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方学术概观/北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东方学术概观》一文正文之前,作者所写的按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分就东方三家——儒家、道家、佛家——之学各有所阐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之学者识得其途径而止……”编者以为,此书之再次问世,其意义就在于此。

借此书再次出版的机会,对此书内容有所增补;由原来约七万字,增加至约十万字。同时又做了勘误工作,力求减少差错。

内容推荐

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一生中撰写的主要著作《东方学术概观》,主要是对东方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术的阐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出版,由原来约七万字,增加至约十万字。同时又做了勘误工作,力求减少差错。

目录

东方学术概观

 附:东方学术概观(未及完成之昔年旧稿)

儒佛异同论

孔学绎旨

儒家孔门之学为体认人的生命生活之学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佛法大意

佛法与世间

吕著《佛法与世间》(讲稿)摘要与按语

何谓出世

印度佛教与流传到外国的佛教之不同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今谈佛家之学,将从儒、道、佛三家之较核异同人手。一切事物要从比较而得认识。

宇宙一大生命也(宇宙实为不可分割之一大生活体,盖人必资于其它生物而生活,一切生物又资于无生物而生活),而人类现为生命发展之顶峰。宇宙同此宇宙,人类同此人类,三家者皆于生命有所体认以成其学,虽各有所发明,而同出一本,岂复有不能相通者乎?然而世人执其一而非其二,如宋明一般儒士者多矣。识见幼稚,其量自隘。同时,亦有务为和会混同之谈者,则又识见模糊不明也。

迟钝的我,早年经历幼稚狭隘阶段盖不止一度二度。但有一点突出者,则我先有人生烦恼苦闷之感,倾慕出世之佛家;佛家而外,举不谓然。如早年所为《究元决疑论》,一意崇佛而菲薄儒家是其例。迨后有悟儒家之高明,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极称扬孔孟(实未得其当),对于道家则讥笑之。其时年近三十,犹存意气,识见殊不通达。其晓悟道家介于儒家佛家之间,在人类生活中自有其价值与位置者则将近四十之年,可不谓迟钝乎。

昔贤有悟于三家学术异同,各予以适当位置者独有阳明王子耳。据《年谱》,阳明答张光冲问,有如下的话:

(上略)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譬之厅堂三间共为一厅,儒者不知皆吾所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问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予之;而己则自处中间(下略)。(见阳明五十二岁《年谱》文内)

此答语不出阳明手笔,但为旁人一粗略记录,未必尽达其原意。但可以看出阳明是通达无碍的。

如上文所言,儒家盖不妨谓日心学,道家盖不妨谓日身学;前者侧重人的社会生命,后者之所重则在人的个体生命。佛家怎样呢?此须分两层来说。第一,前两家均属世间法,佛家则出世间法也。世间者生灭相续,迁流不已,而出世间便是超脱乎生灭,正不妨看做彼此相反。第二,寂灭是求者,佛家小乘,未云究竟;大乘菩萨不住涅粲,不舍众生,留惑润生,乘愿再来,出世间又回到世间;出而不出,不出而出。——容后文说明之。知其一,又知其二,则亦非定相反也。

佛家有三法印之说:

一、诸行无常(诸行指一切生灭流转的世间有为法而言,故是转变无常的);

二、诸法无我(诸法兼有为法和无为法而言,“我”在凡夫执念中则有恒一主宰之义。不论在有为法在无为法同是无“我”可得的);

三、涅槃寂静(涅槃之义为圆寂,为解脱,即谓从生命解放出来,不再沉沦在生死轮回中)。

是佛法非佛法要以此为衡准,故日法印。

起惑、造业、受苦,原是佛家的人生观;“苦”,“集”,“灭”,“道”四谛法则是原始的佛教,亦即后来目为佛教小乘者。如上三法印盖本于原始教义。起惑之惑指众生的我执,无我可得而强执着之,故是惑也。佛教初(小乘)终(大乘)一致地在破我执。破我执,即一口说尽了全部佛法。但如上三法印之外,另有大乘教的法印。大乘教以一切法平等平等的实相为法印。

明快地来说,大乘所不同于小乘者,就是对于一切分别的否定,首先是世间出世间的否定。《般若心经》所以说“无苦、集、灭、道”者即在此。大乘教正是在小乘教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必不可少的一大翻案也。

此翻案云何不可少?

要知道,从最低级的原始生物说起,所谓生活就是吸收和排泄,时时在自我更新之中。一旦不进不出,新陈代谢停止了便是死亡。一切生命现象全基于有“自我”(详见《人心与人生》第十二章);然而“自我”却是妄情而已。赓续生灭的世间法原于众生我执而来,一切不过是假象。妄情执着则有,涣然冰释则无。非然者,世问若是实在的,云何可出?

佛说“无始无明”,即指众生我执之迷误说。一切分别执着从此滋蔓纷纭,漫衍无穷。世问生灭迁流不驻,便是这样积重难返,弄假成真的一回事。脱出迷途,未尝不可得之一悟,如迷东为西者,东西不曾为之易位,一时有觉,天清地宁。然佛之设教则循从两步以利开导。初步指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为人们执着有我之所从来。常一主宰之我是没有的,所有者不外此五蕴而已。解破我执至此,犹存五蕴生灭、染净、增减之分别,亦即世间与出世问之分别。此关不透破,不行。必深入地明了五蕴空幻(《般若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既净烦恼障,更净所知障,达于一切法平等平等之实相。倒翻初教,乃得究竟涅架。——实则佛法不离初教而有,翻乎不翻,相反适以相成。P27-31

序言

1986年《东方学术概观》(文集)一书曾由巴蜀书社出版,距今已二十二年。现在又为江苏文艺出版社将此书收入“北斗丛书”,再次与读者相见。

《东方学术概观》一文正文之前,作者所写的按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分就东方三家——儒家、道家、佛家——之学各有所阐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之学者识得其途径而止……”编者以为,此书之再次问世,其意义就在于此。

借此书再次出版的机会,对此书内容有所增补;由原来约七万字,增加至约十万字。同时又做了勘误工作,力求减少差错。(此书1986年版中差错之多,可以说是惊人的。)

梁培宽

2008年3月9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方学术概观/北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漱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29231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