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热点QQ网评
内容
编辑推荐

网络评论依赖新闻热点而生,它令人关注的原因,一是因为它有极强的时效性,往往能对即时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述,迅速反映作者的观点。二是它的直白性,观点鲜明,把道理讲透,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清二楚,有强烈的是非。三是它的互动性,网络评论发表后,读者可以跟帖,或赞同或反对、或补充观点和材料,而作者亦可针对帖子进行答辩。四是网络评论能够形成相当大的舆论环境,据最新统计,中国网民数已超过2.1亿人,有人惊呼网络评论对传统媒体的评论和杂文发出了挑战,并认为现在已从“杂文时代”走向“网络热点时评时代”。

本书是作者近三年来发表的网络热点时评文章的部分辑录,诸多独特见解,曾引起相关领域的关注与争鸣,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许多主流网站转载。

内容推荐

作者对网络评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网络时评是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而应运而生的,它还属于‘新生事物’,又由于它的‘热闹’常常带来毁誉参半的结果,因此在新闻业务中尚未成为专家的热门研究领域。本书主要收集了作者近两年来写的一部分文章共121篇。

目录

序言(吴兴人)/001

第一辑 社会广角

总理在抗震救灾最前线/003

为抗震救灾解放军建“功德园”/006

“新消费学”发凡/009

为官当学宋德福/015

痛惜丛飞、送别丛飞/017

农民工“老工人”如何涨工资/019

“钉子户”和谐拆迁好/022

真乌镇变“假”乌镇/024

造假毁牌的教训/026

重拳出击“污点企业”/028

谁谋杀了白鳍豚/030

就盼放心吃河豚/032

军人荣誉不容玷污/034

给李毅中配“尚方宝剑”/038

大寨的发展与沉沦/041

再说大寨修庙/044

庸俗的同情献给了“魔鬼”/046

美丽缘何变成荒唐/050

空姐职业要变味/053

“腐败铁三角”解读/056

岂能如此“还原雷锋”/059

在建大桥咋就塌了/061

第二辑 发展随想

加快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065

关于中国经济首都的几点思考/071

“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优异论/074

发展“海洋经济”,实现观念飞跃/076

关于建设长三角大运河的设想/079

长三角,你为何不“扩容”/082

让文化产业插上创意“翅膀”/086

跳出“螺蛳壳”,“再造”长三角/090

华西村的经验无法“复制”/094

太湖的“报复”/098

对无锡的赞许以外/101

嵊州越剧博物馆办得好/104

上海人是谁的后代/107

徐霞客“落户”宁海/109

第三辑 反腐杂说

谁提升了王怀忠/115

交通厅长是“高危职务”吗/117

查一查烧头香的官员/119

话说贪官忏悔/121

“性腐败罪”的司法空白/123

官员年节莫收礼/128

领导干部该交什么朋友/130

建立“带病提拔”责任追究制/133

让高官生活细节纳入公众视野/135

豪华办公楼让谁买单/137

骇人听闻的“黑砖窑”/140

“二奶”管理MBA化/143

官员迷信何时休/146

考试作弊成为“创收”/148

“北航”丑闻与高教腐败/151

高校背巨债莫等闲视之/153

别让知识殿堂成为“女儿国”/156

“高考减负”应当慎行/159

北大学子为何只认一颗“星”/161

高考作文题无病呻吟/164

诋毁《出师表》与社科界的浮躁/167

第四辑 文化碎片

重视“软文化遗产”的保护/173

故弄玄虚的“国学”/176

如果把鲁迅“还原”为文学家/180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183

项羽没烧阿房宫吗/186

应当永远禁绝发掘乾陵/191

霍金的创世纪神话/194

告诉你,雪山的鹰是这样起飞的/196

流水何潺潺?皆由泉源丰/199

醉石山庄观记/203

“澄智堂砚文化展”序/205

艺术家被逼成“戏子”/208

让散文留存历史/211

给易中天“品书热”降温/216

“五色精神”为“五环圣火”添彩/219

“八百壮士”何必死守“高雅阵地”/221

严肃治理网络谎言/224

网络文化空间不能“另类化”/226

暴利“黄金书”/229

守护城市的“名片”/232

构建当代新海派文化/238

农村传统群体文化冷寂堪忧/240

泰山石刻谈屑/243

第五辑 艺术边鼓

尚长荣的“创新感悟”/249

戏剧类图书不应缺席书展/253

呼唤展示上海风貌的全景画/255

上海如何确立城市音乐形象/257

帮刘忠德委员“顶一把”/259

“不再凄美”,是《梁祝》吗/262

创意雕塑的粗俗解读/264

《夜宴》为何遭诟病/266

相声莫随马季而亡/268

《吉祥三宝》惹谁了/270

“风火山不敌二郎山”/273

恶搞“红楼”为哪般/276

《妈妈咪呀》魅力何在/279

锡剧《珍珠塔》能否改一改/282

话剧百年纪念的一点遗憾/284

戏曲电影缺席百年纪念/287

“滩簧戏”赶快整合融化/290

“变脸”泄密与绝技保护/295

永远的卢燕/297

话剧导演“粗暴颠覆”戏曲刍议/300

且慢捧上“新十姐妹”桂冠/304

新富人的一面镜子/306

编剧“枪手化”之忧/309

第六辑 百姓话题

“面子”、“帽子”和“一阵子”、“一辈子”/315

向“国酒”叫板/318

苏步青“淡泊名利”辨/320

记者不是“无冕之王”/322

文物古迹“黄金周”应休游/325

可怕的“邱兴华情结”/327

“慰安妇”取证工作谁来做/329

“三光”岂能作商标/332

寺庙怎可卖钟声/334

中国毋须定“国花”/337

赞成改“七夕”为“女儿节”/339

“惊见”无红包医院现身/341

面对陈述的遗憾/343

初五被迫“接财神”/345

“天价葬狗”谁最错/348

管住名人与社会公正/350

莫让感恩成受助者精神枷锁/353

对老人的社会歧视从何而来/357

后记:“时评时代”,还是“杂文时代”/359

试读章节

几天来,当全国人民关注汶川大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时,人们总会被一个伟大的群体所感动,这就是我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包括武警部队,下同)。

解放军是地震灾区人民的希望和救星。当被困在废墟的灾民呻吟之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解放军一定会来救我们;当被困山区缺水断粮陷入绝境的灾民看到解放军的身影出现时,他们立即感到欣慰,感到了生的希望。在灾区,灾民一看到解放军,就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愁了,此刻,人民的军队,成了灾区人民的主心骨。有的灾民眼看着震区的山倒了,房塌了,但心中的信念不倒,靠什么?靠的是心中有座大靠山,这就是解放军,他们相信党中央、国务院一定会派解放军来救援他们,只要解放军一来,他们就不怕了。人民仰望军队的这种信念,据说很使许多外国人“不理解”。

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始终奋战在第一线,而且是最艰难危险的第一线。他们冒着余震风险,最先到达灾区救人,他们从废墟下救出的被压群众是最多的;他们临危不惧,受命开道、挺进当时与外界通讯、道路全部隔绝的灾区,冒着生命危险前去联络和了解震情,为中央救灾决策提供依据,于是,就有了某部师参谋长王毅最先率部队弃车强行军到达灾区的壮举,有了15名空降部队勇士超越生命极限、在近5000米高空冒险空降到达灾区的奇迹,有了一个个冒着山崩、泥石流危险打通公路、水路的胜利纪录,总之,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解放军,汶川、北川、青川、茂县……不论是整个县城与外界的联系,还是灾区的许多乡镇村寨,都是解放军去打通和救灾的,解放军出现在哪里,胜利就出现在哪里!

解放军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他们从废墟下挖出受伤者,并由医护人员为灾民悉心救治,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一情况在救灾中已经变成了极“平常”的事。解放军组织转移群众,许多官兵背负或扛抬受伤、年老灾民翻山越岭,把他们送往安全之地,在荧屏和纸质媒体上频繁披露后,也早已成为很“平常”的一景。解放军官兵日夜奋战,甚至连续几十小时不休息,吃不饱吃不好,依然不怕疲劳,有的昏倒在救灾工作中,这些早已成为官兵们的“常态”。有军队如此,实在是国之大幸,民之大福。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完全实践了自己的宗旨和诺言: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更令人敬佩的是,这次救灾,从军委主席胡锦涛、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到现役的上将、中将、少将,共有80多名将军奋战在救灾第一线,军委领导亲临现场慰问灾民、慰问官兵,不仅在总部调兵遣将,还直接在废墟上现场指挥救人救灾;而一些上将也来到灾区村寨与战士一起救灾。我们无法忘记一位上将与被压在废墟下姑娘的对话,将军向她保证一定会救出她,后来还打电话了解被救姑娘的情况。我们不能忘记,成都军区司令员对部队下命令“带上精干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向汶川进发”,一位集团军军长和一位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分别带突击队从两个方向疾驰汶川的英勇故事。我们更不能忘记,许多来自灾区的军人,他们的亲人被压在废墟下待援,或亲人已罹难,家也毁了,但是,他们此刻无法顾及亲人,依然奋战在救灾前线,在抢救同胞的生命。我们不能忘记,一位已累垮的战士,当他参加救人后因危房坍塌被拖离危险现场时,他竞跪地泣求:让我再去救一个……我们的解放军,用他们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乐章,获得了无愧于人民赋予的“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这一伟大光荣的称号。

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可以说,没有解放军,开展救灾工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要建议,在这次抗震救灾胜利结束后,在成都市(或灾区)能为解放军建一个功德园,以表彰和感谢解放军的救灾功勋。在功德园中,首先应立一座巍巍的功德碑,碑文上镌刻人民军队的功绩;同时,园中再建一个雕塑区,把救灾中解放军的英雄群像再现出来。另外,要再设一个陈列馆,把英雄们的事迹,用图片、文字、影像纪录资料陈列出来,让人民永远铭记解放军的伟大殊勋。

最后,我还想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一段时期,开展一个学习解放军、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的活动,使之成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动力。

P6-8

序言

陈云发先生的网络评论集《热点QQ网评》即将问世,嘱我写几句话,我难以推却,只能应命。

陈云发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我结识他已有二十多年。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们之间就有文字之交。东方网的东方评论频道创建后,他是最早的加盟者之一。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云发先生加入了“学吹打”的队伍。多年前,他在《上海戏剧》、《新闻午报》担任领导工作时,主要是审稿签发稿子,后来“官”不当了,当了东方网的评论员,被逼上梁山,破门而出,学会了上网、发“伊妹儿”传稿,于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许多新闻工作者从负责岗位上退下来后,多有失落感,有力无处使。云发先生则不然。他找到了一个新舞台,发现了一个新的写作天地——网络评论。云发先生是与时俱进的一位学人,是一位写作的多面手,新闻是他的本行,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样样拿得起。他的两部剧作获过“田汉戏剧奖”剧本奖,他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写过一部人物传记,戏剧评论也是内行,偶尔还涉足于武侠小说写作。现在又跳进网络评论圈子。他写网络评论,出手快,有时下笔千言,半小时多可待,可谓是又多又快又好,成为东方网网络评论的主将之一。据我的观测,云发先生在近几年来所写的网络评论,以篇数而言,已超过了他此前所写文章的总和。

2000年至今,他写了800余篇时评。近两年来,平均月产量在15篇左右。凡有急就章之需,托付给他,总能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他说:“网络时评是一种快乐的写作。”这可谓是由衷之言。他热爱网络评论写作,从中找到了一种新的人生乐趣。美国惠普公司总裁卡尔顿·菲奥里纳说过:“热爱你所做的事;成功是需要一点热情的。”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热爱你所做的事,是一种人生的追求目标,是一种人的欲望的载体,是一种对期待中的事物的证明,是一种最好的推动力,当然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他的许多网络评论,在东方网上发表后,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数十家著名网站转载。《支持吴仪拒见小泉》一文于2005年5月24日在东方网首发后,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腾讯网、伊美姬网等上百家网站转载。新华网在转载此文前,加了一句评论:“很有份量的一个题目。”《领导干部应该交什么朋友》一文于2006年10月7日在东方网首发后,又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凯迪网等全国数十家网站转载。《谁制造了复旦招生的假新闻》发表后,被新浪网转载,当天的点击数即达18万人次。现在,一篇好的时评的发表,在一天或几天内,经几十家上百家网站转载后,点击量(即读者数)可达百万、上千万的人次,还可能有数十万条跟贴,其影响之大,传统媒体是难以望其项背的。这样一来,原来有些视网络评论为“小儿科”的朋友,现在也对它刮目相看了。这也是作者乐此不疲写作的原因之一吧?

这里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有些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2007年7月3日,东方网上发表《大寨的发展与沉沦》一文,批评了大寨的新带头人郭凤莲的儿子成为新富豪后,在山上修了一座“普乐寺”,郭凤莲不仅参加了开光仪式,还称“这是一件非常大的好事”。作者对此提出批评:“这是一个基层的共产党书记干的事吗?你还相信马列主义吗?”此文发表后,香港凤凰卫视编辑部就打电话到东方网,打听作者的身份,过了几天,这家电视台邀请作者赴北京为其专栏“一虎一席谈”做主嘉宾,录制关于大寨修庙的专题节目。该节目全长一小时,作者第一位出场,为讨论的正方,另有石家庄市一高校教师和北京一媒体青年记者为反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而江苏华西村的原党委书记吴仁宝亦成为该节目的嘉宾之一,他的发言支持了作者的观点。被批评的郭凤莲也通过电话现场进行了答辩。这个节目播出后,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凤凰卫视抓住一篇东方网的网络评论,及时组织嘉宾,展开讨论,可见他们是十分重视网络评论的影响,他们的新闻嗅觉是很灵敏的。

网络评论是政治民主的推进器,是舆论引导的一个重要工具。据最新的统计数字,中国网民现已达到2.1亿人,比一年前增长了50%,比经常与中国对比的另一个亚洲大国印度的网民多出3倍。第四媒体有那么大的一个受众群体,人们岂能对它视而不见?谁视而不见,它就要落后于时代。不承认网络评论的作用的观点,看来是站不住脚了。

云发先生对网络评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网络时评是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而应运而生的,它还属于‘新生事物’,又由于它的‘热闹’常常带来毁誉参半的结果,因此在新闻业务中尚未成为专家的热门研究领域。在新闻史的长河中,网络评论还是一个‘小弟弟’,尚在‘正名’阶段。但是网络评论的发展势头却十分猛烈,它最终将成为新闻评论的主力军之一。”我同意他的看法,但还想补充一点:我国新闻评论教学已明显落后于国外。在今日美国的新闻学院的评论课程中,教授们已不再介绍李普曼,而是津津乐道德拉吉(德拉吉是第一位在互联网上发表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新闻而闻名于世)。我们的新闻学院的课堂,是不是应该让网络评论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主要收集了作者近两年来写的一部分文章共121篇,现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这实是有识之举。因此,这本时评集的出版,是值得庆贺的。

后记

编完这部网络时评文集,我脑子里立即跳出了一个问号:现在是“杂文时代”还是“时评时代”?

确实,在当今文坛,像鲁迅当年那样犀利文笔的杂文确实少了,不仅杂文大师罕见,而且一些著名文艺杂志已经不再发表杂文;而一些报刊文艺版的杂文,虽然问或能够见到,但恕我直言,那些杂文经一道道“把关”之后,不仅尖锐的语言和前卫的思想被磨平了,而且就连时效性也大打折扣,那议论的社会问题,不是“隔靴搔痒”,便是时过境迁的“重炒冷饭”,久而久之,人们对某些杂文的期待便打了折扣,大都觉得那不过为了点缀版面的应景而已。当然,这不一定是编辑和作者的初衷。

那么,昔日思想敏锐的杂文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说,在一些非主流媒体上,在互联网评论频道的论坛里,它已变身为“热点时评”了,这也许有几分道理。

毫无疑问,时评和杂文当然不属于同一种文体,时评也不是杂文的发展和延续,它们是两个概念。杂文是因为曾出了大文学家鲁迅,它才得已被文坛正式接纳的;而时评这东西,现在仍然常常被文人们看不起,许多文学界人士认为它不过是急就式的新闻评论,至今,它还或许成为一些时评作者加入作家协会的障碍。因为在文学界看来,杂文除了有闪光思想和犀利文笔之外,还必须有文采,议论时要能天马行空式的旁征博引,总之,是既要杂,又要饱含文学性;而其议论,则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文字要清晰而不能直白,重含蓄而不能表里如一。更主要的,是作者的身份必须是弄文学的,而不是做新闻或其他行当的,所以有时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同一篇文章,若出自专业作家之手便可称为文学性的杂文,若出自新闻工作者之手便只能称为时评,其风格可能还要被讥为“记者笔调”。这一方面反映了某些时评与杂文实在并无什么不同,时评可以写成“杂文式”,时效性强的杂文就是时评;另一方面,它反映了文坛的一种“潜规则”,虽没有明文规定,也没人写文章公开说出来,但这“规则”却在一些文人脑子里根深蒂固。

毫无疑问,我的这部集子中的文章,最终是要归入热点时评,而不必进入杂文之文学圣殿的。

不过,仔细深究起来,时评也确实与杂文有一些不同点。首先,它有极强时效性,往往是对即时发生的事件作评述,迅速反映作者的观点,不像杂文,既可以评述即时性事件,也可以道古论今,谈天说地,不必一定讲究时效性。杂文的“时效性”包容限大,某一事件隔几天、甚至隔几个月拿出来谈也可以。若是写时评就不行,一个事件、一个问题隔了几个月再拿出来谈,这时评还有谁要看?事过境迁,令人生厌,就是闹笑话了。所以,时评应该归入新闻评论的范畴,而杂文则确实应归人文学的范畴较适当。其次,时评具有直白性,观点鲜明,把道理讲透,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清二楚,有强烈的是非观、爱憎感,一般不大讲究含蓄,冷嘲热讽有时是会有一点,但也不会像杂文那样的笔法搞迂回曲折,那种写法,就不叫时评。再次,时评不十分要求讲究文采,有文采当然很好,但文采不是为了隐蔽观点,而是为更直接地亮出观点;而杂文则正好相反。最后,时评所关注的一般是社会热点现象、问题,即大家都在关注的事件,很热门的话题,于是要就事论事,如近期的党的十七大、全国两会、房价上涨、人民币升值、“馒头血案”、兰州女追星、股市风云、台海变幻、山西黑砖窑、彭水诗案、稷山文案、临汾矿难、南京彭宇案、绥德“签字”事件、西丰事件、“镇坪虎照”、天门城管暴行,一直到最近的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等,都可以成为时评的题材,而且能立即反映,但杂文的关注度就可能差一点,而且像鲁迅的许多杂文,是单纯地解剖国民性格,而不必就事论事。  正是时评的这些特征,尤其是它的快捷性、即时性,所以就必须有便捷的传播工具来承载,这叫做当代传媒速度。传统的媒介,如报纸、文学杂志可以承载杂文,但对时评而言,广播、电视、报纸、时事类杂志可以承载,文学性杂志就不行,它们也不会发表时评。即使是时事类的月刊,有时因为出版周期的原因,往往时效性较差,很可能事件发展已是尾声,或热门话题已下来,这时时评才刊登出来,其结果便是“晚了一步”。报纸因为有出版期,下午发生的事,即使时评写出来了,当天也不可能再刊发出来。而广播、电视倒可以进行即时评论,但由于它本身的特点和局限,便要求时评必须短小精悍,又短又快虽然很好,但文章太短了就讲不透;还有便是广播、电视的口播评论听过即忘,只能了解个大概,记不住,看来,那传播效果还是有些不足。所以,现在的新闻时评,最大量的文章,便自然而然地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扩大而一窝蜂地转向新媒介——互联网,从中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寻求发展。网络传播速度快捷,它与广播、电视一样,可以与事件同步进行评论,又能把文字句句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发表快,随时随地可以刊登出来,没有出版周期。网络时评的声音可以多种多样,正面的、反面的、貌似中性的,都可以同时发出来,有时甚至可以不带任何倾向性的评论。正是网络评论的这一优势,使新闻评论近年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现在是什么时代?是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最近50年的科学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50年,即以“速度”本身而言,陆上行进已进入磁悬浮时代,每小时可达430公里;空中是火箭速度,已超音速,正在向光速进军;信息的传输,也有了光缆信息“高速公路”,有了同步通讯卫星,万里之外、地球背面正在发生的事,一二秒钟,几秒钟就知道了。而网络时评,就凭借着互联网作为自己的传播工具,找到了一条繁荣发达之路。所以,这几年网络时评就像个“暴发户”,在新闻领域获得近似畸形的发展,就不是偶然的了。每天的每一时刻,所有新闻性网站都在评论频道和各种时事性论坛发表大量的时评,从而也就催生了一个新闻评论学上的新品种:网络时评。网络时评与传统媒体中的新闻评论一样,它讲究新闻性、思想性、论辩性,刻意讲究文学性而并不刻意追求新闻性、即时性的杂文,就没有新闻时评的这般优势,因而它们虽同在评论的领域打拼,杂文就难以成为网络时评的对手。

网络时评是随新闻网络的崛起而共生的,它还是属于“新生事物”,又由于它的“热闹”常常引来毁誉参半的结果,因此在新闻业务教育中尚未进入专家的热门研究视域。因为互联网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也就是不到20年的时间,所以,在新闻史的长河的新闻评论领域中,网络时评还实在是个“小弟弟”,尚处在“正名”阶段,但是,网络时评的势头却十分猛烈,它最终当然会成为新闻评论领域的主力军之一。

网络时评的空前繁荣,是它自己独特优势所决定的。总起来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是刊发、传播速度快。文章写好后发给网站,只要审稿通过,马上就可以刊发出来,而且是即时发表,不需要像报刊那样要依赖出版周期,也不像广播电视那样必须在固定的节目栏目中才能播出。第二,思想自由,拘束少。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舆论环境宽松,议论问题宽泛而少有禁忌,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有关揭露腐败、批评政府声音的时评文章,许多情况下更是多慷慨激昂,甚至有个别“出格”的声音。第三,网络时评即时转贴成为普遍现象,这样便扩大了它的传播影响。迄今为止,有关著作权法的条例对网络文章的转贴、转载传播,缺少一种法律上的约束,因此,当其他网站转载有关网站文章时,既可不征求作者和首发网站的同意,亦不须付稿费,这似乎已在大多数网站间“约定俗成”。这种著作权法律保护上的空白,在侵犯作者和首发网站著作权的同时,也给文章的迅捷、广泛传播带来了空前的机会,一篇热点时评文章,可以一小时之内经几十家、几百家大小网站转载后,点击数(即读者数)达几百万、上千万人次,而平面媒体上发表的时评,则无论如何达不到这么广泛的传播量,这当然会促进网络时评的繁荣。第四,网络时评争鸣的自由度大,是非评判可以有不同标准和不同声音,而不是由网站版主(主编、编辑)掌握是非评判,即以近期网络时评热点“镇坪虎照”事件而言,既有大量时评“揭发”拍摄者“造假”(网上称“打虎派”),亦有人质疑这一热点“热”得毫无意义,它不就是一张华南虎照片嘛?当地林业部门亦不过奖励了拍虎照者2万元,值得这么举国一致地炒作,甚至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都卷进来吗?有人说这关系到诚信问题,但我看比这更具有全国意义的诚信问题如考试作弊、卖假文凭等,也没有这般炒作法,这就不能不令人厌恶这场所谓的“打虎运动”。不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打虎”与“厌打虎”的浪潮中,倒显示出网络时评本身的强势地位。第五,网络时评的读者参与性,体现了新闻传播过程的民主性。由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点,读者阅读网络时评的同时,可以与作者及网友通过发跟帖开展自由争鸣,这样便使网民(读者)能就时评谈及的问题参与讨论。一篇好的网络时评文章,可以达到几万、数十万的跟帖,这些跟帖既有与作者讨论、争鸣或表示支持、反对、补充的内容,也可能是网民相互间通过跟帖在进行吵架、斗嘴、讨论、争鸣、补充、诱导等。与此同时,原作者本身亦可以发帖子进行辩护、补充、与网民争鸣等,正是由于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仅是单向传播,使读者能直接同步参与时评中触及问题进行讨论,因而网络时评便成为一种民主性极强的新闻作品,它的传播量会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扩大,把最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当然,网络评论在繁荣的同时,也会发生负面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管理宽容度相对更大,一些网络时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导向性问题,例如像近年来互联网评论中发生的丑化革命英烈、为汉奸张目、诬陷攻击历史上公认的民族英雄,以及鼓吹负面影响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言论,就令人憎恶得很。这就表明,网络时评是一把双刃剑,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导向性仍将是网络时评需要强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从新闻业务或新闻教育两个方面对网络时评的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是新闻战线十分迫切的课题。

这部集子,是我的第一部网络时评集。我正式从事网络时评的写作,是从2000年开始的,但直到2003年以后才逐渐“深入角色”,到目前为止,大约总共写了800篇左右。收入这个集子中的时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为近两年的作品,其中大量文章曾发表在东方网的“东方评论”频道,有些文章曾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数十家网站转载或转贴过。一些文章发表后曾引出一些不同争议,在见仁见智的争论中我得益匪浅;就我本人而言,并未因为是发表在网络上就稍有懈怠,而是每每提笔之前,会有诚惶诚恐式的严肃思考,认真描绘式的走笔,导向性上总是力求正确,希望文章能引出好的结果而有益于社会。由于网络写作所受的束缚较少,思路上能自由驰骋,文笔也可挥洒自如,因此,网络时评实在是一种快乐的写作。尽管这样,限于自己的认知能力,拙文疏漏之处仍将难免,亦望读者不咎指点。

在几年的网络时评写作实践中,我得到了有关方面领导徐世平、谢海光、苏蓉娟等同志及东方网评论部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还特别要感谢评论家吴兴人先生,他不仅在时评写作上对我鼓励很大,还是我进入网络写作领域的引路者,此次又拨冗为拙著作序;文汇出版社的桂国强社长和编辑室张衍主任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有力帮助。在此,我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2008年6月8日

于上海映象·采薇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热点QQ网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云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3677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27
15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