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选译(名家导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的最重要代表。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学习孟子的思想,对于理解传统的思想文化,吸取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精选了孟子言论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以方便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

内容推荐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收录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外童话、民间故事和中国古代诗歌,有适合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中国古代诸子作品、中国现代名家散文及外国经典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经历了几十年乃至百年、千年的淘洗而成为广为传诵的经典,对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趣味和阅读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该丛书选本精良,质量上乘,每本书均由国内一流专家、翻译家倾心打造。

丛书的每一本书前均有一篇“导读”,全面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内容及作品的特色,通过它读者可以快速地了解本书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学特点,便于自学。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导读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试读章节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迹的人,因此后代就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实在不行的话,我就讲讲用仁政统一天下的王道,好吗?”

齐宣王问:“什么样的德行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保护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能做到保护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追问:“您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龅说过一件事:有一次大王您坐在殿堂上,有人牵着牛从殿堂下走过,您看见后就问:‘把牛牵到哪儿去?’那人回答说:‘准备杀掉祭钟。’您说:‘放了它吧!我实在不忍心看见牛战战兢兢的害怕样子,它毫无罪过却要被杀死。’那人问道:‘那么祭钟的仪式也废除吗?’您回答说:‘怎么能够废除呢?用羊来代替牛吧!’我不知道真有这事吗?”

齐宣王说:“真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仁慈的心完全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但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道:“是的,的确有这样的老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我是不忍心看到牛战战兢兢的样子,它毫无过错却要被杀死,因此才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您也不要诧异老百姓认为您吝啬。羊小而牛大,用小的换大的,老百姓哪能体会到您另外的深意呢?您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就被送去杀掉,那么宰牛和宰羊又有什么不同呢?”

齐宣王笑了笑说:“这真是什么心理呢?我确实并非吝惜钱财而以羊代牛的。但老百姓认为我吝啬,也的确有他们的道理。”

孟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这种不忍心正是仁爱的表现,因为只看见了那只牛而没有看见那只羊。君子对待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不愿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想什么,我能猜测到。’这说的就是您啊!我就是那么去做了,反过来想为什么要那么去做,自己却解释不清楚。您这么一讲,真是说到我心坎上去了。这种心情和王道吻合,又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向您报告: ‘我的力气完全能举得起三千斤,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可以看清楚秋天鸟儿细毛的尖端,但却无法看见一大车柴草。’那么,您相信他的话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恩泽已经惠及到了兽禽身上,而功德却没有达到老百姓身上,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样,拿不起一根羽毛是自己不肯用力气,看不见一大车柴草是自己不肯用眼力,老百姓得不到保护是国君不愿施恩惠。因此,您没有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并非做不到啊!”

齐宣王说:“不去做和做不到的外在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挟着泰山跳过渤海,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的确是做不到;为老年人折取树枝,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就是不愿意去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您现在没有用仁德统一天下,这不是属于挟着泰山跳过渤海那一类事,而是属于替老年人折取树枝那一类事啊!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及到尊敬别人的老人;关心自己家的孩子,进而推及到关心别人家的孩子。这样,治理天下就会易如反掌。《诗经》说:‘先给自己妻子做出楷模,然后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封邑领地和国家。’这就是说,把这种仁善之心推广到其他方面去就行了。所以推广恩惠就完全能够安定天下,不推广恩惠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能保护好。古代的人远远高出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奥秘,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善行罢了。现在您的恩惠已经达到兽禽身上,而功德却没有达到老百姓身上,这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更是这样,请您认真考虑一下吧!或者您大兴军事,使将士冒着危险,去和别国结怨,这样做您心里才感到高兴吗?”

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高兴这么做呢?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实现我的最高理想啊!”

孟子说:“您的最高理想是什么,能说出来听听吗?”

齐宣王笑笑,却不说。

孟子便说道:“是为了肥关的食品不够吃呢,还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呢?是为了斑斓的色彩不够看呢,还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或是为了伺候您的人少了不够用呢?您的臣子们都可以充分地满足您的需要,难道您真是为了追求这些吗?”

齐宣王答道:“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又说:“那么您的最高理想便可以知道了:您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国家臣服,自己做天下盟主而统治周围的民族啊!用您现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

齐宣王问:“真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还严重呢!爬到树上去捉鱼,即使捉不到鱼,也没有什么灾祸;以您现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理想,用全部力量去干,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一定会带来大灾祸。”

齐宣王问道:“可以把这个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邹国和楚国打仗的话,您认为谁会取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胜。”

孟子说:“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敌不过大国,人口少的国家本来就敌不过人口多的国家。现在中国方圆千里的土地,大约有九份,而齐国的全部面积只有其中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与九分之八的力量为敌,这和邹国与楚国为敌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不回到治国的根本上呢?现在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就会使天下的士人都想到齐国来为您效劳,所有的农民都想到齐国来耕种田地,商人小贩都想把物质集中到齐国的集市上做生意,来往旅客都愿意取道齐国,天下所有痛恨本国君王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如果做到了这些,又有谁能抵挡得住你统一天下呢?”

齐宣王说:“我头脑混乱,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了。希望您能辅助我的心志,坦率地指教。我虽然愚钝,也不妨尝试一番。”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坚定信念,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至于一般百姓,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坚定的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他们就会放纵邪恶的欲望,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敢干。待到他们犯了罪,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人当国君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对上有足够的财力赡养父母,对下可以满足抚养妻儿的需要。年成好时,一年到头都可以吃得饱饱的;年成不好时,也不至于饿死。做到了这一点,然后再引导他们向善,老百姓也就会很容易地听从了。

“现在规定老百姓的产业,对上不够服侍父母,对下不够抚养妻儿;年成好也一年到头吃不饱,年成不好就难免要饿死。在这种情况下,全力养活自己都难以办到,哪有空闲来学习礼仪呢?

“大王您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做起呢?每家给五亩地的宅院,种植上桑树,那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家畜的饲养,不要错过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田地,不要耽误农时,那八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宣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美德,就不会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头顶着、背负着物件在路上行走的现象了。老年人穿丝吃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不可能的事。”

P11-15

序言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的最重要代表。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学习孟子的思想,对于理解传统的思想文化,吸取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具有积极的意义。

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相传孟子的先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族衰落,不知何时徙居邹国。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大致反映了孟子少年时代的家庭状况。孟子青年时代在鲁国求学,师事孔门后学,得孔子学说的嫡传。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经过刻苦学习,孟子逐步成为“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赵歧《孟子题辞》)的著名学者和儒学大师。在四十岁之前,孟子主要在邹、鲁一带讲学。约在四十岁时,邹穆公闻其贤名,举他为士,登上了政治舞台。他曾劝谏邹穆公实行仁政,爱民安邦。在他四十四岁时,率领弟子出游实力强盛的齐国。在齐国,他可能被任命为“不治而议政”的稷下大夫。其间,孟子积极宣扬仁政主张,而齐威王却一心要振兴齐桓公的霸业,对他的主张不感兴趣。于是在齐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孟子只好离开齐国。

离开齐国后,孟子率领弟子前往宋国,帮助宋王偃实行仁政。居宋期间,孟子结识了滕世子。滕世子很佩服孟子。公元前322年,滕定公去世,世子即位,是为滕文公。受滕文公之聘,“孟子之滕,馆于上宫”(《尽心下》)。在滕期间,孟子多次与滕文公问答,宣扬仁政学说。滕文公虽然采取了孟子的一些主张,但滕国毕竟是个“壤地褊小”的弱国,难以承担用仁政统一天下的重任。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孟子离开滕国,出游魏国。孟子至梁,受到梁惠王的礼遇。他与梁惠王多次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阐述了仁政学说。但梁惠王始终没有采用孟子的主张,这让孟子颇感失望。孟子适梁第二年,梁惠王去世。次年,梁襄王继位。梁襄王是个无所作为的国君,于是,孟子便在公元前318年离开了魏国。

周慎靓王元年(前320)齐威王去世。次年,齐宣王继位。齐宣王仰慕齐桓、晋文的霸业,为了称雄诸侯,统一天下,便广纳“文学游说之士”,“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齐稷下学士复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孟子离开魏国,便再次前往齐国。他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对齐宣王施行仁政充满信心。他向齐宣王积极宣扬仁政学说,齐宣王对之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齐宣王只想以武力吞并他国,称霸天下,这必然要和孟子发生分歧。后来在伐燕问题上二人意见不合,孟子便辞去客卿而归邹。

孟子去齐归邹,终于结束了二十年的游说生涯。晚年,他在邹从事讲学和著述。他一方面从事教学,一方面又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系统阐述自己的学说。最后终老于邹,终年八十一岁。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战国时代,孟子站在儒家立场上积极论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思想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先天资质中存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由于有的人能够扩充善性,加强修养,而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陷溺,于是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孟子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他认为,道德修养重在保存和发扬人的善良本性。仁心是人先天固有的,无须外求,只要“反求诸己而已”。他向人们指示了一条向内求仁的路线。具体来说,孟子提出集义养气和寡欲养心的方法。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这是说用清醒的理性认识人的善性,使之凝聚为刚大的意志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善性。他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尽心下》)说明克制欲念有利于保存善性。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就能发扬善良本性,就“人人可以为舜尧”,达到人格完善的崇高境界。

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他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可见,仁政学说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的。“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这也是从人们的血缘感情引发而来的,所谓“亲亲而仁民”。在孟子看来,只要统治者具备这种仁爱之心,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由己及人,由己及政,仁政的理想就可以实现。仁政施予的对象是民众,所以,仁政学说又以重民思想为前提。孟子重视人民的力量,把人民当做国家的根本。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他认为国家的治乱兴亡都在于民心的向背。他把争取民心的归附视为保持统治地位和统一天下的根本条件。孟子满怀激情地描绘着他的政治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这个理想与当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仁政学说的进步性。

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天命的人格神含义:用天命来表示对自然、社会、伦理等事物的理性认识。在孟子看来,天命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之天命,二是社会趋势之天命,三是伦理之天命。天命是自然、社会发展变化、人性道德规范的本原。因此,孟子承认天命,他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他认为天的权威是不可抗拒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离娄上》)。君子应该“乐天”、“畏天”、“事天”,按照“天命”来行事。这样看来,孟子的天命观构成了孟子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关于天人关系,孟子主张天人和谐。怎样达到天人和谐?孟子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原则。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是人心所固有的善端,只要尽量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就能够认识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天所授予的,能认识人的本性,也就知道天的旨意了。尽心、知性、知天,三位一体,从而在仁义的基础上把天和人统一起来。所以,“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就能达到天人和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具有仅次于孔子的地位。他和孔子一起,奠定了孔孟之道,为中国封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思想贡献,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提出了以得民心入手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系列主张。然而,在只讲“富国强兵”的战国时代,孟子的主张,在急功近利的统治者看来的确有些“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孟子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能够被统治者所采用。

秦统一全国后,孟子的学说蒙受了更大不幸。秦始皇“焚灭六经,坑杀儒生,孟子徒党尽矣”(赵歧《孟子题辞》)。不过,随着历史发展,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逐渐激烈尖锐,孟子施行“仁政”以缓和阶级矛盾的思想便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汉文帝时,开始为《孟子》设立博士。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地位独尊,孟子的思想也受到人们推重。魏晋南北朝时,尽管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对儒学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统治者仍在尊崇儒学,孟子的思想影响并没有中断。隋唐时期,儒学再度兴起,孟子的地位也日渐提高。隋末王通,继承了孟子思想,极力主张推行王道,以仁义礼乐治理天下。中唐韩愈尊崇孔、孟,排斥佛、道,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宋代以来,儒学不断得到振兴和发展,并正式成为官方哲学,孟子的影响也日益达到了鼎盛时期。南宋时,朱熹取《孟子》《论语》与《礼记》之中的《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使孟子的地位和影响日益隆盛。金、元时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巩固统治,也极力尊崇孟子及儒家思想。明清两代更是大肆追封孔孟,给他们头上涂上层层灵光。这样,孟子已经完全被神化,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了。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有识之士纷纷向西方寻求真理,传统儒学的落后也就完全暴露出来。作为宗法社会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意识形态,儒学随着小农经济的崩溃瓦解而逐步衰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孟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宝贵的借鉴。孟子提倡仁政,反对暴君残民,这对于民主法制的建设,自然是有用的思想资料。孟子主张民为邦本,他要求统治者“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开启了后来开明政治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情怀。这对于今天国家工作人员加强自身修养也是一个基本要求。孟子崇尚理想人格,求真求善,积极进取。他那种“不失赤子之心”的真实,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韧,他那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永远给人们以积极的精神鼓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选译(名家导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27753
开本 32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4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8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