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追求卓越新闻(分享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经验)
内容
编辑推荐

60多家媒体连续报道,十几位专家盛情推荐,六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经验分享。

卓越的新闻是伟大的艺术,它为生活的错综复杂提供解释,阐明文化的各种元素,寻求事实真相,维护社会公义,促进大众的讨论,使世界更趋美好。

内容推荐

香港浸会大学于2007年10月举办的首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完满成功。本书作为首届工作坊的总结,相信可以鼓励大家回顾并反思。

多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透过工作坊各项活动,跟香港、内地以及区内新闻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师生交流互动,除了面对面的经验分享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喜与怒,也感染到他们努力迈向卓越、追寻理想的动力。

目录

序一 新闻教育应从“人”开始

序二 彰显优质新闻让社会更趋美好

导言 温故创新继往开来

专访 普利策奖精髓:新闻服务于公众——专访普利策奖秘书长吉斯勒教授

第一部分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精选作品

 蓄意扰民之策——“9·11”事件报道

 21岁——新闻图片奖作品选辑

 何时让他安息?——家人的痛苦抉择

 跟自己国家对战的记者——越战泥足深陷

 在日期上做文章——股权日期回溯报道

 北京城市建设的幕后英雄

第二部分 讲座与论坛讲辞摘要

 一、社会变迁与新闻界面对的挑战

如何应付今天新闻媒体面对的挑战

科技与全球化对新闻报道与新闻业的冲击

社会转变与新闻界面对的挑战

 二、新闻的元素

新闻的基要

劫后余生:视觉传讯的社会责任

公共广播——集报纸与电视之长

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三、作品分析与采写技巧

获奖照片怎么拍——分析得奖新闻图片兼评学生作品

从股票期权日期回溯到公平交易咖啡:调查性报道背后的故事

“9·11”袭击与余波:建构新闻从零碎开始

洛奇的故事

从网上发掘新闻资料的窍门与秘诀

 四、经验分享

与香港新闻教育基金会与会者对谈

缅怀殉职记者丹尼·珀尔(Danny Pearl)

身处险地——与资深战地记者对谈

越战实录

报道2008奥运:中国如是观

后记

试读章节

Amy Goldstein,美国纽约州诺切斯特人,获布朗大学颁授美国文化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尼曼访问学者(Nieman Fellow,2004-2005年)。现为《华盛顿邮报》记者,负责撰写有关美国社会政策的稿件。于1987年进入《华盛顿邮报》工作,此后十年主要就当地教育以及地区卫生保健问题撰稿,其后加入该报全国编辑部,撰写卫生政策稿件,并报道国会、白宫和联邦政府就卫生保健问题进行的辩论。自2D01年乔治·布什担任美国总统以来至2004年,Goldstein一直报道白宫新闻,内容主要针对国内议题,特别侧重于有关医疗保险(Medicare,Medicaid)、社会安全、福利、房屋、政府管治和联邦司法等问题。她目前从事有关社会政策方面的深度报道,包括探讨不断转变中之公众与个人领域的分界,以及其他全国性的重要议题。

近年参与《华盛顿邮报》许多重要新闻稿件的采写,包括莱温斯基丑闻和美国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哥伦拜恩中学枪击案、“9·11”恐怖袭击的影响、伊拉克战争早期的伤亡事故、近期最高法院的任命,以及2006年一名白宫高级幕僚之刑事审讯等许多在华盛顿发生的戏剧性事件。

曾在《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莱杰星报》(Ledger-Star)和《弗吉尼亚领航员》(Virginian-Pilot)当记者。多年来,她的新闻作品荣获多个奖项。并与《华盛顿邮报》其他记者以对“9·11”恐怖袭击以及美国政府对策之报道荣获200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9·11”恐怖袭击指挥疑犯阿塔(Mohammad Atta)领取佛罗里达州驾驶执照的那一天,28岁的巴基斯坦裔加油站职员穆宾(Mohammad Mubeen)也在同一个汽车中心更新了他的驾驶执照,刚好较阿塔早23分钟办妥手续。正因如此,上周一下午穆宾身穿橙色连身服,站在一个小法庭里,被卷入成为全国恐怖分子搜捕行动的逾1100人之一。

穆宾以一口快如连珠的乌尔都语,焦急地恳求释放。他透过传译向法官表示,他的确是非法进入美国,但他不认识任何劫机犯。

然而,这个迈阿密法庭的政府检察官轻易地说服了法官,把穆宾收押、不准保释。检察官出示了一份令人吃惊的法律文件,文中阐释了当局连串拘留行动背后的策略,也提出一个全新的法律理据,使当局即使只是稍有怀疑,仍然能将人收监。

这份文件有七页长,由华盛顿联邦调查局(FBI)总部一名最高层的国际恐怖活动调查员签署,之前一直未被公开,但全国各地的检察官在拘留聆讯中不断引用它。这份FBI宣誓供词提出的解释是:“现时在美国搜集反恐情报的工作,就像砌嵌拼图一样。”

“在现阶段的调查中,FBI正在搜集和处理数以千计零零碎碎的信息,它们骤眼看来无关痛痒,但我们必须进行全面分析,看看它们能否提供线索,揭示整个体系不易察觉的运作情况……对背景较为清楚的FBI或情报界中人来说,部分人看来琐碎的数据,可能极具意义。”

文件中的用语,为这场拘捕行动提供了至今最清晰的批注。这次拘捕行动规模之火,是二战以来仅见的。一方面,调查人员赶紧摸清当前持续的恐怖威胁,同时,政府采取蓄意扰民之策——用尽任何法律手段,把大批中东裔人拘留。

这个拘留行动极为保密,辩方律师不时被禁止把文件带离法庭,联邦政府也发出了禁制令,禁止官员对外谈论被拘留者。执法官员都拒绝透露由哪些律师代表被拘留者,也不会谈论拘留行动的情况。官员们说,隐私法例、法庭命令还有大陪审团调查“9·11”袭击所涉及的保密规则,都禁止他们透露更多信息。

结果是,官方记录中的1147名被拘留者名单中究竟包括什么人,又有谁仍然被扣押,一概混淆不清。被问及有多少人已获释,司法部官员的答复是没有记录。  在那1147人中,司法部官员特别指出185个因非法居留罪名而被拘留的个案。一名移民归化部官员形容他们是“活跃个案”,相信“与这次调查有关”。

为了尝试揭开这个隐蔽行动的更多细节,《华盛顿邮报》识别了其中235个被拘留者,并研究相关个案的详情。

记者透过翻查法庭记录、新闻报道,以及查询律师、家属、朋友,对这些个案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235个被拘留者中,3/5都像穆宾一样,以非法居留罪名被关禁,其中75人获释。

有少数人是以“关键证人”的名义被扣押的,但调查员相信他们拥有与调查有关的重要信息(这部分人的数目不明)。还有一班数目更少的被拘留者(可能是10人左右),被认为曾在调查过程中说谎,或与基地组织有关联,又或认识部分劫机犯。不过,消息人士表示,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肯与当局合作。

这235宗个案揭示了当下行动的本质——与其说它是追缉“9·11”袭击同谋的调查,不如说是一个大规模的防范性行动,旨在瓦解未来的恐怖活动。

这从好几方面得到印证。首先,当局至今没有对任何一个被拘留人士控以参与“9·11”阴谋或其他恐怖活动的罪名。其次,每当政府官员收到新恐怖威胁的情报、继而向公众发出警告后,拘留可疑人士的步伐就明显加速。比方说,当有谣传指恐怖分子计划发动“9·22”袭击后,拘留数字就显著大增。

政府这套策略和施行的方法,已招来辩方律师和公民自由捍卫者的抗议。他们表示,拘留行动是一场大规模的种族针对,情况有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政府大举囚禁国内11万名日裔美国人一样。

但司法部高层官员反驳这些批评。他们说,除了关键证人外,所有被拘留者都确实触犯了某些法例。“9·11”后所不同的是,许多人都被关起来,实质上是防范性的拘留,否则他们都会获准保释外出。助理司法部长切尔托夫(Michael Chertoff)说:“如果你找得出一处违章的地方,我们就会着手处理该个案。”P3-5

序言

新闻教育应从“人”开始

香港浸会大学于2007年10月举办的首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完满成功。看到同事们几个月以来的辛劳赢得业界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和称许,我为他们感到欣慰。本书作为首届工作坊的总结,相信可以鼓励大家回顾并反思。

对于浸大,新闻教育是一项重要使命。大学自从于1968年开办香港首门传理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努力推动新闻教育迈向卓越——更从服务社会的方向,与新闻专业携手建立交流平台,致力提升业界水平。

多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透过工作坊各项活动,跟香港、内地以及区内新闻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师生交流互动,除了面对面的经验分享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喜与怒,也感染到他们努力迈向卓越、追寻理想的动力。

时代的变迁与挑战往往难以预测,然而新闻工作者的操守与良知必须坚定不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信新闻教育不止于学习本身——新闻教育应该从“人”开始,使人的情操与良知得到滋润而茁壮起来,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有了承担,便可以从学习延伸、在专业实践中展现出来,进而推动业界以至整个社会维护公义、履行道德义务的风气。

普利策新闻奖的精神在于新闻卓越——在这一点上,我肯定它跟我校新闻教育的目标一致。期望我们的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能够一直办下去,让追求新闻卓越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书评(媒体评论)

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征是:好奇和坚持。早期的采访和报道经验是你未来一笔巨大的财富。

——艾美·高斯坦(《华盛顿邮报》记者,200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得主

我还当记者的原因是觉得这份工作很有趣。新闻工作提供罕有的机会,让你可以接触你平常不会接触的人,了解平常不能知晓的事。我们就如老师一样,教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史蒂夫·史特劳(《华尔街日报》驻波士顿资深记者、新闻编辑,2007年普利策公众服务奖得主)

我从时间的历练中意识到,要接近人、感动人和激励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好新闻要讲好故事。我的写作哲学是“一个总比多个好”。

——米高·维特士(《费城问询报》记者,1997年普利策解释性新闻奖得主

战地记者是撰写人类历史草稿的人。我认为审查和质询政府的战争决策,以及发掘真相是记者的责任,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彼得·阿奈特(著名战地记者,现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席教授。1996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

照片的基本作用是要达到沟通,要透过照片表达一个故事,而不仅是追求艺术和视觉效果,一幅令人难忘的照片是有感情的。

——约翰·卡普兰(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基金会教授,1992年普利策特写摄影奖得主)

在环境越来越开放,传媒越来越商业化的今日,我的建议是,尽量为优秀的媒体做事。中国有那么多媒体,你要选择你认为好的媒体,好的编辑,去那里工作。

——方凤美(《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2007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追求卓越新闻(分享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经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煜//俞旭//黄盈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28341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5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5: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