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内容
编辑推荐

所谓战地记者,就是在冲锋号响起的时候,第一人冲出战壕,跑在尖刀连的前面,然后反过身来拍摄的那个人!

战地记者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19世纪初就在欧洲诞生了,是随着近代报业与军事的发展而出现的,迄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战地记者贯穿了整个近现代新闻史,也贯穿了200年来的战争史。战地记者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独特的新闻史,也是一部独特的战争史。

本书的出版将从实战的视阈,为读者认识战地新闻的发展史、特征、地位和作用,以及战地记者的角色定位,战地记者的素魇、责任,写作战地报道如何做到更有深度、更权威、更全面,如何力求更及时、更贴近、更有人情味等等,提供一份客观、真实的参考资料和理论指导。

内容推荐

战地记者,又称“随军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战地记者同样也包括文字记者、画家、摄影摄像记者。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

战地记者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19世纪初就在欧洲诞生了,是随着近代报业与军事的发展而出现的,迄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战地记者贯穿了整个近现代新闻史,也贯穿了200年来的战争史。战地记者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独特的新闻史,也是一部独特的战争史。

从美国南北战争到20世纪初的这段漫长的时期是战地记者存在的黄金岁月。其中肴丘吉尔们凭着当随军记者的辉煌经历平步政坛,克里尔曼们则因煽动不义战争而臭名昭著。

战地记者在中国出现较西方晚一些,不过也是随着近代中国报业的出现就出现了。这说明战地记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记者总是与新闻事业共生的。19世纪末期,中国开始进入任人宰割的灾难时期,外族入侵战争不断,这客观上为中国战地记者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环境。在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是谁还是一个谜,但是在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之后,战地记者的形象逐渐明朗起来了。从北伐战争开始,中国涌现出了许多可称可指、可圈可点的战地记者。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一度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中心,中国战地记者首次拥有了媒体人物的影响力。

目录

轻骑兵旅冲锋

战争中的平安夜(节选)

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水面下的桥梁

中途岛战役目击记

空袭柏林

诺曼底登陆战纪实

《号角报》人带着自己和他人捐献的血来到马里亚纳群岛

德鲁格·铁托风采

最后一篇战地报道

告别汉口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中国的战歌——我的中国儿子

汉口之战(节选)

缅北之战(节选)

记者目击原子弹坠落长崎

中国之行(节选)

在朝鲜至关重要的三天(节选)

战争压力与杀戮者的产生

西贡政变记

荒唐的战争为什么不能和平地结束

一次两个小时的政变

穿越死亡:英女记者里德利被囚阿富汗日记(节选)

关于黎巴嫩的报道——入侵者越界与游击队作战

科索沃被掩盖的内幕

伊拉克战争亲历记(节选)

一个伊拉克士兵的独白

试读章节

威廉·拉塞尔(1820-1907),英国著名战地记者,曾因报道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而长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战场上报道战争的职业新闻人。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自1842年起在《泰晤士报》担任临时性的议会报道记者,后一度离开《泰晤士报》,以至新闻界,去攻读法学,但在新任主编约翰·德莱恩的力邀下重新回到了《泰晤士报》,并于1850年赴丹麦,开始了他在炮火中当战地记者的经历。

拉塞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英帝国开始进入鼎盛的时期。为争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制止沙皇俄国向西南扩张,从1853年开始,英、法两国与土耳其联手,同沙皇俄国兵戎相见,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年的战争。作为英国报界“大力神”的《泰晤士报》,当然不能无视这场战争,全面详细地报道这场颇得英国人心的战争,成了它义不容辞的职责。于是,在1854年2月,约翰·德莱恩派遣34岁的威廉·拉塞尔作为特派记者随皇家近卫军前往马耳他。

在拉塞尔作为随军记者对战争进行报道之前,欧洲的报纸主要依靠部队中的低级军官来报道战况,其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因为,军人往往无法鸟瞰战争的全景;没有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军队严格的保密制度也极大地限制了战争新闻的采写和发表。那时,英国的报纸不是从外国报纸上偷取战争新闻,就是靠少数军人通讯员发回可靠性值得怀疑的消息,因此,拉塞尔可以说是第一位职业随军战地记者,他既没有住处,也没有口粮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立即投入采访,几乎完全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在马鞍上或在用两只木桶架上的一块木板做成的桌子上,发回来自战争第一线的报道。

这样,从克里米亚战争起,拉塞尔就成为人们瞩目的媒体人物,他对英国远征军的卫生状况、疾病和伤亡的报道引起了整个英伦三岛的悲伤和震惊。他的文章产生了以下的巨大影响:英国内阁倒台、英军司令易人;由于他的报道打动了南丁格尔,南丁格尔组织了一支有38名护士的队伍加入英国远征军走上前线,创立现代战地护理制度;英国桂冠诗人丁尼森在其作品中大段大段引用拉塞尔的文句。拉塞尔因他的战地报道而成为“拯救一支军队的人”并被封为爵士。他一生采访过十余场战争,当他于1883-1884年在埃及报道他的第10场战争时,他已是64岁高龄了。报道战争当然也让拉塞尔获得了众多的荣誉:铁十字勋章、奥地利弗朗茨·约瑟夫骑士勋章、皇家维多利亚勋章、土耳其战争奖章、印度战争奖章、南非战争奖章等等。

事件背景

克里米亚半岛又称克里木半岛,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目前是乌克兰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首府辛菲罗波尔。克里米亚半岛属地中海气候,这里风景优美,气候温暖潮湿,曾是苏联著名的旅游疗养胜地,半岛名城雅尔塔曾是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的地方。在这里,不仅有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轻骑兵被歼灭的遗迹,还有俄罗斯的9个圆顶教堂也位于高高的悬崖之上。

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看,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夺取它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为了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版图,沙俄17世纪同土耳其进行了9次战争。19世纪中叶,这里爆发了以俄罗斯为一方,英国、法国、土耳其和奥地利为另一方的漫长而艰苦的“克里米亚战争”。虽然这场拉锯战以西方盟国最终艰难取胜而告终,但沙俄军队在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战役里击败英国轻骑兵也算挽回了一些颜面。

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作为特派记者,威廉·拉塞尔被派往战地。  1855年10月25日,一支由25000个步兵、34个中队骑兵和78门火炮组成的俄军向巴拉克拉瓦而来。联军措手不及,只能就地展开防御。法军在左翼,英军在右翼。另外一小部分土耳其军队防守中央堤道高地上的多面堡。俄军首先拿土耳其军开刀,并成功将土军击溃,拿下了堤道高地。当俄军继续冲下高地进入谷地的时候,他们发现面对的是英军93高地团和由拉坎指挥的英军重骑兵。

重骑兵是骑兵的精华,他们是那个时代唯一装备甲胄的部队。每个骑手拥有头盔和胸甲,衣着华丽。英军重骑兵旅共计6个中队800A。尽管骑兵师指挥官拉坎一再命令重骑兵加速冲锋,但重骑兵却排成整齐的仪仗队形前进。俄军骑兵看到这个景象十分困惑,不知英军的意图。英军重骑兵旅指挥官斯卡莱特爵士十分满意自己部队队形整齐,当双方距离非常接近的时候他才下令冲锋。双方骑兵如飓风一样搅在一起,使用马刀相互砍杀。两个中队英军骑兵冲进俄军中心,5分钟后,俄军开始混乱。英军炮兵的炮弹落在俄军骑兵的后部,侧面山丘上93高地团的密集子弹让俄军更加难受。又过了8分钟,俄军骑兵掉头撤退,翻过堤道高地消失了。

联军总司令拉格伦决定让轻骑旅在没有步兵支援的情况下进攻。英军轻骑兵旅长卡迪根子爵奉联军总司令拉格伦之命“陕速前进”,以防止敌人夺走大炮,而轻骑兵旅面对的是俄军的火炮,卡迪根则全然不知。轻骑兵旅开始了最后的冲锋,联军从各个方向看到了这可怕的一幕:俄军的火炮和滑膛枪从谷地的三面向轻骑兵旅射击。卡迪根命令部下继续接近,最后伤亡惨重的第一线骑兵冲上高地,他们大肆砍杀看见的每个敌人。俄军骑兵赶来助战,卡迪根只能下令撤退,他想活着回去控告那个无知的上尉。幸存的骑兵不得不又一次穿过弹雨。673人参加了这次冲锋,直接冲下1.6公里长的峡谷,113人阵亡,134人负伤,近5000r战马被杀。随同英军进攻的法国骑兵也遭受了惨重损失。拉格伦看到这出悲剧十分愤怒,但他尽力为拉坎辩护,不可否认,命令是他下达的。卡迪根撤下阵地喝完酒就睡了,后来他自己提出申请离开了克里米亚,而拉坎也被召回英国。

对英军来说,战斗失败了。俄军在英军防线上打入了一个钉子,依然控制着堤道高地,沃龙佐夫大道落入俄军之手。英军依赖这条路向北面的围城部队运输给养,现在英军后勤形势恶化。

这一次,拉塞尔得以进入位于俯瞰战场的一个台地上的英军指挥部,如他所说,他仿佛在戏院的包厢里目击了这一场灾难。

报道原文

现在发生了使我们感到极为忧伤和悲痛的灾难……堂·吉诃德袭击过风车,但也没有像这些英勇的士兵那样鲁莽和轻率,他们连想都不想就向前猛冲,几乎肯定是白白送死……

他们披着朝阳,在壮烈的战斗气氛中豪迈地向前冲锋。我们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官了!这寥寥无几的人决不会是在向掘壕据守的敌人冲锋吧?啊!千真万确是在冲锋……他们分两队前进,在接近敌人时加快了行进速度。

人们无力支援,亲眼看着英勇的同胞投向死亡的怀抱,再没有比这幅情景更可怕的了。在1200码外,敌人突然全线开火,30门大炮泻出潮涌般的烟雾和火焰,从中穿梭着嘶嘶作响的致命的炮弹。

第一道战线被打垮了,第二道战线的人马又参加进去,他们一刻不停,也一刻不放慢速度。在俄国人设置的密度极高的30门大炮的轰击下,这支队伍的人数逐渐减少,他们的许多杰出的同伴临死时的呼叫声像是喝彩,于是他们飞快地冲进了枪林射出的硝烟中。但是,在他们尚未越出人们的视野以前,平原上已布满了人和马的尸体。他们除了面对滑膛枪的正面射击,还受到两边小山包上炮群的夹击。

透过烟云,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骑马向枪口冲去,在其间左冲右突,马刀闪闪发光,砍倒了站立的射手。我们看到他们冲垮了俄国人的一个步兵纵队,把敌人像干草一样驱散,然后又返回的情形。此时小山包上的侧翼炮群的火力向他们泻下,他们又像早先那样溃不成军。伤兵和摔下马背的人向我们飞奔而来,讲述了这件令人悲痛的事——我们没有做到的事,换成神仙也是做不到的。就在他们即将撤退的那一刻,众多的骑兵持矛向他们冲来。

11时55分,法国人像一群蜜蜂,从他们的战壕中拥出,接近在劫难逃的马拉科夫……他们越过了那将他们与敌人分隔开的七米地段,在纵队的领头人从壕沟冲出一两分钟以后,三色旗就飘扬在科尔尼洛夫棱堡上了。

现在大雨瓢泼——天色像墨一样黑——大风在摇摇欲倒的帐篷上呼啸——战壕变成了排水沟——帐篷里的水时而深达一英尺——我们的士兵既没有保暖服,也没有防水衣——他们陷入冬季战役的不可避免的苦难之中——然而似乎没有一个人关心他们的冷暖,甚至他们的生命……同他们相比,成天在风雨中流浪于伦敦街头的可怜的乞丐过的则是王子般的生活。

死者毫无遮掩地被扔在那里,紧挨着活人躺着,而活人则呈现一种无法想象的情形。医院缺少最普通的辅助设备,恶臭几乎毫不费力地穿过墙壁和屋脊上的裂缝,钻出来污染周围的空气。我所看到的一切是,这些人未曾接受一点抢救就死了……似乎是病人照料病人,垂死者照料垂死者。

P8-12

序言

战地记者,又称“随军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战地记者同样也包括文字记者、画家、摄影摄像记者。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

战地记者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19世纪初就在欧洲诞生了,是随着近代报业与军事的发展而出现的,迄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战地记者贯穿了整个近现代新闻史,也贯穿了200年来的战争史。战地记者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独特的新闻史,也是一部独特的战争史。

从美国南北战争到20世纪初的这段漫长的时期是战地记者存在的黄金岁月。其中有丘吉尔们凭着当随军记者的辉煌经历平步政坛,克里尔曼们则因煽动不义战争而臭名昭著。

战地记者在中国出现较西方晚一些,不过也是随着近代中国报业的出现就出现了。这说明战地记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记者总是与新闻事业共生的。19世纪末期,中国开始进入任人宰割的灾难时期,外族入侵战争不断,这客观上为中国战地记者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环境。在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是谁还足一个谜,但是在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之后,战地记者的形象逐渐明朗起来了。从北伐战争开始,中国涌现出了许多可称可指、可圈可点的战地记者。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一度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中心,中国战地记者首次拥有了媒体人物的影响力。这一期间的战地记者是一群特殊的战地记者,他们随军行动,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既要打仗,还要写作。他们的使命是揭露敌人的残暴,宣传自己的政策。树立起了一种特殊的战地记者的形象。其佼佼者有范长江、孟秋江、陆治等,其中以萧乾为代表的驻外记者更是中外舆论的热点人物。在解放战争期间,战地新闻事业在取得大发展的同时,又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名记者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茁壮成长起来,比如穆青、阎吾等,并诞生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战地报道,比如华山的《英雄的十月》、穆青的《月夜寒箫》都堪称优秀之作。

在欧美,战地记者被公众捧为民族英雄和行业模范。欧美西方国家的战地名记者以生命作价,勇敢穿越新闻风暴中心,是人们为战地记者的生动评价。这有些像一部名叫《龙卷风》的美国大片所描述的,当龙卷风到来时,人们四处逃散,而几位年轻的科学家却不顾自身生命安危,为了把探测器放入龙卷风的内部,以研究龙卷风的形成原因,迎风而前,开着越野车向“风眼”冲去。在战争爆发的危急时刻,战地记者置生命于不顾,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显然,就精神而言,这和迎风而前的“追风”人是相似的。对于战地报道来说,也只有站在新闻的风暴中心所作出的报道才更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

社会发展到今天,加强战场第一线的报道是对媒体的实力、新闻价值观的考验,同时,对媒体自身影响力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媒体对战场第一线的重视程度也不能仅仅用是否派出战地记者来衡量,还要看前线战地记者的数量、规模和实力。这一点,我们的记者和编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随着中国新闻界观念的变革,也随着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和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战地记者们的身影在最近几次战争中逐渐变得活跃起来。人们在关注战争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战地记者,特别是关注中国自己的战地记者。

世界知名的战地记者是一个国家战地记者的整体实力和表现的重要标志,是对一个国家战地报道水平的检验;也是一一个国家记者整体实力和表现的重要标志和对其新闻报道水平的检验。应该说,当代中国还没有世界知名的战地记者。这说明我们中国新闻记者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新闻报道工作的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有几十万名记者,但是我们在当代却没有世界知名的战地记者,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基于以上想法,我们编写了本书。本着知识性、可读性、知名度的入选原则,所选篇目均堪称典范,记者均闻名世界。编写采取战地报道文本与评析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希望读者能够:

从中可以学习如何在第一时间抓住新闻事件,在黑暗的背景下看到闪光的钻石,在崎岖的山路上接近事实的真相是战地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战地记者身处前线,面临枪林弹雨的时候,心底有些东西本能地折射出来,这种东西就是拼“探知真相”。发生战争当时的社会生态是什么样子的,战争发生地的人是如何抗拒战争恐惧的。只有自己真正地走近战争,来到在战火中度日的人们中问,才真正能够痛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从中可以学习如何在知道战争的真相后控制内心的悲伤,报道战争、揭示真相。仁者爱人,为和平揭示战争惨烈。如何使报道立体而客观,能帮助人们看到战争的两面,也传达了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

从中可以学习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始终秉持“公平、客观、真实”的立场,能够看到一枚硬币的两面以“平衡报道”赢得读者的信任,赢得读者的认可,实现对于世界和平的热切呼唤。通过血腥的战争场面,看到战地苦大仇深的人们内心的绝望和历经磨难而处惊不变的性格。感受到人们内心对和平和安宁的盼望。记者不能完全被一方所感染,要看到事件的两面。因为战争种植的仇恨是双向的。一场战争中,很难判断孰是孰非,这其中有着太多的历史缘由。

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从实战的视阈,为读者认识战地新闻的发展史、特征、地位和作用,以及战地记者的角色定位,战地记者的素魇、责任,写作战地报道如何做到更有深度、更权威、更全面,如何力求更及时、更贴近、更有人情味等等,提供一份客观、真实的参考资料和理论指导。

一共有10位作者参加了本书的编撰工作,他们是:李天道、肖小平、魏春艳、李天德、杨果、庾光蓉、胡艳、牟兰、李佳、廖燕等。

为本书提供图片的是:李佳、李天德等。

本书由李天道教授审定。

感谢本书的编辑李卫国、何炜、唐婧。

2008年11月18日于狮子山

书评(媒体评论)

“我像个士兵,但是重要的区别是,我没有枪。”

——(美)彼得·阿内特

“战地记者手中的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

——(美)罗伯特·卡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天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7861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5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50
18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