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述了科学说明问题研究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缘起和凸现的学科背景,探讨了科学说明问题研究在哲学界进行争论的实质。介绍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亨普尔的覆盖率模型和后实证主义者范·弗拉森的语用学的说明理论,分析二者对立的实质,同时还分别介绍了在科学哲学史上其他较有影响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的说明理论和模型,对试图合理解决科学说明相关关系问题的几种重大的理论成果进行了解析,阐述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立场和看法。
图书 | 科学说明与先验语用学/知识论与方法论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论述了科学说明问题研究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缘起和凸现的学科背景,探讨了科学说明问题研究在哲学界进行争论的实质。介绍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亨普尔的覆盖率模型和后实证主义者范·弗拉森的语用学的说明理论,分析二者对立的实质,同时还分别介绍了在科学哲学史上其他较有影响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的说明理论和模型,对试图合理解决科学说明相关关系问题的几种重大的理论成果进行了解析,阐述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立场和看法。 内容推荐 20世纪以来,对科学说明问题的研究是在两种不同哲学背景中进行的。以亨普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从近代科学和哲学传统出发,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探究存在于一切科学说明过程中的普遍特征,试图发现适用于一切科学说明的普遍有效模型。亨普尔为此提出了科学说明的覆盖律模型,这一说明模型基于形式逻辑的演绎方法,把对所有现象(自然和社会)的解释都看成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演绎关系。但是,这种从形式逻辑出发,对科学说明过程的静态分析并不能囊括说明的一切特征,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科学说明的本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说明和预测的不对称以及不相关性反驳问题。国外学者针对这一模型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范·弗拉森的语用学说明模型。这一模型与覆盖律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从静态的形式逻辑出发来阐明科学说明的过程及其本质,而是从动态的语境中寻找说明的决定性因素。语用学说明模型因此也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覆盖律模型的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不对称问题和不相关性问题。但是,把一切科学说明的过程看成是语境相关的,势必把基于逻辑演绎关系的客观的说明关系变成基于动态语境的相对性的说明关系,由此有陷入相对主义的危险。这正是当前语用学说明模型所受到批评最多的地方。 围绕这两个最显式的说明模型,当代科学哲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把这种争论的实质归结为关于科学说明相关关系问题的争论,即何种形式的说明相关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所需要的。上述对科学说明相关性问题的研究在当代受解释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和后现代转向等哲学发展史范式转换的影响。从当代解释学发展的角度看,哲学解释学的产生使解释学超越了技术和方法论的狭隘范围,成为探究理解怎样得以进行的本体论哲学思潮;从20世纪语言哲学发展的角度看,语言转向体现为从语形学、语义学到现在的语用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后现代转向的角度看,当代正处于对现代性进行批判、改造和超越中;所以对科学说明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体现在解释学转向和语言转向中,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后现代转向中。 以亨普尔为代表逻辑经验主义者从语形学、语义学出发寻求科学说明的客观相关性,而以范’弗拉森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说明的相关性是一种语境相关性,因而说明相关性并不必然是一种客观性关系,而是表现为相对于语境的多元化的说明相关性。 这种关于科学说明相关性问题的争论实际上与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的这一普遍文化现象相联系。对于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当代哲学产生了从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到自然实在论”、夏佩尔的“信息域理论”到阿佩尔的“先验解释学”和语境论等不同解答方案。本书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当前阿佩尔的先验解释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相对合理。但本书在结束时也指出,人类思想文化中的任何终极性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而任何哲学问题却都不存在终极性的永久答案。 目录 主编的话/1 前 言/1 第一章 两种语境下的科学说明及其相关性问题/1 第一节 后现代转向:范式的转变/2 一、现代性:理性、逻辑的隐喻/2 二、后现代性:建构与相对主义/4 三、后现代转向:解构与建构/6 第二节 “科学说明”概念的界定/9 一、翻译问题——是“科学说明”还是“科学解释”?/10 二、解释“科学说明”/12 第三节 “后现代转向”中的科学说明及其理论背景、问题/16 一、两种范式:客观主义和语境主义/16 二、两种说明范式的背景与问题/17 三、科学说明的相关性问题/24 第二章 两种典型的科学说明模型与问题/29 第一节 亨普尔的科学说明模型及问题/29 一、亨普尔覆盖律说明模型/30 二、反例及问题(说明的逻辑演绎论证关系)/36 第二节 范·弗拉森语用学科学说明模型及问题/44 一、批判科学实在论/44 二、语用学说明模型/50 三、评价及问题/58 第三节 小结/61 第三章 科学说明相关性难题的现代性解答/63 第一节 因果性说明/64 一、萨尔蒙的统计相关与因果说明/64 二、克琦尔的因果统合性说明/76 三、布罗迪的因果说明/86 第二节 说明及因果问题/91 一、本体论、统合性和最终因与因果说明/91 二、说明的因果问题/92 第四章 科学说明相关性难题的后现代性解答/96 第一节 阿钦斯坦语用学科学说明/96 一、对亨普尔的批判:两项说明要求之间的矛盾/96 二、对范·弗拉森的批判:弱化的语用学说明/100 三、语内表现行为与偶序对说明理论/107 四、评价及问题/116 第二节 麦提欣托仑语用学科学说明/119 一、“为什么一问题”之问题/120 二、语用学说明的知识一背景模型的偏失/122 三、理论问题的语用学模型/125 四、评析:信念整体变化和语境相关性/128 第五章 反思与先验语用学的消解/131 第一节 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冲突的滥觞/132 一、客观主义的渊源及其演变/132 二、相对主义及其表现/135 三、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137 第二节 科学哲学的反思/142 一、普特南:内在实在论与自然实在论/142 二、夏佩尔的信息域理论/150 第三节 语言哲学的反思/156 一、普特南和夏佩尔之失/156 二、阿佩尔:先验语用学(或先验解释学)/159 第四节 科学说明的辩证法/170 一、科学说明的辩证法/170 二、两种语用学理论的比较/172 三、结束语/176 参考文献/180 后记/190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科学说明与先验语用学/知识论与方法论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毕文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08498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1 |
出版时间 | 2009-05-01 |
首版时间 | 2009-05-01 |
印刷时间 | 2009-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304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