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西煤老板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透过山西煤老板这一特殊阶层的真实生活,揭露官煤勾结、官场腐败这一当今热点题材的政治小说。书中有揭示社会问题的现实叙述,有官场场景、官员做派活灵活现的真实再现,有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有人性与情感的拷问。书中精彩细节的构筑,大小煤老板的立体塑造,告诉读者许多鲜为人知的山西煤老板的另一面,读过它,你会对山西煤老板刮目相看。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透过山西煤老板的真实生活,揭露官煤勾结、官场腐败这一当今热点题材的政治小说。

山西煤老板是一个特殊的老板群体,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富人阶层能够像他们一样让人们产生好奇与关注。他们身处中国的能源大省,巧遇中国近二十年经济腾飞的发展时机,一夜爆富,拥有数目可观的财富。于是,关于他们如何与官员勾结、如何一掷千金、如何挥金如土、如何醉生梦死的传闻不胫而走:“一次购得二十辆悍马车”“在北京、上海等地购房一出手就是一栋楼”“澳门赌场赌资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包二奶不是一房两房”等等。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现象,他们的生活并不是这么简单,他们被少数贪官和社会环境所裹挟、所拐骗、所挤压、所扭曲,其背后有许多无奈与辛酸……

书中有揭示社会问题的现实叙述,有官场场景、官员做派活灵活现的再现,有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有人性与情感的拷问。其精彩情节的构筑大气而好看,大小煤老板的立体塑造栩栩如生,读者从中可以知晓许多山西煤老板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试读章节

熟悉煤城的人,都知道煤城有“三怪”。

“一怪”:道路交通是全中国最烂的,而跑在上面的汽车却是全中国最好的。

每一个初到煤城的驾车者,都会感到道路颠簸不平。无论你从南城到北城,还是从东城到西城,根本不会感觉到是在城市里行驶,而是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上穿行,颠得人浑身难受,更严重的屁滚尿流。如果,你打开车窗看去,又会发现另外一个奇异的景象:在凹凸不平的路上,穿梭奔流的,大都是豪华车。奔驰、宝马、悍马、路虎、劳斯莱斯、凯迪拉克等等屡见不鲜。煤城,简直就是一个尘土飞扬、流动穿梭的豪华汽车展览馆……

“二怪”:城里整天黑雾弥漫,城外经常艳阳高照。

煤城,从地理位置上,处在东西两山的夹缝中间。东山一年四季,花草满坡,艳阳高照;西山从春到秋,苍松翠柏,清泉飞瀑。可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站在东山之巅还是西山之峰,俯身一望:脚下的城市,如同跌到一个巨大的煤坑里,黑雾弥漫,浓烟缭绕。城市的楼房,如同大煤坑里耸立的黑色墓碑;流动的车流,好像缓缓爬行的黑蚁;近处来来往往的人们,简直就是忽明忽暗的鬼影……

“三怪”:煤炭产业气壮如牛,文化遗址弃同废墟。

无论国有的、民营的,还是地下的煤矿,都发展得膘肥体壮,油脂横流。大大小小的煤老板们,在这个“鬼城”里生活得有滋有味。他们的举动,如二十辆悍马车一起迎亲的场面,无意间就成了互联网上最“雷人”的照片;煤老板们远在海南、北京、上海的豪宅,成了“狗仔队”搜索的重点目标。落魄的摄影师,可以从这里抓拍到时下最当红的女星与大腹便便的山西煤老板形影相随、男欢女爱的艳照。凭借几张焦点图片,“狗仔队员”一举成名,财源滚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城邦之一的煤城,区域范围内分布着众多远古遗址、春秋霸城、北朝石刻、隋唐佛像、宋元戏台等等文化遗址,却因为无人问津、经费匮乏、保护不力,最终逃脱不了这样的厄运:被盗、坍塌、凹陷、风化,甚至成为废墟……

煤城有两个火葬场,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东边的离城市只有三五里,去那里操办丧事的人络绎不绝;而西边的靠近西山,距离市区三十多里,交通不便,平常来这里办丧葬的人相对来说较少。

最近几天,不知什么原因,一向寂寞空旷的西山火葬场,突然变得车水马龙,哭声不断。

特别奇怪的是,西山火葬场的门口,莫名其妙地增加了许多保安,还增加了检查人员,但凡出入的人都需要登记。

繁杂的手续,激怒了不少死者亲属,有人质问:我是来办火化手续的,不是来办登机手续的。你们弄得这么复杂,难道真能把我的亲人送上天堂?!

有些外人隐约感觉到:最近频繁火化的这些死者身份特殊。这些死者究竟是谁?他们是正常死亡的吗?到底火化了多少人?为什么要保密呢?针对什么人保密呢?

最关注这些问题的人,是国家电视台的名记者老张。老张接到举报电话,就决定调查这件事情。

可是,采访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住的宾馆隔壁,当天就住进了人。而且只要他到哪里,隔壁房客就跟到哪里。特别让他窝火的是,采访的对象水峪沟煤矿突然停产,空无一人,周围的老百姓都不知躲避到了什么地方,一个人都找不到。更莫名其妙的是,水峪沟矿所在区、市国资局、安监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一个都不在。甚至老张到了区里宣传部了解情况,宣传部的人竟然说没有上级部门的许可,不接受任何人采访。

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记者老张想到了一个平常人都想不到的地方,这就是西山火葬场。

也许从那里能找到线索,也许从那里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他想方设法赶到火葬场,尽管身后还跟着一个盯梢的。

最了解火葬场底细的人,是区里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区长王文献。

因为,那里的一切,他事先就得到了最准确的消息。

此时的王文献,正在飞机场登机,他马上飞往海南三亚。

尽管两天以来,一直没有联系上区委书记张巨海;但从有关人员那里得到可靠消息,张书记正在天涯海角度假。

因为和红颜知己杨娟在一起,不便开手机,所以王文献联系不上他。

可是,眼下出了惊天大事,王文献不得不擅自闯宫,飞往三亚直接面见区委书记张巨海。

对火葬场情况最为关注的人,还有新任市长李立林。

当他得知水峪沟煤矿发生爆炸的时候,喝水的玻璃杯立刻就掉到地上,摔成了一大堆碎片,但他毫无察觉。

在场开会的人,明白发生了惊天大事,一个个躲了出去。只剩下报告情况的安监局局长,他一边擦汗一边观察市长的反应。

市长李立林的头脑中立刻呈现出两年前的情景:好友老张上任另外一个城市的市长,春风得意干了三个月,下面的中层干部还没有认全,结果发生了一场死亡五十多人的矿难。省委、省政府根据干部问责条例,当场就将老张免职。直到现在,好友老张赋闲在家,每天靠练字画画消磨时光。

万万没有想到,两年前的一幕又在自己面前上演了……

个人拥有矿权、国有矿务局托管的水峪沟煤矿突发矿难,死亡二十六人!

盯着安监局的报告,市长李立林好长时间没有缓过神来。

“这是真的吗?”李立林仍然不相信。

安监局局长低着头:“没有问题。”

“那我们到现场看看。”李立林突然意识到身为一把手的职责。

安监局局长低声回答:“不用去了。”

“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事情,我能不到场吗?!”李立林情绪有些失控。

安监局局长一脸无奈:“水峪沟矿王向东书记已经把死者都转移了,矿也停产了。”

“为什么要转移呢?”市长大为吃惊。

安监局局长:“为了躲避那些趁火打劫的记者。每次矿难一发生,就会招来一批记者。我们这里哭天喊地,他们那里问这问那,影响矿难的处理。所以,王书记就把死者转移了。”

市长李立林意识到,不管怎么样,哪怕明天免职,都应该到现场亲自处理后事,他当机立断:“走!不管那些记者,死者在哪里,我们现在就去哪里!''

出了市政府大楼,李立林一行迅速向西奔去……

三亚南山国宾馆,背靠大山,面朝大海。站在国宾馆大堂的观景台上,周围美丽的景色一览无余。远处是风生水起的南海观音,近处是郁郁葱葱的椰树林。天空和海水的湛蓝,让人心境空明;椰树和海草的翠绿,让人生气盎然。

……

P1-3

序言

五问新晋商(代序)

首先声明,我不是仇富主义者。

只是这些年在从事文化产业研究过程中,接触了不少新晋商。他们有的是在海外发展归国创业的;有的是在中央或者省级机关工作后来下海的;还有的是从山里挖煤开矿起家一夜暴富的。论文化和管理,前两者的优势明显要强于后者,但如果论实力和社会影响,后者的优势要远远超过前者。

现在大小媒体,只要谈论新晋商这个话题,大部分谈论的都是山西的煤老板和暴发户。

山西煤老板之所以声名远扬,成为新晋商的主流人物,最早就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救活了北京的楼市。

北京一位开发高档房地产的朋友跟我们说,山西的煤老板简直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前几年宏观经济调整,银根紧缩,作为我们房源销售主要对象的外企和白领也捉襟见肘,大批房子卖不出去,银行又天天催还贷款,眼看就要破产了。突然一天,从山里来了一批貌不惊人的山西土老帽儿,怀揣着大笔的现金,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所有空房都买走了。

没有新晋商,就没有北京红火的地产业。

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下,北京、上海、海南以及东南沿海各市的楼价,不仅没有下跌,反而还有暴涨的趋势,这救世主的扮演者就是新晋商。在房地产老板眼里备受垂青的新晋商,在普通百姓和专家学者眼里,却越来越多地遭到了质疑,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官煤勾结何时清?

一个外地人到山西来投资煤矿,在这些年煤炭行情暴涨的情况下,他却赔了个血本无归。问起原因来,让我们大吃一惊:山西官煤勾结,挤对得他无法生存。他投资煤矿的那个县,书记、县长和当地一个大煤矿主是称兄道弟的哥们儿。他的煤矿刚刚开张,书记、县长就给他做工作,提出让那个大煤矿主的小舅子来当执行矿长,为了和地方上搞好关系,他答应了。过几天,执行矿长一来,就提出一个让他无法接受的条件:煤矿的利润要二八开,投资人占两成,执行矿长占八成。投资人当然不干,于是就把那个执行矿长轰走了。从此以后,这个煤矿的厄运就来了:三天两头就有县里的人来检查,以种种借口封矿停产;隔三岔五就有当地的坏人来捣乱,明抢暗夺。一年下来,投资人的几千万打了水漂,最后抱恨而归。

煤炭,是一个暴利行业,也成了一个抢钱的行业。山西煤老板勾结官员,霸占资源,垄断市场,横行一方,为天下人所不齿。

还有一个故事:京城电视台一位著名记者来山西调查官煤勾结,接到群众举报,某县委副书记的哥哥,经营着一座年产几十万吨的大矿。虽然这个矿手续完善,但涉嫌利用职权侵占国有资产。记者费尽功夫终于调查了个一清二楚。可刚刚回到北京,领导就给他婉转地说:上面有人打招呼,今年山西曝光的事件太多了,影响稳定,你拍的那个片子放放再说吧。这一放,到现在都没有播出。事后这位记者感慨地说:那些貌不惊人的山西煤老板真是手眼通天。

二、豪奢之风何时了?

历史上的晋商曾以勤俭质朴闻名天下,清时有学者评价山西人:“质朴淳厚,有古陶唐之风。”

而今天的新晋商早已把祖训忘得干干净净。北京某著名商厦以卖高档奢侈品闻名,由于价格昂贵,来这里购物的客人被北京人戏称为“京城四大傻”之一。可谁也没有料到,经常来这里冒傻气的并不是不懂行情的外国人,而是那些新晋商。

上百万的首饰,上千万的家具,上亿元的古董,成了新晋商疯狂购置的对象。北京人开玩笑地说,没有山西煤老板的捧场,这家高档奢侈品商店早就垮了,如今不仅没有关门,而且还在太原开起了分店,买卖相当红火,说来说去,还是山西“傻帽儿”多!

一次,在北京亚运村附近吃饭,有朋友指着外面的豪宅说:看见没有,那是北京最昂贵的别墅,平均每栋售价都在五千万以上。里面有两大景观:一是开着宝马奔驰风华绝代的女人,那是你们煤老板的‘‘二奶”在炫耀身价;二是开着丰田本田出来进去的乡下女人,那是你们煤老板的保姆在采购东西。山西煤老板的豪奢几近疯狂。

不过有句西谚,需要警醒那些新晋商:上帝要让谁灭亡,首先让他疯狂!

三、矿难事故何时休?

与在京城一掷千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晋商们在矿业安全管理和事故处置上极端的吝啬和尖刻。

前几年,山西某县发生重大矿难,死亡十几人,原因很简单:老板不愿出资三万元更新一根缆绳,最后因为缆绳断裂,十几条鲜活的生命魂归黄泉。前来采访的某电视台记者感慨地说:山西矿主出百万包二奶,出千万勾结官员,竟然舍不得出三万块钱为矿工们买一条安全带,真是令人发指!

这些年最让互联网上泪水蒙蒙的就是矿难事故,最让人痛恨的就是矿难瞒报事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过的山西临汾矿难、繁峙矿难、宁武矿难等等无一不是官员出谋、矿主出钱、帮凶出力、矿工遭殃的人间悲剧。一旦发生矿难,匿尸、藏尸、烧尸、毁尸等等惨绝人寰的事件,不断上演。

眼下,中央政府执政的基本之一,就是以人为本。而一些新晋商逆势而行,不把人命当回事,天理难容。黑色矿难,最见不得阳光,最怕新闻曝光,尤其是怕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山西几次大的矿难,就是被曝光后,在新闻舆论的监督下,官员才得到了严肃处理,矿主才被罚得倾家荡产。

谁知,近年因为新闻曝光,山西又诞生了一批靠矿难发财的新富翁,这些人大都是职业素养欠缺的新闻记者和冒充记者的人。他们一旦听说哪里发生了矿难,立即赶到现场,以曝光为由,敲诈当地政府和矿主,明目张胆索要“封口费”。也许是做贼心虚的缘故,政府官员怕丢乌纱帽,矿主担心封井关停,最后花大笔的黑钱“摆平”那些敲诈勒索的家伙。有一次,我们对好友《焦点访谈》的朋友开玩笑:你们以李逵的身份到山西调查矿难,两袖清风,让人望而生畏。可是,你们前脚一走,地下就冒出来一批李鬼,每一个人都赚得盆满钵满。这也算《焦点访谈》的副产品吧。朋友大为震惊。

四、生态移民何时止?

新晋商抢购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青岛的楼盘,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北京的媒体把他们的举动称之为“生态移民”。言外之意,山西因为煤炭过度开采的缘故,地下水枯竭,植被破坏,空气污染,矿难频发,临汾、大同、阳泉、太原等地曾经列入联合国颁布的“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城市”的黑名单。新晋商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恶劣的环境,才被迫到外面山清水秀的地方投资置业。

由此,我们想到了历史上的晋商,史书上称赞他们:“辽奉蒙俄六百城,金银财宝四合围。”过去的晋商,把上百个城市赚来的银子,拉回故里,修建了豪阔的深宅大院,如今成了游人接踵而至的著名景点。

几百年后,他们的子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新晋商,却靠挖地下的财宝一夜暴富后,将大把的资金扔到了外面。一个是将外面挣来的钱,投资到故乡;另一个是把故乡挣来的钱,投资到外地。这就是晋商和新晋商表面上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讲,当年的晋商,财雄天下,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和辛苦,是阳光财富,所以他们敢在乡梓面前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现在的新晋商暴富天下,靠的是勾结官员和不正当经营,他们的财富中,浸透着矿工的血泪,再加上他们的举措污染了环境,当地百姓对这些人很有意见。所以,他们不敢在故乡大肆张扬。

在山西人的心目中,昨天的晋商带给了他们精神和荣耀,今天的新晋商带给了他们污染和灾难。

现在的山西,到处都是棚户区,到处都是塌陷区,到处都是采空区。改变这种面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那些挖煤致富的新晋商们却裹挟着大量的资金外逃。新晋商们去追求青山绿水了,直把他乡做故乡,那我们怎么办?很多山西人,包括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政要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在山西某县,为了留住那些煤炭老板的资金,当地政府推行了“一矿一事一业”的发展战略,今后,煤老板只要在当地开采一矿,就要同时投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和一项环保产业。政府的这种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五、文化产业何时兴?

山西有两棵摇钱树,一棵是煤炭,另一棵是文化。这两种资源优势,连很多普通百姓都清楚。可是,一棵长得粗壮肥硕,另一棵却先天不足。新晋商的崛起,以及他们的种种不义,引起了全国上下对昔日晋商的怀恋。

影视界这几年连续热播的晋商题材剧《白银谷》、《龙票》、《乔家大院》等等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山西的学者、官员和普通百姓,尽管对新晋商有诸多意见,可是在文化产业开发上,一直对新晋商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利用手中的资金优势,开发文化产业,转变山西单一的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再造一个天蓝水清、魅力四射的新山西。可是,除了个别煤老板有所举措之外,大部分新晋商一直徘徊在文化产业的大门外,没有充当投资者的角色,一直在充当一个普通的看客。

晋商题材火爆,新晋商又不愿意投入,山西文化人无所作为。而外地的文化人却利用这个机会,开始像煤炭私挖滥采一样,对山西的文化资源进行毫无顾忌的开采。就拿当下流行的几部晋商大戏来说,都存在严重的历史问题,甚至为了剧情需要,对晋商资源进行不恰当的包装和编造。

比如,在历史上,不准纳妾是晋商家族的基本规范,可每一部大戏都在晋商妻妾成群上大做文章。《白银谷》涉及公公与儿媳妇问的情感故事;《龙票》讲的是一个晋商子弟和四个女人纠缠不清的故事;《乔家大院》最大的硬伤是,成就乔家基业的人,不是乔致庸本人,而是他的两个女人。起家的时候,为了扭转局面,抛弃旧爱,找到有钱的新欢;扩张的时候,又是昨日的旧爱,后来变成寡妇的女人出资相助。每到转折关头,作为主角的乔致庸,就不知所措,变得暴跳如雷,而作为配角的两个女人,却变成了主角,又有谋略又有办法,最后是两个女人成就了晋商,这种逻辑让人觉得极其荒谬。历史上的晋商,是自己成就了自己,最看不起的人,就是小儿而无能、自卖本身。现在,对山西之外不了解晋商文化的投资者来说,古老的晋商优质资源,并没有被反映出来。

这样的电视剧,在全国接连上演以后,不利于晋商形象。假如,新晋商能够把手中的资金拿出来,与山西的文化人相结合,真正把昨天晋商的本质和精神展示出来,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而且能够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何乐而不为呢?!

山西的文化产业,需要新晋商的支持。有责任感的新晋商,也需要通过文化产业,改变父老乡亲对他们的认识。没有文化的商人,充其量是光着泥脚板还没来得及穿袜子就蹬上皮鞋四处游荡的暴发户,这样的土豹子,即使能用金钱买来诸多政府头衔,却买不来尊严和父老乡亲的敬重。

王 进

2009年3月6日于北京集古斋

后记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矿区度过的,尽管我不是矿工子弟。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矿工是一个收入很高的职业。那时,我们住着破烂的小平房,而矿工中很多人却都住上了楼房,家里很富裕,矿区的学校就像花园一样美丽。但富裕的煤矿背后,总有许多让人想象不到的东西。长大以后,一次和某省委书记在一起,他讲的一件事印证了我当初的看法:书记年轻时当过某矿务局的局长。一年春节前,局领导到矿工家里慰问,发现:只要娶了外地女人做媳妇的矿工家过年的餐桌上,总能看到大鱼大肉,白面饺子;而娶了山西女人、特别是晋北女人做媳妇的矿工家的年夜饭却仍是玉米糊糊,窝头成菜。前去慰问的领导开始只是不舒服,心里有气。可一连走了好几家,发现都是这样。领导实在忍不下去了,当场掀翻了矿工家的锅碗,痛斥山西女人:男人们每天在鬼门关里给你们挣银子,眼下都过年了,也不给吃顿好的,太不像话了……

后来,我从事共青团工作,曾经担任太原市团市委青工部部长。期间有过一次难忘的下矿经历。我穿上工作服,围上白毛巾,坐上矿车,一路深入到地下几千米的矿井深处。里面煤尘满面,漆黑一片。打开矿灯以后,突然有个惊异的发现:在矿井的最深处,有一群吱吱乱叫、到处乱跑的老鼠。更让我惊讶的是:矿工们看到老鼠,不仅没有动手消灭这些祸害,反而掏出口袋里的面包喂给它们。看到我不解,矿上的朋友解释:在他们煤矿工人眼里,老鼠不仅是离他们最近的生命,也是他们的“保护神”。老鼠的嗅觉非常灵敏,只要矿井里的瓦斯浓度发生变化,或者周围地质结构出现问题,老鼠第一时间就有了反应,或者死亡、或者疯狂乱叫。只要碰到这种情况,矿工必须马上撤离井下。老鼠对灾难的预报,如同燕子对大雨的预报一样准确。所以,在矿工眼里,井下的老鼠,如同富人家的宠物一样可爱。听了这样的讲述,我内心很不是滋味……

近来我还遇到一件令人诧异的事情:我中学的一个同学到北京来找我,手里拿着一批“元青花”。他希望通过我,找北京的专家鉴定一下真伪。这个同学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当年,我们正刻苦读书的时候,他就放弃学业,搞起了煤炭生意。二十年前,他就开上了属于自己的小车,住上了别墅。他过早的成功,引起了不少同学的羡慕。当年那个不愿意读书的富翁,如今搞起了文化含量很高的瓷器买卖,让我吃惊不小。他解释:如今老家关停小煤矿,把他从煤炭行业中挤了出来。手里有不少闲钱,如果不找个好买卖,容易赌博输掉这些财富。听说,青花瓷买卖也像煤炭一样充满暴利,所以,就把所有的资金砸到里面了。我听了,不由得替他担心起来。说来也巧,那一段时间,北京正好搞“中外元青花瓷器精品展”。这个展览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有一批七百多年前出口到伊朗的元青花参展。其中的五件元青花大器,当年从中国的景德镇出口到伊朗,就被伊朗历代国王当做圣物,供奉到皇家清真寺,一直传承下来。可以真正说得上传承有绪,记载明确,毫无异议,是全世界公认的元青花标准器。我和同学去看展览的时候,他心情特别兴奋,也异常复杂。进了展馆,他观察得特别仔细,从胎质、釉色、图饰、器型、款识、包浆,特别是发色、晕散、釉层等等旁人无法意识到的细节,他都看得非常精细专注。我心里明白,他头脑里想的,不仅仅是面前的标准器,而是把自己投资购买的那批东西,暗暗和面前的展器一一做比较。我发现,他看得时间越长,喘气越重,脸色越苍白,思维越混乱。到这个时候,我什么都明白了,主动拉他走出了那个令他心碎的展览现场。中午喝酒的时候,同学感慨:我搞了那么多年煤炭,一次都没失过手。可这瓷器买卖,怎么一上手就打眼呢?!看来,世上最保险、最稳当的赚钱买卖,还是煤炭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山西省委一位兄长到北京来看我。吃饭的时候无意谈道:某县储存着大量的优质煤炭,只要掀开山顶就可以采掘出来。可上面下来禁令:年产十五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关停。当地百姓投资不起大煤矿,只好歇业返贫。继之而来的却是有钱有势的大人物,打通各种关系,在这里疯狂采掘,每天的纯利都在好几百万,一年下来就是好几个亿的收入,而留给当地的只有污染和破坏。世世代代守望在这里的百姓,被政策的杠杆排斥在大门外。眼看着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被外来的有钱人采掘一空,只好望煤兴叹,甚至乞讨他乡。我听了十分心酸。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山西煤老板》小说中的市委书记段天生等等许多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整部小说,浸透了我对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年来的思考和观察,也浸透了我对家乡的一片真情厚意。

闲居北京以来,得到了很多领导和朋友的支持。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对我人生启迪和帮助最大的几位师长和朋友,他们分别是: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冀朝铸,山西省老省长刘振华,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副总编辑张华山、制片人杨树林,《焦点访谈》记者曲长缨,中纪委专员邢天荣,海军航空兵前副政委李春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秘书长李千、文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陶国斌,香港凤凰卫视北京基地副主任王宝玉,北京军区坦克旅原参谋长谢海洋等等;同时也要感谢家乡山西多年来一直扶持和帮助我的领导和朋友,他们分别是:周然、李海恒、李努生、郭振中、张贵元、范世康、张政、王爱萍、王继祖、陈河才、路德坤、李钢、王云飞、程顺旺、王利生、宋建国、孙建祁、李燕鹏、阴通三、梁志宏、孙涛、张惠君、金汝平、徐建宏、赵孟天、宋耀珍、唐晋等等。

王 进

2009年3月30日北京集古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西煤老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468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8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