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被誉为“东方圣经”、“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综观整部《论语》,里面既有社会人生的美好蓝图,又有人性与道德、政治、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本书还详细注释了《论语》、孔子集语、孔子家语中的一些名句。

内容推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因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一书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并保留着孔子生平、学说和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料。至于《论语》之名,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部分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下孔子的言论;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士人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弟子们回答别人的言论。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皆独立成篇。《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贯串《论语》的始终,并引申出多重涵义,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等等。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一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箴言,照亮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成为后世仁人志士心中屹立不动的丰碑,也使各个时代的中国人在立身处世上有了一把良心尺度。据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次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论语》。据赵普称,一部《论语》他只领会了半部,于是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就《论语》在封建社会的实际价值而言,这话并非夸大其词。

综观整部《论语》,里面既有社会人生的美好蓝图,又有人性与道德、政治、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论语》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东方智慧,经过两千多年时间的洗礼,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目录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口篇第二十

孔子集语

 序

 表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孔子家语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附录

 孔子年谱

试读章节

观乡射第二十八

孔子观于乡射,喟然叹曰:“射之以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修身而发,而不失正鹄者,其惟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所中以辞爵,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则辞以病,悬弧之义。”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列延,谓射之者曰:“奔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得人,其余皆人,盖去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曰:“幼壮孝悌,耆老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盖去者半。”序点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称道而不乱者,在此位,盖仅有存焉。”射既阕,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

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从之。至于正门之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自人,贵贱之义別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升则省矣。至于众宾升而受爵,坐祭立饮,不酢而降,杀之义辩矣。工人升歌三终,主人献宾。笙入三终,主人又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阕,下告乐备而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降脱履,升坐修爵无算,饮酒之节,旰不废朝,暮不废夕,宾山主人迎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既明,降杀既辩,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园矣,彼国安而天下安矣。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郊问第二十九

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木于天,人水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公曰:“寡人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始郊,共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于启蛰之月,则又祈谷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礼也。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降杀于天子,是以不同也。”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于南,所以就阳位也,于郊,故谓之郊焉。”曰:“其牲器何如?”孔子曰:“上帝之牛角玺栗,必在涤三月,后稷之牛惟具,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万物无可称之者,故因其自然之体也。”公曰:“天子之郊,其礼仪可得闻乎?”孔子对曰:“臣闻天子卜郊,则受命于祖庙,而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卜之日,王亲立于泽宫,以听誓命,受教谏之义也。既卜,献命库门之内,所以诫百官也。将郊,则天子皮弁以听报,示民严上也。郊之日,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人国门,汜扫清路,行者必止,弗命而民听,敬之至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乘素车,贵其质也,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坛。王脱裘矣,服衮以临,燔柴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臣闻之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是以君子无敢轻议于礼者也。”

冉有问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是以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故虽有奸邪贼盗靡法妄行之狱,而无陷刑之民。不孝者,生于不仁。不仁者,生于丧祭之礼。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能教仁爱,则丧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馈养之道。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故虽有不孝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杀上者生于不义,义所以别贵贱。明尊卑也。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则民莫不尊上而敬长。朝聘之礼者,所以明义也。义必明,则民不犯,故虽有弑上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斗变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长幼无序而遣敬让。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而崇敬让也。长幼必序,民怀敬让,故虽有斗变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淫乱者,生于男女无别。男女无别,则夫妇失义。婚礼聘享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男女既别,夫妇既明,故虽有淫乱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此五者,刑罚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刑罚之源,生于嗜欲不节。夫礼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恶。顺天之道,礼度既陈,五教毕修,而民犹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狱者,则饬制量之度;有犯不孝之狱者,则饬丧祭之礼;有犯弒上之狱者,则饬朝觐之礼;有犯斗变之狱者,则饬乡饮酒之礼;有犯淫乱之狱者,则饬婚聘之礼。三皇五帝之所化民者如此,虽有五刑之用,不亦可乎?”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诬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伦者罪及三世,谋鬼神者罪及二世,手杀人者罪及其身。故曰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矣。”

冉有问于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污秽而退放之者。不谓之不廉污秽而退放,则曰簋簋不饬;有坐淫乱男女无别者,不谓之淫乱男女无别,则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不谓之罔上不忠,则曰臣节未著;有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之罢软不胜任,则曰下官不职;有坐干国之纪者,不谓之干国之纪,则曰行事不请。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犹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为之讳,所以愧耻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闻而谴发,则白冠厘缨,盘水加剑,造乎阙而自请罪,君不使有司执縛牵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摔引而刑杀。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礼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则美矣,求未之闻,退而记之。”

刑政第三十一

仲弓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至政无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颛五刑必即天伦,行刑罚则轻无赦。刑俐也,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仲弓曰:“古之听讼尤罚丽于事,不以其心,可得闻乎?”孔子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正其忠爱以尽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有指无简,则不听也,附从轻,赦从重,疑狱则泛与众共之,疑则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是故爵人必于朝,与众共之也,刑人必于市,与众弃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也,士遇之涂,以弗与之言,屏诸四方,其所之,不及与政,弗欲生之也。”仲弓曰:“听狱,狱之成成何官?”孑」子曰:“成狱成于吏,吏以狱成告于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于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狱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执左道与乱政者杀;作淫声,造异服,设伎奇器,以荡上心者杀;行伪而坚,言诈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惑众者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者杀。此四诛者不以听。”仲弓曰:“其禁尽于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其余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圭璋璧琮,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兵车旌旗,不粥于市;牺牲柜鬯,不粥于市;戎器兵甲,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麤,不中数,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文锦珠玉之器,雕饰靡丽,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裸实不时,不粥于市;五木不中伐,不粥于市;鸟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凡执此禁以齐众者,不赦过也。”P296-298

序言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因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自幼家境贫寒,15岁时立志求学,青年时代即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八艺”,并终其一生对真理孜孜以求,奋斗不息。

《论语》一书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并保留着孔子生平、学说和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料。至于《论语》之名,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部分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下孔子的言论;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士人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弟子们回答别人的言论。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皆独立成篇。《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贯串《论语》的始终,并引申出多重涵义,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等等。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一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箴言,照亮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成为后世仁人志士心中屹立不动的丰碑,也使各个时代的中国人在立身处世上有了一把良心尺度。据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次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论语》。据赵普称,一部《论语》他只领会了半部,于是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就《论语》在封建社会的实际价值而言,这话并非夸大其词。

综观整部《论语》,里面既有社会人生的美好蓝图,又有人性与道德、政治、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论语》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东方智慧,经过两千多年时间的洗礼,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春秋)孔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71467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95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2
20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