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之《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上起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下讫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简洁清晰的笔调勾勒了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及思想的形成和源流,尤其重点介绍了儒、道、墨、法、名、兵等诸家的思想。此书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有一脉络清晰、简易准确的了解。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上起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下讫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简洁清晰的笔调勾勒了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及思想的形成和源流,尤其重点介绍了儒、道、墨、法、名、兵等诸家的思想。此书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有一脉络清晰、简易准确的了解。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地理与经济

 一 地理

 二 农业

 三 商业

第二章 居民、村落、城市与国家

 一 居民

 二 村落、城市与国家

第三章 文字、文献与文学

 一 文字

 二 文献

 三 文学

第四章 礼乐文明

 一 礼

 二 宗法制度

 三 乐

 四 礼器与乐器

第五章 宗教与信仰

 一 天神与祖先崇拜

 二 筮占与《周易》

 三 占星术

 四 巫和史

第六章 孔子与儒家

 一 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二 孔子与儒家

 三 礼乐与人性

 四 仁义与人道

 五 六经的意义

第七章 道家l

 一 老子、庄子与黄老

 二 虚无与因循

 三 形名与形神

 四 齐物与逍遥

第八章 墨家、法家、名家与阴阳家

 一 墨家

 二 法家了

 三 名家

 四 阴阳家

 五 兵家与《孙子兵法》

 六 从百家到一统

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把传统的中华文明比做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物,那么秦帝国之前无疑是这个建筑奠基的部分。地理与种族,村落、城市与国家,农业与商业,汉语与汉字,文献与文学,祭祀与宗教,礼乐秩序,以及诸子百家所代表的璀璨思想,共同奠定了后世中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这是一个久远的时代,伟大的考古学可以带领我们回到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年以前,通过某些零散的碎片试图去还原人类和文明进化的链条。这是一个艰辛的时代,从那些简单的工具和洞穴、粗糙的房屋中,我们可以去体会先民们筚路蓝缕的生存历程。这更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我们可以想象无数次的第一个发明带给华夏先民的兴奋和快乐:第一次的人工取火,第一次的种植和收获,第一次的房屋建筑,第一次的文字创造,第一次的歌唱……这也是一个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在血淋淋的人牺中逐渐地发现了生命的价值,赤裸裸的掠夺被礼乐揖让所取代。

在这个奠基的时代中,古代中国的不同区域都发展出颇具特色的文明形态。从北方的红山文化到南方的良渚文化,从西方的仰韶文化到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不同的族群都以自己的智慧在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和发展着属于自己的文明。这些文明在不断的竞争和融合中逐渐地形成多元一一体的格局,并在中原地区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中心。这里是古代传说展开的主要舞台,黄帝、炎帝、蚩尤、共工、颛项、尧、舜和禹,一连串的名字代表着文明演进的不同阶段。这里也是三代王朝的中心地带,夏族、商族和周族逐鹿中原,在权力的转移中演绎着强弱兴衰的变化,共同铸造了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民族,以及能够代表华夏民族的华夏文化。

在这个奠基的时代中,作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农业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农业带来了聚居和合作,带来了规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最初秩序,带来了认识自然界的永恒动力,也带来了对人和天之间关系的既现实又终极的思考。《尚书》的第一篇《尧典》在称赞帝尧之后,提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古代中国天文知识的发达并不主要是人们对天象的纯粹兴趣,其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农事的需要,以及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作为中华文明最初的一部宪法,《尚书·洪范》中包含着农业文明对于世界、社会、政治、经济、人性、价值等的基本理解。《洪范》共有九畴,最重要的就是位居第一条的五行,即水、火、木、金、土,这很显然是农业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五种要素。但在《洪范》中,五行已经变成了理解世界的一个基本框架,于是有五事、五纪、五庶征、五福等一系列的与五行有关的观念出现。第三条的八政,因为立足于农业的基础之L,所以在汉代直接被表述为“农用八政”。这八政是指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和师,包括了农业时代最主要的政事门类。农业文明还带来了稳定的家庭和社会结构,使得中华文明表现出对血缘和家族的特别重视,强大的宗法制度无疑是其集中的体现。由此还引申出一系列重要的价值观念,如“亲亲”、“孝”和“仁”,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门径。《尧典》所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代表了中华文明最高的政治理想。

这个奠基的时代还诞生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这个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即便在电脑时代,也仍然表现着它的结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战国文字,一直到隶书的出现,汉字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变迁。值得提到的还有精美的青铜器,作为礼器的一种,这是了解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宗教、艺术观念的重要器物。这种器物甚至成为用来命名一种文明的根据,夏、商、周三代被学者称为中国青铜时代。不能忘记的还有精美的玉器与丝帛,我们不能把它们看做是华而不实的艺术品或者一般的实用品,作为礼器,它们成为区分人群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讲,奠基的时代就是创造经典的时代。此时期最重要的经典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经,它们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奠定了后世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基础。其次是诸子的文献,儒家的《论语》、《孟子》、《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华夏先民的心灵,他们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看法,显示出思想领域的开放和多元。我们还可以看到文学上的((楚辞》,屈原等楚地的诗人通过诗歌来表现浪漫的精神和对世界的执著。不应该忘记的还有史学领域的《左传》及《国语》,神话和地理学领域的《山海经》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经典,共同成为中华文明永不枯竭的源泉。P1-5

后记

几年以前,很荣幸地参加了《中华文明史》第一卷部分内容的写作。能够和来自于考古、中文和历史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一起讨论和合作,受益良多。由于专业背景的缘故,我负责的主要是该卷中涉及思想史的部分,包括商周时期的宗教和信仰,以及先秦诸子等。之后,又接下了该卷普及本的写作任务。中间拖沓磨蹭,深感歉疚。

由于该书与《中华文明史》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照顾到了原书的结构和内容。有些部分如“地理与居民”、“农业与商业”、“村落、城市与国家”、“文字、文献与文学”等,在材料及语言上都直接或间接地采用了原作者的成果,在此特作说明,并致谢意。该卷中原来由我撰写的部分,也做了少量的改动,以更适应普及本的要求。

本书的名字,思来想去,确定为“奠基的时代”。不像是一本书的名字,但确能涵盖丰富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深刻的意义。这的确是中华文明奠基的时代,农业经济、王权政治、礼乐秩序、天与祖先的信仰等等,都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和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之后的中华文明大厦,正是在此根基上树立起来的。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故乡,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我们经常会回到那里寻找滋补和安慰,还有前行的方向和动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46071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3-4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