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杨义先生阐释感悟的第一书。他的《感悟通论》,就感悟思维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要义及其生成演变的轨迹,感悟对中国文学和学术传统的广泛渗透,作出了取精用宏、纵贯古今的梳理和剖析,是一部博学深思的原创之书。
图书 | 感悟通论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杨义先生阐释感悟的第一书。他的《感悟通论》,就感悟思维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要义及其生成演变的轨迹,感悟对中国文学和学术传统的广泛渗透,作出了取精用宏、纵贯古今的梳理和剖析,是一部博学深思的原创之书。 内容推荐 杨义先生的《感悟通论》,就感悟思维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要义及其生成演变的轨迹,感悟对中国文学和学术传统的广泛渗透,作出了取精用宏、纵贯古今的梳理和剖析,是一部博学深思的原创之书。感悟乃是中国智慧和思维能力堪与西方分析性思维对峙互补的优势所在,本能和认知,情感和理智,知识和哲学等诸多层面,给中国智慧提供了奇妙的融贯和升华的通道。学得感悟,始能本色当行地把握中国智慧形态。 像在文学史领域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命题一样,中国文化中的感悟思维,也是当下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现实生存的“关注国魂,重振国脉”的大课题。杨义先生的感悟学,是多年贯通古今,参究中西,深思中国智慧之精髓的悟道所得。先生治学领域涵容宏大,创获屡出,当与充分发挥感悟的穿透力结有因缘,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反应和关注。近年来,杨义先生就“感悟”和“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为中央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及海内外一些著名文化论坛、国学论坛,进行了广受好评的讲解。 《感悟通论》是杨义先生阐释感悟的第一书。书中采取内、外编的结构方式,借鉴和点化了先秦诸子编纂体例,读来良多滋味。 目录 引言 内编 一、中国智慧的优势所在 二、感悟与心本思想或道源思想 三、禅宗对感悟的“无”与“空”的思辨 四、感悟思维向人士人日常生活渗透 五、感悟思维弥漫于书画琴棋诸艺 六、唐诗的感悟实践 七、宋代以禅喻诗的潮流 八、以悟论诗观念的系统性成型 九、理学家的感悟观 十、感悟的学理深度和心理程序 十一、感悟面对多样性的文化范式 十二、感悟面对意兴、刚柔、虚实诸范畴 十三、感悟的现代性转型 十四、感悟沉降为现代文化的变数和知识者的类本能 十五、在中西融通中拓展感悟思维的新空间 外编 感悟:叩问中国诗学的根本(笔谈) 作为生命诗学基础的感悟 “感悟”在中国文化中的存在论基础 中国智慧与文体创造——谈感悟思维与随笔创作之关系 感悟:呼唤垦殖的古老田园 感悟:建构中国原创诗学的着力点 生命之舞及其当下意义——论感悟的哲学化 中国诗学智慧的独特发掘——评扬义新化《感悟通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感悟通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07161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0 |
出版时间 | 2008-09-01 |
首版时间 | 2008-09-01 |
印刷时间 | 200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5 |
宽 | 152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