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该书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向大家讲述了整个生物(包括人类)的进化历程。
图书 | 生命进行曲/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该书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向大家讲述了整个生物(包括人类)的进化历程。 内容推荐 《生命进行曲》是60年前陶宏先生编译的一本优秀科普读物,讲述了整个生物(包括人类)的进化历程。该书可读性比较强,也比较通俗易懂,小读者还可通过具体事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目录 总序 上篇 生命进行曲 古老的鱼 万物皆变 微细到看不见 缓慢到看不出 家族系统 怎么知道的? “猎犬号”的航行 什么使达尔文惊讶? 线索——更多的线索 它们的样子相似 它们生长情形相像 残留的遗迹 血缘弟兄 强有力的线索 化石的祖先 最古老的肉 石头上的足迹 重见天日的古象 失去的环节 岩石里的时钟 生命的开始 细胞的出现 早期动物界之王 它有头脑 其次长肺 登陆 它们还离不了水 恐龙上台 恐龙下台 虽小而强 6000万年以前 在树上的进化 人类的近祖 人终于来临 北京猿人的生活 跟祖先相比 幸运的动物 人是否停留在此? 人类的未来 下篇 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有趣的豌豆实验 豌豆花的奥秘 神奇的三比一 成功的秘诀 小果蝇大贡献 遗传和环境都重要 细菌泄露的秘密 奇妙的工厂 攀登新高峰 后记 试读章节 岩石里的时钟 科学家也推究出,鸟类和爬行类在很早很早以前,一定也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从某些方面看是鸟,可是从另外一些方面看又是爬行动物。这和古猿一样,也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失去的环节。这个环节后来果然找到了,是两个化石标本。它们像鸟,有翅膀,有羽毛;但是也像爬虫,有一条尾巴骨,有锐利的牙齿,在翅尖上还有指爪。它们在潮湿而炎热的空气中鼓动翅膀的时候,离现在已经有1亿5千万年了。 怎么知道这种古怪的动物是生活在1亿5千万年以前,而不是生活在1000万年或者2000万年以前呢? 我们根据发现化石的地方的岩石的年龄,可以判断化石的年龄。通常,埋得越深的岩石就是越老的岩石,但是这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有时候地壳发生大变动,可以把极古老的岩石翻到上面来,把那些比较新的岩石压在下面。 实际上岩石本身带着准确的时钟。你大概听说过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吧。镭是一种化学元素,它能发出人眼所看不见的光,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它有放射性,能持续不断地放出带电的微粒,自己逐渐蜕变成铅。还有一些别的放射性的元素,例如铀,它会蜕变成镭。在这铀蜕变成镭、再蜕变成铅的过程中,100万克的铀生成七千四百分之一克的铅,需要一年的时间。我们计算一块岩石里有多少铅,有多少铀,还有多少别的放射性的元素,就可以算出这块岩石有多大的岁数。 用这个方法测量岩石的年龄,能告诉我们非常长的年代间隔。如果两块岩石的年龄只相差几千年,用这个方法就难以辨别清楚了。 有些岩石自己记录着它们的年龄。例如有些地方,曾经长时期掩盖在冰雪下面。以后气候逐渐转变,四季代替了终年的严寒。在温暖的季节,冰就开始融化。冰每年这样冻结一次,融化一次,便在岩石上留下了一圈一圈的痕迹,每一圈就代表一年,好像树干的年轮一样。 上面说的,就是计算岩石年龄的两个方法,而岩石又告诉我们化石的年龄。我们观察研究了各个年代的化石,再加上我们关于动物的骨骼结构、胚胎发育以及化学物质等各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在大体上弄清物种的进化是怎样发生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就可以拍摄《生命进行曲》这部电影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部《生命进行曲》里的一些特写镜头。 生命的开始 现在找到的最早的化石,是细菌之类的微生物的化石。这些最早的微生物,大约生长在33万万年之前。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50万万年。最初的地球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海洋是后来才形成的。雨水和河水不断地把各种化合物带到海洋里。越来越多的化合物在海水里相互作用,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化合物,一些蛋白质状的东西。后来又逐渐产生出能进行生命过程的小物体,这就是蛋白体。这是生命的起点,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原始的蛋白体还没有细胞的结构,但是已经有了生命现象,自己能进行新陈代谢:就是一方面吸收周围的物质,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成分,这是同化作用;另一方面把自己所含的有机物分解,获得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同时产生出一些废物,这就是异化作用。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有了新陈代谢,生物才有可能生长和繁殖。 恩格斯所以指出:生命是蛋白体存在的基本方式。 细胞的出现 原始蛋白体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细胞。细胞是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身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最简单的细胞可以拿细菌的细胞来做例子。细胞里的蛋白体叫做原生质,是由细胞质和染色体组成的。最原始的染色体就是一个核酸分子,它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细胞进一步的发展,就是里边出现了细胞核。细胞核的主要成分是染色体,这是一种核蛋白,是核酸和蛋白质的结合物。染色体被核膜包围着,形成了细胞核。有细胞核的细胞,叫做真核细胞。现在绝大多数生物的身体,都由真核细胞所组成。 细胞有个基本特点,它能够一分为二。一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每一个子细胞长大后,又能够一分为二。这样继续不断地分裂,细胞就越来越多了。 最早的动物都是单细胞动物,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仍旧单独生活。多细胞动物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在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单细胞动物的遗传性发生了变化,它们所产生的子细胞彼此不再分开,联合成为细胞集团。 最早的这种细胞集团也是很简单的,许多细胞虽然联合在一起了,仍然各自管自己的生活。慢慢地,有些简单的细胞集团起了很大的变化,联合在一起的细胞逐渐分化,成为各种器官,来分担生活上的各种工作。这样,细胞之间就开始了分工合作。有些细胞就发展成为一根管子,管子的开口就是嘴,这根管子专门消化食物,把营养物质供应给所有生活在一起的细胞。有些细胞又发展成为神经。神经能将消息从这一部分传达到另一部分,好像电话线一样。后来,动物又长大了一些,有些细胞又发展成为血管系统,营养物质就可以通过血管输送给体内所有的细胞。因为有些细胞已经离开消化道很远,不能直接从消化道取得营养物质了。 现在还不知道这些复杂的变化经历了多少万万年。因为那些古老的动物又微小又柔软,很不容易留下化石来。不过我们已经知道,在5万万年到6万万年以前,所有的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都已发展出来了。在自然博物馆里,就陈列着它们的化石。 早期动物界之王 6万万年或4万万年以前,陆地上是一片荒凉,没有动物,没有森林,甚至连一根草都没有,到处是光秃秃的岩石。 海洋里的情形怎样呢?陆地上毫无生气,海洋里却已经生气勃勃了! 海水里充满着海藻,这主要是一些小得看不见的绿色植物。右边的图就是一些海藻的化石。它们跟现在的植物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能把水和空气制造成自己的食物。如果没有这些植物,动物就不可能生存,因为动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动物要么吃绿色的植物,要么吃别的以绿色植物为生的动物,正如兔子吃草,老虎吃兔子一样。 在这古代的海洋里,已经有很多种动物,如沙蚕、蛤蚌等等。那个时候,统治海洋的是一种样子像虾的动物,叫做三叶虫。它们是5万万年前所有的动物之中最发达的东西。左边的图是我国泰山附近发现的“蝙蝠石”,就是一种三叶虫的化石。 三叶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尾三个部分,背上有两条深沟,好像把身体分成三片,所以叫做三叶虫。三叶虫的种类很多,有些在水面上游来游去,有些在海底的泥沙里钻来钻去。它们大多长着眼睛,眼睛也跟现代的虾差不多。用人的标准看,这样的眼睛当然不是顶好的,然而在那古老的年代,三叶虫是生活得最成功的动物。我们说它最成功,是因为它的身体长得很适应它所生存的世界,它有成群的子子孙孙,其中有一些又进化成为新的物种。 三叶虫在2万万年以前,还是动物界之王,但是后来全绝灭了。有一种三叶虫已经进化成为水蝎。水蝎长着强有力的螯,能捕捉别的水生动物来当食物。有些水蝎竟有2.7米长,但是跟三叶虫一样,后来也绝灭了。 绝大部分水蝎和三叶虫都走到了科学家所谓的进化的尽头。它们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再往前发展。到现在还活着的水蝎的后代,只有蝎子、蜘蛛、虱子和马蹄蟹之类。它们直到现在还极像它们的祖先,生活方式也几乎一样。 P45-51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数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方宗熙教授是一位遗传学专家,又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这本集子收进了他几十年来创作的众多科普图书中的两种小册子,即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生命进行曲》,以及他病故前创作的《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生命进行曲》讲整个生物(包括人类)的进化历程;《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讲遗传学基础知识,遗传和变异是人类和生物进化的基础。这两种小册子自成一个系列。这两部作品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可读性比较强,也比较通俗易懂。小读者还可通过具体事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生命进行曲》是60年前陶宏先生编译的一本优秀科普读物,原由解放前的开明书店出版。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筹划编辑出版大型的《少年百科丛书》,叶至善先生把编这套书的打算告诉了方宗熙教授,请他参与编写这套书中的一两个选题。他说十分愿意再给少年读者写点儿什么。过了几天,叶至善把那本讲整个生物进化的《生命进行曲》交给他,请他修订补充,他当时就应承了卞来,并从头到尾认真改写了一遍。书名照旧,内容已参照科研新进展修订,删去了一些陈旧的材料,增加了一些我国和国际上的新材料;文字上尽量改写得简明易懂,动大手术全部改写过,进行了再创作。所以出版社决定作新书出版,只在后记里提到了陶宏先生早期的工作。该书1978年出版,1989年又入选《少年百科丛书》(120种精选本),装箱成套出版发行。这本小册子由他夫人江乃萼协助完成,所以由两人署名出版。 《科学的发现(七)——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是方宗熙教授病故前创作的一部作品,1986年10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见到样书,就谢世作古了。遗传和变异是人类和生物进化的基础。本书从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讲起,讲生物的各种性状是怎样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为什么患色盲症和血友病的绝大多数是男孩子?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动物和植物的遗传性和培育新品种……经过100多年的探索,遗传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许多遗传规律,解答了上述问题。通过一系列科学发现的故事,介绍了遗传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这本小册子也曾收入《少年百科丛书》(120种精选本),装箱成套发行。该书也由他夫人江乃萼协助完成,所以也由两人署名出版。 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我就十分喜欢阅读方宗熙教授创作的科普作品。当时,作为责任编辑,我承担了《古猿怎样变成人》(早先的几版)、《米丘林学说》(1955年)、《达尔文学说》1956年)等的文字加工和配图、查对资料等工作。作为责任编辑,是他多部科普作品的最早的读者之一。后来我从中国青年出版社调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少年百科丛书》的复审、终审工作,又成了方宗熙教授后期著作的终审者,也是最早的读者中的一个。 受方宗熙教授的影响,特别是受我国老一辈科普编辑家、著名科普作家和我的恩师贾祖璋先生的引导,我从1955年起也业余从事科普创作。在应约撰写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的长文《三十三年一挥间》“摸索前进”一节中,我曾提到,“写过几篇文章以后,我在平时工作、阅读中,就很注意琢磨、比较、学习中外科普作家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技巧”。在分析了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别莱利曼等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技巧之后,提到“国内科普作家中郑文光的作品跟方宗熙的作品也不是一个路子。郑文光研究员的作品文笔秀丽.很有文采。比如他的《飞出地球去》,我就仔细琢磨过,很有美学欣赏价值。作为责任编辑,我加工整理过几本方宗熙教授的作品,如《古猿怎样变成人》、《米丘林学说》、《达尔文学说》等,他的作品脉络清楚,很有条理。这几本书几乎用了同一个模式,即每章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标题下又分一、二、三、四……每个小节末尾都有一个小结,全书结尾还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叫人看了清清楚楚,也容易记住一些什么,很有特点……”(见《中国少儿科普作家传略》第361页,希望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方宗熙教授不仅是一位遗传学家,他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解放以前他在新加坡任教的时候,曾写过一部连载小说《心花》;到英国伦敦大学当研究生的时候,也曾不断给新加坡《风下》杂志和《现代周刊》写“伦敦通讯”,写伦敦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世态炎凉等等。 他在新加坡时就开始了科普创作活动,发表过不少有关生物学的科学小品,如《公鸡变母鸡》、《子女为什么像父母》、《换血救命》、《细菌是怎样生活的》、《为什么要研究生物学》、《谈姑表结婚》、《从白痴低能讲起》等。可惜这些作品都已散落海外,国内无人见到过。他夫人江乃萼后来曾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中文图书馆和华侨中学的图书馆寻找过,都未能找到写祖国之恋的小说《心花》和早期发表的科学小品。 陈天昌 2008年3月22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对进化论情有独钟,有个人的原因。我在上小学时,读到了已故遗传学家方宗熙公撰写的科普著作《生命进行曲》,使我初知生命进化的奇妙。 ——生物化学博士 方舟子 方宗熙教授的科普作品有两大特色:一是可读性比较强,比较通俗易懂,读来既觉得有趣,也富思想内涵,读者可通过具体事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叙述脉络清楚,很有条理,许多作品用了同一个模式,即每章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标题下又分一、二、三、四……每个小节末尾都有一个小结,全书结尾还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叫人看了清清楚楚,也容易记住一些什么。 ——著名科普作家 陈天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生命进行曲/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方宗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34519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6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05-01 |
首版时间 | 2009-05-01 |
印刷时间 | 2013-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Q1-0 |
丛书名 | |
印张 | 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09 |
宽 | 14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