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王的人马/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罗伯特·佩恩·沃伦,当代美国的一大文豪,“继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南方小说家”。《国王的人马》是他的代表作,曾获普利策奖,并被搬上银幕。作者声称无意创作政治小说,但是因其对美国社会种种不公正现象的无情揭露,对美国腐败政治的有力抨击,《国王的人马》仍然成为一部寓意深远的政治小说和能够准确反映当时美国现实的社会小说,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反腐倡廉活动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内容推荐

作品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长休伊·斯的生平为基础,描写主人公威利·斯塔克,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怀着改革政治,造福于民的美好愿望,一步步走上州长的位子。但此后却大搞独裁政治,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在贪污腐败的泥坑里越陷越深,最后遭到一个医生莫名其妙的枪杀……。尽管作者声称无意创作政治小说,但是因其对美国社会种种不公正现象的无情揭露,对美国腐败政治的有力抨击,《国王的人马》仍然成为一部寓意深远的政治小说和能够准确反映当时美国现实的社会小说。

试读章节

我终于咽下最后一勺巧克力冰淇淋。我像用刚拌好的水泥填注柱子坑似地使劲把冰淇淋塞下喉咙。这时头儿说话了。他食量不小,而且总吃得不慌不忙。他吃完最后一口,抬起头来,用餐巾抹抹脸,说道,“唔,看来杰克、糖娃和我得上公路去呼吸点夜空气。”

露西很快抬起头瞥了头儿一眼,又马上避开目光,扶起一个盐瓶。粗一看,露西的举动很自然,符合妻子的身份。任何妻子在丈夫吃完晚饭,推开盘子说他要进城去一会儿时都会这样看丈夫的。不过,你马上知道,露西和她们不一样。她的眼光里没有询问、抗议、反驳、命令,也没有自我怜悯、哀泣或你不爱我之类的神情。她的眼光没有任何含意,因而非同寻常。这是一种精湛的技艺。这种表示领悟而没有评价和反应的眼神堪称绝技。如若不信,你不妨一试。

斯塔克老人看看头儿说,“我原以为——我以为你会在这儿过夜的。”老人这句话的含意不难理解。孩子回家了,老人便会下钩撒网想方设法把孩子留在身边。老头儿或者老太太,并没有什么话要对孩子讲。他只要孩子在椅子里坐上几个小时,然后在家里睡上一觉。这并不是爱。我不是说天下没有爱这样东西。我指的只是一种既不同于“爱”却有时又叫做“爱”的另一样东西。很可能没有这样东西,爱便不存在。然而,这东西本身绝非爱。这只是人的天性,对血亲骨肉的渴求,也是人的命运。人具备这样东西,因而有别于无忧无虑的兽类。你的诞生使你父母体内失却某样东西,他们将想尽办法重新获得它,它就是你。他们知道全部收回是不大可能的,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从你身上多获得一些。在枫树下野餐等传统的美好的家庭团聚,其实很像让人跳进水族馆的章鱼池。总之,这是那天晚上我心里在想的话。

斯塔克老人干咽了几下,喉结上下滑动了几次,他抬起那蓝色、忧伤、昏矇的老眼看看头儿。那是他的亲生骨肉,但你根本想不到。老人垂下钓丝,但是鱼并未上钩。他钓不着威利了。

“不,”头儿说,“我得动身了。”

“我原以为——”老人又开口说话,但他放弃了,只是嘟囔一声,“不过,要是办正经事的话——”

“不是正经事。”头儿说。“只是为了开心。至少,我希望在我完事以前能开开心。”他哈哈一笑,站起身子,亲吻一下妻子的左脸颊,又以父亲拍儿子肩膀的那种尴尬神情拍拍他儿子汤姆的肩膀,(父亲拍儿子肩膀时总带有歉意;任何人,即使是头儿,拍汤姆-斯塔克肩膀时,最好道个歉,因为他是个蛮横无礼的混蛋。那天晚上,他父亲拍他肩膀时,他连头都不抬。)头儿说了一声“别等我”,便朝门外走去,糖娃和我跟着出门。我听到的第一条新闻是我也得去呼吸些夜空气。不过头儿常常如此,很少详细说明他的行动或打算。我对他很了解,知道他就是这么个人儿。

我走到凯迪拉克时,头儿已经坐在副驾驶座上。我便坐到后座,作好思想准备在拐弯时从车的一头给摔到另一头去。糖娃钻到方向盘后面的座位上发动汽车,嘴里开始发出“嘶——呼——呼”的声音,就像深更半夜沼泽地里猫头鹰飞走时发出的声响。如果他时间充裕,口水充沛的话,他会问,“上哪儿去?”但头儿没有等他说出话来便说,“去伯登埠头。”

伯登埠头。原来如此。我早就该想到了。

伯登埠头离梅逊市一百三十英里,在梅逊市的西南。如果你把一百三十乘以二,来回便是二百六十英里。当时已经快九点钟,满天星斗,地面低处露水浓重,薄雾冉冉上升。上帝知道我们几点钟才能回来睡觉,而第二天一早又得起床,吃丰盛的早餐,坐汽车回省城去。

我闭上眼睛,仰靠在椅背上。砾石纷纷溅起,冲撞着挡泥板下侧。后来砾石撞击的声音消失了,车尾猛地冲向一边,我跟着摔了过去。我知道,我们回到石板路,正风驰电掣向着目标前进。  我们将沿着石板路飞驶。星空下,黑暗的田野里升起一层薄雾,石板路在丛林和田野之间发出幽幽的白光。路边远处迷漾的雾气里露出一座谷仓,就像河水冲决堤岸时,一座房屋高高地矗立在上涨的水面上;大路边站着一头牛,牛腿周围薄雾缭绕,露水沾湿的牛角在星光下发出晶莹的光亮。牛会看见我们黑乎乎的影子,而我们则向着车前耀眼的光柱猛冲。我们永远冲不进耀眼灯光所照射出来的走廊,因为灯光总在前面划破黑暗。牛站在齐膝深的雾气里,看着黑乎乎的影子和影子前面的光柱。它并不回头,而是带着万能的上帝或命运之神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庄严的、毫无报复心理的冷漠神情,继续凝望曾经有过黑影和光柱的地方。如果我像牛一样,站在齐膝深的薄雾中,看着黑影和强烈的光柱从身边飞驰而过消失在田野及丛林之间,我也会有这种漠不关心的神情的。

可惜我并不站在田野暗处,膝边没有薄雾缭绕,黑夜的宁静并没有在头脑内滴答作响。我坐在汽车里,汽车驶向伯登埠头;而伯登埠头是以我所继承的家族姓氏命名的,是我诞生成长的地方。

我们在两边一望无际的田野中间行驶,偶尔经过一个小镇。沿街树木下一排排的房屋里,灯光早已熄灭。只有中央大街的电影院入口处还灯火通明。飞蛾嗡嗡地扑向灯光,又冲向地面,落在水泥铺成的人行道上,有人踩着的话,便会发出爆裂声。台球房门前站着的人会抬起头来,看见又黑又大的鬼影疾驰过街。有人会向水泥地啐口唾沫,骂一句,“混账王八蛋,他以为他了不起得很。”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希望自己就坐在黑色大汽车里,汽车大得像灵车,坐垫弹簧松软得像妈妈的胸脯,车速高达七十五英里,而发动机的歌声柔和平稳。他希望能坐在黑色汽车里向着黑夜的某个地方驶去。是啊,我正向着一个地方飞速前进。我就要回到伯登埠头。

我们将顺着海湾边新建的林荫大道来到伯登埠头。埠头的空气带咸味,虽然搀着一点潮淹区的幽幽的甜丝丝的鱼腥味儿,但仍然十分清新。我们可能会在午夜时分赶到伯登埠头。闹市区三条街上灯火阑珊,万籁无声。过了闹市和市中心的小房子,沿着海湾,在玉兰树和橡树后面,还有房子,白色的墙壁在黑色的树荫中一闪一闪时隐时现,白天是绿色的百叶窗,现在受白墙的衬托呈暗黑色。百叶窗后面的房间里,人们躺着睡觉,身上只盖一条被单。是啊,我在百叶窗后面,从我还要尿床的儿时起,不知度过多少个夜晚。我是在百叶窗后的一间房间里出生的。今天晚上,我母亲就沉睡在一排百叶窗里面。她穿着带褶纹花边的睡衣。她的脸颊像少女一般光滑细腻,只是嘴边和眼角稍有细细的皱纹,不过在暗处还不易被人发现。她的一支光胳臂压在床单上,涂着指甲油的手瘦削、脆弱、苍老。长着漂亮的金黄色八字须的西奥多·墨莱尔也睡在这间屋子里,他的呼吸略带咝咝声,因他有慢性喉炎。不过,他睡在那里完全合法,我母亲嫁给了西奥多·墨莱尔。墨莱尔比我母亲年纪小得多,他圆圆的脑袋上长着太妃糖似的漂亮的金色卷发,他是我的继父。不过,并不是我的第一个继父。

再过去几栋房子便是斯坦顿家,房前也有橡树和玉兰树。这座房子上着锁,百叶窗里面无人安睡,因为安妮和亚当现在住在城里,他们长大了,不再和我一起去钓鱼。他们的父亲已经去世。顺着这排房屋再往前走,在开阔的田野边上便是欧文法官的家。我们的汽车要一直开到他家门口。我们要去拜访法官。P36-38

序言

罗伯特·佩·沃伦(1905—1989)是当代美国文学界的一大文豪。他不仅是蜚声文坛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而且还是颇有成就的编辑和大学教授。他自1929年发表传记《约翰·布朗:烈士的产生》一举成名以来,先后出版过十三部诗集、十部小说和大量的散文与文学评论等著作,不仅在诗歌方面多次获奖,而且还是美国唯一的既获得普利策诗歌奖又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作家。在他去世前,沃伦还曾数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86年,沃伦被美国国会授予“桂冠诗人”的称号,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享受美国最高文学荣誉的诗人。

沃伦最初以诗歌成名。早期他坚持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和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传统,把典雅的修辞和通俗的口语,宛转柔和的音韵和尖厉不和谐的音律,富有诗意的意象和粗俗的形象对立统一地结合在一起,用以表现现代人的异化和两重性。《茶杯之后》和《午夜》在形式和主题上都模仿艾略特。但从1944年出版《1923—1943诗歌选》之后,沃伦不再写诗,而是对诗歌创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十年后,他重新写作时,诗风有了很大的改变,从理性的,结构严谨、形式讲究的客观诗歌变为从现实生活出发,以亲友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为题材,朴素平实,叙述性强,并带有主观感情色彩。1966年,他甚至说,以艾略特、庞德和叶芝为创始人的现代主义诗歌的时代已经终结。他一生共发表十五部诗集,比较著名的诗集有《龙的兄弟》、《允诺:1954至1956年的诗歌》、《现在与过去:1976至1978年的诗歌》等。

沃伦是美国南方“重农学派”的成员,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在大学求学期间就结识了重农学派的一些诗人、学者和评论家,并在该学派的文艺刊物《逃亡者》上发表诗歌。1930年他和其他十一位学者联名发表以《我要表明我的态度》为题的专题论文集,反对北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对南方的侵蚀,留恋农业社会、往昔的田园生活、宗教思想和古老的传统美德。重农学派在思想上是保守的、甚至反动的,但他们关于实现“完整的人”的人道主义理想和强调家庭、社会和厉史传统的重要性等主张,对美国的南方文学和文艺思潮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沃伦当时写了一篇主张种族平等但保持种族隔离的带有错误观点的文章《荆棘片片》。对此他一直深感内疚。在50年代的作品里,他检讨年轻时的错误,在《种族隔离:南方的内心冲突》(1956)中对当时南方仍然存在的种族偏见和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抨击。1965年发表《谁为黑人讲话?》介绍马丁·路德·金等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以及他寻求解决南方问题,尤其是种族问题的希望与努力。

1935年,沃伦和布鲁克斯等人创办《南方评论》杂志,扶植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年轻作家,也吸引了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文人志士,形成现代美国最重要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派,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跟创作意图、创作过程和所反映的现实毫不相干的、独立的客观物体,文学有其特殊的语言,文艺批评的作用,在于通过严密的文字分析发现作品的内在价值。新批评派的理论和活动为现代派诗歌开辟了道路,是20世纪20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十分重要的、影响极大的流派。沃伦和布鲁克斯等人运用新批评派的理论原则合作编写的《文学入门》、《理解诗歌》等介绍文学各种类型、流派和风格的著作,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大学的经典教材,对文学课程的讲授起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沃伦曾说,“世界不断变迁,生活不断变化,我们则不断寻求足以表现新生活的语言。”半个多世纪以来,沃伦不断探索,不断寻求,捕捉美国社会的千变万化,表现各个时代的特性与变迁。即使在80年代,他已进入耄耋之年,还在不断地发表新的诗作,编纂新的文学选集,给读者以新的启示,继续发挥他在文学界的影响和作用。

……

后记

隔了二○年,《国王的人马》中译本又要出版了。回想翻译它的过程,真是感慨甚多。

我是在一九八○年第一次看到这部小说。当时我正在美国攻读美国文学,为回国开课做准备。由于过去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美国文学,尤其是二○世纪以后的美国文学,因此我对任何书都很有兴趣,为它们新奇的手法和探讨个人命运的题材所吸引。当时的心情真有些像济慈描写他初次捧读荷马史诗时的感觉。有些作品对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其中一本便是沃伦的《国王的人马》。当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我跟许多人一样,对政治、社会,甚至对自己都感到迷茫。《国王的人马》正是以它对政治和人生的哲理思想打动了我。我当时就决定要把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

一九八一年我回国以后,湖南人民出版社来北大组稿,我提出《国王的人马》,总编辑杨德豫先生对此书早有了解,马上同意。可惜,由于小说牵涉到很多美国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而可查的工具书又少,我在翻译中遇到不少困难,拖的时间比较长,等我交稿时正赶上翻译文学不景气,一九八六年出版时只印刷了二八○○本。

又过了一○年,不知为什么,出版社又对这本书感兴趣了,有些出版社还来找我,但大多是要一本书和打听版权的问题。我的学生也告诉我网上常常有求购这部小说的信息。虽然,我在翻译时曾托人找过沃伦,他表示不要版权费,他的书能有中国读者,他感到很高兴。由于当年我并没有见到这封信,我认为出版社应该先购买版权再出书。结果,那些编辑把书拿走后便没有音信。幸亏,上海译文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国王的人马》。又花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找对了地方,买下了版权。

在这二○年的时间里,沃伦和《国王的人马》却声望日高。一九八六年,他当上美国第一个桂冠诗人。小说《国王的人马》一九四六年出版,一九四七年获美国最高文学奖——普利策奖,从此以后常销不断,既受学者评论家的关注,经常进入大学课堂,也深受读者的喜爱。上个世纪末,蓝登书屋等出版社在读者中进行“二○世纪最佳一○○本小说”的调查,它一直在前四○名之内。主人公威利还是二○世纪一○○个最佳虚构人物之一。二○○一年,专门研究南方文学的波尔克教授根据沃伦的手稿恢复一九四六年出版时编辑所做的改动,出版了修订本,居然也登上了一九九三到二○○四年最佳一○○部小说的光荣榜。

《国王的人马》在一九四九年被改编成电影,立即得到最佳影片和最佳男女主角的三个奥斯卡金奖,但二○○四年好莱坞决定起用当今十分走红的明星重新拍摄,即将在二○○五年十二月公演。可以说,美国对这部小说的喜爱至今方兴未艾。没有消退的迹象。在我国反对政治或经济腐败的形势下,中国读者也可以从中有所受益。

虽然我对译文进行校对,修订了以前的疏漏和错误,但《国王的人马》涉及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很多方面,从橄榄球赛到治疗精神病人的外科手术几乎无所不包,加上大量的隐语、典故和象征手段,给翻译带来很多困难。我相信书中一定还有纰漏,希望读者不吝指教。在两次翻译过程中我都曾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帮助,无法一一列举姓名,谨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二○○五年八月一日

北京大学承泽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王的人马/译文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佩·沃伦
译者 陶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4718
开本 32开
页数 4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8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3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