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出于兰(张继青昆曲五十五年)/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继青嗓音甜美,戏路宽广,五旦、正旦俱佳,以其扮演的杜丽娘,崔氏等不同层次的妇女形象享誉海内外,有“昆剧皇后”之美誉,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本书详尽叙述了她的从艺经历,并收入了艺术大家阿甲、张庚、王朝闻、冯牧等人的评论文章十余篇及张继青本人的多年表演心得。

内容推荐

本书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之“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中的一本。内容分四部分:一、张继青传记;二、诸家评说张继青;三、张继青表演体会;四、附录:《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朱买臣休妻》。全书详尽叙述张继青的从艺经历,并收入艺术大家阿甲、张庚、王朝闻、冯牧等人的评论文章十余篇及张继青本人的多年表演心得。

目录

总序 王文章1

序言 沈达人1

编著者的话1

第一篇 平平淡淡才是真

 童年生活多灾多难2

 剧团漂泊初入门径1

 落户苏州政府重视11

 苏昆艺术后继有人16

 “艺圃”三年根基初成20

 大跃进中活动繁多27

 传、帮、扶助全仗众师31

 宁、苏两地同一团名38

 “文革”前夕演现代戏44

 十年动乱相濡以沫50

 另辟蹊径下放苏州54

 重返南京开新局面58

 小戏扩展大受欢迎66

 初次出访影响绵绵71

 受邀进京荣获梅花74

 西柏林、意大利演出80

 初拍电影留有遗憾85

 日本一月商演成功88

 传承昆剧尽心尽力96

第二篇 诸家评说“张三梦”

 一 王朝闻

以虚为实与以实为虚114

 ——看张继青“三梦”演出有感

崔氏一定姓崔吗?127

 二 阿甲

从昆剧《烂柯山》谈张继青的表演艺术131

 ——兼谈生活体验和戏曲舞台体验的关系问题

笔下竹入神米酿酒变性142

 三 张庚

从张继青的表演看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原理146

 四 冯牧

昆剧的生机151

 ——看张继青演出,谈昆剧的继承和发展

 五 梁冰

“一生爱好是天然”155

 六 丁修询

洗尽铅华光彩夺目161

 ——评张继青演出的昆剧《痴梦》

 七 刘卫国

淡语幽香见真功166

 八 汪澄

诗情通画境柔美见刚强171

 ——观张继青饰演杜丽娘散论

艺术的表演表演的艺术175

 ——观张继青饰演杜丽娘散论之二

 九 魏子云(中国台湾)

张继青的“三梦”艺术183

第三篇 张继青谈昆剧表演

 从脚底下练起194

——从艺札记之一

 细磨才能出精品203

——从艺札记之二

附录 张继青演出剧本选

 一、牡丹亭274

【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

 二、朱买臣休妻232

后记259

试读章节

十年动乱相濡以沫

回到南京,没人练功,没人练唱,就是专门搞运动了。

在苏州时,张继青不时有恶心之感,当时认为是楼下厨房油烟太呛人的原因,但回到南京后,仍然时常会恶心,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怀孕已经两个月了。想想前些日子,自己天天演出,天天有开打,跳上跳下的,真有些后怕,幸好没有发生意外。现在搞运动了,大字报越来越多,内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本来张继青和姚继煜对这一切就感到茫然,无从适应,决定正好趁此机会好好休息休息。

他们没想投入运动,可是运动却找到他们。张继青被认定是“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培养的黑苗子”,虽然没有遭到红卫兵和造反派的揪斗,人身侮辱,却规定她要好好反省,接受群众批评。好不容易军宣队进驻了,张继青和姚继煜以为能找到依靠时,哪知道军宣队却只对他们说了两句话,说他们是“认认真真唱戏,糊里糊涂做人”。这是套的电影《舞台姐妹》中的“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的台词,可以听得出对他们夫妻并不信任。虽然有点失望,但夫妻两人本着“日里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的心态,只好做个旁观者。张继青在自己三楼的房间里,每天看着楼下穿着绿军装、戴着红袖标的造反派们穿梭不停,忙得不可开交。

运动逐步深入,原来的剧团领导早已靠边。一天,在军宣队主持下,开了一个深入揭批当权派的大会,会议的矛头直指一直是演员组长的姚继煜,要他揭发剧团领导的“三反”罪行。姚继煜坐立不安,心火直冲脑门,实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猛然站起拍了一下桌子说:“三反”分子,要拿出证据来!姚继煜这样嚣张,“革命群众”如何能够容忍,纷纷站起来指责姚继煜,有人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他,王瑶琴老师在边上关心地轻声说,继煜啊,你有什么说什么,要看清形势。看到平时一起的伙伴,忽然像变了一个人的时候,姚继煜只觉得血直往脑子里灌,终于控制不住,“咚”的一声摔倒在水泥地上。可是主持会议的军宣队负责人,却站起身来,冷冷地说道:“气候变了,温度到了,他不就自己跳出来了吗!南大的匡亚明不就是这样跳出来的吗!”似乎意味着后面还要有动作,但多数人看到姚继煜的情况,哪里还有心思开会,会议就这样不了了之。几个好心人将姚继煜抬回房间,张继青面对被抬回来的姚继煜,惊慌万分。一方面用冷水毛巾给姚继煜冷敷,一方面告诉大家,姚继煜已经几天没有好好睡了,加上肚子不舒服,身体太虚了。她怕有其他问题,请人跑出去打电话叫救护车。等到救护车开到,医务人员上到三楼,姚继煜已经苏醒过来,不想上医院。于是张继青付了六元钱车钱,救护车鸣叫着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后,掉头回医院去了。

不过演员们其实还是挂念着演出,当然原来的剧目已经不能再演了。剧团里又组织起“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把评剧《收租院》搬回来演。虽然张继青怀孕在身,但已经被扣上“文艺黑线红人”的帽子,如果不参加,会不会被说成是对“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抵制呢?所以只能积极投入。此剧由范继信导演,张继青就演那个身背孩子的怀孕农妇、姚继煜演瞎眼老农、张继青妈妈也参加演出,扮演一个枯瘦的老农妇。开幕是完全仿照当时红了半边天的四川大邑县的“收租院”雕塑。形式比较新颖,往往一上来就听到观众的掌声。然后一个个雕塑人物活动起来,开始唱和演。演出后,很受欢迎,甚至一天要演出几场,需要赶场子呢。一次,演女孩的吴美玉摸着张继青的肚子悄悄说:“继青阿姐,里头小家伙在踢呢。”这句话,使张继青在这一场演唱到“亲生的孩子你声声叫,你哭你叫娘心疼……”时,格外动情,格外催人泪下。

张继青的肚子越来越大,算算日期巳将临产,考虑蓟南京的情况,张继青和姚继煜提出准备到苏州去生孩子。对此当时倒没有什么异议,同意了,只是不准姚继煜陪送。姚继煜只好托同行的乐队上的吴正清同志一路照顾。到苏州没几天,姑母张惠芬陪送张继青去当时位于观前街的第四人民医院时,未到医院门口,羊水已破,硬忍住直接进了产房。1967年1月26日,生下了他们的大女儿。这一天也是南京的某造反派夺了省委大权的日子,文化大革命进入了更加复杂混乱的时期。虽然张继青、姚继煜当时都对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不理解,也无好感,但他们还是对自己和女儿的未来生活有信心,所以取名叫:晓晓。

1968年春天,张继青第二次怀孕了。要不要这个孩子,马上成了夫妻二人考虑的问题。张继青妈妈因为晓晓才一岁,所以主张不要。张继青自己却想把孩子生下来,并且决心只再生这一个。姚继煜顺从张继青的意见,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不久之后,工人宣传队进驻文艺界,进驻苏昆剧团的是南京光学仪器厂的工宣队。没多少日子,南京所有的剧团,不管是省属剧团还是市属剧团都住进了南京农学院,搞所谓的“斗、批、改”、“全面清理阶级队伍”。每天早请示、晚汇报,还有跳“忠”字舞,为每一个“最新指示”的发表去欢呼报喜,再加上原有的学习((毛泽东选集》、批判“牛鬼蛇神”,忙得不亦乐乎。那时强调集体生活,住宿分男女生,“牛鬼蛇神”集中管理。张继青住后院,姚继煜住前院,除了开大会集中时能打个招呼外,平时不常见面。因为要对上层建筑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有的工宣队成员态度十分生硬,把文艺界人士都看成了他们管制的对象。现在回想起来,南京农学院发生的多起自杀事件,不能说与政策掌握失当没有关系。

也许是老天爷看不惯,觉得那时的人世间太冷酷,那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又特别冷,11月,已经朔风凛冽。张继青说:那时我已经到了临产期,可是除了可以不跳“忠”字舞外,其他活动都得参加。开大会时,挺着大肚子,照样和别人一样,坐在水泥地上。一个会议下来,我真是头晕眼花、双腿肿痛,需要两个人拉着膀子,才能慢慢站起来,慢慢扶着人走回宿舍。真是受不尽的罪呀!

姚继煜接着说:11月28日凌晨2点,我被朱静芬推醒。她悄悄对我说:“快!张继青要生了!”我摸黑到工宣队李队长那里,把情况一说,他立即和我一起跑到营部,马营长正在沉睡,被叫醒后很不高兴,先是叫我到门外去等,他们要研究。后来总算同意张继青到医院去待产。可是怎么去医院呢?只能说张继青运气好,这之前省京剧院一位敲大锣的同志自杀,送他到医院抢救的吉普车刚刚返回,这位好心的驾驶员老高师傅,二话没说,连水也没喝一口,就把车子开到后院。我和李队长,及工宣队的赵秀萍师傅一起把张继青弄到吉普车上,迅速奔向最近的军队的“八一”医院。急诊室一检查,已经见红,来不及再转地方医院了。其实从中山门外的南京农学院到杨公井的“八一”医院,路程并不近,如果那天没有高师傅的车,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我把张继青安顿到产房后,匆匆赶回四条巷宿舍,也是老天保佑,“八一”医院是离四条巷最近的医院。我立即生煤炉,用几片咸肉加家中仅有的七八个鸡蛋煮了一锅汤,送回产房。那时,孩子已经出生,我知道是一个男孩后,心里开心无比。张继青端起汤,一口气吃了个精光。张继青说,生完孩子后,我只觉得肚子空空如也,他送来吃的,真是及时雨。姚继煜说,这个男孩,我们取名“晓农”,有记念南农的意思。

清晨,姚继馄踏着自行车回南农去,心里不禁想到了从1956年到现在与张继青的点点滴滴。姚继煜觉得自己和张继青还真的十分“门当户对”:大家文化水平不高,自己初中毕业,张继青才初小;张继青当过童养媳,自己买过小猫鱼;家庭出身一个是“小商”,一个是“城市贫民”;虽说都是为了饭碗才到的剧团,但两人都出自内心地喜欢戏曲艺术,相当刻苦地学习,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有了一双儿女,品种齐全。上天对自己还是不薄的。不过在开心的同时,心中还不免对将来有点不安。  昆剧被江青说成是封建艺术,传来的消息很不利,北京、杭州的昆剧团已经不复存在,连实力最为雄厚的上海市青年京昆剧团,原先的昆剧演员,除了一些人到上海京剧院,参加“样板团”之外,更多的人则是去“战高温”了,也就是改行到工厂了。剧团里多数人都为自己今后的命运担忧,觉得这次剧团恐怕也要被解散了。然而年底时,领导上要求各剧团都要移植“革命样板戏”,苏昆剧团的任务是移植《智取威虎山》。这个消息,让全团同志都很兴奋,大家一致拥护,决心通过努力,好好完成任务,保证春节在世界剧场公演。

杨子荣由林继凡扮演、少剑波由姚继煜扮演、白茹由徐华扮演、李勇奇由居兆林扮演、小常宝由吴美玉扮演、小战士由张寄蝶扮演、座山雕由王亨恺扮演,唯一的老旦李勇奇的母亲,则顺理成章地由已经在《红灯传》里扮演过李奶奶的张继青扮演。

工宣队领导起来很有“魄力”,规定三天交出所有曲谱,十天完成初排。不过全团同志也挺卖力,群策群力,按期完成。其实所谓排练,就是一切照搬样板戏,至于曲调,演出中有唱段的人大都按照样板戏的节奏,自己哼哼,作曲记下曲谱就是了。不过,这样的速度,也相当不容易,恐怕大家都有一种拿出好成绩,为剧团争取前途的心理。

春节如期在世界剧场公演了,剧场效果出奇的好,观众分外热情。当然,广大群众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舞台上的演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每当演到少剑波和李勇奇相会一场时,在侧幕候场的张继青、徐华、张寄蝶总会低声讨论剧团的前景,心头的疑虑始终没有能放下。

P50-54

序言

自从听说文化部要为自己出版传记的讯息后,张继青思想负担一直很重,对要不要接受这个任务非常犹豫。她觉得,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文化艺术丛书》已经为自己出版过一本丁修询先生写的传记——《笛情梦边》,现在再写有无必要?二是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辞、不喜欢出头露面的人,已经近七十岁了,对昆剧当然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更希望的是能过平静低调的生活。

因此日复一日,拖了相当一段时间,张继青根本没有就此事去进行任何筹备工作。后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祯同志的再三催促下,她又和身边的同志几经商量,认为不应拒绝领导的一片心意,终于决定动手进行这一工作。

张继青和此书合作者都觉得,只有通过她在学戏、排戏、唱戏、教戏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与老师、领导、同伴们的相处相识,才能真实地写出张继青的一生,也许只有这些才能对今天和明天的同行们的从艺生涯有所启发。

后记

为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写传记,我认为在叙述他生平的同时,也必须写出他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创造。所以写张继青的传记,我想作者除了要熟悉和了解张继青,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深度的对昆剧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的修养和研究。因此我绝对不是“张继青传”的合适撰稿人。因为:一、我对昆剧的历史和表演艺术都知之不多。二、虽然1973—1986年,我曾与张继青在一个单位共事,但从事不同的工种,她是演员,我是编剧。她演出的剧目中,我仅参与工作了一小部分,而且这些剧目基本都没有能成为她的常演剧目。

因为种种原因,如今我只能承担了此项工作,我实在很惶恐。在有关张继青生活艺术经历方面,为了尽量真实,我决定与姚继煜合作。由他先写出部分稿子,同时提供相应的材料,然后由我进行取舍增补。与此同时我也不时向还健在的老领导、老同事咨询,一部分稿子完成后,又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是:金毅、钱璎、顾笃璜、周良、谭慕平、范继信等。由此我也更加怀念已经仙逝的郑山尊、阿甲、徐昆荣、刘卫国、胡忌等,他们如果健在,即使不做作者,至少也能为传记的写作提供许多生动的材料。

对张继青表演艺术的评介,应该是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重点,然而对我来说,这可是一个无力承担的重任,也是我一直不想担当此重任的主要原因。多年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前辈、师友都对张继青的表演艺术做过许多评述,我曾经想通过对他们评述的研读,作为我写作的基础。但是研读后,我发现其中一些前辈其实是以张继青为典型,谈了他们对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规律,乃至美学和体系的看法。他们对张继青表演艺术的论述,不仅比我深刻、中肯,而且见仁见智,观点和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有相左者。我想即使我在书稿中尽量多地引用,恐怕也无法全部包含那些深刻而对人有所教益的内容,而缺少了这些内容,对读者来说是极大的损失。因此我决定认真选编其中的部分文章,作为本书的第二部分。这样一来,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有关张继青的表演艺术的评说,相应就会少写一点(当然不是完全没有)。虽然有我想偷懒的原因,不过我真的认为这些文章,对今天和以后的演员(不仅是戏曲演员)和戏曲研究者会很有帮助。后来,将张继青自己的两篇谈艺文章,以及她演出的代表性剧目的演出本一并收入,这样对张继青的介绍就更加全面一些了。

张庚先生在他评说张继青表演艺术的发言中,一再强调希望能够“把演员内心体验这种训练的办法研究出来,要有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办法,能够一代代传下去”,“做到这一点,那我们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他更“希望张继青同志能够总结经验,内心感情同外形是怎么联系的?在舞台上是怎样激起感情的?我们应当总结这个经验”。按理说这本书稿的第一篇中就应当有所反映,但是限于我的修养和水平,这方面的内容鲜有反映。

另外我个人觉得,其实张继青达到表演艺术的高度,除了自身的勤奋努力、恰逢机遇(包括遇到了许多优秀的领导、老师和艺术创作中的合作者,以及合适的剧目等等)之外,还有她的天赋与悟性。这种天赋与悟性,不是任何人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作为领导、老师、评论家的任务,重要的是发现这样的人才,然后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让他们更健康地发展成长,任何人恐怕都不可能仅通过什么训练方法来造就这样的人才。

昆剧的许多传统折子戏,经过多少代艺人在表演艺术上呕心沥血的丰富,才成就了今天这样震撼人心的效果。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昆剧工作者是否也应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一批新的能永远保存在舞台上的剧目呢?尤其是现代戏剧目。就这个目的说,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多创作、演出、加工新剧目。一段时间以来对创作的新剧目,演过就丢,总是不加工提高的做法,似乎不应该继续。

我个人始终觉得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最适合形容张继青的表演艺术风格了,当然达到这样返璞归真的高度,张继青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一生对昆剧表演艺术的不懈的追求。

除了翻阅当年的报刊外,丁修询先生的《笛情梦边——记张继青的艺术生活》(张继青的第一本传记)、中国昆剧研究会编的《张继青表演艺术》、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编印的《昆剧继字辈》、《苏剧研究资料》、《昆剧在苏州(1951—2005)》等书籍,也是我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参考。这里我还要向所有为这本书稿付出了心血的前辈、老师、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果由更合适的人来撰写这本传记,我相信一定会比现在这本书更丰富、更扎实、更生动、更会对后人有所启迪。

拖了很长时间,几经仔细斟酌取舍,经过反反复复的商量修改,总算可以交差了。虽然我自己觉得尽了力,但其中的第一篇读起来却仍然觉得很单薄。我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只能向张继青及广大的读者表示抱歉。书中有不周和错误之处,责任完全在我,我敬请诸位不吝指教。

朱禧

2007年11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出于兰(张继青昆曲五十五年)/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禧//姚继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36340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