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亲信
内容
编辑推荐

满怀理想和抱负的陈默追随升任楚西市市长的张啸担任楚西市委办副主任,在复杂而又微妙,到处都是诱惑和潜规则的楚西市,陈默在张啸的庇护下迅速成长起来。在担任某县代县长期间,陈默不顾多方阻挠和盘根错节的利益关联,力排众议,揭开了一起特大矿难事故。小说表现了一个满怀理想,坚守正义的官员在微妙复杂的权利生态中的蜕变和沉沦,挣扎和救赎,展示了主人公所坚守的理想道义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内容推荐

职场永远是个耐人寻味的地方,耐人寻味的地方必有耐人寻味的小说。《亲信》就是这样一部职场小说,足以让你感慨,让你玩味,让你沉思。让你不明白是职场的神奇,还是《亲信》的魅力?

小说对生活的描摹真实可感,活灵活现,对职场中的人事人生。体验深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

试读章节

去楚西市履新的那天早晨,陈默怀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早早来到了杂志社编辑部。同事们都还没来上班,昨晚编辑部给他开了一个欢送会,大家都喝得有些醉,估计今天是要集体迟到了。

陈默倚在窗口边,朝外面眺望。从杂志社所在的那层楼往下面看,可看见荷花胡同七弯八拐地在高楼下蛇一样游动,也可以看见稍远一点的五一大道川流不息。再远些,海面像晾晒着的一匹锦缎,在太阳下波光粼粼。

多么壮美的景色啊。陈默感叹起来,感到无比的留恋。

三年来,每天上班前他总要靠着窗口,迷醉地朝外面看上一会,才强制自己坐到稿件堆积如山的办公桌前去,开始一天的工作。那段时间,他是越来越腻味这项编辑工作了,整天埋首于故纸堆中,策划主题,联系作者,看枯燥无味的论文,改稿,签写稿签,还有没完没了的校对……生活完全被模式化了。很多时候,陈默甚至觉得,这装修简洁的编辑部不啻于一个牢笼,关在这泛着油墨清香和故纸气味的办公室里,他不由得要生出一种逃离的欲望,想跳上窗台一跃而下,在这城市上空高高飞翔。

而今,他真的要飞翔了,却对这杂乱的编辑部感到如此亲切和难舍。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里竟然成了他人生转折的地方。

陈默到这家省委机关刊物来当打工编辑,纯粹是阴差阳错。

八年前,陈默在家乡县委办工作,挂了一个县委办副主任的头衔,分管综合信息。二十多岁的人,能升到县委办副主任这个位置,在那座濒海的小县城里,不说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也多少算个热门人物。陈默名牌大学毕业,在大学入的党,大四的时候就成了组织选调生加入了公务员队伍,分配到那个虽然有些偏远然而矿资源丰富的县,先当了一年的乡团委书记,就被调到县委办,不到两年又当上了办公室副主任,这样的升迁速度确实不多。大家开玩笑说,照这样的升法,就是升到总书记的位子,也要不了几年。陈默爱好文学,经常在报刊发些小文章,偶尔也在文学杂志发表一两篇小说,属于有才干的人,按时下流行的说法,是“第一坨藕煤”——那个小县的民间幽默家们把干部提拔比作烧煤炉:在职的中层干部是中间那坨煤,烈焰正炽;退居二线的干部是最底下那坨煤,热量耗尽,接着就是被夹出炉外到一边凉快去;年轻有能力,仕途看好的干部犹如最上面的第一坨煤,马上要熊熊燃烧,前途不可限量。可是,升迁到县委办副主任后,陈默就停步不前了,再也没有往上挪动哪怕半格,八年前一起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眼看着都升了各大局的局长,最次也是乡镇书记了,只有他还在原地踏步。

陈默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官场就像一条暗河,表面上看起来平静异常,暗地里却遵循着自己的潜规则急流翻滚。陈默虽然置身其中,却不得要领,信了有为才能有位的格言,上班时候认真工作,写材料,改材料,向上级机关报送材料,下了班,就关在房里写自己的小说。别人都想方设法和领导拉近关系,倒是他像木头一般,不为所动。陈默自以为自己的定力不错,同事们升迁了,临别时不免要鼓励他一番,如果放在别个,心里多少也会有一点酸溜溜,但陈默却不是那样,而是诚心诚意地给升迁的道喜。

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却莫名其妙地被孤立了,别人看着他的目光都怪怪的,好像他八年不挪窝问题出在他自己身上。渐渐地他也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说是陈默这个人自恃能写点烂文章,骄傲得很,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也有人说某领导说了,陈默才能是有,可德不够,品行不好。

要说骄傲,陈默承认自己有那么一点,有才能的人多少都有点骄,这没什么不好,陈默承认自己是有一点文人的那种清高的。可是说到品行不好,这就是人格上的问题了。气愤归气愤,他又能找谁论理去?!

陈默就有了想调动一下工作,换一换环境的想法,打了几次请调报告,都给领导的太极推手给推开了,想吵架都没有对象。恰巧他大学时的教授程隐之在召唤他,程隐之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文学评论家。程隐之告诉陈默,他最近从大学里出来了,到省大型文学刊物《海风文学》当副主编。程隐之教授说,陈默,你是我的学生,我理解你,你的小说写得不错,你不是想在文学界打一块天下吗?你来吧,《海风文学》还需要一个小说编辑。

陈默心动了,确实,从学生时代开始他的人生理想就不是当什么官,而是成为一个小说家,像路遥、陈忠实他们一样,写出属于自己的小说长卷来。恰巧县里正实行人事体制改革,鼓励在职公务员留职停薪下海。陈默就写了留职停薪的报告。

当陈默把留职停薪报告摆放在县委办主任李一光的桌上时,李一光的眼睛差点掉了下来,甚至隔着宽大的办公桌伸出手来摸了摸陈默的额头,看他是不是生病烧糊涂了。在李一光看来,县委办副主任虽然不是个什么官,可它也是年轻人挤破头都想进来的地方,陈默却提出了留职停薪的申请,不是有病是什么?李一光找陈默谈了两次,见陈默态度很坚决,也就在报告上签了字。

就这样,陈默来到了省城。陈默后来反思自己的这次决定,觉得那是一种必然,是闪闪发光的理想与充满烟尘味的世俗的冲突让他做出了那样的决定。可是,事情就是那样的不可预测,他到省城后,工作还没有落实,程隐之却突然辞去了《海风文学》常务副主编的职务,去了海南。据说程隐之是因为和主编意见不合一气之下辞职的,事情发生得很突然,陈默一下子被搁在了二梁上,进退不能。

陈默开始了找工作的艰难历程,整整三个月,奔波于各人才市场。开始,他怀揣着自己发表的小说一家一家上门到文学刊物自荐,他钟情于纯文学,所以对纯文学刊物也就觉得高出别的刊物一等。可是,这种类型的自荐十有八九是吃闭门羹,有几次刊物的副主编出面接待了他,看完他的作品,最后却是惋惜地告诉他,编辑部没有缺编,文学杂志现在举步维艰,养活不了几个人。后来,他就退而求其次了,到一些小报和生活类杂志应聘,到了这些杂志,他才感觉自己真正是老了,现在的娱乐性报刊的编辑记者们都是一些染着黄头发,穿着时尚的半大孩子,夹杂在他们中间,才三十出头的他竟然那么深刻地觉得自己是老了,有了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正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程隐之教授从海南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向他表示歉意。程隐之说,陈默,你就好好当你的公务员吧,不要出来闯荡了。当听说他已经留职停薪,而且三个月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程隐之无比歉疚,说,倒是我害了你。他安慰老师,说,不要紧的,我自己也想出来,见识一下社会。程隐之说,那好吧,我们加强联系。

十多天后,程隐之又打了陈默的电话。程隐之告诉陈默,他的同门师弟张啸现在是省委办公厅副秘书长,省委机关刊物的主编。他已经把陈默的情况告诉了张啸并作了推荐,张啸同意和他见一面,考察一下。应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古话,陈默试着给张啸打了个电话,张啸同意见他。那天,他们只谈了一个小时,张啸对他的才华非常赞赏,录用了他。

从那以后,他就成了这个省委机关刊物的一名打工编辑,一干就是三年。

他没有想到,他的命运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双手,掌握着他的未来。

半年前,张啸从省委办公厅下到楚西市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啸上任前,曾和他作了一次谈话,张啸开门见山问,陈默,我要走了,你有些什么想法?他只是笑笑,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张啸又说,一起走吧,怎么样?你是楚西人,原来就是酉县的县委办副主任,回去顺理成章。张啸没有等他表态,拍拍他的肩膀走了。张啸说过了也就说过了,半年时间都没有什么消息,他偶尔也打张啸的电话问个好,两个人似乎都把这事儿给忘了。

P1-3

序言

一个夏夜,吴国恩同几个文学朋友到我家聊天。我家屋顶有个大阳台,种着些花木。记得天上还有月亮,隐约听得虫鸣。泡上几杯清茶,话题就海阔天空了。听说吴国恩八岁之前不会讲汉语,我颇为好奇。苗语同汉语的区别,大概不是方言同普通活的区别。吴国恩的汉语,应该是他的外来语。他如今用汉语写作,思维应是苗语吧。苗语是他的母语。他同外界的交流,得不停地把苗话翻译成汉语。

我想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他的写作是否也具有某种不同寻常的味道呢?不久,我读了他的中篇小说《寻找诗人夏天》。这是一篇很有生命质感和诗意的小说,质朴而深情。我发现自己的臆想似有道理,他的小说语言,他眼里的外界景象,都是“翻译”过的。那是一个湘西苗人眼里的世界。

那个夏夜,我怂恿他唱苗歌,得是原汁原味的。吴国恩有些腼腆,终于没有唱。倒是听他说了自己的经历。他曾背着瓦匠行头游走四方,见识过很多人间故事。听他自己讲述,《寻找诗人夏天》已不是一部单纯的小说,似乎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个寓言。他凭着原始的手艺,顶着烈日远走他乡,寻找一种说不确切的东西。我小时候见过他那样的瓦匠,制瓦坯的工具像个没有底的小木桶,揉得很黏的黄泥巴贴在上面,一边转动一边拿木片儿刮得光溜溜的。无底的木桶和刮瓦泥的木片,自然都有专业的名称,我叫不上来。吴国恩叫得上,他知道很多乡野的东西。

我也是乡下人,却过早地离开了土地。我羡慕吴国恩有那么丰厚的民间生活,有那么多田野行走的历练。何况,他还有一个神秘的湘西苗家。曾于某处见过湘西黄永玉先生的题词:苍崖之滴,汇于潭渊。我立马想到了湘西的山水,那必定是鱼龙潜跃之地。我对吴国恩说:你就写你自己的生活,那是别人没有的东西。我没想过他的写作会同别人交叉,别人走不进他的世界去。他有能力把苗语镜像破译成汉话,别人没法把汉话下的滚滚红尘解释成苗语。然而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写了这部《亲信》。

我动摇了原先对吴国恩的认识。可我读了这部小说,发现自己最初的印象仍有道理。小说的主人公陈默,一个形似湘西边陲小城的草莽,很偶然地混迹于省城,渐渐进人权利场。小人物固有的狡黠、生存的本能、草根之族的耐劳,叫陈默看似如鱼得水。吴国恩的小说不写所谓的大事件,日常生活娓娓道来,绵密而不琐碎,从容而不拖沓。我总觉得,小说故事的日常化更能揭示生活的本质。我们当然未必要求所有小说都必须写出生活的本质,但浮在表面的轰轰烈烈的小说并不是好的。陈默虽是小说的头号主人公,但他同时也是万象百态的看客。他慢慢学会了角逐,也渐渐接受了雕琢,同时咬牙忍受着剜心之痛。然而,权利是位严酷的教主,它会随时清理门户。作为看客,他目睹了身边各色人等的沉浮荣辱;而他的夫人却又是他的看客,满含泪水地看着他偃旗息鼓。人生何尝不是互为看客呢?看别人的生活,或许就是一种翻译。

我记得吴国恩也曾去往省城,有着同陈默类似的经历和境遇。我不能确知吴国恩在省城有过怎样的故事,只知道他后来回到了湘西,似乎有些黯然。

他的乡贤沈从文先生写过一句话: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

书评(媒体评论)

《梅次故事》作者王跃文,《位置》作者肖仁福,《步步高》作者李春平,联袂推荐。与《沧浪之水》、《梅次故事》、《位置》并称为四大小说。吴国恩的小说不写所谓的大事件,日常生活娓娓道来,绵密而不琐碎,从容而不拖沓。我向来觉得,小说故事的日常化更能揭示生活的本质。

——王跃文

职场永远是个耐人寻味的地方,耐人寻味的地方必有耐人寻味的小说。《亲信》就是这样一部职场小说,足以让你感慨,让你玩味,让你沉思。让你不明白是职场的神奇,还是《亲信》的魅力?

——李春平

小说对生活的描摹真实可感,活灵活现,对职场中的人事人生。体验深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

——肖仁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亲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国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67853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