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流去
内容
编辑推荐

鲍鹏山早在十多年前,就在贾平凹主办的《美文》上开专栏“再读圣贤”,从此声名鹊起。全国几千万中学生都朗读过他写庄子的文章《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和《永恒的乡愁》。他的文章,以华美的文字、直指人性深处的批判性以逻辑的严密和饱满的诗性、热烈的情感见长,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和喜爱。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洋洋60多万字的《风流去》,以老子开篇,以谢灵运结尾,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

内容推荐

“思想的历史”系列《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三种,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最深也最好的文章,2006年出版后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本书是作者重新修订后的合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

和那些肤浅的“心得”“感悟”完全不同,决非当今流行的一个故事加一段大而无当的虚夸议论的套路,鲍鹏山受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文章“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

他做的,不是枯燥的无聊的无趣的无用的所谓的“学问”。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温情,包容了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是的,风流去了,但是,风流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

目录

代序:父亲的家国/001

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002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019

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039

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055

庄子(上):永恒的乡愁/073

庄子(下):人在江湖/083

苟子:养在深闺人未识/089

屈原(上):无路可走/115

屈原(下):面向风雨的歌者/122

仲尼弟子:昨夜星辰/134

商鞅:斯人自杀/151

韩非:折断的双刃剑/176

李斯:斯人斯鼠/196

张良:绵软的剃刀/206

陈平:黑暗的囊/213

贾谊:没有席位的发言/220

晁错:多情却被无情恼/238

东方朔:谈何容易/251

司马相如:A Playboy/267

董仲舒:巫师与媒婆/281

司马迁:生存还是毁灭/297

朱买臣:我们为什么站在他这边/313

扬雄:从向隅而泣到向隅而笑/329

王充:文化清洁工/345

李固:头颅掷处血斑斑/376

梁冀:过把瘾就死/388

宦官:道德的唾液/395

桓帝与灵帝:笑骂由你/401

党锢群英(一):道德清洁工/41 O

党锢群英(二):嫜直与残忍/421

建安烈士:不朽的大纛/428

魏晋名士:向死而生/446

诸葛亮:历史的雕塑/456

孔融与祢衡:文化的垢甲/472

曹丕:缺德的禅让/494

阮籍与嵇康:谁的去处好/512

元康之英:末日狂欢/521

陶渊明:南山种豆/531

谢灵运:生活在别处/547

试读章节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智囊般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

在夕阳的余辉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是的,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万劫不复了吗?真的是不配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

老子的行踪可以用这样一个词:神出鬼没。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司马迁不知有何依据,断言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原属陈,陈又为楚所灭,所以又属楚了。当时南方北方的民风与学风已有较大不同,楚国也就以道家学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传统,自豪地与齐鲁大地的儒家、三晋大地的法家比肩而立鼎足而三。

老子的著作叫《道德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

他也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他生在那么多既有的历史之后,如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般。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不外乎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上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发吧。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幅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

不过,我们还算幸运。据司马迁的记载以及后来神仙家的推衍,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关而去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这位尹喜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在你抛弃我们之前,能否劳神一下,为我们留下你的思想?

多年以前,我揣摩老子此时的心情,假托老子口吻,写过一篇《老子出关》:  我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告诉你们了。

我曾预言过劫数的到来。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然而那时你们甜寐于未朴的岁月之梦,白白地错过了时光。

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撒幻梦之粒。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泼散的弹子。愿你们仔细的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

那时我正在翻捡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我的感觉就如同下午阳光下马路边上玩弹子的顽童。所不同者,玩弹子的顽童兴致勃勃,而玩老子五千言汉字“弹子”的我则有些百无聊赖。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道,雄姿英发,大有作为。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渐渐的,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路:一日治国,二日处世。下面我就分别来谈谈。P2-4

序言

2003年春天,父亲患带状疱疹,辗转数家医院竟无医生能确诊,两个多月以后,还是我一字不识的母亲突然悟出,父亲得的可能是蛇丹疮(即带状疱疹的中医名),以此提醒某大医院的医生,医生方恍然大悟。但此时我父亲已经被剧烈的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从此引发多种疾病,直至无药可医。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此时的父亲骨瘦如柴,并且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

但是,在精力好的时候,父亲的谈兴还好,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我们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一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我不知道当初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结交的,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此时才告诉我们,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听说后,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孟》,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身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这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没有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终身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在父亲给我们背的两首诗中,我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实现父亲对我的全部期望,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了天下家国祈祷。

2008年12月1日 于沪上偏安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流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鲍鹏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5623
开本 16开
页数 5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1
丛书名
印张 3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