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品格
内容
编辑推荐

何谓“中国的品格”?作者认为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间,是中华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种特有的品质。

在这本书中,讲述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精神,使读者可以从中俸悟什么是“中国的品格”。

内容推荐

“一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是其文化的外化。近百年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借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使很多人心中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有感于此,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以50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厚积薄发,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与体系,引导读者去关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去发现中国文化内在的品格与精神。

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中国iE在和平崛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从容与独立?这就脱不开作为支撑的中国文化。

肯定中国的品格,我们才能获得做人的自信、经济的自信和国家的自信!

目录

再版赘言门

出版缘起

第一篇 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

中国文化何去何从

中西之争

文化也要全球化吗

路在何方

第二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人文思维

第三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三玄、四书、五经

五经要义

三玄要义

四书要义

第四篇 儒家与中国文化

儒与儒家

儒学的发展

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何谓真儒者

儒家教育之法

第五篇 道家与中国文化

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的发展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六篇 佛教与中国文化

起源:佛教的真实面貌

冲突:“水土不服”的佛教教义

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

融合: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第七篇 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

伦理的文化

艺术的文化

中国人的艺术与生活

第八篇 中医与中国文化

中医理论之源

中医之道

中医养生要诀

试读章节

什么叫文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历史的载体。我们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朝代,而是指整个中国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有五千年。所以,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因此,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一点现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势不可挡。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将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发展都趋向一元,那么既无法交流,也无需交流。遗憾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发展。当今世界上一些强国的强势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

我们讲强势文化,说得坦率一点,就是美国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美国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它正在以非常强大的力量和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推进。它不仅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同样也在影响着那些有着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的欧洲国家。所以目前在欧洲,不管是法国,还是西班牙、德国,同样都在思考,对于美国的强势文化,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应对。

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不然的话,自己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精神都会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体性以后,国家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

但我们不能采取抵制的办法,干脆不交流,这是不行的。当前有一些国家,特别是伊斯兰国家,有时候就会采取一些完全排斥外来文化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比如现在的伊朗,甚至连一些美国的音乐都不准放.这样能不能解决问题呢?绝对解决不了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流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现在的挑战就是: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

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实际上一直都在面对这个问题、处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决?没有解决!不但没有解决,形势还越来越严峻。在今天的中国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越来越少了。因此,在我们重新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回顾一下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P13-14

序言

本书出版后,常有读者问及为什么书名要叫《中国的品格》,中国主要有哪些“品格”?

所谓品格,可以说是一种德行、一种格调。品,本身有品味、品类的意思,指的是分类的问题,即被划分到了哪一类,是低层次的,还是高层次的?中国古代的官衔讲位居几品,可见品就是类,即看你在哪一个等级上。格,就是格调,也是层次的问题。每种东西都有它的品格,做人有做人的品格,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品格。品格一词,人们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何谓“中国的品格”?我想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种特有的品质。本书讲述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精神,读者可以从中体悟什么是“中国的品格”。

本书分为八章,其中第二章讲人文精神,是本书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人文是相对于神文和物文来讲的。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国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次,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强调礼乐教化。中国讲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权力的压制。

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这一特征又是通过人文教育形成的。中国文化虽然突出人的地位,但也非常尊重人生存的环境,尊重万物。因此,中国文化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品格。

中国的品格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释、道三教组成的,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儒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提倡自己创造,而不是坐等。儒家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只有自己做好了,所有的外力才会辅助你,即所谓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强调自己品德的提升才是根本。儒家认为“尽己之心”就能“尽物之心”,然后“参天地之化育”,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自身和各种关系都得以和谐发展。

佛教讲人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是人自身造成的。从根本上讲,佛教是用来治心的,除去贪、嗔、痴之心,还自我以本来的面貌,尊重人的心性。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很好地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因为它提倡内省,反求诸已,这和中国文化的向内精神正好契合。

道家认为,要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不能以个人的意愿去随意改造,强调自然无为。不单是对自然,对他人也应该尊重,使其按本性去发展。只有按本性发展,才能达到最充分、最完美的状态。道教也强调反省自己,不干涉他物,因势利导。

中国文化提倡认识自我,主要是认识人的本性。它强调入在天地万物中,既和万物一样,又和万物不同。人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万物中拥有最大的自由。这种主动性应当正确使用,任意妄为就会损害本性。因此在实践原则中,中国文化坚持“中”与“和”,“中”就是恰如其分,“和”就是平衡,不做过分的事。

人生活在群体社会中,群体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礼”来规范每个人。人人按其身份、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社会才能正常运转。礼的规范根植于人性和人类社会的本性。个人价值的实现,一定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必然要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做人就要尽伦尽职,按自己的身份地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礼是社会所必需的,也是公民素质的体现。从这一角度上讲,中国的品格也就是建立“礼仪之邦”。所谓的礼仪之邦就是指: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责任和义务;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理解包容,礼貌恭敬,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国社会自古就非常重视礼,讲究遵循社会规则。中国的礼,是在尊重人的本性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也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重建礼仪之邦的信仰,高举人文精神旗帜,需要将儒、释、道三教很好地结合起来。所谓礼仪之邦凸显的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另外,这里我们所讲的中国的品格,也是相对于西方文化来讲的。近代西方文化虽然是在冲破了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并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中国文化后逐步形成的,但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强调理性和个人自由意志。理性并没有错,但过分强调就会走向极端,成为教条和独断。理性离开了经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为经验是理性的基础,理性只有回到经验才会发挥作用。中国文化则将经验和理性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它更关注的是礼仪之邦的建立和人文精神的发扬,其中包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样式、信仰习俗等。礼乐教化就是教人之所以为人,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万物中最尊贵最灵的,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同时又不能藐视万物,而要善待其他事物,认识到天地万物是一体的。

中国品格的另一个体现在于,中国人是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常说的“整体关联,动态平衡”。中国的学说里没有西方那样的还原论。静态可以被还原,动态是不能被还原的。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是中国文化中的两个核心。中国人不是用教条的理论,而是用一种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而西方的现代思想更多的是强调科学合理。科学合理和自然合理,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尊重事物的本来面貌,但差别就在于,一个希望通过科学找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再将个体的本来面貌扩大为整体的本来面貌,强调普遍适用性;另一个则尊重个体差异性。引申到治理国家上,平衡才可能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否则动乱就会发生。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各种矛盾得到相对的平衡。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西方文化更强调让自然适应人类,过度地改造自然,因此引发了现代生态环境的很多问题。而中国文化虽然强调人是万物中最灵最贵的,但也要尊重其他的事物,不是要别的事物听命于自己,而是要万物按自己的规律发展,不主张人为的强制。这就是道家“自然无为,因势利导”的思想。推自然之势,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这恰恰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人应该追求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既不受物的约束,也不受神的约束,还自我以本来面目。人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有了一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还要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现在的发展理念往往只是满足人的额外的物质追求,从文明的角度讲反而是一种倒退。物质发展了,精神也要发展,在发展精神文明的时候,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

现代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精神。在物质生活水平飞速发展后,自我的失落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人们所感受到的最大的精神痛苦就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而被大量外在的东西,特别是物欲所支配。在自我无法解决的时候,又求之于神。但人的问题还是要人自己去解决,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这就是现在提出的精神开发和自我认同的问题——不是认同物,也不是认同神,而要认同人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就是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提倡人文主义。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的前列。过去有人批判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人只陶醉于自己的精神文明中。在当时经济落后的状态下,这也许有其合理性。但经过近现代一百年来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精神文明反而丧失了、落后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中注重精神文明、强调德行的理念正好契合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有很大补益的作用。不仅是在中国,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思想家也都在呼吁人文精神的重现,提出了新人文主义。而重现人文精神,最丰富的资源就是东方文化。

儒家崇尚人道的礼仪教化,道家尊重天道的自然无为,佛教则注重人性的净化,礼仪之邦正是由这三方面构架而成的。同时,由此演化出的“整体关联、动态平衡”,以及主张“中”与“和”的思维方式,共同塑造了中国的品格。重建礼仪之邦,弘扬中国的品格正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急需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品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楼宇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244008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5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