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读颐和园(一座园林的历史和建筑)
内容
编辑推荐

颐和园是清廷最后修建的一座行宫御苑,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景区,以佛香阁为中心,山环水抱,在西山群峰的背景下,又有玉泉宝塔与万寿山上的建筑群体遥相呼应,水天之间形成了极具中国山水园林特色的美妙景观。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杰出的皇家园林,更是清廷自乾隆十五年(1750)起,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止近两百年的政治活动、宫廷生活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本书以大量实景照片和手绘示意图,结合造园的历史详细解读了颐和园的营造法式、建筑形制及建筑装饰细节,全方位展示了颐和园的人文风貌。

内容推荐

颐和园,其前身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修建的清漪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其园内景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传统手法。颐和园内建筑形式多样,宫殿、庙宇、亭台、楼阁、长廊、桥等各种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堪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书以大量实景照片和手绘示意图,结合造园的历史详细解读了颐和园的营造法式、建筑形制及建筑装饰细节,全方位展示了颐和园的人文风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颐和园兴建始末

 一 古代万寿山、昆明湖的山形水貌

古代万寿山的历史面貌

古代昆明湖的历史面貌

 二 金元时期对古昆明湖水域的开发

金中部时期对古昆明湖水域的开发

元大都时期对古昆明湖水域的开发

 三 清初以前瓮山和西湖的人文景观

明代至清初西湖的状况

西湖景、西湖十景

西堤

西湖十寺

好山园

耶律楚材及其家族墓地

 四 清漪园兴建始末

乾隆皇帝为何兴建清漪园

清漪园造园工程

清漪园的理水工程

清漪园的叠山工程

清漪园的建筑工程

清漪园的花木造景工程

万寿山清漪园被毁

 五 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始末

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

颐和园建筑的特色

颐和园第二次被毁

颐和园第二次修建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最后时光

第二章 颐和园的营造法式

 一 中国古代造园意境构成方式

灵台、灵沼

体象天地、经纬阴阳

海岛仙山

摹写各地名山胜景

林泉丘壑

田园村舍

梵刹琳宇

 二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种艺术境界

生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境界

画墙——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二境界

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境界

 三 颐和园的景观布局

宫廷区布局特点

万寿山前山景区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后山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后湖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东部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西部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昆明湖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四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借景

名景移植

第三章 颐和园的建筑形制

 一 群体建筑

宫殿

寝宫

佛寺

祠堂和庙

园中园

宅园

买卖街

 二 单休建筑

戏楼

楼阁

轩、馆、斋、室

牌楼

石舫

城关

水榭

宫门

其他建筑

第四章 颐和园建筑装饰细节

 一 外檐装修

宫殿式大门的装修

屋宇式大门的装修

垂花门

洞门

屏门

牌楼门

西洋风格的钟式门

隔扇门

槛窗

支摘窗

横披窗

什锦窗

楣子与坐凳栏杆

匾额、楹联

 二 内檐装修

壁纱橱

落地罩、飞罩、栏杆罩,圆光罩、八角罩

室内悬挂的匾额、对联、福方、贴落、吉祥话

 三 建筑装饰

琉聰瓦屋顶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

 四 砖雕

透风

砖雕扶手墙

砖雕宝顶

砖雕影壁

砖雕花池

 五 露天铜陈设

铜龙铜凤

铜缸

铜麒麟

铜狮

铜炉

铜鹿

铜瓶

铜仙鹤

铜架

 六 石碑、石幢、摩崖石刻、碣石

石碑

石幢

摩崖石刻

碣石

 七 石雕

石狮

须弥座

石翁仲

丹陛石

露陈墩

佛造像

石影壁

 八 叠石造景

叠石为山营造真山之形

叠石为高山石台和山洞

叠石为障景

叠石而成的石涧

叠山为山涧水景

太湖石假山

 九 太湖石峰造景

青芝岫

寿星石

四季石

“猴石”、“猪石”

丈人石

子母石

排衙石

花承阁遗址太湖石及石座

试读章节

◎明代至清初西湖的状况

明初,因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大运河中无漕运,致使通惠河的上源有三十多年无人管理,因而逐渐荒废。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明永乐五年(1407),北京行部请修从白浮村至西湖的流水河口,未被批准。原因是十三陵地区划归为明代皇帝陵寝,出于对皇帝陵寝风水的保护,禁止对周围水源的开发利用。明成化年问,朝廷在白浮村附近修筑皇陵,派大臣到昌平元代人的引水处勘察,得出“白浮泉往西逆流,今经山陵,恐妨地脉。……玉泉、龙泉及月儿(虎眼泉)、柳沙等诸泉,皆出西北,循山麓而行,可导入西湖”的结论。明成化十二年(1476),白浮河彻底断流,只有玉泉水注入两湖。作为通惠河的上源,古昆明湖水域成为北京城市的重要水脉之一。

乾隆初年,西湖仍是北京西北郊最大的一个天然湖泊,供应城市用水,还接济通惠河上游漕运,并灌溉附近大片田地。但雨后的西湖,湖水泛滥,常会决堤,对湖东面的农田及地势较低的畅春园等处构成威胁。

◎西湖景、西湖十景

元代时,西湖具有天然湖泊的自然景象,时人称为“西湖景”,是大都人游览之所,连元代皇帝也到西湖中游船、避暑、捕鱼、垂钓。《顺天府志》记载:“西湖景,在玉泉山东,其湖广袤约一千余顷。旧有桥梁、水阁、游船、市肆、蒲茭莲芡,似江浙西湖之盛,故名。”

明代时,西湖周围被从南方迁来的农夫开垦成水田,也有僧道在西湖周围修筑寺庙,西湖由此出现“泉液流珠”、“湖水铺玉”、“平沙落雁”、“浅涧立鸥”、“葭白摇风”、“莲红坠雨”、“秋波澄碧”、“月浪流光”、“洞积春云”、“碧翻晓照”共十处景色。明代皇帝也前来西湖游赏,如明宣宗朱瞻基在玉泉山下修建望湖亭,以观赏西湖风景;明武宗朱厚照在西湖边修筑钓台;明万历十六年(1588),神宗朱翊钧从十三陵祭陵回銮,临幸西湖,乘龙舟回京城。

◎西堤

西堤是西湖的东岸堤,是北京城西部的防洪堤,并兼作京城通往西湖的道路,始建于金、元时期,一直存续到清初。从发现的西堤遗址平面图分析,此堤由今日东堤岸边开始,西接龙王庙,再往西北方向呈弧形状展开至青龙桥止。当时的西湖较大,位置偏西,青龙桥是西湖的北界,西湖的南界在今龙王庙南,西界距玉泉山仅里许。

在元代时,西堤就成为西湖的景观之一。古籍中有关西堤的记载不少,如元代马祖常的《西山诗》中有“凤城西去玉泉山,杨柳长堤马上游”,印证了当年的西堤平坦宽阔,堤上杨柳合抱,是游湖赏景的必经之路。元史中有帝王常泛舟游览西湖,派遣三百名卫士上堤挽舟的记载,说明西堤上有很宽的纤道。

明末时,《帝京景物略》描述西堤一带水从高梁桥向西,河面及河岸偶宽偶窄,水底偶平偶不平,水声也偶有偶无,岸上间植垂柳,至极乐寺真觉寺,有广源闸,上有麦庄桥,造成有疏有密,使水有明有暗流过,过桥后水加深,并且形成湖泊,湖北有堤,堤北有稻田豆场。西堤是地面堤,是官堤,没有人敢建亭、行船或打鱼,也无人敢采荷花。

画家李流芳的游记中也曾描写西湖:“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西山訇訇与波光上下,远见功德寺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障,互相缀发,湖中菰蒲寒乱,鸥鹭翩翩,如在江南画图中。”

◎西湖十寺

元、明时期,环西湖建有十座寺庙,其中最有名的是功德寺和圆静寺。

功德寺  功德寺始建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位于西湖的西北岸,初名“大承天护圣寺”,是元明两代兼有行宫性质的寺庙园林,因寺前临湖,又名“西湖寺”,筑有驻跸、看花、钓鱼三座台阁,元代皇帝常来此游幸。当时到过元大都的一位高丽人,在《朴通事谚解》中对西湖寺有如下描述:“湖心中有两座琉璃阁,远望高接青霄,近看时远侵碧汉。”文中所说的两座琉璃阁是功德寺延伸到湖中的两座水阁,阁与岸之间用石桥相连,景象极为壮观。元代皇帝从大都乘船经高梁河进入西湖,可直达水阁。元代时,西湖的湖界比今昆明湖界还要偏西北一些。《朴通事谚解》中还详细描述了西湖寺一带的景色,认为此处形成山林、湖水相融的地貌环境,呈现出自然、优美、和谐的风情。

圆静寺

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皇帝为乳娘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之阳背山面水处修建圆静寺。“寺门度石桥,大道通湖堤。门内半里许,从左小迳登台,精兰十余。室之西,殿三楹,右精舍一间,据山面湖。”圆静寺是一座不大的寺庙,建于今日颐和园排云殿所在的位置,周围风景颇佳。《长安可游记》记载:“瓮山圆静寺,左俯绿畴,右临碧波,近山之胜,于是始乎。”此时,山下的西湖没有今日昆明湖大,湖的东岸只到圆静寺前的右半部,位于西湖东岸的“西堤”正对着圆静寺。山的西半部临湖,东半部则是一片平畴田野。瓮山因农业耕作和寺庙修建,地貌环境逐步得到开发。

乾隆初年,瓮山圆静寺内住着一位能书善画的僧人无方。郑板桥于清乾隆元年(1736)到此游览,写下《赠瓮山无方以诗》二首,其中一首是:“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雨晴千幢壁,云起万松低。天乐飘还细,宫纱剪欲齐。菜人驱空马,历历俯长堤。”此诗表明,在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瓮山、西湖仍是京西一处公共园林。

P9-11

序言

颐和园是清廷最后修建的一座行宫御苑,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景区,以佛香阁为中心,山环水抱,在西山群峰的背景下,又有玉泉宝塔与万寿山上的建筑群体遥相呼应,水天之间形成了极具中国山水园林特色的美妙景观。

颐和园完美的园林布局,得益于清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清漪园。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园内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仰仗雄厚的国力和独到的艺术眼光,对北京西郊的瓮山(万寿山)西湖(昆明湖)进行了大改造,创造出一个山环水抱的真山、真水大环境;又采用高阁、长廊、长堤、大岛、长桥一些大尺度并具有很高造景观赏性的园林建筑物,构成气魄宏伟、色彩浓丽、金碧辉煌,极具皇家气派的宫苑,在清廷“三山五园”中独树一帜。清漪园的景观建设,继承和再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皇家园林的规制和内容,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审美意境,成功构建了气势宏大的皇家园林与青山绿水的协调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景观建筑的布局之中,反映出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文化追求。如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通过万寿山与昆明湖山环水抱、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高度和谐统一。东部宫殿区建筑,以严谨的组合排列方式,体现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昆明湖上三座仙岛的设置,是古代宫苑海岛仙山布局和意境的再现;构筑于万寿山前后的寺庙佛阁,宏大的建筑群,具有梵刹琳宇的意境。至于表现灵台灵沼意境、摹写名胜意境、林泉丘壑意境、田园村舍意境的建筑,在园内比比皆是。这一切均体现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园林利用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实现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的成功范例。《清高宗御制诗》中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说明清漪园是乾隆皇帝在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中得意的压卷之作。

颐和园的造景,是在清漪园的基础上进行的。与清漪园相比较,颐和园有两个突出变化:一是将大报恩延寿寺的大雄宝殿以下改建成专为慈禧太后举办庆典的排云殿建筑群;二是在东宫门内仁寿殿北侧的怡春堂遗址上,修建了高21米的德和园大戏楼。其他各处的修建,基本上保存了清漪园造园的精华部分,仍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上乘作品。由于掌握清廷大权的慈禧太后每年春、夏、秋三季驻跸颐和园,使颐和园成为一座具有办公、居住、游览功能的行宫,用途上是“夏宫”,与仅作为御苑的清漪园并不相同。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杰出的皇家园林,更是清廷自乾隆十五年(1750)起,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止近两百年的政治活动、宫廷生活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1998年12月2日,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2000年6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颐和园接受了“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同年8月31日,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落成揭幕。

为使读者在更深的文化层面上了解颐和园,我们收集了相关史料,拍摄了颐和园景观建筑照片,编写出这本有关颐和园的书籍,希望读者喜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读颐和园(一座园林的历史和建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加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8168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8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