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事死如事生(孔子故里墓葬文化与孔林)/齐鲁文化地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现存古迹空间的展开为叙述结构的模式,穿透孔林这一文化古迹的表层存在,重新解读这一符号的深层内涵,讲述这一古迹背后的故事,重现它由内容到形式的原始积淀过程,从而激活在人们心中远去的历史场景,带领读者和游客进行一次历史与文化的时空穿梭。

内容推荐

悠久的历史为曲阜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从气势恢宏的地上宫殿,到规模庞大的地下城池;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到明清时期工艺精美的服饰、餐具和家具;从浩繁的历代碑刻、古籍、书法、绘画,到完整的孔府档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00多处文物古迹。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前人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似乎只剩下了“美观”和“装饰”,至于围绕着它们究竟发生过什么?它们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或是象征着什么,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齐鲁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丛书以现存古迹空间的展开为叙述结构的模式,穿透孔庙、孔林、孔府这些文化古迹的表层存在,重新解读这些符号的深层内涵,讲述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重现它们由内容到形式的原始积淀过程,从而激活在人们心中远去的历史场景,带领读者和游客进行一次历史与文化的时空穿梭。

目录

壹 死是一个问题

 1 人都是要死的/1

 2 墓葬制度的形成/2

 3 棺与椁/4

 4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8

 5 “义”“利”之辩/13

 6 合葬之始/15

 7 孔子合葬父母/16

 8 荒凉寂寞东海王/20

贰 事死如事生

 1 墓地随想/22

 2 生与死的难题/26

 3 我死了会被扔在路上吗?/28

 4 孔子之死/29

 5 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孔子/31

 6 圣人的葬礼与普通人一样/32

 7 马鬣封/34

 8 子贡庐墓/35

 9 心理失衡的弟子们/36

叁 血脉的另一种延续

 1 祖孙三代封三垅/38

 2 林中林——墓园中的墓园/41

 3 石人石兽说端详/46

 4 “思堂院”与“更衣厅”/50

 5 洙水桥与洙水河的传说/51

肆 天下第一林

 1 广袤墓园,因一人称圣/58

 2 万古长春至圣林/64

 3 脉络清晰的族谱/69

 4 “孔末乱孔”与“中兴祖”孔仁玉/75

 5 “油篓墓”和它的传说/79

 6 南孔与北孔/80

 7 皇权的影子/83

 8 获罪之人不得入葬祖林/87

 9 追求完美的丧葬礼仪/93

 10 圣公府发丧——没日期/102

伍 墓葬奇观

 1 陵坛合一/106

 2 以山为陵/109

后记/116

试读章节

1 人都是要死的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无论是古代文献资料,考古发现,还是借助我们的智慧和想象,似乎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人类在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思想观念和心理情感活动。

《尚书》说,当洪水暴发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原始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死亡是频频发生的。当原始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在疾病到来之时,为了生存和猛兽进行搏斗时,身边的同伴倒下去再也不能醒来,他们感到神秘、恐怖、惊慌。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理解、解释死是怎么一回事。一个活生生的人突然之间停止了一切活动,那么,他的生命到哪里去了呢?这个死亡了的生命是否变成了另外的一种东西,以一种别的形式继续存在呢?是谁把这个生命接走了呢?……

这些疑问和困惑,随着死亡的频繁发生来到我们远古祖先面前。死是一个问题,神秘而恐怖,同时又不容回避。

当这个问题萦绕于远古祖先脑际的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到“死”这个残酷的事实,总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当“人都是会死的”这个观念,被远古祖先普遍接受的时候,怎样处理死者的尸体就成为一件大事。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了。

生从何来,死往何方?这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它既是神秘的,又令人敬畏和好奇。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经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西安半坡遗址的尸骨上有用朱砂涂染的痕迹,新石器时代墓葬中随葬的陶器、骨珠等,似乎都说明远古祖先已经有了“死后世界”和“灵魂不死”的思想。这也说明,他们在如何处置死亡了的同伴时,所抱持的敬畏和谨慎的态度。

他们在小心翼翼地摸索一种对待死亡的规则。

李泽厚先生说:“丧礼极为重要,是远古先民诸氏族的共同特征。征之于世界人类文献,俱然。现代人类学家说,当人们知道埋葬死者,或给死者以某种丧葬形式(如山顶洞人撒红粉于死者身旁或身上),即人的族类自觉的开始,亦即人的文化心理的开始。动物一般就没有。这即是说,丧葬礼仪给予混沌难分的原动物性的理知、情感诸心理因素以特定的社会族类的方向和意义,以确认自己属于此族类的存在,此即人的最早的‘类’的‘自我意识’。追怀死者的丧葬仪式,都具有此种情感兼理智的重要功能。”

当远古祖先开始自觉地埋葬死者,并举行简单而庄重的仪式时,他们已经把自己同走兽飞鸟区别开来了。他们对死去的长辈和同伴有了情感上的认同和追悼。

2 墓葬制度的形成

丧葬礼仪是远古祖先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究竟应该怎样处置死者才妥当,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祖先,延续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引起思想精英们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延续下来,只不过不再成为一个热点。即使在今天,墓葬制度的改革也还是与传统的风俗和观念发生着激烈的冲突。

在这个看似应该怎样对待死的问题背后,其实是人应该怎样对待生的问题,是人的信仰、生命的价值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并不仅仅是怎样埋葬死者那样简单。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在一种单纯的亲情之中,那时的氏族社会充满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温馨,死者都埋葬在公共的墓地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采取“二次葬”,所谓“二次葬”就是把原先没有埋葬在氏族墓地的尸骨,再迁移到氏族的公共墓地里来。人们不能让一个人单独埋葬在氏族墓地之外的地方,表现了母系社会紧密的血缘关系。这时,人是平等的,只要是一个氏族的人,死后即可埋在一起,即使埋在别处,后人也会把他的尸骨迁到公共墓地里去。仅距曲阜三十华里的充州市,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王因遗址的出土情况,证明了上述特点。同性合葬及多人二次合葬是王因墓地的突出特点,墓中随葬品的数量不多,这说明当时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到了青铜器时代,墓葬中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了宏大的规模。河南安阳的商王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形墓”。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三百三十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一千八百平方米,深度在十五米以上。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二十余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是如此。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十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二平方米。

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妇好墓随葬各种青铜器四百六十佘件,玉石器七百五十多件,骨角器五百五十余件,另有其他随葬品。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西周和春秋时期,棺椁制度有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对随葬品的等级、多少,车马坑的大小、数量都有等级分明的限制,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定。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十辆,马二十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埋车五辆,马十匹。

可以想见,在那个时代人们是相信有一个“死后世界”存在着。他们相信人到了那个“死后世界”,仍然需要他生前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和与其身份、地位相符合的排场。在商代的随葬品的生活用具中食器较多,而到了周代生活用具中酒器较多,这似乎说明两个时代的经济生活的质量有了变化。

在随葬品中也透露出古人“灵魂不死”的信仰和观念。1976年,商代妇好墓中出土了十几件玉琮。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柱形中宽、饰以动物纹样(有兽面纹或鸟纹)的玉器。《周礼·大宗伯》中说,“以黄琮礼地”。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推测:“玉琮是玉所制,本身十分圣洁,它的外部被雕成方形,与古人心目中的天空相似,它的中间是空的,能够象征天地上下的相通,所以可以在祭祀时供奉天地,拥有沟通天地、接引鬼神的神秘力量。”

到了周代我国的墓葬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并且把墓葬的过程仪式化。后来经由孔子的整理,阐释上升为一种理论。孔子最重要的贡献,是把这些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进行了人性化的阐释,使之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

P1-4

后记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坟墓是四十年前。

1966年冬天,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战斗团的红卫兵在谭厚兰的率领下来曲阜讨孔。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准备、酝酿和与曲阜县委的斗争后,于12月29、30日两天召开讨孔大会。大会的一个主要仪式——也是大会的最高潮——就是挖掘孔子墓、末代衍圣公墓,从而把讨孔运动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端。

那一年,我只有八岁。我跟着大街上的人流涌上通往孔林的神道。那天极冷,天空中阴云密布。然而,那天仿佛曲阜这个幽静、古老的小城一个盛大的节日,万头攒动,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人们朝着那个千年的墓园一一孔林涌去。被巨大的人流和声浪惊起的乌鸦在天空中连成黑压压的一大片,不时有乌鸦屎飞泻而下,击中人群中的某个脑袋或肩膀,顿时引起一阵笑骂。

古木参天,幽深岑寂的孔林像一锅煮沸的开水,那些理直气壮的、粗野的、好奇的脚步踩平了茂密的野草,踏上了灵魂安息的坟墓,爬上了苍劲古老的树木……人们伸长脖颈,踮起脚尖充满期待地等待着孔子墓中能挖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神奇秘宝。

在红卫兵“打到孔老二”“彻底捣毁孔家店”的口号声中,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的石碑被粗大的绳索拉倒在地。红卫兵们和当地农民组成的挖坟队,挖出了一大堆黄土,什么也没有挖出来。不甘心也不相信孔子墓中一无所有的红卫兵们,最后使用了雷管和炸药。

巨大的爆炸声把人们的期待推向了高潮,噼噼啪啪的土块和尘土掉落在树叶上,然后落入草丛中,红卫兵们发现被炸成一个大坑的孔子墓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除了黄土还是黄土。

当年红卫兵挖掘孔子墓定下的原则是:挖“上三代和下三代”——即孔子及儿子和孙子的墓,末代衍生公孔令贻及父亲和祖父的墓。其象征意义就是从头到尾把孔家店彻底铲除了。

葬于上个世纪初的末代衍圣公墓没有让人们失望,从坟墓中挖出了尸体和陪葬的金银玉器。从幽冥世界归来的尸体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人们捂着鼻子,有的人带了两副口罩也难以抵挡那种气味的侵袭。

多少年来曲阜人一提起这段历史,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难以忍受的气味。这来自幽冥世界的怪异气味,穿透岁月,进入了历史记忆的深处。

这是难以面对又不得不正视的历史。在挖掘孔子墓的那一刻,我们民族的文化命脉受到了一记重创。我们需要在漫长的岁月中医治历史的创伤。

那么,墓葬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会以如此极端的举动来对待已经存在了千年的墓葬呢?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颠沛流离,四处奔波、呼号,晚年回到鲁国,夫人亓官氏和儿子孔鲤已先他而去了。他的晚景凄凉,落魄而孤独。孔子既不是达官权贵,也不是豪门巨富,所以,他不可能像他的后裔衍圣公们那样拥有上等的棺木来保存遗体,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处境,也不可能拥有一个壮观隆重、繁富奢华的葬礼。史籍中也没有孔子对自己的丧葬事宜做出具体的安排的记载。他只是强调“生”,他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死”这个话题。他重视丧葬的形式、礼仪,他强调在墓葬过程中人的情感的渗透、积淀和对于礼制的恪守。他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坟墓在死后的两干多年里会被一再加封,修筑和挖掘;他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墓地会成为一座广袤的园林吧……

在这种意义上,墓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处所,而成为一种思想、信念和文化的象征。那已逝去的肉体生命,抽象为一种符号,穿越时空,穿透岁月的屏障,成为绵延不绝的生命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中国古代的贤哲们早就领悟到,对死亡报一种什么态度,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逝去的亲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个如何对待死的问题,根本上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

在遥远的古代,儒、墨、道、佛等学派就此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而在儒家看来,是不是按礼制来处理死者,不仅仅是怎样将死者埋葬入土的简单问题,在大殓、小殓、入棺、停灵、筑坟、复三、五七等一系列程序组合而成的丧葬过程中,浸透着对逝者的追念,对生命、神灵、命运的敬畏,是人之为人的伦理秩序的体现。在这种意义上说,死者在肉体被埋葬入土之时,给后辈子孙留下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虚的,但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活着的人的心魂凝聚起来。

人之死,与人之生一样,乃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典礼。像对待生一样对待死,人的生命才有始有终,人类的生命历程才有迹可循,不至中断。

在孔子故里——曲阜,古代墓葬群很多,号称天下第一林的孔林是最庞大、最集中的家族墓地,散布在其他地方的还有少吴陵、梁公林、龙山文化遗址、颜子林、孟母林、九龙山汉墓、鲁故城遗址等。这些墓葬印证了曲阜历史的久远,文化底蕴的丰厚。当我们漫步其中时,那些站在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野草中,被千年风雨剥蚀的墓碑,那些沉默的翁仲、石兽,那些被香火熏黑了的淹没在野草中的石香炉……组成了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然而,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一种绵绵不绝的声音在高大如盖的松柏、桧卡对、楷树、橡树叶片的喧哗和小草的抖动中轻轻地诉说。这沉重而广大的存在,向我们昭示着生命的终结,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更替和延续,历史之河从源头向我们汩汩流淌过来。

死是一个终结,也是一个开始。

人可以驱邪避灾,可以躲开苦难,躲开惩罚,但没有人能够逃避得了死神的手掌,无论他是帝王将相、圣人贤哲,还是命如草芥的百姓,最终都要归入大地的怀抱。

死是所有生命的宿命。

然而,面对这个不可违抗的宿命,昕有的生命又都慷慨激昂,意气风发,充满希望与憧憬地活着。死去的人,把生命的情怀和心瑰传递给下一代;活着的人,要知道自己的出处和来历。当人类懂得把死去的同类以特定的方式埋葬,并对死者祭奠的时候,人类的意识开始觉醒了,并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类的文明由此开始了漫长的进程。

荀子说,“无天生,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没有天地,怎么生存?没有祖先,种族从哪里来?没有君长,怎幺能使天下太平呢?这三者缺少了一样,也不会有安宁的人民。所以,这三者是人生存的根本,发展的基础。

祖先对于中国人来说,与西方的上帝一样,是至高无上的。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那么多的游子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到祖先的墓地上叩首、焚香;也是因为如此,祖宗的墓地才具有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性,而当人们仇恨到极点时,也往往把最恶毒的诅咒喷射到祖宗身上。

孔子生在曲阜,长在曲阜,死在曲阜,葬在曲阜,所以,中国的文宗在这里。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孔林,它的幽静,它的根深叶茂的树木,一年四季变换的景色……置身其中,那累累的坟冢、林立的碑碣已不再透露出肃杀之气,它们使人沉静、冥想,使我处于一种生命的沧桑和温馨之中。孔林比孔庙的金碧辉煌和孔府的豪华奢侈,更贴近生命的本真状态。所有的荣华、官爵、富贵和显赫,都尽失颜色,而耶沉郁苍翠的园林,那长满野草的坟冢,那幽静渺茫的林中小路,却更能使我思想起生命的颠仆坎坷与岁月的无情、土地的宽厚、包容一切的胸怀。站在生命的终点上,回首眺望漫漫红尘路,似乎能听到文明的脚步,从遥远的历史深处渐次走来。  在这本小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的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这些著作或在史料上给予本书以有力的支撑,或使作者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思想的自迪。书中所采用的参考书目中著作的观点,有的直接点明了出处,有的已化为作者本人的思考或感悟,为方便阅读,不一一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2009年3月于曲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事死如事生(孔子故里墓葬文化与孔林)/齐鲁文化地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良//孙丽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30098
开本 16开
页数 1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8.8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5
15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