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代文学走过了风风雨雨六十年的历史,它本身就是一部内涵丰富、杂糅着无数知识和价值的精神启示录,是现代史学特别是延安文学的继续发展和更加完备系统的表述,是二十世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单位。面对这样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我们的文学史家将如何言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目录

上编 前三十年文学(1949-1979):走向一体的文学

 第一章 前三十年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文学事件与文学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文艺界的政治文化批判运动

   一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二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三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四 “反右”运动

   五 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

   六 毛泽东的两个批示与文艺界的“左”倾运动

  第三节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及“文化大革命”

  第四节 “四五”运动与文艺的复苏

 第二章 体制性文化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

  第一节 前三十年文学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体制性文化的建立与发展

   一 主导性文艺思想的确立与体制性文化环境的形成

   二 文艺政策的几次调整

   三 “民主个人主义者”与文艺斗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三章 前三十年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以工农兵为主的小说

   一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的小说

   二 柳青的《创业史》

   三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四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五 孙犁的《铁木前传》、《风云初记》

   六 浩然的“新农村”小说

  第三节 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小说

   一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二 杨沫的《青春之歌》

   三 宗璞的《红豆》

   四 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第四节 古代历史题材的小说

   一 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

   二 姚雪垠的《李自成》

  第五节 革命战争理论与小说叙事的模式化

 第四章 前三十年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抒情诗和政治抒情诗

   一 “老诗人”的新篇章

   二 政治抒情诗

   三 抒情短章

  第三节 叙事诗

  第四节 “新民歌”和“天安门诗歌”

   一 “新民歌”

   二 “天安门诗歌”

  第五节 新诗内容与体式的政治化

 第五章 前三十年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颂世散文

   一 杨朔的散文

   二 刘白羽的散文

   三 秦牧的散文

  第三节 “讽喻”杂文

   一 马铁丁的杂文

   二 “三家村”杂文

   三 徐懋庸等的杂文

  第四节 民间私语

   一 《从文家书》

   二《 傅雷家书》

  第五节 报告文学

   一 魏巍的志愿军题材报告文学

   二 徐迟的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

  第六节 散文的时代精神与自我隐匿

 第六章 前三十年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老合的话剧

  第三节 “第四种剧本”

   一 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

   二 岳野的《同甘共苦》

   三 海默的《洞箫横吹》

  第四节 历史剧

   一 郭沫若的《蔡文姬》

   二 田汉的《关汉卿》

   三 曹禺的《胆剑篇》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剧”和“样板戏”

  第六节 失衡的舞台

下编 后三十年文学(1979-2009)走向多元的文学

 第七章 后三十年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文学事件与文学

  第一节 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新时期的文学论争现象

   一 关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论争

   二 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

   三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论争

   四 关于“寻根文学”的论争

   五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争

  第三节 九十年代的文学现象

   一 “人文精神”的讨论

   二 后现代主义的讨论

   三 现实主义的回

   四 通俗文学热

   五 “断裂”现象

  第四节 新世纪文学的表征与趋向

 第八章 文学转型与艺术审美的新边疆

  第一节 后三十年文学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确定性的动摇与新的审美原则的探索

   一 政治转型过程中的主旋律文学

   二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大众通俗文学

   三 个人与世界双重语境下的知识精英文学

   四 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学

 第九章 后三十年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从现代技巧到现代叙事

   一 王蒙的《春之声》

   二 刘索拉的的《你别无选择》

   三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

   四 余华的《活着》

   五 王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

  第三节 寻根: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反思

   一 汪曾祺的《受戒》

   二 阿城的《棋王》

   三 韩少功的《爸爸爸》

   四 王安忆的《小鲍庄》

   五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

   六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

  第四节 写实:日常经验的狂欢

   一 王朔的《动物凶猛》

   二 池莉的《烦恼人生》

   三 陈染的《私人生活》

   四 朱文的《我爱美元》

  第五节 理想:人类理性的升华

   一 张贤亮的《绿化树》

   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三 张炜的《古船》

   四 张承志的《心灵史》

   五 陈忠实的《白鹿原》

  第六节 走向写作的“个人化”

  第七节 “八○后”小说的另类书写

 第十章 后三十年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归来者”之歌

   一 艾青的诗

   二 “右派”诗人的诗

   三 “七月”诗派的诗

   四 “九叶”诗派的诗

  第三节“朦胧诗”

   一 食指的诗

   二 北岛的诗

   三 舒婷、顾城的诗

   四 江河、杨炼的诗

  第四节 “新生代诗”

   一 海子的诗

   二 韩东的诗

   三 于坚的诗

  第五节 诗的守望和流浪

  第六节 新世纪诗歌的走向与论争

 第十一章 后三十年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回忆反思性散文

   一 巴金的散文

   二 孙犁的散文

   三 杨绛的散文

  第三节 文化散文

   一 张中行的散文

   二 汪曾祺的散文

   三 余秋雨的散文

  第四节 抒情散文

   一 贾平凹的散文

   二 周涛的散文

   三 女作家散文和“朦胧散文”

  第五节 报告文学

   一 徐迟的报告文学

   二 刘宾雁等的报告文学

   三 “新生代”的报告文学

  第六节 在时与文之间的抉择

  第七节 新世纪散文的承续与突破

 第十二章 后三十年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探索剧”

   一 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

   二 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

   三 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第三节 风俗伦理剧

   一 苏叔阳的《左邻右舍》、《家庭大事》

   二 李龙云的《小井胡同》

  第四节 历史反思剧

   一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

   二 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三 陈子度等的《桑树坪纪事》

  第五节 先锋戏剧

   一 孟京辉的《思凡》

   二 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

  第六节 写实与写意的并妍和融合

  第七节 新世纪话剧的收获与困境

附录一 台港文学概述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

  一 一九四五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学

  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

  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文学

  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学

  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学

 第二节 香港文学概述

  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的香港文学

  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的香港文学

附录二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溯源与写作综述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秀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28452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5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7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