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阳光洒满上学路(内地新疆高中班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撷取了17名内高班学生,详尽描述了他们求学的曲折历程,为内高学子竖立了一个集体群像。当读者走近这一类特殊人群的真实生活和心灵世界时,会真切了解到这一举措所带来的巨变。

作者丁燕历经一年半时间,到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内地中学,和同学们同吃同住深入采访;又分别到分散在和田、喀什、阿克苏、伊犁等地各乡村、镇、市的学生家中采访,从百名学生中提炼出17名典型,详述了每位学生不同的求学历程,真实再现了内高学子的家庭情况、在新疆求学的情况及通过考试,到内地上学后,所遇到的学习及生活苦难,及最终克服这些困难而成为优秀学生的曲折历程,深刻剖析了内高学子所走的道路是一条非同凡响的学子之路、前无古人的希望之路、挑战和超越的科学之路。

内容推荐

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真实而隐秘的“内高世界”。不仅为广大内高班学生留存了一份精神档案,更为关注内高学子的家长、亲友、老师、学者、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份生活画卷,还为即将准备参加内高班考试的学生提供了考试指南,为正在参加内高班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内高学生讲述了高考事项及大学生活,还为如何处理孩子与家长关系、学生与老师关系提供了真实案例,读起来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目录

序篇:文明之路

第一部:从塔克拉玛干南缘出发

沙漠的女儿——肉孜尼莎

玉生光——木克热木

男人是这样“炼”成的——艾则孜

谁动了我的作业本——马岑玲

大海,你听见了吗——木塔力甫

第二部:走出中亚腹地

水世界——阿依吉玛丽

三代人的哈尔滨情缘——克依木江

老天爷的宠儿是诗人——伊木然

怕出来的第一名——热孜碗姑

读好书,做好人——库尔班尼莎

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古力皮亚

刀郎人之后——西日艾力

第三部:穿越伊犁河谷

兄妹俩留下的《足迹》——舒格拉

师生两重奏——阿拉法特

隐形的翅膀——巴哈尔古丽

高考让我飞得更高——胡得江

五种语言的生日歌——江娥尔汗

后记:我有幸倾听了你的诉说

试读章节

成长故事

沙漠深处有人家

遥远的村庄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小村庄。

小村庄是构成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许多绿洲中的一个。村庄虽然小,看中它的却不乏其人。很早以前,有人就在褡裢里装上干馕,越过沙地找到这里,把它变成自己的家。

霍热孜托格拉克乡,是和田地区洛浦县杭桂乡最偏远的村。

村里人用黄泥土块盖起屋子,用红柳枝条围起院墙,在地里种上玉米、棉花和小麦,养上几头羊和毛驴,生活也还过得去。但是,如果趴在地上细看,那些长出庄稼的田地,其实是些沙子堆。或者说,沙子太多了,几乎湮没了底下的泥土。

这些沙子不停地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嘴中喷出,狂热的风又将它们卷到半空,再像给一盘薄皮包子撒胡椒面一样,均匀地撒遍了整个村庄的角角落落,让这里处处都留下沙粒的印痕。

风化了的墙壁上,粘附着的沙子已经发硬;散落在路边的半截子胡杨木上,裹满了沙土;行走的人们,衣服的皱褶和头发的空隙里,藏满了发焦的沙粒;鼻孔中、茶碗里、抓饭中、窗台上,沙尘无处不在。人们习惯了早起清扫枕头上和院落里的细沙,到了晚上,又枕着沙土入眠。

外面的世界也许很好,可这里,除了沙子多一点,也不错。

出生在霍热孜托格拉克乡的孩子们天生就懂事——父母坚韧不拔、辛勤劳作的身影就是无言的感召——他们从小就会劳动,是好帮手。

肉孜尼莎是这些孩子中普通的一个。

她家里养了一头毛驴和三十来只羊。毛驴可套车,拉粮食、草料,羊肉可变成学费、盐和酱油。牛、马太金贵,她家养不起。可养羊比起种地来,一点都不轻松。羊“咩咩”叫唤着要吃草,少一口都不行,放羊,成了这个家最重要的事,需要单独分出一个人来干。

五岁时,尼莎已开始放羊。她坐在田埂边一动不动,用眼睛盯着每一只,防止它们走丢、吃庄稼、打架。

一年年过去了,羊群里添了十几只小羊。门口的草啃光了,尼莎就赶着羊群从狭长的沙漠地带翻过去,到另一片夹在沙堆中的绿草滩去。在沙海中赶羊,不容易。小姑娘的半截子腿埋进沙堆,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拔出来,可羊群却四散着逃开,急得她左右吆喝,才慢慢走出沙堆。

日子久了,女孩和头羊成了朋友,知道它老了,不喜欢吃硬草,就赶着羊群去刚收割完的玉米地,那里的草软得像棉花。头羊吃着吃着,就“咩咩”叫两声。羊群听到了,也都“咩咩”叫了起来。

再长大一点,尼莎就跟着父母下地了。家中12亩地,种了小麦、棉花和玉米。小麦磨面粉,玉米秆喂牲口,棉花卖些钱补贴家用。棉花最让人喜欢,也最难侍候。不过,常年在地里干活的父母,早已熟悉了那套种棉经。春天铺地膜,经过几遍施肥、掐顶尖、打花权,到了8月,棉桃陆续绽放。

这一段时间,全家人都提心吊胆,害怕天上下土。可是,沙尘暴还是不期而至。肆虐的狂风呼啸过后,从昏黄的天空中坠落而下的土,如雨点般噼啪而至,很快就覆盖了整个世界,让一切都染上了土腥味。

沙尘过后,妈妈和尼莎赶到田里,去给棉花叶子扫土。尼莎拿着细高粱秆编成的小扫帚,轻轻地将棉花叶片上厚实的沙土扫去,像护士侍候娇嫩的婴儿。土可真不是好东西,落在衣服上鞋子上,让人脏一下也就罢了,可它居然还要落在叶子上。可怜的小叶子,如果不能从太阳那里吸收养分,就长不大,结不了桃,摘不下花,卖不了钱啊。

终于等到拾花的时刻。全家老少齐上阵,每个人都手脚不停地忙碌着。棉花长得矮,长时间站着摘,腰太累,尼莎干脆就蹲着、跪着,甚至趴着。无论身体如何变换,两只手都不停歇,任尖利的棉桃壳在指上划出道道血痕。眼睛看棉花久了,又酸又涩,闭上眼后还是一片白色。

尼莎要将棉花整个摘下来,不能带一点枯叶。可在棉果开裂的根处,总有几片枯叶非常脆,一碰就碎,紧贴在棉团上,尼莎总是很有耐心地将这些碎叶也摘干净。

赶上阴雨天,须把棉桃一块拽回家,小山一样堆在屋里。全家人整夜不睡觉,赶着把棉花从壳子里剥出来。累了,就靠在墙角闭上眼睛打个盹。

小村里最著名的人

从这个村坐毛驴车到杭桂乡,需要三个小时。村里很多人认为最远的地方,就是洛浦县。只有很少的人到达过和田,说那是个很远的大都市,每天都有巴扎(“巴扎”,维吾尔语,集市的意思),很容易就能吃上烤包子。这让全村人大为吃惊——怎么可能天天都有巴扎!

可小尼莎,不仅到达了洛浦县、和田市、乌鲁木齐,还穿越过华北平原,到了北京!

肉孜尼莎寄来的照片,千真万确地证明了这件事情。那穿着校服的小尼莎,正是霍热孜托格拉克乡人看着长大的尼莎!照片上,女孩羞怯的微笑和身后紫红色的城楼融为一体,那个城楼,就是天安门!这张照片,比起尼莎当年考上北京潞河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更令村人亢奋。

如果没有学校,尼莎会成为小村里最出色的拾花工、牧羊女;有人会早早上门提亲,以娶上这样的儿媳妇为荣。当尼莎考上内地新疆高中班,到北京读书后,她成了小村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人!

这个小村也因尼莎而苏醒,仿佛此前,它一直都在昏睡。

当晚,这个地图上小得像针眼一样的村庄弥漫着一股奇怪的情绪,村民都失眠了。人们怎么都睡不着,第一次感觉北京离自己很近,一伸手,就摸到了天安门。全村人和尼莎一起站在天安门前,享受着阳光的照耀。

小村几百年来都过着平凡简单的生活,可是,尼莎去北京读书的事情却打乱了这里的安静,大家体味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之感。他们像珍视一个成真的美梦般,向别处的人炫耀自己身边的传奇,全村人都体味着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幸福感。

为了理解他们的这种幸福,我们必须真心了解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是何等艰辛。大自然如此刻薄于他们,不仅在泥土上堆满黄沙,连娇嫩淡绿的棉花叶上都要下上土。凄凉的沙漠周围,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发源于冰川的河流,像血液一般珍贵,一点点被引入田地,才维持住绿洲上为数不多的人们最简单的生活。

现在,当肉孜尼莎的照片在村里传了好几圈后,每个人的满足感都增强了几分——村里最懒惰的男人出门赶巴扎时,都会在门槛上刮净自己的脚底。当他向别人讲述尼莎的故事时,感觉自己是体面的;所有的家长在晚餐时都用尼莎做教材,“北京”成了馕(“馕”,一种烤制的面饼,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主食)和糊糊之外最重要的主食;那些背着书包走在路上的学生们,一路上都在谈他们最亲爱的姐姐。说她的眼睛特别黑,爱咳嗽,下雨天会关节疼。他们熟悉她、了解她,她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和他们组成—个紧密的整体。

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从家到霍热孜托格拉克村小学,要走半个小时。

尼莎上学的那个早晨,一切都很平静。炎热的沙漠逐渐降温,太阳虽然明亮,却已变得温和,9月的大地等着收获,吹到面颊上的风,有些发凉。当奇迹要发生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征兆。连尼莎妈妈也不认为拽着女儿的手,走向小学校时,有什么特别。

入秋以来,妈妈已经想了好久——尼莎不能再放羊了!哪怕是以后要放一辈子,也得要先去认几个字,学会加减法,长大了卖羊肉不亏本。还有,买买提·尼牙孜老师的那双鹰眼,已将全村的每个小孩都盯了一遍,知道谁就要七岁了。不等他上门催促,做母亲的,到了9月,赶忙带着孩子来到了学校门口。

和想象中穿白衬衣、戴眼镜完全不同,眼前这个黑黑的大汉,虽已有二十几年教龄,可和拾花、放羊的庄稼人没有丁点儿差别。尼莎还看到老师的裤腿上粘着泥巴,说话沉闷,手掌粗大。

“学校怎么样?”傍晚,妈妈站在锅台上拉面,问帮着烧火的小学生。

“好得很……”女孩像是在背台词。

“都学了些啥?”

女孩咧开嘴巴,露出牙齿。母亲不解。女孩晃着脑袋说:“牙、齿!”

这之后,小学生还学了天、地、人、太阳、月亮、加、减、乘、除……很快,妈妈就不再问她学了啥,感觉女儿的脑袋装的东西比自己还多。

小学共有三十多名学生,各个年级的课程都开着,数学、语文、体育、音乐……一样都不少。除了校长,全校只有六个老师,每个老师包一个班,负责这个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全部课程。

那么,也就是说,买买提·尼牙孜是肉孜尼莎上小学时唯一的老师。面对这群小家伙,他像尽职尽责的庄稼汉侍弄田地般,一点不马虎——施肥、浇水、拔草、驱虫,每样活计都干得鞠躬尽瘁。这些小苗,得了阳光雨露后逐渐开化,懂得了巴结奉承,送给老师一顶高帽子,称他为“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他也笑呵呵地接受了下来。

过了两年,妈妈动了心思,想让女儿回家放羊。话刚一出口,就被买买提·尼牙孜老师顶了回去:现在不学习,以后就是睁眼瞎啊。

上完六年级,很多同学不再继续升学,回了家。原本早就想让尼莎回家的妈妈,此刻却改变了主意,支持老师的建议,让尼莎去杭桂乡二中读初中。妈妈嘴上嘟囔着,去吧去吧,心里却又十分担忧。

尼莎依旧会去拾棉花、放羊,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模一样。然而,每次期末考试的第一名对妈妈来说,都是一种莫名的煎熬。她生出些许担忧,怕因自己的无知和狭隘,耽误了女儿的前程。

是尼莎的“专注”帮了她。她专注地放羊,专注地拾棉花,同样,专注地学习。她小小的身躯会自己发电、放光。是什么样的光,一下子穿透云雾,照耀到沙漠边这个普通女孩的身上,让她像是有个马达藏在身体里一样?当她凝望着老师提问时,像站在遥远的沙漠边向路人发出祈求,让人不能回避,更无法忽略,只有尽心解答,一丝不苟,才能对得起这份诚挚。

爸爸卖了一只羊,买了辆女式自行车,哥哥姐姐一边一个,扶着尼莎,用了一个暑假教会了她骑车。

开学的前两天,妈妈要和面打馕,尼莎也挽起袖子,往面里倒上盐水,将胳膊插进去揉起来。那些散开的面疙瘩黏成片,滚成团,从一个大面团上被揪了下来,擀成圆饼,四周隆起,中心凹陷,再用木柄钢针的扎花器扎出一圈碎花,撒上碎洋葱,拍进馕坑中。

一切都准备得那么充分,谁也没有想到,到杭桂乡二中只上了一天课,尼莎就想退学。

面对课文《开学第一天》,尼莎的嘴像上了锁的门,怎么都打不开。这些象形文字个个都像她的好朋友,有的甚至还拍打过她的肩膀,可现在,一转脸,个个都假装不认识她。她被老师托合提肉孜·拜迪点了名后站起来,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四分钟之后,她还像株无言的胡杨。

当尼莎想要退学时,爸爸说,卖出去的羊再也回不来了!哥哥姐姐说,我们教你骑车的时间再也回不来了!妈妈说,你吃掉的馕再也回不来了!

女孩只好将干馕装进书包,骑上自行车,硬着头皮上学去。

慢慢地,尼莎发现,“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买买提·尼牙孜发音很不标准,不仅“事”“西”、“之”“鸡”不分,几乎所有的汉字都被他发成一声,像剪了枝条的树木,没有任何起伏;至于声母、韵母、笔画之类,揉成一团就塞进了小学生的脑袋,一点没有消化。难怪开学第一天,尼莎无法读出一篇课文。

这一年的求学,让尼莎脸色蜡黄,身体单薄,妈妈看着心疼,连托合提肉孜老师都忍不住劝她,悠着点学,有的是时间。可尼莎在往嘴里塞馕的空当都不愿放下手中的书。清晨,田埂边露水湿重,尼莎走来走去背书,浑然不觉腿裤上已沾满泥沙。黄昏,为了节约电费一直站在院子里念书,直到太阳落山,天色浓黑。

P5-10

序言

中华文明与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文明很早就发生过接触,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但这些古文明之间的交往路线一直都没有概括性的表述,直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

丝绸之路,曾演绎和见证过中华民族之大变局。自西汉始,至宋代后,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西域,到中亚、西亚,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像条金丝带,串起了东西方文明。

2000年,亚洲中心,乌鲁木齐火车站,一千名来自天山南北偏远农牧民家庭的初中毕业生,将乘坐火车去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进入到当地最好的中学,完成高中学业。他们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优秀学生,其高中期间学习生活费用全由国家承担。

丝绸之路曾创造出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让新疆沉浸于浓郁的历史氛围之中,处处涌动着史诗般的激情。当大航海时代的波涛猛烈奏响时。丝绸之路渐渐沉沦了下去,整个新疆,也被带进了凝重的苍凉之中。

从“百日维新”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一直在拯救与沉沦、生存与死亡、停滞与发展、革新与守旧的冲突中煎熬着、抗争着、探寻着。新疆,这个曾贯穿起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这个早已沐浴过文明曙光的博大之地,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新疆同内地沿海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关键因素是缺乏高素质人才。要加快新疆发展,只有从培养人才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入手。由于多方面原因,新疆的基础教育质量偏低,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21世纪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

当这项用智慧、勇气和担当挣脱束缚、打破樊篱的举措最终得到实施时,深受新疆各族人民欢迎。自2000年开办以来,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就学人数不断增加。

十年磨一剑。十年内高班办学历程,浓缩了十年新疆、中国、世界之变革。这一条洒满阳光的上学路,又暗暗应和了丝绸之路上遥远的驼铃声。这是一代又一代追求文明酌力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薪火相传。当这条非同凡响的学子之路、前无古人的希望之路、挑战和超越的科学之路出现时,携带着伟大的复兴理想和历史使命!

莘莘学子,在经历了文化碰撞、知识更新、品格锻造、融合开放后,最终成长为堂堂男儿、飒爽巾帼,这些星星之火,点燃着与之相关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县城、每一个地区,改变着这些地方的现在和未来。那些看似细微的变化,汇聚起来,释放出了巨大能量。如今,他们已融入时代之潮流,正开启宏阔壮观的中国新时代!

后记

2008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中国人之一的我,都是一个值得特别纪念的年份。眼泪与欢笑,毁灭与希望。都活生生地强加在了我们身上。我和我的祖国一起经历痛苦挣扎,一起享受荣耀辉煌。

这一年,为写作《阳光洒满上学路》这本书,我东奔西走,到达了不同的地方,走访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家庭。看到了不同模样的学生、老师和家长。由于这些经历,我才全方位地了解了“内高班”的内涵,理解了“祖国”的广阔,懂得了“人民”的宽厚。我感觉,我和这些宏大词语之间有了一种联系。甚至和历史、文化、人类都因此而有了联系。

我从采访的近百名学生中选择了十七个代表人物,以描述他们的微观世界来展现内高班的群体形象。当然,在内高班几万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何止这十七个人,但从大的脉络和主题上来说,这十七个人基本涵盖了内高班十年发展的变化轨迹。

这十七个人物各有特色,有学习成绩第一名的学生,有父母双亡的孤儿;有因病休学又重返校园的学生,也有因父亲去世而产生退学念头,最终再次回到校园的学生;有一时冲动,帮着同学去打架的学生,也有来自沙漠边缘的小村,简朴自律、刻苦学习的学生;有上了中央电视台,和崔永元一起做过节目的学生,也有生长在叶尔羌河畔,喝着蓝色的河水长大的学生……他们中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还有塔吉克族、汉族……他们的学校所在地分别在北京、天津、青岛、哈尔滨、广州……

因为学生们平时功课非常紧张,我的采访时间只能安排在他们下课后、吃饭后、晚自习后……很多学生谈着谈着,突然会被其他事情所打断、离开,以至于我不得不五六次、七八次地找他们交谈。我和学生一起去食堂打饭,和他们边吃边聊;一起去操场散步,看男生打篮球,女生踢足球。当学生们对我逐渐熟悉了之后,有了一种亲切感,而我因对新疆各县、市都很熟悉,也让采访变得像是和一个来自家乡的亲人在聊天。

在我采访的这些学生中,有汉语说得非常流利的,也有磕磕巴巴的,还有才学了几个月,每说一个字、一个词,就眼巴巴看着我,等着我帮他确定和补充的。有时候,我们似乎已经谈了半个小时,但其实只是纠缠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上。正是通过这些略显艰涩的对话,让我最大限度地体味到了他们学习语言的艰难。

当现代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时,我想,我们需要守护希望和梦想,需要恢复那最古老的同情心,需要用极大的耐心来倾听这个时代的个体心灵到底发生了哪些细微的变化。我想用一种平实的目光来观察他们,靠近他们,理解他们,记住他们,让他们所组成的那个网状的、秘密的世界呈现出它内部的隐秘,并最终焕发出人性的光芒来。我需要拥有一颗广阔、仁慈的心,才能和他们融为一体,懂得他们的苦,他们的喜,他们的担忧,他们的梦想。

最终,我逐渐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我相信,孩子们对我所说的有些话,甚至从来没有对老师或家长说过。当他们诉说起那些过去的经历时,充满了对我的信任。那些掩藏得很好的秘密洞穴,平日里绝不会轻易揭开,现在,他们让阳光透进来,将里面的脆弱、胆怯、犹豫和彷徨全都真切地显露出来。他们轻声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眼里噙满了泪花。而我,亦从他们波光粼粼的双眸中,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

每个学生都有着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才更丰富。当第一名成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标杆时,我们很容易忽视鲜活个体生命的弹性,而我则更在意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生命所呈现出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隐痛,有时候他不说,我就不问;但有时,当他随意地说到某件事情时,我会停下来,慎重地告诉他,这件事情其实对你很重要。他诧异与惊愕。之后,我会带着他,朝另一条道路上走去。

当我在探寻着这些幽深的心灵隧洞时,希望能用文学的手法挽留下历史长河中波光一现的真实和详尽。也许我的努力相对于整个世界的作用是十分微弱的,但我还是希望这些挽留能成为一种文献资料,人们可以通过触摸这些细微的点,感知整个时代的灼烫。

当我穿行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走访这里的学校时,看到那一间间炉子还没生好、冒着青烟的教室,看到教室里课桌上挂着的那些灰布兜、塑料袋,看到孩子们端起米饭白菜碗之前还在田字格作业本上写作文时,不觉感慨万千。

南疆大部分学校冬天只能靠生火炉取暖,其艰苦程度是内地人无法想象的。而我所采访的这十七个学生,就是从这些简陋的教室里走了出去,拥有了别样的人生。他们何其幸运!如果没有内高班这个机遇,他们就无法让自己的生命潜能达到最大幅度的释放和发挥。

南疆大地并没有因为贫困而显得单调,相反,若能潜入其内部,会发现这里有一个何其丰富的世界。行走在这些偏远县城时,我发现我的身体和心智仿佛都回到了童年时代,回到了一种特别健康的状态,对什么都怀着一种淳朴的好奇。在现代化进程中,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创造了奇迹,然而,在偏远地区遗存下的人与人之间赤诚的古风,不更是一种奇迹吗?如何既发展经济,又能将人类文明中那些珍稀可贵的品质保存下来,也许是一个看似和内高班无关的话题,然而,在我看来,这每一个具体的学生,都像是一个个信使,传递着文明的火炬,更传递着一种对未来世界的信心。未来,将是一个融会和谐的世界。我们今天的全部努力,都是朝它走去。

当我描摹下这十七个生命个体的精彩,以及他们独特的生命和精神体验时,他们每个人都在我的笔下畅快淋漓地展示着欢欣和痛苦,成为一个个历史的瞬间。当这些短暂的历史瞬间组合成动态的全景时,内高班学生的一部心灵史就展现了出来。通过透视这些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会惊诧地发现中国在这样一个从未有过的速度和裂变中产生的新的禀赋,它使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更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兼容。

对十七个学生的梳理,就是对十年来内高班发展历程的梳理,也是对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梳理,更是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历程的梳理。在这种梳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一个人和他的国家、民族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的关系是多么的紧密。一个人的命运和幸运,是他的国家、民族和他所处的时代共同塑造出来的结果。

2008年3月-2009年3月于乌鲁木齐葡萄山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阳光洒满上学路(内地新疆高中班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8122400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