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灭亡》描述的是从1944年6月攻进法国到1945年5月盟军攻到易北河岸,苏军攻占柏林等重大战役。本书中所有很重要的和权威性的描述都配以大量的珍贵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这一影响至今在世界各地仍随时处可见。因而回顾历史是我们不可推透的责任——它虽然不会使我们人人感到内疚和羞辱,却会使我们深思进而使我们能采取某些行动来改变现状。
图书 | 第三帝国的灭亡(1944-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 |
内容 | 编辑推荐 《第三帝国的灭亡》描述的是从1944年6月攻进法国到1945年5月盟军攻到易北河岸,苏军攻占柏林等重大战役。本书中所有很重要的和权威性的描述都配以大量的珍贵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这一影响至今在世界各地仍随时处可见。因而回顾历史是我们不可推透的责任——它虽然不会使我们人人感到内疚和羞辱,却会使我们深思进而使我们能采取某些行动来改变现状。 内容推荐 盟军于1944年6月6日成功地进行了诺曼底登陆,最终在西欧开辟了第二战场,预示了希特勒政权的灭亡。从1944年8月突破登陆滩头堡开始,盟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向柏林推进,坚决消灭负隅顽抗的残余德军,并走向最终胜利。与此同时,苏联军队也从东线向前推进。 第三帝国的灭亡》是对在“D日”(登陆日)后西欧战场各类事件的全面记录。详细探究了德国和盟军在1944年的情况,以及“D日”登陆行动的计划和准备情况。本书所涉及的战役包括最大的两栖作战行动——盟军的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的殊死战斗;盟军从滩头堡向内陆的推进;解放巴黎和德国边境之战;“龙骑兵行动”——进攻法国南部,“市场花园行动”;荷兰和比利时的解放;“突出部战役”——希特勒垂死前的孤注一掷;1945年初跨越莱茵河;最后是盟军向柏林推进,艾森豪威尔在易北河岸停止前进。 《第三帝国的灭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几年西欧战场各战役进行了精彩的阐述,配有250多幅彩色与黑白照片,并附上在战役中所使用过的所有主要重武器以…… 目录 Ⅰ 登陆日前的准备 Ⅱ 登陆日 Ⅲ 血战博加日 Ⅳ 突破 Ⅴ 铁砧-龙骑兵行动 Ⅵ 巴黎 Ⅶ 阿纳姆 Ⅷ 漫漫艰程 Ⅸ 阿登反攻 Ⅹ 强渡莱茵河 Ⅺ 进攻易北河 试读章节 1941年冬至1942年初春的时候,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认识到战争将要持续数年而不是数月。1941年12月5日,苏联出人意料地展开了反攻。两天后,日本袭击了珍珠港,德国随即于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尽管美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其陆军规模却较小。德国最高统帅部认为美国部队至少需要18个月才能进驻英国,而且如果德国海军对同盟国船只所进行的潜艇战能够像到目前为止那样成功的话,这一时间或许还会更长。在这些情况下,德国最理想的战略就是一边建立一个防御系统以延迟同盟国在西欧海岸登陆的企图,一边集中力量打败苏联。于是阿道夫·希特勒在1942年3月23日发布第40号指令,下令开始建造从挪威北部海角到佛朗哥政权把持的西班牙边境海岸的防御工事。 最初,防御工事的修建进行得非常缓慢。这种不紧不慢的情形符合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的67岁的陆军元帅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的个人特点。希特勒被英军的企图所迷惑,认为英军打算在挪威登陆,以保护通向苏联摩尔曼斯克港的道路畅通,遂命令优先考虑从纳尔维克利到卑尔根海岸沿线的防御。到1943年秋季,挪威各海港及峡湾密密地覆盖着350个炮兵连,并装备了88毫米到406毫米口径的大炮,使挪威海岸线成为世界上防御工事最强的地区。相反,法国沿海相对受到了忽视,其防御工事仅限于海港的潜艇基地。1942年8月18日,在迪埃普防御工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德军仅以最初配备的200名超龄的后备役士兵就成功击溃了5000名加拿大和英国联军的登陆企图。这时,希特勒才命令要像修建法、德边境上的齐格菲防线那样,对法国的海岸线工事加强修建。然而,迪埃普所取得胜利也使得德国最高统帅部自鸣得意。直到盟军于1943年7月在西西里、9月开始在萨累诺强行登陆成功后,希特勒才发布第51号指令,命令从安特卫普到比阿瑞茨修建一条防御系统作应急之用,以确保敌人进攻的破产,至少也要能够阻止敌人实际的登陆行动。 为了加快工程的速度,11月5日希特勒命令埃尔温·隆美尔陆军元帅对“大西洋壁垒”进行巡回视察,并于1944年1月1日任命他为B集团军群作战司令。这个军群中的第7和第15集团军负责从加来到布列塔尼的法国北部海岸沿线的防御。几乎从一上任开始隆美尔就与冯·龙德施泰特总司令发生了争执,龙德施泰特非常讨厌这位“德国最著名的战士”干涉自己的指挥,加之两人在阻止盟军登陆的最佳方案上持根本不同的观点,因此两人争执不断。冯·龙德施泰特参加过1940年在法国和1941年在苏联等地的战役,他讨厌采取单纯防御的手段,故而他一再催促将一线野战师部署在法国。到1944年初时他已经拥有24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冯·龙德施泰特想在盟军登陆时建立桥头堡的过程中用6个师的大型装甲集团军对其进行攻击,这些部队由盖尔·冯·施韦彭堡将军率领,作为预备部队驻扎在巴黎附近。隆美尔曾经于1942年10月至1943年5月间在北非与盟军作战过,那时盟军逐渐拥有了空中优势。他认为盖尔·冯·施韦彭堡的装甲部队将在离登陆地数里之外就受到盟军轰炸机和海军炮火的联合阻击。隆美尔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摧毁正在向岸边靠近的盟军登陆部队,这个观点受到西部海军集团军司令西奥多·克兰克海军上将的支持。隆美尔和克兰克催促迅速地大规模扩大“大西洋壁垒”防御系统,同时将盖尔·冯·施韦彭堡的装甲部队部署在靠近盟军最可能登陆的海岸线一带。P4-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第三帝国的灭亡(1944-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邓肯·安德森 |
译者 | 方文军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市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2045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0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516.44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9 |
宽 | 179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8-5963 |
版权提供者 | Portico Inc.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