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大日记(2)
内容
编辑推荐

“北大醉侠”孔庆东推荐,中国第一部大学生的成长史与心灵史。北大女生的青春解密,北大男生的浪漫情怀。

本书是继《北大日记》(1)畅销之后,又一部从百余名优秀北大男女学生珍藏日记里精挑细选而组成的新著,展现了目前在读的北大优秀学子的青春风采,以及耀眼光环后面的内心私密情感世界。

内容推荐

本书是继《北大日记》(1)畅销之后,又一部从百余名优秀北大男女学生珍藏日记里精挑细选而组成的新著,展现了目前在读的北大优秀学子的青春风采,以及耀眼光环后面的内心私密情感世界。当然,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独具魅力的北大。

《北大日记》(2),荟萃新一代北大人的情感私语,带您再次领略新世纪北大的古韵、新貌、人文魅力以及莘莘学子熠熠的光辉。相信她会深深地打动您。

目录

第一辑:北大女生的青春解密

 心灵深处的声音

 未名湖的馈赠

 燕园里我的春天

 小知青的大思索

 爱是人生的希望

 永远留住青春

 故乡琐记

 思绪

 希望的力量

 快乐写在脸上

 寂寞余花落旧红

 生活、思考二三事

第二辑:北大男生的浪漫情怀

 插上理想的翅膀

 难忘的时光永远的爱

 未名求学录

 写在未名湖畔

 理科老博士的快乐生活

试读章节

再次路过三角地的时候,正下着雨。世界在庞大的雨水里变得孤独,变得安静。那块三角形的草坪,被雨水洗去了它的喧嚣它的颜色它的表情。

想要驻足,却已经找不到停步的理由。松柏还在,珍珠梅还在,草地还在,海报栏却已不在。没有杂乱的广告和海报,也没有拥堵的人群,三角地显得格外清爽,干净,空旷。像一个打扮一新的侍女,静静立在燕园的角落,等待臆想中尊贵的来宾。没有人还记得怎么哀悼。枯黄了的柿树的叶子,叹息一声,然后落进冬天的冷雨里。

我还是站住了。只是静静的一会儿。没有默哀的意思。他们说,三角地早就死了,现在不过是收尸。他们说,我们没有拆三角地,拆得只是海报栏。他们说,没有理由去触碰一个已经成为象征的地方。他们说,迎接奥运,我们需要一个整洁的校园。

他们还在说着,可是三角地什么也没听到。

它低头沉浸在破旧不堪的回忆里,那些承载着时间的回忆就像它那圈围栏一样剥离了色泽,锈迹斑斑,被人唾弃也被人遗忘。漾漾未名,巍巍博雅,在它们面前它从来都以一个卑微而隐秘的姿态存在着,用它隐秘的方式召唤着那些对自由之类的字眼心存渴望的心灵,聚集着一群又一群鼓荡激情胸怀宇渊的青年。多少广为人知或者不为人知的社会风潮,是在这里被悄悄酝酿;“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在这里最先被喊响;无数年代的风雨阴晴,在这里被写成诗歌传唱;多少引领时代的学术创见,在这里找到它们的滥觞。

忘却的荣耀,失落的辉煌。等一切风平浪静,历史被写成历史,三角地就退进阴影里,凝固成一个遥远而又遥远的象征。就像北大自己。

20世纪初,这片土地饱蕴着一个沉睡已久的民族的苏醒。晚清的皇家园林在死气沉沉中被撼醒。被教员称作“老爷”的学生趾高气扬地迈进京师大学堂的校门,好奇地打量一种叫作“自由民主”的东西。然后蔡元培来了,他扫荡不了末落王朝的阴霾,便要搬几个太阳进来。于是他高喊着:“自由民主!兼容并包!”陈独秀来了,李大钊来了,鲁迅来了。年轻的毛泽东,静静坐在北大图书馆的角落里,看到中国的未来。

20世纪50年代,自由的字眼像是被镌刻进了每一个北大人的骨子里。他们在路边敲着脸盘,等人群聚拢,就跳上桌子开始发表演说。他们在布告栏下唇枪舌剑,争论要不要取消党委负责制,要不要取消政治课。他们激烈地批评禁书禁报封锁言论,要争民主,争自由,争人权。他们不但自己要闹,还要拉上清华南开一起闹。无怪乎北大的右派是最多的。这里曾有太多的三角地。

20世纪80年代,三角地就是北大的代名词。它是一个圣地,是思想阵地,是北大精神的缩影,是蔡元培“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象征。这里聚集着一批收敛后的愤青,一批孕育着精英的人群。总是满满的布告栏里,有端正公整的小楷,有龙飞凤舞的狂草,有女排五连冠的报道,有宣传政见的大字报。

20世纪90年代,三角地是个百花齐放的舞台,依然精神奕奕。在北大的正史无事可写的时候,这里记录着北大的野史,北大的呼吸。那时的三角地,是校内最快捷的传信通道,展示着北大最鲜活的一面。激情澎湃的长诗,飞扬的华彩奇章,互动的学术探讨,或者各类零碎的讲座活动信息和社团海报。它们像是写在风里的信,一页一页被风翻阅,然后送往更遥远的地方。

然后,三角地不远的地方,落成了百年纪念讲堂。北大走进了二十一世纪。三角地也好奇地跟了进来,却再也没找回自己。二十一世纪,这里成了商业信息汇集之地。招聘,家教,托福,GRE。移动联通将摊位一摆,开始向过往行人发传单。落魄不得志的作家往路边一坐,开始卖自己写的小说。卖水果的老大爷将三轮车往三角地一停,看见迎面而来的保安赶忙闪。卖衣服的老大妈把小摊儿一铺,抄起喇叭开始叫卖。海报栏被一层又一层的广告填满,社团海报只得摆在锈迹斑斑的围栏边。这里成了个比闹市更闹市的地方。来来往往的人群,听不到三角地沉默的孤寂。

本科教学评估团要来了。奥运会就要来了。北大要迎接有着高贵头衔的教育部官员,要迎接国内外名校的校长与教授,还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黑人白人,她不容许小小的三角地有损她的雍容与威严。社团招新的展板被撤走,杂乱而顽固的广告被锲而不舍地撕掉,三角地被整顿。海报栏被拆了,一块崭新的电子信息屏取而代之。

我说过,我并不哀悼,尽管过不了多久,曾经声名显赫的三角地会成为与普通大学无异的一个宣传栏。机械闪烁的电子屏幕,滚动苍白无力的欢迎辞。我不哀悼。我只是不知道,谁能在电子信息屏上放一首诗。

我们其实都清楚,三角地早就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在所谓的信息时代里,网络已经承担了大部分的信息传递。在三角地,除了缅怀,我们无事可做。我们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地以为不能没有三角地。没有它生活依然如昨。三角地,只是一个被虚化的象征。就像北大自己。

不断有人说,北大已经是历史的傀儡,像历史遗迹一样矗立着。再没有昔时的煊赫,再没有曾经的意气飞扬。一代又一代人满怀敬畏地迈进她的门槛,满怀失望地发现她并不神圣,然后被贴上北大的标签,扔到中关村以及附近的那几条破街道。曾经蔡元培七次为抗议政府而辞去校长一职;其后又有哪位校长傲骨复如斯。自由民主成了过时的词汇,被扫进历史。北大人并不都是精英,他们也一样世俗,他们也不过如此。

烟尘尽散,繁华俱凋。光环背后是失落,是萧条。时间只是无语地证明,没有什么能够不朽。当校园里所有树叶落尽,唯有三角地的那棵老松柏,依然固执地坚守着那片曾被一群时代精英站过的土地。

P3-5

序言

始终是个绕不过去的字眼。

被不断问起,反复提及。一旦不小心与它联系在一起,你便会学会——

便会学会调侃调侃我们某位图书管理员,学会说“我在海淀文理兼收学院”;学会动不动损一下隔壁邻居;学会在小小的矜持中偷偷掩饰住欣喜;学会去追逐未名晚照,脚底是花瓣的足迹;学会在凌波的石舫唱歌,湖岸草意微惊;学会牵着心爱的人的手,在傍晚走过静园的草地,学会伸手去够古殿檐头的一抹淡褪的朱红;学会留意这里的野草闲花,欣红悦绿。

还会学会——

学会懂得去包容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学会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学会爱,学会珍惜,学会思考,学会铭记,学会感动,学会感激;学会努力去做更好的自己,从偏激到从容,从激情到淡定。

将学会——

将学会发现。你是如何地爱这片土地。

对这片土地,我不知道是否每一个北大人都曾经经历我所经历的感情:怀着一个学子所能有的对中国最高学府的所有憧憬走进这个校园,体验现实与理想间的落差,亲自承负自由所附带的失落,迷失在一种无法承受之轻里。在一种失重的情况下,像社会上某些毫无发言权却在受到污蔑贬损的人一样对周围的一切产生质疑与不相信。然后,像是重生一般,这种质疑忽然找到答案,原先被视为世俗庸众的东西,原先被自己抹消的意义,忽然昭显在曾被自己忽略的边角里。

这是一个神圣被庸俗化的时代。执牛耳者抑或市井之徒,无论谁都可以把北大从圣坛上拖下来大加挞伐。教学质量,学生素质,世界排名,可以罗列无数条理由。对于北大的抨击批评从来没有停止,对于北大人更是如此。北大学生卖糖葫芦卖猪肉便招得满城风雨——岂不知历史转捩时期的北大卖国卖党也不乏其人,卖糖葫芦卖猪肉又何足为怪。更多的北大人,他们卖思想,卖理论,卖艺术,向西方兜售东方文化,收今贩古是生涯。北大并不因为小人或日小人物的存在而变得可恶,相反,北大的可爱之处正在于她胸怀之广大——包容主流的忠贞捍卫者,同时也收容忤逆的叛徒。蔡元培时代的兼容并包,也许并未得到彻底的传承,但是我们相信精髓未失。北大,她以同样的姿态迎接身披无数荣誉的世界学术泰斗和流落街头的民间艺人,她以同样的敞开的大门欢迎美国总统和觊觎电脑的小偷。

其实也明白,放到大的背景中去看,称北大好多少有点王婆卖瓜的味道。最明显的证据就是高等学府各式各样的世界排名。曾经与一位在北大的美国留学生攀谈,他提到自己申请哈佛大学没有成功,才沦落到现在就读的华盛顿大学;然后他问我上北大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情况。我不得不表情复杂地告诉他,北大在中国就相当于哈佛在美国。说完之后心情很是纠结。但又确实不奇怪,现今一些香港的大学也名列北大之前的世界排名,或许多少说明了北大在国外的知名度。

所谓排名多是无意义的炒作之举,却总是多少碰触着北大人骨子里的那分矜持或日骄傲。常有媒体戳着北大的脊梁骨说,看,连香港的大学都跑你前面了。殊不知在西方价值评判体系为主宰的今天,香港的大学作为殖民地时代的产物,先天就更符合西方人的评判标准。如是,我们当然不可能指望北大在世界上有更高的排名——这不是北大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弱势的问题——从而,这仍是北大的问题。我们只能怀着天真的希望,希望中国掌握世界的话语权,我们成为规则与体系的制定者,希望有一天世界同样也能以我们建立起的东方文化价值评判体系来衡量北大;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北大,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排名第一。  抛开一切纷扰是非,走过来才会发现,曾经经过的一切是无可替代的。这里的日日晨昏,这里的因由种种,一落言诠,便失真谛。未曾亲身经历便没有发言权。尽管对于燕园,我们仅仅是寄居,甚至只是路过,但是我们在这里却体验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故园感或日归属感。某一尊石雕,或者某一棵苍柏,甚或某一个音符,无意间便成了我们情感共同的结点。在这个缺乏信仰与敬畏的时代,只要对神圣拥有最低限度的虔诚,就会不由自主地对这片土地保持一种恭敬的姿态。无论是精神的游历,还是物质的栖居,北大都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令人咋舌的深度上触碰,感召,改变着我们,沦肌浃髓。我们是在这里成为今后的自己。

这本集子所收的,都是燕园寄居者随心任意,涉笔而成的文字。咫尺之间,自为生动。未经雕琢的言辞,未得廓清的思想,还有未经打磨的我们可爱的青春。未名湖上夕阳已去,皎月方来;博雅塔下清歌满台,水裙风带。竞发的喧嚣,远近的杂沓,那种种的光景刻进我们的记忆里,从记忆深处散发出幽香。用张爱玲的比喻,那是樟脑的味道,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伤。

本集的作者,有的是学力宏赡的研究者。以清醒而审慎的目光环视周围同时也反观自身;有的是宏毅坚实的社团骨干,在社会实践与国际交流中展现不凡才干;而有的,则初入燕园,带着浑朴的天真与青涩讲述年华中的伤痛笑泪;甚至也有年轻学浅如我者,未得入泮,赧颜作序,不免招人讥诮。这里不乏情与知的冲突,不乏轻松幽默的自嘲,更不乏由博返约的珠玑之作。在这里,你能看到最真挚的自剖,最真实的心境,最真诚的内省,最率真的北大人。

我们与北大的对话,并非开始于脚尖触碰那片土地的一刻,而在于我们自身与北大精神融汇的一刹。你会明白,走进北大并不需要你走进校门。凡是你经历的地方都是故土。凡是你心在的地方,皆是北大。

这是你将要去的地方。请翻开书页,我们一起抵达。

刘 玥

2008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北大日记,是送给挚爱的北大的一份最好礼物。这里讲述的,是近几年北大学子的凡人轶事,每个人都会说几句,以此深深怀念共同奋斗、共同忍耐、共同享受、共同消磨过的神话般的岁月。

——孔庆东

曾经期望过,得到过,开心过,也迷失过,等到一切结束时却是一份淡淡的平平静静的思索与回忆。未名湖畔的日子是美的,也是充满坎坷与心酸的,对爱情的期许,对未来的追求都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在这里也是开心的,你可以很放逐个性,展现自我,磨练意志。很多事其实经历过才是美好的,才是没有遗憾的。北大那种生活让人怀念,那份记忆永值珍藏。

——一位老北大人的心声

喜欢北大,一直喜欢,从小就喜欢。这种情结不知在心里藏了多久,只知道我爱她,从记事起就爱她。喜欢买很多有关北大的书,有漂亮的图片,然后将它们放在床头,然后安稳地睡下,连梦里,都有未名湖粼粼的波光漾动时的声音。2009年,要高考了,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北大日记》(1)我看过了,很兴奋也很期待第二本。给自己一个安慰,在追梦的路上,让这本书陪着我。

——南京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大日记(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026028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