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遗产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38集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用美丽流畅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画龙点睛的解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遗产、合理利用遗产的信心和决心。

本书为该系列纪录片之书面呈现,它保留了纪录片中之精华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纪录片的内容。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世界自然遗产。

内容推荐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部38集的高清纪录片,主题集中、鲜明。它纪录的是中国顶级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价值不言而喻。该纪录片全景式、成系列地反映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本书为该纪录片之书面呈现,本书为该系列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

试读章节

从秦朝开始,武陵源一直被当作进军蜀地的秘密途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使这里战事不断,因此当地的传说也多与战争有关。

传说在这神堂湾内,就曾经爆发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明朝初年,一个叫向大坤的人,由于不满明朝政府的统治,率部来到这天子山下,自号向王,提出建立天国、永享太平的口号。当朝皇帝朱元璋闻讯后,立即责令数万官兵前来征剿。失利后的向王被官兵围网在这神堂湾内,几次突围均未成功,最终与部下一同跳入这深涧之巾。

向王殉难后,漫天白云笼罩着山崖,神堂湾内不时有人喊马嘶的声音传出。数日以后,云开雾散,人们惊奇地发现,向王与他的部下已化作这里的山峰。

这座被当地人称作是“采药老人”的石峰,高约30米,宛如一位身材清瘦、头缠布帕的土家族老者。他身后的背篓中鲜草摇曳,仿佛是刚刚从山间采药归来。传说他就是向王军中那位善识百草、医术精湛的郎中。当他得知向王兵败跳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化为此岩。

眼前的西海分布着数不清的石柱石峰。嶙峋挺拔的石峰从西南部开始纵贯至东北,长达20千米,宽约10千米。千百万年以来,裸露的石峰岩石表面产生的凹凸不平、层层叠叠的外貌给予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但如此奇异的自然地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20世纪70年代末,武陵源独特的地貌环境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关注。当时,湖南的各类报刊纷纷称这里发现了世界罕见的、与中国广西桂林岩洞地貌相似的丹霞地貌。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系的翟辅东教授是当今研究武陵源这一特殊地貌的专家之一。20多年以前,这位对武陵源的地质成因持不同观点的学者,第一个来到这里。他在全面地考察后,得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结论。

考察队发现金鞭溪的峰林表面所呈现的红色,有时变成了灰褐色。这显然不是丹霞地貌的特征;跳鱼潭的岩石表面有被海流冲刷过的痕迹,同时,这一带还存在着众多竹节虫、三叶虫、海百合等古生物化石以及一些当时海滨小动物居住的洞穴遗址。

经过对岩石成分的分析检验,武陵源岩石中石英砂的含量高达95%。这一发现,为他们最终解开这个自然之谜打开了缺口。结合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结果,专家们做出推断,在距今大约3.5亿年前的古生代中期,这里是濒临大海的沙滩。那时,这里的海面平坦而开阔,海水不深,阳光充足。鱼类、珊瑚和大量浅海生物在此栖息。从河流等处冲来的泥沙在此沉淀,泥沙中含有大量的石英。泥沙经过数千万年的沉积、固结,形成了巨大平整的石英砂岩地层。在距今2亿年前,造山运动将平整的石英砂岩地层托出地表,褶皱成山并发生断裂,最终形成了眼前这方向一致的峡谷。

岩石中石英含量的不同,造成了岩石内部坚硬程度的不同。表面碎解后的沙石,在雨季来临时被雨水冲走。流经之处,夹带着沙粒的雨水,像锯子一般研磨着岩石,使岩石裂缝扩大,逐渐将岩石磨切成块。另外,植根于岩石缝隙中的植物,也通过增长过程中的膨胀力使岩石爆裂碎解。十里画廊里采药老人的头部和背部,天子山上手捧花篮的仙女,均是岩石软硬不同,对风化、水蚀反应各异而逐步构造的结果。

冬去春来,亿万年前的石英砂岩地层,就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

科学的研究分析,排除了武陵源是丹霞地貌的初始论断,最终确立了它独一无二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的地位。那么,数亿年沧海桑田所形成的峰林奇观,在未来的地球史上,还会经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呢?

翟教授说:“所有因素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举世罕见的砂岩柱峰地貌,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欣赏到它的美学价值,这么一个非常美丽的地貌类型,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的科学成因是非常独特的,具有世界遗产的价值。”

地质学家们根据这一带未来地壳演化以及地理气候条件的变化规律,得出结论:眼前的柱峰同样将随着时间的延续,经历大自然漫长的雕琢,逐渐变形缩小,变成砂石,再次随溪流注人江海,最终作为一个活体,完成它生命周期的一个轮回。虽然用人类的时间尺度来衡量,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最终它还是避免不了消亡的命运。如何科学地减缓它的消亡速度,使这个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能在人间多住留一段时间,已成为当今无数的科学家和环保人士孜孜求解的问题。

P119-122

序言

“唯一”的作品“唯一”的梦想

“每一处遗产都是唯一的。像古罗马竞技场,不是在意大利才有这么一个竞技场,而是全世界就一个古罗马竞技场。中国的长城、都江堰、黄山、昆曲……也同样是世界唯一的。我们的影片就是努力用心地去诠释这些物质形象背后那不可复制的‘唯一’的缘由,和它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曲折经历。”

上面这段话,是我向所有人介绍高清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这个项目时的固定开场白。7年来,有意加入我们这个团队的创作者、各遗产地的负责人、海外投资商和许多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合作者,都是从“唯一”这个词开始接触这个项目的。

您手中这本同名图书也来源于此系列纪录片。为了帮助您更好地感受这本书,我想,应该先向您介绍一下影片背后的情况,告诉您我们的理解和创作态度。

这是从《世界遗产在中国》制作手册中摘选的段落:

关于理解

每一处世界遗产的“唯一性”,决定了其内涵独特的品质,这是我们的影片所要努力描述的主题。

每一处世界遗产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实际上都处在不断进化、冲突、调和的曲折历史过程中,而且肯定存在着戏剧化的演变过程,这或许是我们影片的情节线索,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的影片指引了一种可以深入探求的方向。

关于理念

世界遗产的存在始终是作用于人类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这是我们的影片所要努力揭示和表达的核心。影片既不是学术范畴的文化解读,也不是观光层面的风景展示。在一个具体的物质形象面前,我们要努力讲述其由来与发展过程,这应该是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故事。

在对每一集影片的主题内容作了充分理解,并清晰了创作理念之后,就到了最关键的环节——副本。

关于剧本

素材的整理不是为了寻找或辨证主题,而是丰富影片的叙事内容。

讲述线索应该符合逻辑、相互关联并环环紧扣,追求极为明确的主题和富有力度的讲述方式,使大部分观众没有内容概念上的障碍。

用故事和人物来做切入口,在巧合和趣味中叙述枯燥的历史事件,要精彩。我们是在不断地发现事件的过程中去构架片中故事的逻辑,有些很不起眼的事件恰恰是改变历史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需要的是记录者本身的语言,不是旅游手册上的导游词,或不加解释的学术文章的抄录、堆砌,更不是可以形容所有景观、文化的空洞言词;而是源于真实的思想,高屋建瓴的理性,然后是心目中的画面和最终的视听感受。

关于影片

影片的最终要求是理性、生动、精彩、简洁、表现丰富。

《世界遗产在中国》的每一集影片都是在此要求下制作完成的。前面说到“感受这本书”,之所以用“感受”而非“阅读”,是因为这套由影片而来的书的确有些特别。书中的每一页并非单纯的文字,透过文字还会看到相应的活动影像画面和变换的场景,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情景片段。当您看到我们的剧本时,不妨尽量展开联想:清晨,在雪山脚下那宁静的村寨中,深深呼吸被甘泉浸润的空气;在黄山小憩,任凭茫茫云海淹没肩颈;洁白、轻盈的水袖,抚过层叠雕镂的檀木窗格;燃起篝火,与盛装的老人一同吟诵原始的祭歌……请一定相信,此时此刻,无限的瑰丽与灵动确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在被我们注意到之前,它们早已历尽沧桑。  截至2007年6月,《世界遗产名录》中,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至39项。应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都具有无比丰富的资源。面对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人类伟大的文明传承,我们力所能及的是珍惜、保护,并向更多人传递这样的信息。在文化传播领域里,纪录片作为重要的媒介手段更应该发挥出它的作用,甚至应该成为社会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2001年起,我们的团队一一深入中国的世界遗产,保留下了令人惊叹、陶醉、感动的珍贵影像。2008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世界遗产在中国》将在CCTV-1播出,届时,您还可以通过电视屏幕感受中国的魅力和神奇。遗憾的是,镜头里的一些画面可能已经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些年的制作经历和世界遗产一样,一路走来,艰难坎坷,当然,也不断有喜悦和收获。

虽然目前在中国以纪录片作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凤乏麟角,但我们的团队依然将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开拓中国商业纪录片的发展空间。今天,《世界遗产在中国》终于收获硕果,并同步推出了同名丛书,让人倍受鼓舞。7年间,我们的团队不断壮大,前前后后超过百人参与了这一承载着梦想的创作过程。我要感谢我们的团队全体。这部作品因倾注了每一个人的激情、智慧、执著、毅力、汗水而拥有了灵魂与情感;一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因大家的乐观、勇敢、勤奋而被一一抛在身后。谢谢你们!有你们在,理想并不遥远。

在这里,我想特剐感谢一位年过花甲的优秀的外籍社会活动家—一木村惠子女士。木村女士始终给予我们团队以巨大的鼓励。现在,我仍然记得她曾说,66岁了,走过世界那么多地方,最想留下来生活的地方就是中国的都江堰。

在我心中,还有位怀念的老朋友——戚小源先生。他与我有着同样的创作共鸣和艺术追求,《世界遗产在中国》倾注了戚小源先生以及他所带领的优秀音乐制作团队——“乐音飞扬”多年来的热情与努力。美妙的音乐是赋予影片生命和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戚小源先生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为中国影视行业特别是纪录片创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穿越这条由遗产文明铺就的道路,中国就在你眼前。

——关晖,《世界遗产在中国》总制片人、总导演

后记

依靠大好的自然条件,人才能吃饱穿暖,读书做事,也才能创造出人类独有的文化。说起文化,好像只是人的事,其实都和自然连着的,根,全扎在大自然的深处。不信咱们掰着手指头数数这衣食住行:饮食文化、茶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哪一样离得开山川大地,草木森林?

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却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史和动植物的消亡史。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是科学还是愚昧?是文明还是野蛮?真的不好说。也许有那么一天,地球E没有了森林,没有了清流,没有了野花,只剩下光秃秃的山、散发着恶臭的河和刺鼻的空气,人像囚徒一样被封闭在高楼里,成天都得戴着手套,穿着隔离衣,脸上套着一副高科技的防毒面具,真到了那个时候,还有文化吗?要有的话,也只剩下了悔恨文化,如果悔恨也能称之为文化的话。

先有自然后有人,然后才有了文化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古话说得精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然环境一旦破坏殆尽,人类何处容身?文化何以传承?有人说了。你一个搞电视的,把片子拍好就算尽了本职,操那么多心干嘛?这些都是联合国秘书长考虑的问题,别杞人忧天了。话可以这么说,理不能这么论。只要是地球人,与生俱来地拥有自然和文化的话语权。

如今的时代,自然环境、文化遗存正在同经济发展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博弈、大PK。保护森林喊了多少年了,仍然有人在乱砍滥伐;保护江河湖海喊了多少年了,太湖、滇池的蓝藻仍时不时地揪着大家的心;保护传统文化喊了多少年了,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小弄堂,照样在挖掘机的围逼下被夷为平地,那些留存久远的文化信息如浮尘灰土,也随风飘散……看到这些,让人说什么好呢?难道由人类创造出来的财富和文明最终又将毁在人类的手上吗?

不知下面记述的两件事是不是巧合?

2001年4月,当《世界遗产在中国》这个项目正式启动时,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一青城山成为我们的首选。历经7个月的拍摄,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道教名山青城山进入了摄制组的镜头。在此期间,我们的工作得到了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都江堰一青城山景区管理局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于是,《都江堰一青城山》成为我们完成的第一部影片。

2008年4月,我们决定同样以《世界遗产在中国》为名,出版一套(共八册)图书。5月12日中午,当我们把第一套书(前四册)的最后一批文稿如约发给出版社的时候,传来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都江堰市遭受重大损失的消息。

闻知凶信,摄制组全体人员怀着焦虑和悲痛的心情一齐为汶川,为都江堰,为青城山,为那里可亲可敬的同胞们祈祷:天佑中华,天佑汶川,夭佑都江堰,天佑青城山!

地震可以剥夺人的生命,却无法撕裂炎黄儿女的血脉亲情!

地震可以颠覆高楼大厦,却无法颠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我们恭敬地向着西南方向三鞠躬:向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灾区群众表示真情的问候!向奋战在抗灾抢险第一线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李凯军,《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系列丛书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遗产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752635
开本 16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S759.99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88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