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
内容
编辑推荐

报纸副刊史作为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科建设而言,目前的研究仍显单薄。特别是对早期报纸副刊发展史研究更有待深人和开拓。近年来,随着新闻史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传播学、新闻文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从源头上考察报纸副刊的演变,认识报纸副刊的文化价值提供了理论背景。但不少研究者仍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当代副刊编辑业务层面。这种研究似乎贴近了实用编辑业务,但也导致“学理”的缺失。谢庆立把早期报纸副刊置于多学科的研究视野,一方面揭示报纸副刊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弥补副刊史研究方面的一些缺失;另一方面,在学理层面考察了报纸副刊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报纸副刊文化传播方式的建构

 第一节 早期报纸副刊发育的城市背景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现代城市的职能转换——

上海在社会转型中的先锋角色——文化出版、教育和

报刊业的发展——报刊发展与市民文化生活方式——

副刊: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传播技术的进步与

报纸版面的革新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方式

早期报纸副刊演变的大致走向——近代都市大众

文化的萌芽与报纸副刊的演变——传统士大夫文化与

大众文化共存——上海市民文化素质——文化消费需

求和文化生产机制的形成——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与报

纸副刊编辑方式——大众文化与报纸副刊文化形态的

建构

 第三节 精英文化与早期报纸副刊

编辑形态的建构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人的影响——近代精英文

化主体的形成——市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市场:近

代上海精英文化发育的土壤——精英文化与报纸副刊

的“启蒙”角色——“民主”与“科学”:“五四”时期报

纸副刊的精神内涵——精英文化与“五四”时期报纸

副刊的编辑方式——北京与上海:报纸副刊编辑形态

的共同性和互补性

第二章 早期报纸副刊编辑主体的形成

 第一节 传统文人社会身份的革命

现代城市对于传统文人身份革命的意义——从传

统文人到近代早期报人——早期报人的生存环境、社

会地位——与城市的磨合:近代早期报人的复杂心

态——从依赖官方垄断资源,以“官本位”的目标实现

自身价值,到个人发展道路的多元化选择——灵魂的

再生与文化角色转化——政治、文化批判立场的确立

与编辑自主性的实现

 第二节 传统文人市民角色的完成

从《大清报律》到《民国暂行报律》:近代社会转型

与文人发展自由度的增加——从封建官僚的预备队到

作为报人的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与活跃的创造

力——职业自由、人格独立与副刊编辑主体创造性的

发挥——文化、政治立场的坚守——“市民化”身份:

知识分子与大众新型关系的确立——以大众为本的价

值取向——文人“市民化”的两层含义和报纸副刊的

文化建构——生活意义上的“市民”与文化意义上的

知识分子——传统文人“英雄主义”情结与报纸副刊

的编辑方式

 第三节 早期报纸副刊编辑思想的发展

第一阶段:娱和胜、趣味性为报纸副刊基本的传播

方式——启蒙大众,“改良社会”——第二阶段:“皆准

时势以立言”、“作文明之先导”——“察人情之趋向

激社会之热肠”——第三阶段:“宗旨纯正,有益于社

会”——以文化启蒙为指向——趣味与学理并重——

兼容并包的多元化办刊思想

第三章 报纸副刊的孕育

 第一节 近代早期报刊上的文艺性文字

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到《特选撮要》——《六合

丛谈》文艺文字的编辑方式——《上海新报》文艺文字

的编辑注意突出版面效果——《申报》文艺性文字的

编辑方式和作者群的形成

 第二节 副刊编辑方式的出现

《瀛寰琐纪》的编辑形态——《瀛寰琐纪》编辑方

式——《中西见闻录》与《瀛寰琐纪》比较——从《瀛寰

琐纪》与《申报》的关系分析副刊编辑方式的出现及其

缺失

第四章 早期报纸副刊的初步成型

 第一节 画刊、报纸“单页”与副刊的关系

《申报》创办的两个画刊:《瀛寰画报》和《点石斋

画报》——新闻性文字的艺术化表现手段——“补日

报之缺略”:《新闻报》附送书版式小单页

 第二节 “小报”中的副刊编辑方式

“小报”的含义——《指南报》和《游戏报》:集中

刊登文艺性文字——编辑方式的创新——“小报”对

报纸副刊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消闲报》:完整编辑形态报纸副刊的出现

《字林沪报》探索文艺文字的编辑方式——《消闲

报》的出现——高太痴、吴趼人与《消闲报》——编辑

方式和编辑形态——“遣愁”、“除烦”:大众文化消费

为指向——“论时世,砭锢弊”——新闻与文学的结

合——《消闲报》出现的意义

第五章 形式的完成:栏目式副刊的发展

 第一节 从文艺性栏目到栏目式副刊的出现

《消闲报》之后副刊的“两脉”走向——《字林沪

报·花团锦簇楼诗集》和《新闻报·庄谐丛录》——

《清议报》以栏目形式刊载文艺文字——《中国日报·

鼓吹录》——《时敏报》上“谐部”的出现——报纸副刊

兼容民间文艺形式——《平民日报》附送的《平民画

刊》——郑贯公的《无所谓》和《有所谓》:一改前期副

刊与主报若即若离的状态,以大众读者为本位

 第二节 “鸣警世之钟”:副刊与主报相辅相成

郑贯公对副刊编辑方式的探索——寓庄于谐,注

重趣味:大众娱乐与服务于现实斗争的关系——“竖

三民”副刊的编辑特点——副刊与主报相辅相成——

京津地区的报纸副刊

 第三节 栏目式报纸副刊编辑体例的完善

《时报》栏目式文艺文字的编辑及其缺陷——《余

兴》和《小时报》——文艺性与新闻性结合:综合性报

纸副刊端倪初露——《申报·自由谈》的编辑体例和

编辑特点

第六章 内容的更新: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报纸副刊

 第一节 精英文化主体与副刊文化建构

从栏目设置分析三大副刊的编辑方式和编辑形

态——三大副刊的定位及其追求——从作者群看精英

人物与报纸副刊的文化构建——以“副刊”为媒介的

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空间的建立

 第二节 走向大众互动式办刊

“互动”办刊的方式——“征询”与“讨论”——

《民国日报》的《觉悟》《通信》栏目的编辑特色——平

民化风格与副刊文体选择

 第三节 在趣味与学理之间

启蒙与娱乐、趣味和学理并重——《晨报副刊.

晨报四周年纪念增刊》个案分析——栏目配置的处理

方式——摆正时代文化主潮与多样杂陈、通俗有趣文

化之间的关系——副刊文化传播方式与小品文的培植

早期报刊文艺编辑和副刊编辑评传

参考书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庆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30760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