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傅雷传/大师的背影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傅雷先生是我国“五四”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受人崇敬与推许,固是因其学识的渊博,艺术鉴赏力的高超,尤其是作为译坛巨匠,其在译事上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正是通过傅雷的大量译著,我国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才开始领略了巴尔扎克、梅里美、伏尔泰、罗曼·罗兰、丹纳、莫洛阿等等法国近现代文学艺术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的内容与神韵。

这本传记,先后在台湾和大陆地区印过多次。以精湛成熟的文笔、睿智深刻的思考,对译界大师傅雷先生的身世际遇,及其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轶事,进行生动真实的描写;对傅雷先生的人品节操、治学精神、奋斗经历及至人生最后的悲剧,洞察幽微、剖析深刻。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传记作品,极具震撼力。

披露第一手丰富详实的珍贵资料、图片,以精湛成熟的文笔、睿智深刻的思考,对译界大师傅雷先生的身世际遇,及其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轶事,进行生动真实的描写;对傅雷先生的人品节操、治学精神、奋斗经历及至人生最后的悲剧,洞察幽微、剖析深刻。既具有极富价值的史料性,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版修订本,作者搜集大量最新研究资料,对全书重新进行了补充完善,特别是增添充实了傅雷先生的相关文艺研究论述、最后的家信等重要拾遗。人文价值彰显,可读性很强。

目录

一 孤儿寡母/ 1

二 修道院式的童年/ 4

三 浮荡无着的学子/ 8

四 初试笔锋/ 13

五 告别亲友/ 17

六 赴法途中/ 22

七 名家书信:《法行通信》/ 31

八 巴黎之恋/ 36

九 初识达·芬奇/ 43

十 徜徉于莱芒湖畔/ 50

十一 流连于艺术之都/ 59

十二 美术批评家崭露头角:《塞尚》/ 64

十三 比利时之旅:鉴赏鲁本斯/ 68

十四 意大利之行:朝拜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 73

十五 在罗浮宫研究伦勃朗和普桑/ 83

十六 在上海美专发生的故事/ 89

十七 刚柔相济琴瑟相谐/ 93

十八 探索中国艺术向何处去/ 101

十九 倾听罗曼·罗兰的忠告/ 115

二十 旅欧的结晶:《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120

二十一 同是天涯沦落人/ 128

二十二 从贝多芬汲取战斗的意志与力量/ 137

二十三 平生一大知己:与黄宾虹的忘年交/ 146

二十四 评论鸳鸯蝴蝶派与张爱玲/ 158

二十五 论争对待美苏关系的态度/ 173

二十六 失望与疑虑/ 179

二十七 独树一帜: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186

二十八 造就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家/ 202

二十九 与傅聪谈音乐/ 213

三十一 片赤诚:投身整风运动/ 225

三十一 一声霹雳:终为赤子之心受累/ 235

三十二 “当初给我戴帽,本来就是错的!”/ 245

三十三 纵论中国绘画艺术/ 262

三十四 桃李之花盛于隔墙邻院/ 273

三十五 终生遗憾:“少听见一声‘爸爸’!”/ 280

三十六 愤而弃世/ 286

三十七 永存不朽/ 296

初版后记/ 299

主要参考文献/ 301

试读章节

二 修道院式的童年

傅雷在曹家院内住下之后,母亲为他的学业作出了安排,先是由账房陆先生,教他读认写在一张张方块纸上的单字(俗称“方块字”)。到他7岁那年,又和几户人家共同请来一位姓傅名鹤亭、人称斗南公的塾师,在租借的一间厢房内设案授课。傅雷和五六个孩子一起,跟着斗南公念起了诗云子日、之乎者也。

私塾的读书生活是刻板而枯燥的。教师正襟危坐在那里,案桌上放着一把戒尺,摇头晃脑、拿腔捏调地唱读着。今天,先生教下一段《孟子》上的文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明天,学生们就得照背无误,若有差错,免不了要受戒尺的惩罚:打手心。与别的孩子比较起来,傅雷经受的是双重的管束。由于课堂就在自己家中,白天老师授课时,母亲往往陪坐一边,手里做着针线活儿,眼睛则监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傅雷怎敢稍有分心与懈怠呢?到了晚上,她又一步不离地督促着儿子,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白天学下的课文。她并不识字,却记性特好,又有极高的理解力,傅雷哪处背错了,背漏了,她能一一加以指正,直到儿子背得烂熟、毫无差错为止。

傅雷天资聪颖,也能刻苦用功,但在私塾时期,毕竟还是个孩子,偶有疏忽是难免的。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对他的管教,其严厉的态度和采取的方式,在旁人看来,有些不近人情。一次,傅雷玩耍的时间长了些,母亲一气之下,用包袱皮儿将他紧紧兜起,急匆匆地向河边奔去,好在邻居们及时赶了上来,千说万说,她才没将儿子扔进水里。一个冬天的深夜,大概傅雷在温习功课时,又有些倦怠分神吧,母亲在铜板的方孔中塞上蜡烛头,点燃之后,将它贴到傅雷的肚脐眼儿上。一滴一滴的蜡烛油流淌着,傅雷被烫得一个劲地哭喊着“救命”。曹家女主人听到哭喊声,从隔壁走了过来,一看这等情景,有些目瞪口呆,她从未见过一个母亲竟会这样残酷地惩罚儿子!责怪道:“鹏少奶奶,你可不该对孩子下手这么狠啊,难道你想整死他吗?”傅雷母亲痛苦地流着眼泪,说:“这小鬼全不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只想玩耍,读书不能刻苦,我要用蜡烛烫掉他的油性,叫他以后变好,知道用功上进。”曹家女主人又劝说道:“那也只能慢慢地引导才是啊!孩子总是孩子嘛,不能这样苛刻地要求他。一天天长大起来了,他自己会懂得用功的。何况大官本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嘛!你就他一个,这样做,有个三长两短,那还了得!你真不该这样啊!”有几次,母亲因为他贪玩,耽误了功课,用绳子将他捆绑在桌子腿上,面对着父亲的灵牌,要他认罪悔过。在迷信鬼神的年代,这种惩罚方式会使小孩吓得魂魄出窍的。

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儿女的。傅雷母亲经常忧虑地对人说:“我只有这一个孩子,倘若不能把他管教好,将来成为废物,那我还有什么指望呢?”所以她要用那种独特的方式,管教傅雷。她信奉的是“棒头下面出人才”的行为哲学。但大凡聪明的孩子,总有些顽皮好动,这种管教方式,有时就并不奏效了。傅雷依然有些贪玩,不能全力用心于功课上面。一天,恰好是祭奠父亲的日子,供桌上摆满了各种食品,还有几杯代酒的糖水。摆好供品之后,母亲有事离开了。等她一走,傅雷拿起供桌上的食品吃将起来,糖水也喝了不少。平时念书,一看母亲不在,他就念出了新花样。’书上原本说的是“孟子见梁惠王……”,他一念出来,变成了“孟子见梁惠王,一块铺絮换两块糖”,逗得房东家的小姐妹们窃笑起来。用绳子缚住双脚,学独脚人走路,在院子中蹦来蹦去,也是傅雷经常玩耍的把戏。一次,大概蹦得太急了,步子又迈得太大,落地时站立不稳,摔倒在地上,磕伤了下巴。诸如此类的事情一多,母亲对他的前景,有些心灰意冷,甚至绝望了。她拿起绳子要上吊,一死了之。当房东女主人和奶妈苦苦劝阻时,她哭诉着说:“生了这种管教不好的儿子,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呢?倒不如随他爹一起归天了为好!’’母亲的这次举动,在傅雷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他比先前越发用功读书了。

如此严厉的管教,在傅雷母亲的思路中,是为了望子成龙,也是她爱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固然在傅雷成材的道路上发生了独特的作用,但也使他在感情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以致扭曲了他的心灵。从小就无兄弟姐妹相随做伴,现在又被母亲日日夜夜地束缚在课桌上面,童年、少年时代应有的游戏欢乐没有了,无猜纯真的友情也被阻遏了。孤独的傅雷,在苦难和寂寞的境遇中,养成了孤僻甚至乖戾的性格。但这并不是傅雷自己所愿意塑就的,所以在十多年之后当他练笔创作时,在最早写出的、由三个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梦中》一作里,专用一个故事(《她们》),回叙了童年时代经历过的情绪变换:月光下听到邻居家小姐妹们婉转曼妙的歌声,不由得升起一种陶然、沉醉的情态和浮想联翩的思绪;随着月亮的隐去和歌声的消逝,又立即变成一种孤独、寂寞之感。傅雷生性中原本就有那种向往欢愉、热烈生活的情态,只是被所处的具体环境扼制了。后来之所以用小说去描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情绪变换,既是对欢愉热烈的生活情态的继续盼望,也是对扼制这种生活情态行为的一种抗议。

从管教方式上看,傅雷的母亲严厉得有些过分和不近人情,但她绝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这位被人尊称为鹏少奶奶的女子,待人是很热情和气的,也能体贴人和关心人的难处。松婆婆是家中的佣人,她的儿子,因乡下生活困苦,常以探望母亲的名义住到镇上来。傅雷母亲很喜欢这个孩子。每次来,就诚心诚意地留下他,管吃管穿,还问他乡下家里有些什么困难,尽量给予一些资助。傅雷母亲在家里排开了几个大瓮,里面装着多种常用药物,邻近人家有谁得了伤风、咳嗽、腹泻、胃痛一类毛病前来要药时,她从不收取费用。她也一向热心于公共事业。20世纪30年代初,开辟从上海市到南汇县城的沪南公路时,途经周浦镇的一段路面,按原定计划要从扬洁女中穿过,那就得拆除部分校舍。傅雷母亲受校方和公众之托,和有关部门打了一场官司,结果胜诉,公路路线偏离了学校。诉讼期间所花的一笔数目不小的款子,按规矩应由公众分摊,但傅雷母亲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由她一人承担了。后来,扬洁女中扩建校舍,她义捐献了一笔款子。与傅雷母亲同时代的人,每当回忆起这些事情来,常常流露出一种崇敬之情。并以为从这些事情中,也可看出傅雷母亲具有非寻常女子所能有的那种胆识和目光。后来有人只谈傅雷教育傅聪的方式,是承继了他母亲的思路是很片面的。与他母亲一样,傅雷也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而在他那内心的热诚中,也包括他母亲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傅雷跟着老贡生斗南公背诵了四年四书五经。这期间,还由另一位教师教他英语和算术。到“五四”运动发生的那一年——1919年,由于新思潮对母亲的推动,傅雷有机会走出了刻板、枯燥的私塾,进入周浦镇小学二年级就读。主管傅雷所在班级的苏局仙先生,是当地极有名望的书法家和爱国人士。(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时,他誓死不与侵略者合作,解教回乡,耕耘于田亩之间。他在世整整110周年。是闻名全国的高龄老人。)1988年夏天,笔者曾采访过已是106岁的苏老先生。当其回忆起他的学生傅雷时,带着一种赞许自豪的口吻说:“怒安有些孤高自赏,是有原因的。他天资聪颖,又能刻苦攻读,小小年纪,已有相当的古文底子,且博学多识。他从学斗南公,在文史方面打下了很好的根基。来我们学校就读时,他的学业程度,早已超过了所在班级。所以,他只在周浦镇小学读了一个学期,就转学到上海去了。”苏老先生还说:“怒安年少时即有抱负,志趣又高洁。那时就显示出,他将来是要干一番事业的。尤其是他不愿意随波逐流,敢于主持正义这一点,我十分欣赏,常常加以鼓励。现在想起来,后来他能有那么大的成就,人品又这么好,与他少年时的家庭遭遇和母亲对他的严格管教是分不开的。”  P4-7

序言

傅雷先生是我国“五四”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受人崇敬与推许,固是因其学识的渊博,艺术鉴赏力的高超,尤其是作为译坛巨匠,其在译事上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正是通过傅雷的大量译著,我国的广大文学爱好者,才开始领略了巴尔扎克、梅里美、伏尔泰、罗曼·罗兰、丹纳、莫洛阿等等法国近现代文学艺术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的内容与神韵。然傅雷之令人看重与长期怀念,自当不独以此为限亦显矣。

傅雷之可贵,还在于他对国家民族怀持的深深的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绵长不绝的忧患意识;他待人处世的光明磊落,真诚坦荡;他于世间事物之善于独立思考,不理解者或不合己意者,从不首肯与阿附;他于文于艺,始终坚持德艺俱备、人格与文格之统一;他将人格之独立与尊严,视为其立身行事的最高准则……凡此种种,他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精神境界,以及其在教子成才方面的良苦用心,都堪称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出于对桑梓的热爱和乡贤的敬重,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写作了《傅雷传》一书。这本传记,先后在台湾和大陆地区印过多次。有位香港读者曾为文指出,从本著中看不出作者对法国文学有过专门研究。他看到的是事实,我除了读过傅雷先生翻译的作品和其他一些法国文学名著,与“法国文学研究”这样的专门学问,确实不沾边。不过他之言下,似乎还有这样的意思:傅雷先生的传记,由法国文学研究家来撰写最为合适。应该说,他的意愿,也正是我的意愿。我之当初写作《傅雷传》,本意之一就在抛砖引玉,希望最终能有一部由法国文学研究者撰写的,内容更为系统完备,质量亦上乘卓越的傅雷先生的传记文本出现。只是时至今日,此愿好像仍未得偿。于是,本传还得留存一段时间。这真应上了中国的一句俗话,“没有朱砂,红土为贵”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既有意重印这本传记,我便利用这个机会,将全书修订一过,补充了一部分先前未曾见过,或是虽曾见过而被忽略,被粗疏地处理了的史料,也改正了初版本中不够准确的一些描述。但限于我的学识与水平而无法克服的缺点,就只能再请读者原谅与指正了。

作者

戊子年中秋写于津门

后记

写作这部传记,前后经历了将近十年。

1982年,我在读到刚刚出版的《傅雷家书》时,深为傅雷先生的人品、文品与学识所折服。随即,写了一组有关傅雷艺术思想的札记,陆续发表在几家报刊上。接着,又着手广泛搜集傅雷的生平材料,意在为这位杰出的翻译家和艺术鉴赏家作一传记。

为傅雷写传的一个间接原因是,传主的出生地,离笔者老家不足二十里。迄今为止,他是敝县出身的成就最大、影响最广远的一代文学家。我将他视为一县人的莫大光荣。但环顾左右,有意宣扬傅雷先生事迹的文章,除了断章零篇,还无一定规模与系统之作。我虽不才,似应弥补这一缺憾。

有此设想之后,1988年夏天,趁回乡探望老父老母之际,我花了半月时间,仔细察看了傅雷故居,走访了他的一些亲属及其儿时的邻居,以增加写传不可缺少的感性印象。

及至动笔,却又深感这一传记不易写好。除了笔者才力不逮,也有客观上的困难:一是,传主早已不在人世,更直接的材料难以获致;二是,传主一生,主要生活于书斋之中,借用罗曼·罗兰致传主信中的话加以比拟,他并不是一个“行动中的人物”(尽管不能完全归结于他从事的事业及其个人性格上的原因)。

令人欣慰的是,传记初稿在河南省《名人传记》杂志上连载后,得到了传主哲嗣——傅敏先生的热情肯定,并慨然提供了大量未曾公开的原始材料,以供我作进一步补充、修改之用。没有傅敏先生的鼎力协助,我是难以写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笔者历来以为:传记是传记,小说是小说,传记必须严格遵从事实的真实,小说则可以虚构和想象;有所谓“传记小说”者,固为文体之一种,但我所忧虑的是,既为传记,又作小说,真幻相杂,疑信参半,易为后世辨析传主原貌留下麻烦。因此,“史料可靠”,“不假幻设”,是为笔者力求恪守的最高原则。

在写作本传的过程中,笔者参考与征引了他人撰写的有关文章以及文献资料。为了行文的方便,在内文中未能一一加注出处。这里以附录书目的形式,一并加以说明。这是要请有关作者们谅解的。

向各位热忱关心、支持写作和出版本传的朋友,致以最深切的谢意!

金梅

1991年11月5日于津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傅雷传/大师的背影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45042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8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