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人传/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书中着力刻画了三位艺术巨匠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为人们谱写了一阕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

内容推荐

一百年多前,罗曼·罗兰在英雄主义精神的激励下,先后写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大巨人的传记,贝多芬一生备受疾病、贫困和失恋的折磨,但他始终不懈地抗争,并且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激情;米开朗琪罗忍受了病弱以及所有的刁难和盘剥、兢兢业业、醉心于雕塑创作;托尔斯泰总在热心实践自己的理想,又总是怀疑和质问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冲撞和求索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目录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名人传》导读

试读章节

在一部交响曲中引入合唱有很大的技术上的困难,这从贝多芬的稿本上就可看出来,为了在作品的其他段落引进合唱,他作了不少的尝试,想以别的方法来代替。在柔板的第二旋律的稿本上,他写道:“也许合唱在这里加入很合适。”但他下不了狠心同他忠实的乐队分手。他说:“当我突生一个念头时,我就听见一种乐器在弹奏它,而从未听见人的歌声。”因此,他总是尽量延后使用声部;他甚至不仅把终曲的吟诵,而且把欢乐的主题全都交给器乐演奏。

必须更深一步地去了解这些延后和犹豫:其中的原委更加地深刻。这个总是受到忧愁折磨的不幸者,始终都渴望着讴歌欢乐之美;而他却年复一年地延后这个任务,因为他不断地被卷入激情的旋涡,为忧愁所苦,只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如愿以偿。那是怀着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当欢乐的主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乐队突然中止;突然问,寂静一片;这使得一种神秘和神圣的气氛进入到歌唱之中。本该如此:这主题确实是个神明。欢乐白天而降,包裹在超自然的平静之中:它用轻柔的气息抚慰着痛苦;当它悄悄渗入康复的心灵之中时,开始的一接触是十分地温柔,致使像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因看到他那温柔的双眼而很想流泪”。当主题随后进入声部时,首先表现的是低音部,带着一种严肃而有点压抑的情调。渐渐地,欢乐抓住了人。这是一种征服,是对痛苦的一场战争。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大军,男高音那热烈而急促的歌唱,以及所有那些令人震颤的乐章,我们在其中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呼吸的节奏和受启迪而发出的他的呼喊,使人看到他正穿过田野,一边还在作曲,如痴如醉,激动狂放,犹如老国王李尔置身于雷雨之中。紧接着战斗的欢乐的是宗教的陶醉;随即又是神圣的狂欢,一种爱的疯狂。整个人类全都向苍穹伸开双臂,发出强烈的欢呼,冲向前去迎接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中。

巨人的作品征服了平庸的听众。维也纳的轻浮因此而受到了一时的震撼;该城一直完全深受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忧伤受辱的贝多芬将去伦敦定居,并想在那儿演出《第九交响曲》。如同1809年那样,几位高贵的朋友又一次恳求他千万别离开祖国。他们说:“我们知道您写了一部新的圣乐曲,您在其中表达了您深沉的信念所启迪您的那些情感。深入您那伟大心灵的超自然之光照耀着它。另外,我们也知道您的那些伟大的交响曲的桂冠上又增添了一朵不朽的鲜花……您最近几年的隐遁使所有曾把目光转向您的人感到怅然。大家都痛苦地在想,当一种外国音乐在设法移植到我们的舞台,想把德国艺术作品弄到无人问津的时候,那位在人们心中地位崇高的天才人物却沉默着……我们民族期待着一种新的生命,新的荣光,并不顾当今时尚而重创一个真与美的时代,这一重任只有您能承担……但愿您能让我们很快遂了心愿……但愿仰仗您的天才,未来的春天为了我们,为了世界而更加地鲜花盛开!”这些言辞恳切的信,说明贝多芬在德国的精英们中间,不仅在艺术上,而且在道德上,享有多大的威望。他的崇拜者们为颂扬他的才华而想到的第一个词儿,既非科学词,也不是艺术词,而是信念这两个字。

P25-26

序言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20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他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对读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据翻译界的前辈、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介绍,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位法国著名作家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北大图书馆出借率最高的一部外国翻译小说。书中的所谓“个人奋斗”精神——照译者看来,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拼搏精神”,“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完善自我”的精神,鼓舞和激励了几代人,而这种精神在本书《名人传》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作者罗曼·罗兰出身于法国外省一小市镇的公证人家庭,童年是在外省度过的。在法语中,“外省”与“乡下”几乎是同义词。1881年,在他十五岁时,全家迁往首都巴黎。’少年时的罗兰,对斯宾诺莎和古希腊的所谓“先苏格拉底派”哲学家情有独钟。到了青年时代,他开始深受法国的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司汤达、福楼拜,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德国的席勒,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俄国的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影响。他废寝忘食地阅读他们的作品,在几次名落孙山后,终于在1886年,二十岁时,考入了法国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当时的这座法国高等学府,是以思想矛盾、冲突激烈而著称的,是法国当时的思想文化中心之一。

随着大量地阅读上述大作家们的著作,罗兰所受到的影响也日渐加深,对他们书中所表现出的英雄形象推崇备至。他所崇拜的英雄,并不是那些以思想和武力取得胜利的人,而是具有伟大心灵、伟大性格的人。而他们的这种伟大性格,往往是在同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抗争既有对外在世界的抗争,又有同内心世界的抗争。这一点,在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而且,在今天出版的《名人传》中,也有突出的反映。罗兰在书中努力地颂扬英雄人物及其伟大的心灵,该书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与《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深受读者们的欢迎。我们不妨在此引述《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中的一段,看看作者罗兰是如何反映其人物的伟大心灵的:

……欢乐抓住了人。这是一种征服,是对痛苦的一场战争。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大军,男高音那热烈而急促的歌唱,以及所有那些令人震颤的乐章,我们在其中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呼吸的节奏和受到启迪而发出的他的呼喊,使人看到他正穿过田野,一边还在作曲,如痴如醉,激动狂放,犹如老国王李尔置身于雷雨之中。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总是受到忧愁折磨的贝多芬,始终都在渴望着讴歌欢乐之美。可是,他自己却不断地被卷入感情的旋涡,为忧愁所苦,只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如愿以偿,可见“他是怀着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对贝多芬如此,对《米开朗琪罗传》中的主人公当然也不例外。罗兰把米开朗琪罗写得声情并茂,让读者边读边产生联想,崇敬英雄之情油然而生。同样,在《托尔斯泰传》中,罗兰也对这位伟大的俄国作家颂扬备至,对托尔斯泰仰慕至极。1887年,二十来岁的罗兰给年近六旬的托尔斯泰写信,向他求教“人应该如何生活”。托尔斯泰在回答罗兰的那封长信中指出,人生的真谛在于“博爱”,此为人生的最高道德标准。当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把罗曼·罗兰深受托尔斯泰影响的这种“博爱”给彻底地毁灭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罗曼·罗兰毕生都在反对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曼·罗兰在瑞士居住。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政论文章,呼吁交战各国的知识分子团结起来,积极反对战争。其文章明显的反战热情在民族主义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瑞士,他接触了一些俄国侨民,了解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活动。自1917年起,他同高尔基保持着多年的通信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对群众的革命力量的信心更加地增强了,在《先声》中收入的1916年发表的文章中,他直接地向交战各国的人民——不像一开始时那样,只局限于向知识分子——呼吁,企盼他们采取坚决果断的反战行动。

罗兰自苏联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成了这个伟大国家的忠实朋友,不过,他对当时苏联在国内所实行的一些政策心存疑惑。上个世纪20年代,他试图以甘地和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同世界革命的原则相抗衡。30年代,他又成为一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是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领导者之一,参加了国际反战和反法西斯大会。他与法国著名作家巴比塞、法共领导人多列士以及高尔基等的友好关系在日益加强,其国际威望因此也得到空前的提高。1929年,在高尔基的帮助下,玛丽亚·帕夫洛甫娜前往瑞士,担任罗兰的秘书,1934年与罗兰结为夫妻,成为罗兰夫人。罗兰夫人出生于俄国,父亲是俄国人,母亲是法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侵占巴黎以及维希政权的建立,对于罗曼·罗兰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年迈多病的他,身在敌占区,在法西斯政权的监视下,基本上只能做一些关于贝多芬多年研究的收尾工作,同时写点传记、回忆录一类的东西。

二战结束前,1944年12月30日,罗兰与世长辞,虽未能看到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等到了法国从法西斯铁蹄之下解放出来的日子。为欢迎多列士回国,他在报刊上发表了欢迎文章,那是他最后一篇文章。

罗曼·罗兰既是法国的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著作颇丰,有戏剧集《信仰戏剧》,收录了他的《圣路易》(1897年)、《阿哀尔》(1898年)、《时间总会到来》(1903年)。自1898年至1938年,他倾其毕生心血创作了《革命戏剧》,其中包括:《群狼》(1898年)、《理性的胜利》(1899年)、《丹东》(1899年)、《七月十四日》(1901年)等。其在中国广为流传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创作时间长达八年(1904年到1912年)。1915年,罗曼·罗兰因为“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不同的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在《七月十四日》结稿之后,罗兰便开始从事传记体小说《贝多芬传》(1902年)、《米开朗琪罗传》(1905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的创作。后把三部作品汇集成一册,取名为《英雄传略》,也就是今天为大家所熟知的《名人传》,其实,将它称之为《三大师传》似乎更贴切些。罗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这三位大师的精神魅力和心灵之美。他认为他们不仅是天资聪颖的个人,而且是一些与自己的时代紧密相连的、并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体现世人所关心的问题的人。比如,他笔下的贝多芬,就是一位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广泛兴趣的艺术家,他曾为法国革命的英雄壮举而欢欣鼓舞。罗兰写道:“革命吸引着全世界和贝多芬。”

罗兰笔下的这三位大师,在各自领域可以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他们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聪明才智,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心灵的伟大、他们的拼搏精神。这对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对青少年一代,应当是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大家若能拨冗一读,将受益匪浅。

陈筱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人传/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罗曼·罗兰
译者 陈筱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22900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4.303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1
出版地 浙江
205
13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