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8年纪实文学/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2008年中国最佳的纪实文学作品九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妙、语言优美、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艺术性,展示了2008年中国纪实文学的最高层次,非常值得一读,从中您将获得美的享受。

内容推荐

2008年报告文学写作的热点,除了地震之外,可能就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题材了。改革开放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自然值得报告文学大书特书。一些对重大题材怀具职业敏感的报告文学作家,追踪30年中国历史的演进,找寻具有史意的存在作有意味的写作。何建明有长篇《破天荒》和《台州农民革命风暴》,吕雷、赵洪也出版了《国运一南方记事》。本年选收录了李春雷的《木棉花开》。1968年出生的李春雷令人欣喜地开始走到中国报告文学的前台。此前他以《宝山》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又以《摇着轮椅上北大》获徐迟报告文学奖。《木棉花开》的主人公是广东改革开放初年曾任省委书记的任仲夷。作为一篇政治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没有那种既成模式框架,而是注意将政治家作具有人物自身历史逻辑的性格化处理,正如作者所言任仲夷是“一位奋勇的开拓者,冒险者,同时又是一位清醒的孤独者,失落者”。全篇的叙写以大量具体的材料对人物的性格作了注释,这样作品在具有历史品格的同时,兼有了政治题材报告文学难得的文学品格。对政治家作性格写作,使得政治家形象增添了人性的滋味,同时在作品表达方面也减少了板滞,生成了活泼。由此也使这类作品对读者增加了亲和力。像这样的语言“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赝品”,在我们以往描写高级干部的纪实作品是未曾见有的。

目录

天堂上的云朵

热血师魂

大写一个人

生命中最沉重的

冰冷血热

木棉花开

光荣与梦想

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

华尔街大地震

2008年纪实文学大事记

试读章节

天堂上的云朵

朱玉

题记:献给汶川大地震的罹难同胞。我们虽然从不相识,但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至爱亲朋。

在那个摇动了北川乃至中国的日子之前,北川的步子,一直不紧不慢。

它在中国,算不上是非常有名的地方。一个小县城,默默地与中国2000多个县城的名字一同并列着。但在四川,特别是绵阳,一提到北川,人们的脑海里直闪出来的就是“休闲”。

北川不会让人有很大压力,它让人舒服。它全境皆山。县城所在的曲山镇,更是四面环山,满目翠绿。卧在山坳里的北川,就像是自然之手捧着的明珠。

这一天,2008年5月12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一。

1.事后,有人恍然大悟:没有见到起风,听到的风声,是不是地声呢?唐山地震的地声可是出现在大震前的6个小时啊。

这天的天气,留在人们脑海里的印象是模糊的。

有人说,这一天的天气挺好,也有人赌咒发誓地说,这天,北川起了巨量的烟尘,带点邪气的风非常大。

事后,有人恍然大悟:没有见到起风,听到的风声,是不是地声呢?唐山地震的地声可是出现在大震前的6个小时啊。

历史上,确实也有过地声以巨大的风声出现。

如果的确是这样,那么,包括北川在内的人们,没有注意到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后一次提醒。

午饭后,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察室的蒋敏今天的事情并不少,她跑到党委和各个办公室,办理着工资和收取党费之类的杂事。

蒋敏是地道的北川女儿。只不过,文弱的她不喜欢一般羌族人都热爱的歌舞,但是与朋友在一起时,她却可以放开地说和笑,好朋友们给她起了外号:“疯子”。

自小学后,蒋敏离开了北川,在绵阳上了中学,之后,上了四川省警校。警校毕业,她分回到了北川,在擂鼓镇派出所工作。

工作四年后,蒋敏再次离开了北川,她与转业到彭州的丈夫结婚,调到了距离成都只有30公里的彭州。

但是,蒋敏的根在北川。她两岁的宝贝女儿睿睿,与她的母亲、外婆等诸多亲人,都在那个县城里。

蒋敏打开了电脑,在两台电脑中的一台上操作,这两台电脑有两个主机,但共用一台显示器,如果使用者想用过一台再用另一个,需要按键切换。

1点50分,午休结束,姜栋怀走进了教室。

他所在的北川中学,是当地唯一的高中,也是最好的中学。和其他很多学校一样,北川中学的几栋教学楼都是陆续建成的。姜栋怀就读的高一(1)班,教室在旧教学楼的五层,而当天下午第一节课,姜栋怀的班级要上美术课,这个多媒体教室,位于新教学楼的二层。

新教学楼2004年建成,里面分布着高三年级10个班、高二年级8个班和多媒体教室。

中午的作业没有做完,姜栋怀带着化学练习册和自动铅笔,来到了多媒体教室。

在距离县城8公里的北川曲山镇海光村三社,北川刘汉希望小学的副校长史少先正在看书。

周六,他抽空回了也在北川的父母家,与父母一边吃饭,一边商量端午节怎么过的事。

午休还没有结束,史少先抽出本书看了起来。

史少先2005年才调到刘汉希望小学。这个村级小学拥有一栋三层小楼,共有12个教室,11个班级占据了这些教室,另外一个教室是多媒体教室。

村级小学的结构比较复杂,史少先的学校里,还同时办着学前班和幼儿班。

刘汉希望小学的前身是曲山镇邓家小学。1999年经绵阳市原常务副市长杨建国牵线搭桥,由四川汉龙集团捐资52万元,县镇筹资20万元修建而成,更名为“刘汉希望小学”。

从王洪发家走到他供职的北川县民政局,需要10分钟时间。

2点15分,王洪发出门了。路上,他遇到了个老同学,老同学掏出了烟,敬给王洪发,王洪发推辞了一下,接过了烟。两个人站在街边聊了起来。

王洪发,北川县民政局副局长,42岁,一个且高且帅的男人。

贾达国的工作单位,是武警四川总队绵阳支队北川中队,他是中队的副指导员。为了家庭团圆,他从武警北京总队调回了四川,到北川的时间,刚刚两个月。

按照正常作息时间,贾达国和他的兵,都还在床上午休。但这一天不同,贾达国要带着14个战士去县委礼堂,参加那里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89周年暨青年创业表彰大会,贾达国和中队的干部战士,提前起了床。

后来他才知道,这一无意间的举动,至少是全中队武警战士在灾难前全身而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运气。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运气实在好得让人惊异。

蒋敏在两台电脑主机之间按键转换,屏幕刚黑,还没有再亮时,突然开始晃。

蒋敏的第一反应是:谁在钻楼?

同一办公室的男同事先反应过来:“地震啦!”

他率先往外跑,这时,蒋敏和几个女同志才回过味来,跟着从四楼往下跑。

楼道里拼命往楼下冲的人很多,墙壁上灰尘爆起。

蒋敏边跑,腿边发抖,人在跑,楼在晃,她几乎踩不准那每天跑多少趟的楼梯。

好不容易冲到楼下,蒋敏抬头看自己工作的七层办公楼,发现它还在大幅度摆动。从七层冲下的同事惊恐地说,七楼上,装修的天花板和灯都掉下来了。

家在彭州的蒋敏的同事,震波平稳后马上赶过去探望家人的平安。而蒋敏的丈夫已经调往成都,她在彭州一个亲人都没有,这时她想到了在北川的妈妈。

她打电话。起初手机根本拨不出去,在那一瞬间,通信线路上,不知有多少人在询问亲人的平安。

后来,固定电话可以打出去了。蒋敏打北川母亲家的电话。电话是忙音。再打,还是忙音,永远忙音。

第一反应下,蒋敏只是想把刚才地震的事情告诉妈妈。最开始,她几乎没有涌起问家里平安的想法。受到惊吓的她想倾诉,想听到妈妈的安慰。她根本没有想到家里会不会地震的事,自然灾害与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关系呢?

家总是安全的,家乡也是安全的。

手机可以打通了。蒋敏除了不停地拨打母亲家的电话外,还不停地给在北川的亲戚打,给同事打,全是忙音。

蒋敏觉得有点奇怪。自己打的是固定电话,不是手机啊。固定电话应当不存在信号问题,怎么会全是占线的声音呢?

身在公安部门,蒋敏带着疑惑,试着拨打北川110的报警电话,她了解,这个电话号码是不可能占线的。

但,还是忙音。  P1-5

序言

纪实文学,作为非常客体的记忆与纪念

丁晓原

2008年的一个“8”,还真的引“发”了一些预定的正常的或是未曾预料的异常的重大事件。如北京奥运会是在人们翘首以盼中以倒计时的方式等待着举办,并且如期地举办了。但是也有很多大事的发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并且我们也从未想过它们会这样地重创了人类的生活甚至是生命。年初南方的冰雪灾害,5月的汶川地震,还有始发于华尔街现在席卷到全世界的金融风暴等等,这些非常之事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影响着不同的人们。无疑它们成为我们记忆2008年的重要符号。

2008年委实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对期间发生的种种“非常”,各种各样的媒体自然以自己极值的优势作有报道。在这样一种多种媒体竞势的格局中,纪实文学是否还有它的用武之地或是存在价值,对此设问,文学内外都有一些表示否定的回答。其实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说是没有必要进行无谓的争辩的,让我们还是回到文学的现场,看一看其中的实际存在。我们所见到的不仅是有大量的纪实文学,而且优秀的广有读者的作品也有不少。应该说,纪实文学作为一种开放性文体,它的开放是多维度的,无论是题材还是题旨,在现在的文化时空里是不应该人为设限的。它可以记写历史,也应当报告现实;它不弃微细的质料,也更关注重大的人物事件;它自然以讴歌而唱响主旋律,同时也应揭示历史与当下全息的本真。但是,毫无疑问,纪实文学,特别是其中的报告文学叙写重大的题材并由此表达所蕴涵大旨,是其基本的功能设定。如此而言,2008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也就成为报告文学显示自身独特功能而有所作为的年份。

对于报告文学的文体属性,人们至今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偏见。2008年11月30日,在湖南大学召开的“纪实文学创作现状与理论批评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了厘清纪实文学关联类属的意见。在我看来,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传记等是具有外延交叉、意义复合的概念范畴。纪实文学是一大文类,它包括了报告文学、传记,但其外延指涉更广,纪实小说通常也在此列。在纪实文学所属各体中,对于“纪实”的规定是有所不同的。报告文学和传记等其“纪实”要求的是“非虚构”,即作者不能主观故意地虚设所写的人物与事情,而在纪实小说的创作中,客观的存在只是其故事生成的一种要素,而不是其建构的全部,这样,虚构就成为这一文体创作所必需的基本方式。传记和报告文学在非虚构的公约中,各有侧重。传记叙写有意味的人物,报告文学兼写人物和事件等等;传记指向过往有长度的人生,报告文学可以志史,更要记录行进中的现实。我们这里所说的纪实文学是不包括“虚构性纪实”的非虚构写作,主要的是指报告文学。以非虚构为基本写作伦理的报告而能文学,这不仅有着可能,而且成为事实。以为报告而文学必然颠覆非虚构的文体品性,其实这在写作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为虚构并不是文学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有些指说针对一些虚构了的报告文学,由此主张取消报告文学。在我看来虚构的报告文学自动地从报告文学中分离了出去,已不足言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并不是我们一相情愿地可以随意取消的。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报告文学发生了一件影响广及界内界外的事件,即是年底《报告文学》杂志被曝光出卖版面。此事上了新华网和央视。一时间由此批评报告文学甚至要休止报告文学的声音十分密集而高调。其实出卖版面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在市场法则主导一切的时代,这已成为一部分文学报刊得以生存的潜规则。甚至有偿新闻或变相有偿新闻也是大行其道,见怪不怪了。刊物出卖版面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我更在意出卖版面与报告文学非虚构的关系问题。出卖版面可能会直接导致报告文学的弄虚作假,但弄虚作假并不就是因为出卖版面。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与报告文学相关的刊物出现了值得引起关注的状况,而全盘抹杀报告文学的存在。当然,由此要求报告文学应予特别注意客观真实性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恪守客观真实是报告文学文体的基本准则。报告文学正是在信息真实、报道深度且具有文学滋味地反映现实对象方面,与其他文体相比显示着其独特的价值。

还有一种观点以为电视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取代报告文学。是否可以取代,这当然不用赘言,因为在多媒体争胜的当下,报告文学并没有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电视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对报告文学产生了影响,这也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这种影响表现为作为强势媒体,它们分化了报告文学原本可能有的读者。电视具有视觉直观,网络则有迅捷之便,这对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别有一种吸附魅力。新闻相对的开放,特别是网络的某种公开化,使得报告文学原先具有的一些题材初始性的优势不复存在。这样报告文学已不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可以屡屡出现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了。但是以纸质媒体为载体的报告文学其因得文字而生成的诸多深度意味,是其他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再者,文字化的书写也是电视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报道的基础,而网络媒体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被视为是纸质媒体报道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因此,所谓取代论只是一种未加详考的似是而非的不实之言。

现在我们再来言说2008年的报告文学。从某种角度而言,报告文学更适宜作为一种现实的“大事记”而存在着。2008年是大事、非常事特别多的一年,而记写这类事情的报告文学作品也相当地多。这样我自然更多留意具有“大事记”意味的作品。我所说的“大事记”当然不是指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对于重大事件的存真。以时间先后为序,我所关注的“大事记”之一是有关冰雪灾害的纪实作品。年初的冰雪灾害全面影响中国南方生活、生产、社会秩序,乃至影响到全国国民经济运行的秩序,交通严重受阻,旅客大量滞留,电力运行局部中断,一些城市几近瘫痪。这样的冰雪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是我们见所未见的。作为一种非常态,自然是报告文学反映的重点题材。记者快速反应,写作了许多深度报道。作家也不缺席,中国作协及有关省市作协组织作家进行专题性写作,《中国作家》等刊物还编发特辑刊发抗击冰雪灾害的报告文学。一大批作品有写灾害之景象的,写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影响的,更有写有组织的抗灾行动的,写抗灾中涌现的英雄的。记者所写的作品由于主体的在场,所以现场感强,别有一种真切细致和生动。像发表在《南方周末》的《非常广州站》即为记者之作。广州站的“非常”全是因为特大而持续的冰雪影响交通而使旅客滞留所致。一个广州站集聚一二十万旅客,事情就变得非同寻常。记者身处期间,以自己的亲验而写作,作品就多了在场的实感,多了细节特写,多了一种呼之欲出的气氛。作家的事后写作则需要通过深入的采访,获得一种间接的现场体验,才能真实地还原叙写对象本初存在。我在这里选了徐剑的《冰冷血热》一篇作为抗击冰雪灾害题材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徐剑是一位资深有为的报告文学作家。 《冰冷血热》是一部长篇,我节选了其中“问冰雪大地,谁主三湘”、“长株潭保卫战”、“郴州,北纬25度”、“死寂之城里的苍生”、“壮士风雪夜不归”、“子夜大调兵”等片段。作品所写是中电公司及其所属抗击灾害保电网的故事,这一故事中主人公洋溢着英雄气概,而字里行间弥漫了悲壮的气息。

我所关注的“大事记”之二是抗震救灾的作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成为嵌入人类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永远之痛。我们以前一直坚信人定胜天,但在巨大的地震灾害面前人类是这样的回天乏力,人类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5.12”汶川地震是震惊中国引起世界关注的特大事件。与3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有所不同,有关地震新闻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的。以地震为题材的报告文学稍后也大量推出,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能与钱刚《唐山大地震》相比的作品,但报告文学作家在大地震现场的职业精神已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了。采写抗震报告文学的有组织行为,这显示了中国作家作为团队的力量。著名作家何建明、李鸣生、赵瑜、黄传会、徐剑、李春雷等都奔赴地震灾区采访写作,发表了为地震、抗震存档而感人情怀的作品。也有许多作者情牵地震,以文字进行着抗震的努力,还有的是抗震志愿者,以文字记录自己的亲历所感。可以说,抗震题材是2008年报告文学的重要热点。对此本年度的年选作出了超常的安排,共选录了4篇作品。我在选录时有意放弃了著名作家的作品,这实在有点忍痛割爱,为的是让更多并不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作者得到读者的关注。所选作品也各有侧重,《天堂上的云朵》(朱玉)是二部关于汶川地震的小全景式的报告文学。所谓“小”,作者只是取了北川作为视点进行观照体察报告,而“全景”则谓作品叙写了地震的发生、地震破坏的惨烈、地震中生命的不堪与挺拔、地震中人的命运和宿命、地震中的人性景观、人们的抗震努力、抗震援救、抗震英雄、抗震中的总理和百姓、地震后生命感悟等等,涉及很多,信息量也较大。作品贯注了作者一腔悲悯情怀,读来感人动容。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的《热血师魂》(余冠仕等)则是歌颂地震中教师大爱的作品。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冥冥中使学校、学生成为地震重创的对象,不少学校顷刻化为废墟,许多稚嫩的生命转瞬即逝,最令我们心痛魂断。当此生命面临选择和拯救的关键时刻,教师显示出太阳底下光辉形象应有的分量和品格。作品除“楔子”和“尾声”外,内含四章“凝固的雕像”、“生命大营救”、“与‘死神’赛跑”和“不屈的脊梁”,分别叙写地震中教师以生命护卫生命、营救地震中困厄的学生、转移学生和震后复课等内容。最令我们感动的当是“凝固的雕像”一章中所描写的教师以自己的身躯保护学生的伟岸形象,这些老师是普通的,但在大难当下,他们以生命置换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从而雕刻就最为壮美而崇高的师魂。这其中有“虎踞龙盘”的谭千秋:“13日午夜11点50分,救援人员发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一位教师虎踞龙盘般趴在课桌上,双手张开强有力地撑着桌面,在课桌下面,竟然躲着几名学生,几个孩子得救了。然而,那个用自己的身体和手臂为他们撑起生命空间的老师,却永远地离去了。”有“展翅天使”张米亚:“那位老师是张米亚。他仆跪在地,身、体前俯,双臂已经僵硬,像雄鹰展翅般张开,紧紧搂着3个孩子,吴金怡、郭雯还活着。抢救的老师和当地百姓试图掰开张米亚护卫孩子的双手,救出还活着的孩子,却怎么也掰不开。”另外选录的是两个短篇。原刊于《美文》。《美文》是散文刊物。散文的形式格局不该是巨著似的,但其含蕴却应具有一定的当量。《生命中最沉重的》(吴克敬)、《大写一个人》(周闻道)就是这样的散文化的报告文学。作品所写只是基于特大地震的灿烂人性。人在常态中,我们不容易发现人性的特异,而在地震这样毁灭性灾害所造成的非常态中,人性的种种存在无法遮蔽地呈现了出来。作者从地震的林林总总中挑拣出一些特写,将镜头聚焦于一些寻常而又特异的人物:“守望的人”、“寻夫的人”、“背妻的人”、“乞讨的人”、“逃难的人”、“护子的人”等等,从中烛照出人性的至高至大至美:“母性之爱”、“骨肉之爱”、“人伦之爱”、“师道之爱”等等。“在灾难中,人是渺小的,地球的一次哆嗦,就让我们眼泪横飞,我们受伤了,我们悲痛了。但我们透过泪眼,在废墟下发现着爱,正以其超拔的力量,穿越一切惊恐和迷茫,使我们感动,给我们希望。”这样的题旨让我们在抚摸地震伤痛的同时,也感受到些许美好人性的温暖。

2008年报告文学写作的热点,除了地震之外,可能就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题材了。改革开放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自然值得报告文学大书特书。一些对重大题材怀具职业敏感的报告文学作家,追踪30年中国历史的演进,找寻具有史意的存在作有意味的写作。何建明有长篇《破天荒》和《台州农民革命风暴》,吕雷、赵洪也出版了《国运一南方记事》。本年选收录了李春雷的《木棉花开》。1968年出生的李春雷令人欣喜地开始走到中国报告文学的前台。此前他以《宝山》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又以《摇着轮椅上北大》获徐迟报告文学奖。 《木棉花开》的主人公是广东改革开放初年曾任省委书记的任仲夷。作为一篇政治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没有那种既成模式框架,而是注意将政治家作具有人物自身历史逻辑的性格化处理,正如作者所言任仲夷是“一位奋勇的开拓者,冒险者,同时又是一位清醒的孤独者,失落者”。全篇的叙写以大量具体的材料对人物的性格作了注释,这样作品在具有历史品格的同时,兼有了政治题材报告文学难得的文学品格。对政治家作性格写作,使得政治家形象增添了人性的滋味,同时在作品表达方面也减少了板滞,生成了活泼。由此也使这类作品对读者增加了亲和力。像这样的语言“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赝品”,在我们以往描写高级干部的纪实作品是未曾见有的。

本年选收录的《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一篇也是题旨关涉纪念的。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造就了全国2000万的知青。岁月不居,世事变迁,大多数知青返城,也有的安营扎寨,留守当地。朱晓军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40年之际,选择这一题材写作是很有意义的。朱晓军是近年闻声于文坛与社会的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天使在作战》是一种具有硬度的写作,体现了报告文学应有而当下有所失落的介入社会、批判丑陋的刚性精神。他的《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则属于软性写作,作者并没有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直接的政治学的价值评判,而是提取其中有历史况味与人性意味的群落叙事。作者将叙事的重点放在呈现对象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方面,所写的只是一些凡人俗事,感动我们的是诚朴无华、自持守定的情操和像黑土地一样踏实可靠的人生。历史在渐行渐远,更年轻的一代对于知青之类已知之甚少;或即使知道也以为人事不可思议。所以存活一段历史,纪念曾经的青春,应是有价值的。

年选中还有两篇,其一为《光荣与梦想》,写的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另一篇是《华尔街大地震》。华尔街的地震是全球性的地震,我们所选的是经过组接的深度报道。读者也许以为这不像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但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报道的对象是你所关注的,而且它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一般的新华报道体,而是一种有点个性的报道。

2009年1月

虞山尚湖之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8年纪实文学/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晓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334613
开本 32开
页数 4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7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8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09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