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张爱玲的上海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在上海人中去寻找上海的书,它不仅触摸了近代上海百年历史留下的烙印,也展现了今日上海与过去的不同。

就挖掘一座城市的人文传承而言,这部书中的过去和现在都鲜活地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部书中可以找到张爱玲笔下许多人物的影子,尤其是那些有着相似命运的女性,她们既像是上海昨天的一面,又反映着上海今天的一面。

这部书最让人信服的,是它呈现出的真实。

内容推荐

仿佛爬在今天的朝阳格上寻找昨天的上海,无论是沧桑巨变的房屋街道,还是活在新世纪的新上海人,作者都通过深入采访,再现着上海骨子里的传统和文化。因而,你可以从这里看到,一代人的命运在另一代人的生活中有着同样的悲喜,一座城市的记忆只有存留在不能挽留的岁月中,才会显露出她的永恒和伟大。

目录

上海的倾城之恋

梅龙镇广场八楼

想要有个家

时尚·派

从常德公寓到美丽园

两站路的爱情

在张爱玲故居

美丽园

张胡之恋的海上风情

《色,戒》和南京西路

在圣玛利亚女校的记忆里

藏在石库门里的故事

红嫂的“连环套”

“怨女”张梅

郭太太年轻的时候

吴老师的“半生缘”

海上玫瑰

沉香屑,最后一炉香

永远的“流言”

浮花浪蕊

交际“新天地”

新上海滩上的“女人花”

致张爱玲

试读章节

想要有个家

在上海,房子不仅仅只意味着“家”的慨念,它还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澳门路上的华生大厦是两幢远看极像男性阳具的28层电梯公寓,诗人张伟的家在这里。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住在这座锤子大楼里真的很锤子!”我知道他说的“锤子”是指在同自己的理想相比时,工作显得还不如意,生活也还不满足。但他又不止一次地对我炫耀:“老子这个房子现在翻番了,要值一百多万。”他的老婆肥猫也在一旁接着说:“是噻,那阵不买现在就买不起了哟!”

我查阅过近现代有关上海住房状况的大量资料,发现居住问题在每一个时期都是上海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比如按当年公共租界工部局的统计,1934年各业职工的月平均收入是14.08元(法币),境内公共租界里弄堂房屋的平均月租却为37.5元(法币),公寓、花园式住宅的租金更高。关于旧上海租房的价格,鲁迅先生曾在《病后杂谈》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好句,但我们在上海学起来可就难了……要租一所院子里有点竹篱,可以种菊的房子,租钱每月总得一百两,水电在外,巡捕捐按房租百分之十四,每月十四两,单是这两项,每月就是一百十四两……”

2007年5月,我在上海房屋中介看到的信息是:上海市区内一套60平方米的老弄堂房子,月租金为两千多元,新建的电梯公寓租金起码是三千元以上。而上海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上海人每月可支配的平均收入却只有3517元。至于购房,就更是上海人不忍提及的一块心病了。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测算,以夫妻二人的年收入4万元计,20年不吃不喝有80万元,如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发布的2007年上海商品房每平方米平均售价6698元选购,那对夫妻20年不吃不喝也还买不到一套125平方米的商品房(电梯公寓还需减去约15平方米的公摊面积)。这样算来,张伟两口子在上海的生活也是优渥一族了。难怪康麻花每次见到我都要骂张伟“六吼”(上海话贪心鬼)。

康麻花是张伟2000年刚到上海时交的女朋友,因长得高挑细瘦属骨感美女一类,张伟便给她取了个外号叫“麻花”。康麻花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据说祖上也是沪上的书吞门第,只是后来历经“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洗礼,才使得家道中落偏居于闵行区的莘庄。康麻花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其作品入选过2000年上海服装展,张伟认识康麻花的时候,也正是康麻花事业搞得红火的鼎盛时期。一家由别人投资,康麻花出技术办起的股份制服装厂在松江正式投产。那些日子,康麻花整日里不是画样稿,就是让张伟陪着逛南京路、淮海路上的各大时装商城,仿佛她和张伟在一起不是为了彼此增进了解建立更深的感情,而是为了尽可能地把服装设计好。几天下来,上海的服装商店还没走到三分之一,却把个张伟累得一身酸软,满脑子装的全是各色花样的衣裤。那天,张伟躺在徐家汇康麻花租住的小屋床上,没精打采地问又在画样稿的康麻花:“你啥子意思哈?未必然我就这样陪你转下去、画下去哟?”对于张伟的质问,康麻花头都没有抬一下便回答:“阿拉要挣钱买楼。”

张伟和康麻花的恋情止于2001年夏天。那时张伟住在单位给他租的昌化路弄堂内三层高的老房子里,还没有现在属于自己的这家广告公司。张伟一边为单位联系广告业务,一边靠一手漂亮的文章给沪上的几家报刊写专栏,博得了许多女编辑女记者的青睐,他后来的老婆肥猫当时就是其中的一个。

肥猫和张伟一样,是2000年从重庆来上海捞世界的“新上海人”o肥猫为人热情,办事认真,深得同事和朋友的信任,是一家时尚杂志的编辑。肥猫和张伟准备结婚的那年秋天,上海的房地产热正一浪高过一浪,市民争购房子的白热化程度,决不亚于任何一场世界顶级足球赛事。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901.2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20.3%。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37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5%,上海出现了整体房价上涨较快、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局面。部分楼盘因地段、环境、品质等因素上涨了五至六成甚至更多。截止2003年1 2月,上海内环线以内大部分地区房价超过7000元/平方米,中环线附近大致6000元/平方米,外环线约5000元/平方米。即使是上海郊区,各区府所在地房价也都突破3000元/平方米,向着4000元/平方米挺进。张伟说那一年整个上海都疯了,人们除了吃饭睡觉,谈论的大大小小事情都与买房有关。张伟还说那一年他和肥猫看的楼盘,比他父亲和爷爷再加上爷爷的爷爷看过的楼盘总和还多。

应该说是肥猫的认真让张伟看了比他父亲和爷爷再加上爷爷的爷爷看过的楼盘总和还多的楼盘。肥猫后来给我说:“房子是张伟喊要买的,他说他那阵跟康麻花两个没搞好,就是因为没得房子,现在跟我了,一定要有个自己的窝。我觉得既然要买就肯定要多看几家作比较噻,大家都晓得,钱这个东西现在不好挣。”肥猫还例举了在上海成一个家的艰难,她说她的同事珠珠2007年春节结婚,大家闹洞房时发现,除了卧室和厨房,其余的一间屋子和客厅里空荡荡的连件家具都没有。大家很感吃惊又不便问,后来还是珠珠看着心存疑惑的大家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就这样已经花光了他们两人80万元的全部积蓄,由于老公上班太远,买车的钱还要向双方的父母亲借。

P16-20

序言

张爱玲时代的上海(1920—1952年),是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上海,是决定上海人气质和德行的上海,是世界东方的国际大都会,是欢喜与凄凉极端分裂的天堂和地狱。

因此,寻找张爱玲的上海有一点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要寻找与张爱玲时代的人物具有共性的上海人。尽管现在距离张爱玲的时代已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作为上海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即使再过上一个世纪甚或几个世纪,也依然脱不掉张爱玲所反映的那些人的影子。比如今天的“老克勒”之于《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振保身边的“红白玫瑰”之于衡山路上找“港湾”寻“依靠”的时尚女子:小艾之于新上海滩上的几十万打工妹……所以,寻找张爱玲的上海,其实是在寻找留在上海骨子里的历史文化传承。也许这些传承已经变质,也许依旧辉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上海人造就了上海。就像张爱玲说的:“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作者

2008年于成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张爱玲的上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7816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1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