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内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李白文化现象”的专著。作者以“三型李白”为锁钥,从历史本真、诗歌自塑、传说故事三方面解读一千多年来的李白文化现象,并且对从盛唐到清代的李白再塑史进行了初步梳理,阐释其文化意蕴,从而拓展并深化了李白研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流大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式。
图书 | 李白文化现象论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国内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李白文化现象”的专著。作者以“三型李白”为锁钥,从历史本真、诗歌自塑、传说故事三方面解读一千多年来的李白文化现象,并且对从盛唐到清代的李白再塑史进行了初步梳理,阐释其文化意蕴,从而拓展并深化了李白研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流大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式。 目录 序 引言:李白诗中的经典表达 附录:李诗名句 绪论: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 一、“李白文化现象”的内涵构成 二、“李白文化现象”的生成机制 三、“李白文化现象”的透析思路 四、“李白文化现象”的求解意义 第一章 建构论:解读“李白文化现象”的通道——“三型李白论” 第一节 志士和诗人——历史原型李白论 一、揭开幕纱:寻找历史原型李白 二、社会角色:志士型和诗人型的人物 三、个案特征:超常的奇异性 四、历史原型李白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表现与极致——诗艺造型李白论 一、强烈的富于表现型的文学形象 二、超乎寻常的极致型文学形象 三、美学意义和文化意义 第三节 傲岸与自在——传说特型李白论 一、传说故事的溯源及其特征 二、傲岸与自在 三、传说特型李白的文化意义 四、余说:传说特型李白最为集中精彩的一笔 综论:“三型李白”的互动机制及文化意蕴 附录一:“三型李白”示意图 附录二:“三型李白”构建与生发比例示意图 第二章 特质论:超常之李白——解读李白之“奇”、“气”、“真”、“狂”、“豪”、“情结”等异相特质 第一节 解读李白之“奇” 一、概说“奇”与李白之“奇” 二、缤纷多彩的李白之“奇” 三、李白之“奇”的文化阐释 第二节 解读李白之“气” 一、概说“气”与李白之“气” 二、李白的才、酒、仙、傲四气 三、李白“气”之文化内涵 第三节 解读李白之“真” 一、概说“真”与李白之‘镇” 二、其人之真:真实与真纯 三、诗文之真:开心写意与天然雕饰 四、余说 第四节 解读李白之“狂” 一、概说“狂”与李白之“狂” 二、李白“狂”之表现方面与特征 三、李白“狂”的文化内蕴 第五节 解读李白之“豪” 一、概说“豪”与李白之“豪” 二、李白之“豪”的具体表现与特征 三、李白之“豪”的文化意蕴 第六节 解读李白之“情结” 一、概说“情结”与李白之“情结” 二、李白的“自我”情结 三、“功成身退”情结 四、神仙情结、诗(人)酒(徒)情结、游侠情结 五、漫游情结 六、多重意蕴情结:明月与长江 七、余说 综论 第三章 再塑论:永言不尽的李白 第一节 原创与定型——唐五代李白再塑论纲 一、与李白同代的人的再塑 二、中唐人笔下的李白 三、晚唐人笔下的李白 四、五代人笔下的李白 五、余说:原创与定型 第二节 “真化”与气盖天下——宋代李白再塑论纲 一、北宋前期的李白再塑 二、北宋中期的李白再塑 三、两宋之交的李白再塑 四、南宋中、后期的李白再塑 五、诗话中李白的再塑 六、宋人笔记体中的李白 七、余说:真化、扩展、深化 第三节 充分、本色、多样——金、元时期李白再塑论纲 一、金代的李白再塑 二、元代的李白再塑 第四节 多彩与突破——明代李白再塑论纲 一、诗词文赋中的李白再塑 二、明代小说中的李白再塑——冯梦龙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三、屠隆的《彩毫记》及明代其他的李白传奇 四、余说 第五节 传承与改塑——清代李白再塑论纲 一、传统诗词文赋中的李白再塑 二、清代戏曲中的李白再塑 三、清代诗话中李白再塑简说 综论 附录: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第四章 比较论:独特的“这一个” 前言:比较简说 比较之目的 比较之原则 比较之方法 第一节 大鹏:从哲学的意象到文学的自我——庄子、李白文化类型比较 一、愤世、超世与人世、恋世 二、思辩之士和诗歌之士 三、荒诞虚幻和朗丽清新 第二节 屈原辞赋悬日月:单一执著与多元潇洒——屈原、李白 文化类型比较 一、思想人格精神之异 二、创作特征之异 三、接受传播之异 四、原因简说 第三节 养性与纵情:诗酒风流各不同——陶渊明、李白文化类型比较 一、隐之别 二、“真”之别 三、酒之别 四、自然之别 五、诗之别 六、接受传播之别 七、余说 第四节 山水之乐:品鉴山水与我化自然——“二谢”和李白文化类型比较 一、李白与“二谢”及山水诗 二、“二谢”之山水诗 三、李白山水诗与“二谢”山水诗之异 第五节 自在与庄严:“仙”、“圣”之别——李白、杜甫文化类型比较 一、“仙”、“圣”之称的总体之别 二、诗酒之洒脱和诗史之凝重 三、接受传播之别 四、天赋才华和锻炼功力 第六节 自然与奇诡:“仙”、“鬼”之别——李白、李贺 文化类型比较 一、精神风貌之别 二、诗境话语系统之别 三、抒发方式之别 四、文化符号之别:“诗仙”、“诗鬼”之文化意义 第七节 真放与旷达:唐宋两“仙人”——李白、苏轼文化类型比较 一、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之异 二、创作特征之异 三、接受传播之异 四、差异原因简说 综论 附录:李白文化类型比较组诗 第五章 本质、背景论:人性和时代 第一节 人性诗化表现的魅力——李白诗歌的人性展示和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中人性自然属性的表现 二、李白诗中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 三、李白诗中人性艺术化表现的特色 第二节 激发、张扬、创新——简说盛唐时代对文人精神风貌、个性气质的影响 一、激发了广大士人的用世热情和志向 二、张扬个性,酣畅淋漓 三、激活了广大士人巨大的文化创新力 余论 第一节 李白:“先秦士文化精神”的最后闪光 一、先秦士文化精神 二、李白的先秦士人的思想与作风 三、盛唐以后先秦士人精神的失落 第二节 关于“李白文化”之简论 一、“李白文化”的提法尚可斟酌 二、“李白文化现象”是比较科学精当的表述 三、李白与当代文化 主要引用、参考之文献、资料和论著 后缀 解读“李白文化现象”的若干要点 关于本书的几点说明 继承师业拓新字(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白文化现象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念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605981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40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2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40 |
宽 | 167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