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思录(Ⅲ)
内容
编辑推荐

《沉思录》是奠定西方政治和法律框架的巨著,其内容是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的人生感悟,介绍的是古罗马执政官的从政智慧,是现代人处世的生命哲学。时至今日,该书依然影响着一代代的领导人。本书为该书的第三册。其包装美观精致,红色古罗马背景封面非常高雅。

内容推荐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本书是《沉思录》III,内容包括:论友谊、论善与责任、论利与责任、论老年。

目录

前言

西塞罗——古希腊罗马文化之父

1 论友谊

友谊是神灵赋予人类的最好的东西

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

“为了友谊”是个不名誉的托词

贫穷不是寻求友谊的动因

友谊中应当注意各种限制

缺乏忠诚的友谊是不能持久的

和朋友绝交是一种不幸

献媚的朋友比尖刻的敌人更坏

美德是友谊的基础

2 论善与责任

人是唯一知道节制的动物

德行的四个来源

不择手段的行为应该避免

惩罚有限,公正无界

行善不要超越自己的财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要做得堂堂正正

不仅要伟大,而且要有用

战争的功绩与和平的伟大

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

理性担当指挥,欲望坚决服从

服从特殊个性,从事高尚职业

美德之路与享乐之路

美观、得体与优雅

一切都要奉行中庸之道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谨慎的行为比智慧沉思更有价值

3 论利与责任

人最能助人也最能害人

服从权势的六个动机

善意、信任和敬佩

赢得荣誉应尽到自己的责任

施舍无止境,疏财有限度

努力施惠于不同处境的人

为政清廉,恤民有度

关心健康,关心财产

4 论老年

老年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吗?

老年使人衰弱吗?

年轻人并不讨厌老年人

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

老年帮助我们摈弃了一切不良习惯

宴请宾客,一起生活

闲逸的老年更加快乐

务农真是其乐无穷

感官快乐焉能与威望相比拟

老年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

灵魂离开躯体后更加纯洁

最聪明的人总能从容地赴死

西塞罗年表

试读章节

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思考友谊这个问题时,我常常想到,最主要的足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希求友谊是不是脆弱或贫乏的缘故?我的意思是说:友谊的目的是为了互惠,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呢?还是,虽然互惠是一种自然属于友谊的好处,但友谊还有另一种始初原因,这种原因从时问上来说更加古远,从性质上来说更加崇高,而且更直接地出自我们的本性呢?

“友谊”(amicitia)这个拉丁词是从“爱”(amor)这个词派生出来的,而爱无疑是相互之间产生感情的原动力。关于物质上的好处,常常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甚至那些用虚情假意博得别人好感和出于不纯洁的动机赢得别人敬重的人也能得到这种好处。但是,友谊就其本性来说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就其本身而言,它是真诚的、自发的。因此,我觉得,友谊是出于一种本性的冲动,而不是出于一种求助的愿望;出自一种心灵的倾向(这种倾向与某种天生的爱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出自对于可能获得的物质上的好处的一种精细的计算。

你甚至可以在某些动物身上看到这种情感。它们在某一段时期内总是非常爱它们的后代,它们的后代也很爱它们,可见,它们都有这种自然的、天生的情感。至于人类,当然这就更明显了:首先是子女与其父母之间的那种自然的情感,除非由于惊人的邪恶,这种感情是不会破裂的;其次,当我们发现某个人的脾气性格与我们相同时,我们便会对他产生一种爱慕之心,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有一种我可以称之为“美德的信标光”的东西。

没有什么比美德更可爱、更能博得人们的好感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甚至对于那些我们从未见到过的人,由于他们的诚实和美德,我们也会产生爱慕之心。为了保卫帝国,我们曾经在意大利同两位著名的将军——皮勒斯和汉尼拔——打过仗。前者由于其正直,我们对他没有太深的仇恨;而后者由于其残忍,我们全国人民都恨他,而且将永远恨他。

假如正直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不仪能够爱从未见到过的正直的人,而且甚至还能够爱一个正直的仇人,那么,当人们认为他们在那些与其能亲密结交的人身上看到了美德和善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爱慕之心,这是不足为奇的。

我并不否认,确实得到些好处、觉察到一种乐意为我们效劳的愿望,以及密切的交往,都能使爱慕之心变得更加强烈。当这些因素与我前面所说的那种心灵的最初冲动结合在一起时,就会进发出一种奇异的爱慕之情。而如果有人认为这种爱慕之情是出于一种脆弱感,以便使自己能够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我所能说的只是:当他坚持认为它是产生于贫乏时,他把友谊的动机看得很低贱,认为友谊不是出自一个高贵的“门第”(如果可以允许我这样表述的话)。如果实际情况如此,那么,一个人越是觉得自己穷,他就会越是向往得到友谊。然而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当一个人最自信的时候,当他因具有美德和智慧而感到很充实,无须求助于人,完全能够独立自主的时候,他是最喜欢结交朋友、最珍重友谊的。例如,阿非利加努斯有求于我什么呢?一点也不求!我对他也是一无所求。但是我爱他,因为我钦佩他的德行;他也喜欢我,也许是因为他对我的性格也有好感。密切地交往更加深了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虽然我们的友谊的确产生了许多物质上的好处,但是我们互相爱慕的最初动机并不是为了得到这些好处。正像我们慷慨行善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感恩,我们不是把行善看成是一种投资,而是遵循一种慷慨豪爽的天性。同样,我们把友谊看做值得企求的东西,也不是因为希冀日后能得到回报才对它感兴趣,而是坚信:它能给予我们的东西自始至终包含在情感本身之中。

那些像野兽一样将一切都归因于感官上的快乐的人的观点则与此大相径庭。这是不奇怪的。思想卑劣的人当然不可能看到任何崇高的东西,任何高尚而神圣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不谈论这种人。还是让我们接受这样一种学说:爱慕和喜欢都是出自一种自发的情感(一指出正直的存在,就会产生这种情感)。当人们一旦有了这种爱慕之心,他们当然会试图依附于他们所爱慕的对象,而且会越来越接近于他。他们的目的是:他们可以在同一个层次上平等地互敬互爱,并且更乐意于为对方效劳而不求回报,他们之间应当有这种崇高的竞争。这样,双方都会以诚相待。我们会从友谊中得到最大的物质上的好处,而当友谊是出自一种本性的冲动而不是出自一种需求感时,它就会更加崇高,更加符合于实际。因为,如果友谊是靠物质上的好处维系的话,那么,物质上的好处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友谊解体,而本性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真正的友谊是永恒的。

P6-9

序言

你的功绩高于伟大的军事将领。扩大人类知识的领域比扩大罗马帝国的版图,在意义上更为可贵。

——尤利乌斯·恺撒

天上的星星,虽然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它们还是那么明亮,那么耀眼,像镶嵌在天幕上的钻石一样,放射出绚烂的光彩。古罗马时代的西塞罗就是人类理智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星星,虽然他作古已2000多年,但他的智慧之光依然是那样鲜亮,那样绚烂,给后人以无穷的启迪。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Ilius Cicero,公元前106~前43)是古罗马最有才华的政治家之一,他不仅当过执政官、元老院元老、总督,而且也是当时最伟大的演说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早年曾在希腊和罗马受过良好的教育。青年时代,他曾在一些著名教师的指导下研究修辞学、法律和哲学。同时,他“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总是把希腊文的学习和拉丁文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因而熟练地掌握了这两种语言,这就为他日后研究、翻译和阐释古希腊的文化知识和精神成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成年后,他在从事政治活动之余,致力于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和阐释。他深受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影响,其哲学思想兼有上述各学派的观点,因此后人一般称他为折中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贡献主要在于:对古希腊的各派哲学进行通俗的解释,不仅成功地将它们传播给了其同时代人,而且对后代人也产生久远的影响。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几乎只是通过他才了解古希腊丰富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各派哲学思想。虽然后来哲学家们对他的哲学思想褒贬不一,但他在传播古希腊的哲学和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则是无可争议的。

从本质上说,西塞罗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是结合罗马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对希腊各派学说加以改造而成的。他在《论国家》和《论法律》两部著作中分别对国家学说和法律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国家不是人为的产物,而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其根源在于人天生就有一种社会性,需要国家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以“共和国”的观念取代希腊人的城邦观念,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是“共同拥有法律和各项权利,希冀分享共同利益的为数众多的人的集合体”。西塞罗认为,国家政体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但这三种单一的政体很容易蜕变成暴君制、寡头制、暴民制。唯有将这三种政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融合成一种混合的政体,才能制约、均衡和调和各方面的势力,保持社会的稳定。西塞罗认为罗马共和国就是这种理想的政体。在《论法律》中,西塞罗根据斯多葛派的观点,认为自然法,亦即正确的理性,是真正的法律,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上帝是自然法的制定者、解释者和监护者;成文法必须符合自然法,否则就称不上是法律。在他看来,自然法、理性和上帝是统一的,公正、善和成文法则是它的体现。所有的人在这种神圣的自然法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不是财产的均等,而是理性的共有。此外,西塞罗对法律的性质和罗马人的公平精神也有透辟的论述。他曾在一篇演讲词中说:“民法有什么特殊性质?法律的性质是不在外来影响之下改变,不在强力压迫之下屈服,不在金钱诱惑之下腐化。”西塞罗的上述思想对罗马法乃至后来的西方政治和法律都有很大影响。

……

——截选自《前言:西塞罗——古希腊罗马文化之父》

书评(媒体评论)

◎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相信,只有道德上的善和正当的行为才值得钦佩、企求或为之奋斗,他们绝不会屈从于任何人、任何激情或任何命运的改变。这个人经过如此的锻炼之后,不仅应当做伟大的、最有用的事情,而且应当做得极为努力和勤奋甚至甘愿冒丧失生命和许多使生活过得有意思的物品的危险。

——西塞罗

◎西塞罗的书有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优点:无论谁都要读。一种思想一旦能保存在西塞罗的著作里,那它就可以在全部未来的时光里为广大的读者保存下来。

——乔治·H.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的作者)

◎罗马演说之文,始于加图,至恺撒时代大盛,西塞罗为代表,正犹狄摩西尼之在古希腊末世,文章器识,足相仿佛,而得祸亦同。

——周作人

◎西塞罗是罗马伟大的法学家和政治家。他受斯多噶哲学家观点的影响。像斯多噶哲学家一样,他倾向于确定自然和自然理性,并设想理性是宇宙的主宰力量。

——博登海默(美国法理学家)

◎毫不夸张地说,西塞罗把罗马的公共生活引入了最辉煌的岁月,并随着他的去世而结束,他立于这岁月的摇篮中,他跟随着这岁月的灵车。

——查尔斯·泰勒(历史学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思录(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古罗马)西塞罗
译者 徐奕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8652
开本 32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02.43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3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