹组的过程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中央点将庄则栋担任团长,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李梦华和外交部主管美国事务的处长钱大镛担任副团长。我当时冒昧分析,这样的配备非常恰当,令人心服。庄则栋作为著名的世界冠军,美方很熟悉,他当团长又能体现乒团的民间外交色彩;李梦华是我国体育界的老领导,有经验,有威信;钱大镛来自外交部,是有经验的外交官,长期主管美国事务,亲历基辛格、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对乒团访美这样重要而敏感的外事活动,由他这样的干部帮助把关是必要的。

外交部随团人员还有担任首席英文译员的沈若芸、负责新闻工作的金桂华、负责礼宾联络的吕聪敏(作者)。体委机关也派出了精兵强将,其中有负责体育外事、英文也非常好的楼大鹏和能讲西班牙语的老王,他们在出访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4位运动员均为当时中国乒坛的精英和后起之秀,李富荣、张燮林、林慧卿、郑敏之、梁戈亮、何祖斌、郑怀颖等大家熟悉的面孔均在其中。随团记者李楠、钱嗣杰、李振羽、赵立凡、于学臣等,均为新华通讯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的骨干。随团医生为北京医院的主任医师、后任该院副院长的刘元恕。驻联合国代表团专门派经验丰富的高梁同志随团指导工作。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访美的代表团,大家心里都没有底。过去虽同美国人打过交道,有接待基辛格、尼克松和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的经验,但这次情况不同,是我们到美国的土地,当时两国还没有外交关系,这对代表团成员来说是一次特殊的经历,使命无疑是艰巨的。

我清楚地记得代表团临行前的一个深夜,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接见全团人员的情景。总理先听取代表团关于出访准备工作的汇报,然后语重心长地作了指示。

在“文革”的特殊年代,总理考虑得很细,从出访应把握的政策,到住房、衣着、饮食等都一一交代,再三嘱咐。总理说:你们去访问,就是友好使者,还是那句老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通过访问多做工作,广交朋友;举止要得体,不卑不亢,展示中国人民和中国运动员的良好风貌。总理特别关心大家的安全。此前不久,我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一名工作人员被人偷偷地用尼古丁溶液毒死,敌对势力处心积虑干扰和破坏我团访问不能不防,严重的敌情不容我们有丝毫麻痹大意。总理反复强调代表团要提高警惕,把工作做细。最后他引述毛主席《七律·到韶山》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句,给大家鼓舞士气,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P4-7

后记

我写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有的文章是前些年就写成或讲过的,所以其中的叙述和数字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书名定为《外交人生——我的回忆和感悟》,是考虑到我大学毕业至今,一直从事外交和外事工作,没有中断,更没有改行。转眼45年了,应该说,经历的事很多,接触的人无数,有意义的、值得记录下来的故事不少,但由于能力、精力或其他因素所限,全面、系统、详细地去写做不到了。只能想到什么、什么给我的印象和感悟较深,就写下来,什么体例、文式之类的讲究想得不多。几十年忙于工作,从来就没有打算以后出书,平时也没有在意积累材料,真要回忆成文,还真费了点劲。

书中记录的事件和活动,多数是我亲身经历的。记忆深处的人物,也是我比较熟悉的领导或朋友。书稿的文字远非精美,但我是用心写事、用情写人的。因为,那些过往的事使我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那些接触的人给了我启迪和教益。在人物特写的章节中,有的似乎与外交和外事没有直接关系,而我把它们放在“外交人生”的大题目下介绍给大家,是想说明作为外交人员应永远不忘向一切美好的事物学习。

这本书不是回忆录,因为书中讲到的事只是我亲历的一部分,感悟和体会也谈不上全面、深刻。我自知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纵论天下大事,书写新中国的外交风云,只是选择自己经历的某些片断作点追忆而已。

写这本书得到了不少领导和同事的鼓励和帮助,也受到外交部“前外交官联谊会”和“外交笔会”的启发,没有这一切我的书是出不来的。

刘云山同志为我题写了书名,我是很感激的。我知道,他很少给人题词,题写书名几乎也是破例的。他是我敬重的良师益友,虽担负要职、工作繁忙,但对我一直非常关心。题写书名是他对我的鼓励,我很珍惜。

许嘉璐同志和盛华仁同志是我在全国人大工作时的老领导、老朋友。多年共事,相识相知,给予我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春节后,我将书稿送请二位审阅并希望他们为此书写点什么,我是怀着冒昧和忐忑的心情提此要求的。使我意想不到的是,二位竞不厌其烦地通读了我的书稿,又分别约我作了长谈。嘉璐同志写了序,华仁同志作了评介,真诚而中肯。听了他们那些过誉的话,倒叫我惶恐不安了。

曾建徽同志是新闻战线和外交战线上我敬重的前辈。我与他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经常就~些外事新闻报道一起切磋。2008年,我仔细拜读了他写的《中南海纪事》、《议会外交——交流与交锋》等著作,受益匪浅。

李肇星同志和我都是农家子弟,走上外交之路的经历非常相似,他是我的亲密同事和朋友。他人品质朴、性情坦荡、知识渊博、办事干练、才思横溢,这都是我应该学习的。

建徽、肇星为此书出版写了热情洋溢的感言,我会永远记住他们对我的鼓励和信任。

刘济民同志与我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同乡、同龄、同学、同事、同好等多层关系把我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可谓“两小无猜”、志同道合。他一直鼓励我把经历的事写下来。这本书从创意到结构、内容、风格,他都提出了不少独到、新颖的建议。这本书的问世,有他的一份心血。

感谢中办秘书局《秘书工作》杂志社总编辑慈爱民同志和其他编辑的帮助,是他们帮助我审阅了十多篇关于当好秘书、做好机关工作的体会文章,使内容和文字更加通畅和严谨。该杂志从2008年10月起开辟《老秘书谈心录》专栏,连载我的文章。对我来说,这又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在此我还要提及我的几任秘书,他们是这本书最初的读者和“评委”。在撰写过程中,他们帮助我回忆、核实各种细节,弥补了书稿的欠缺。我平时习惯用铅笔起草文稿,二十多万字的东西,都是秘书杨志伟同志一个字一个字用电脑打出来的,我不断写、不断改,他不断打清、不断核对,非常辛苦。

在《外交人生——我的回忆和感悟》一书付梓出版之际,我应感谢的人很多,虽然在此不能一一提及他们的名字,但我会永远铭记。友谊天长地久。

吕聪敏

2009年2月28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希望所有从事过、正在从事外交工作或秘书工作,以及身在其他领域而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朋友们都读读这本书。这里有人生哲学,有做秘书的要诀,有对于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思考,有作为一名外交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品德、知识和技能的提示——其实从事什么工作不需要这些?

许嘉璐 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聪敏同志关于办文、办会以及做人、做事方面的体会和感悟,深入浅出,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帮助,这是机关职工素质能力建设一部可贵的教材。从事外事和其他工作的人员如能抽空读一读这本书,无疑对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都是有益的。

盛华仁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外交人生》是对一段段重要历史时刻的朴素再现,是对如何做人做事的真情感悟。它不仅是对昔日绚丽的追忆,更表现出作者对外交为民事业的永恒热忱。这是45年心血的凝聚,是对后来人的激励。

李肇星 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主任委员,外交部原部长

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著作。聪敏同志以生动的笔触对外交上重大事件所作的回忆,读来引人人胜,是弥足珍贵的外交史料。他的这些宝贵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值得所有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的同志学习和借鉴。

曾建徽 中宣部原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九届全国人大处事委主任委员

人到无求品自高。聪敏对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我们从《外交人生》那些真切生动的篇章中,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品格和风采。

刘济民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交人生(我的回忆和感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聪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14649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2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1
17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