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解读/温故书坊
内容
编辑推荐

  魏先生在书中评论了不少名人,讲了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曹聚仁为自己的一次性交易强词夺理做辩护、海子自杀不为诗、胡兰成对女人情感的玩弄、周作人的自我美化与辩解、沈从文与萧乾这对师生的恩恩怨怨、苏雪林对鲁迅前恭后倨尤其在人家死后大加挞伐。读他的文章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学问。

内容推荐

理解他人,不易;认识自己,更难。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笔者在本书中解析了一个又一个他者,不如说笔者在本书自剖了一次又一次自我;与其说笔者在诊断他人的“隐痛”,不如说笔者在探寻自身的“暗疾”。

目录

照我思索,可以阅读(自序)

唱“高调”还是唱“低调”

失去勇气之后

艰难的自由选择

“君子如响”

“一说便俗”

同饮了一杯酒

谁是胡适的真正弟子

“最杰出人,却始是最普通人”

沈从文与萧乾的恩恩怨怨

苏雪林攻击鲁迅的背后

在温柔陷阱里迷失自我

三个女人一出戏

胡适的肾病与文凭

貌合神离的教育观

蒋介石拒收九鼎的另一种说法

自相矛盾的顾颉刚

钱钟书是怎样住进“部长楼”的

胡乔的另一面——给扬绛先生补白

胡乔木为何提出“长期病休”

高尔泰:反击之后的反思

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解读高尔泰笔下的几个“犯人”

“抱成一团”与“一盘散沙”——从索尔仁尼琴的感慨说起

“你专会搞这一套”——对《非常道》的非常阅读

老调重弹为哪段——韩石山《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读后

晚年的感伤与怀旧——孙犁《芸斋书简》读后

“菩萨低眉”与“金刚怒目”——程千帆《闲堂书简》读后

试读章节

失去勇气之后

鲁迅在《骂杀与捧杀》一文中,讽刺了某些文人,不通古文,乱点古书,结果闹出了笑话。在文中,鲁迅所举的例子出自刘大杰标点、林语堂校阅的《袁中郎全集》。在这本书中,刘大杰把“色,借日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点作“色借,日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鲁迅说“借得他一塌糊涂,正如在中郎脸上,画上花脸”。

刘大杰这个错误确实犯得很低级。而鲁迅的文章又流传甚广,所以很多人(包括刘大杰的一些学生)都知道刘大杰的这个笑话。20世纪50年代初,复旦大学的几个中文系学生,曾做过几首《教授杂咏》的打油诗,其中“色借青黄借,中郎遂借光”就是讽刺其时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刘大杰的。

读过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应该知道刘大杰的学问其实相当扎实,做学问的态度也相当严谨。那么,古文底子好、旧学根底深的刘大杰,难道连袁中郎的书都看不懂,难道会犯断句不当的错误?

近日读陈四益先生的《臆说前辈》,方知个中原委:“……一位明白底里的朋友告诉我,那本由时代图书公司印行的《袁中郎全集》的标点,其实并非出自大杰先生之手,而是一位从事革命活动的朋友(也是一位文化界名人),因生活无着,借大杰先生之名,标点此书,弄几文稿费谋生的。”’虽然,陈四益先生上面这番话乃“道听途说”,且是孤证,但对这种说法,我是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因为像刘大杰这样的饱学之士,基本不可能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那么,这位“从事革命活动的朋友”、“文化界名人”又是谁呢?为什么刘大杰甘愿为他背黑锅背骂名呢?在《臆说前辈》另外一篇文章中,陈四益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此人原来是阿英。“我听友人告知的情况恰恰相反:刘大杰先生曾说过,标点是阿英搞的,他那时从事革命工作,经济上比较拮据,需要找点事换点稿费,但他不好公开露面,所以名字用的是刘大杰。至于标点的疏漏,可能是因为革命工作繁忙,无法静下心来的缘故吧。解放后,此事已成过去,刘先生从不愿谈及此事,只对几位非常熟悉的朋友谈过内情。”。

我想,很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好奇为什么“刘先生从不愿谈及此事”?当时不谈,是阿英“不好公开露面”?那么解放后,刘大杰还有必要背这个黑锅吗?对这个问题,陈四益以刘大杰学生的身份为我们作了揣测:“大杰先生当时既不能道破,后来又不愿使朋友难堪,宁可自己背着这骂名。这样,我才看到了大杰先生可敬的一面……”这样的解释,在我看来十分苍白与勉强,如果是一般的黑锅,背了也就背了,但考虑到被鲁迅点了名,考虑到鲁迅文章的不朽性,那么,如果刘大杰不出面澄清这个问题,他活着,背这个黑锅;死了,还要背这个黑锅。也就是说,鲁迅的文章流传多久,他的这个黑锅就要背多久。如此一来,刘大杰的不澄清,是不是“亏大发了”。再说,这个错误太低级,低级到了足以让一个学者名誉扫地,低级到了让学生也敢肆无忌惮地讽刺他,在这种情况下,刘大杰先生仍坚守“沉默是金”的古训恐怕太令人费解了。

被鲁迅讽刺,遭学生嘲笑,刘大杰却能安之若素,将黑锅背到底,陈四益从中“看到了大杰先生可敬的一面”——虚怀若谷,坦荡豁达;而我却从中看到了大杰先生可悲的一面——胆怯懦弱,畏缩窝囊。我认为,对于此事的真相,刘大杰不是不愿说,而是不敢说。既然对方是“从事革命活动的朋友”,是“文化界名人”,是来头不小背景显赫的角色,刘大杰哪敢说破?如果冒名顶替者是个身份卑微的无名小卒,而刘大杰仍然这样坚持将黑锅一背到底,我当然会像陈四益先生那样从中“看到了大杰先生可敬的一面”,而现在,冒名顶替者是个很有背景的角色(名望与身份均不在刘大杰之下),愚钝如我者就很难断定,刘大杰是出于大度主动去背这个黑锅,还是出于胆怯被动去背这个骂名的。考虑到冒名顶替者的显赫身份,考虑到刘大杰的生性软弱,我认为后者的可能远远大于前者。

说刘大杰先生生性软弱,不是笔者的轻率之语,而是陈四益先生对老师的精彩剖析:“大杰先生是有他的弱点的。一个是软弱,经不起风波。五十年代初的思想改造运动时,他便因一段历史一时讲不清楚而去跳黄浦江……软弱,使他不能抗争……”在这里,我不妨加一句,软弱,使他不敢说清事实真相,背了一辈子黑锅,将来还要背下去(陈四益文章中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孤证,虽然笔者认为这更接近事实真相,但要说服更多人,仅凭这个孤证远远不够)。

有了陈四益先生以上的分析,我下面的结论应该不算武断刘大杰在被鲁迅辛辣讽刺之后,绝口不谈自己被冒名顶替,是出于怯懦而不是什么大度。所谓“大度”,所谓“豁达”,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不过是掩盖怯懦的“遮羞布”而已。

有人因为怯懦,不敢说真话,结果背了一辈子的黑锅;有人则因为怯懦,不敢直面自己的错误或丑行,挖空心思为自己辩解。前者有刘大杰为例,后者有曹聚仁为证。

关于曹聚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评介:“曹聚仁先生即使谈不上多么伟大,却至少属于‘走一个少一个’的类型。我们可以说他是报人、记者、行者,或别的什么,如统战人士,但他首先是一位不辱没职业担当的作家,一位边走边读、边读边写的路上文士。”关于曹先生是否伟大,关于曹先生的文化业绩,本人由于学识浅陋,无法多谈。但下面这段话,足以证明,曹先生在“边走边读、边读边写的路上”还做了其他让人羞于启齿的事,而且,在我看来,这件发生在曹先生身上的事,不仅辱没了“作家”的头衔,也顺带辱没了“人”的称号。

抗日战争时期,曹聚仁曾做过战地记者。南京陷落那年,曹聚仁因追赶队伍,途经皖南小镇深渡。当时,小镇没有旅馆,只有饭铺。曹聚仁想找一个房间,店伙说楼上有一个房间,不过,要和别的房客伙住,因住房紧张,曹聚仁只能将就。“哪知房中有两张床,右边那张床,住着中年妇女,带着一位十六岁少女……到了半夜,那妇人一定要她女儿睡到我的床上。那少女一声不响,真的睡到我的身边来了。也就胡里胡涂成其好事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欠了饭店六块大洋,身边又没一文钱,只好听店伙的安排,走这么一条路了……第二天早晨,我便替她俩付了房钱,还叫了一辆独轮车,送她俩上路,还送了十块钱。她俩就那么谢了又谢,把我看作是恩人似的。”

首先,必须说清的是,曹聚仁的这次“艳遇”,决非如他说是什么“好事”,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嫖,因为那一夜,少女出卖了肉体,曹聚仁则支付了现金,如果花钱买性交不算嫖,那么什么才算得上嫖呢?虽然,曹聚仁事后既支付房费又额外送了母女十块钱,但这不能改变这件事的性质,只能说曹聚仁支付的嫖资较别的嫖客丰厚罢了。

不可思议的是,曹聚仁做了这件事后,竟十分心安理得,仿佛他做这件事是于人有利于己有益,堪称“双赢”——对方有了回家的路费,自己有了一夜的缠绵。多年之后,回忆这件事,曹聚仁无半点悔意,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我说了上面第三个事例,希望读者不必用道学家的尺度来衡量这一类的课题。在战时,道德是放了假的……临别时,那妇人暗中塞给我一方手帕。我偷偷地看了。原来是猩红血迹的白手帕,我当然明白是什么了。在战时,如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中所写的,一位手拿两只面包凫水过河去的德军,彼岸的法国少女便投向他的怀中来了。所以,吃饱了饭的道学家,在边上说说风凉话,实在太可笑了呢!”

以上文字,出自曹聚仁的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曹聚仁写这本书时已年过古稀,所以文字显得特别“老奸巨猾”。先是用一句似是而非的“在战时,道德是放了假的”,把自己洗刷得一干二净;接着,又借母女俩之口,告诉我们,他做的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她俩就那么谢了又谢,把我看作是恩人似的”;最后,他还试图一劳永逸地堵住所有胆敢对他的行为不以为然的人的嘴。你不赞成少女出卖肉体,你就是道学家;你批评曹聚仁的“胡里胡涂成其好事”,你就是在说风凉话。另外,曹聚仁还意味深长地提到那一块带血的白手帕,真难为了一个老人,事隔多年,这样的“小事”,这样的一块白手帕,他居然还牢记在心。如果不是记忆力好,那就是这块白手帕有深意存焉,所以,曹先生才会铭心刻骨。

在我看来,那位少女为生活所迫出卖肉体,是屈辱的,也是令人同情,令人唏嘘的。而曹聚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在行军途中竟然“胡里胡涂成其好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在我看来,曹聚仁这种行为岂止是浑水摸鱼,简直就是趁火打劫(抗战时期,傅斯年先生曾这样说:“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趁火打劫的人”)。而曹聚仁作为战地记者,竟然一面“救火”,一面“趁火打劫”。如果是在太平盛世,曹聚仁做了这种事,我们可以说他一句“意志薄弱”,而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的非常时期,曹聚仁做出这种事则是可耻甚至可憎的。当曹聚仁与那位不幸的少女苟合时,放假的,岂止是道德,更有一个记者的良知乃至做人的底线!

表面上看,曹先生似乎很有勇气,用满不在乎的口气说出一桩难以启齿的事,做到了“要写,必以真面目对人”(张中行语),但他那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用心良苦的辩白,却使他内心的懦弱暴露无遗。他越是虚张声势,越是强词夺理,越说明了他内心的软弱——不敢正视自己的丑行,不敢正视问题的实质。

不过,用虚张声势、强词夺理来掩盖自己的丑行和内心的懦弱,注定是徒劳的,在我看来,这种遮羞布如同皇帝的新衣,穿上它,只会有一个效果——欲盖弥彰。

刘大杰忍气吞声,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是出于政治上的恐惧,不敢讲真话。在刘大杰所处的时代,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那时候,说真话,轻则影响仕途,重则危及脑袋。刘大杰缺少的正是说真话的勇气。为了保住官位和脑袋,刘大杰不得不背着本不该属于自己的黑锅与骂名,作为后人,我们不必苛求他的沉默。但问题的真相必须澄清:他是因为胆小怕事而不是因为虚怀若谷才做出这一选择的。

曹聚仁强词夺理,不敢直面问题的实质,是出于道德上的担心。他在回忆录中披露这件事,是既想显摆自己敢作敢当、实话实说的“勇气”,又想以攻击“道学家”的方法来为自己开脱。道学家固然是迂腐的、僵化的、教条的,但一个战地记者以“战争时期,道德可以放假”来为自己的“越轨”开脱,恐怕很难让人接受。试想,如果一个军队,由“道德可以放假”的士兵组成,其战斗力如何就无须多说了。妇人与女孩尽可以把一个慷慨的嫖客视为恩人,而嫖客自己不能因为支付了双倍的嫖资就可以心安理得,更不可以嫖客的身份来讥刺道学家。在我看来,道学家和嫖客在“性”趣上可谓一丘之貉,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

年轻人犯了一次错,有过一次丑行,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能正视自己的错,能从丑行中吸取教训,那么,坏事也会变成好事,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但像曹聚仁这样极力为自己辩解,只会弄巧成拙,欲盖弥彰。知耻者勇,曹聚仁缺少的正是这个“勇”。基于这一点,如果曹聚仁“属于‘走一个少一个’的类型”的作家,那实在也不是一桩坏事。

P8-13

序言

2003年,我的大学同学张俊先生向我约稿,在一种极其自由的心态下,我写出了短文《唱高调还是唱低调:这是个问题》,这篇文章后被《书屋》杂志胡长明先生选用,刊发在同年的《书屋》杂志上,并于次年被广为人知的《读者》转载。此文的成功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要想使写作成为乐趣,必须学会为自己写作。

长久以来,我因为无所事事而沉迷在阅读中不可自拔。不过,冗长而枯燥的阅读会令人厌倦而疲惫,于是,我不能不在我的阅读之旅中稍作休整——对阅读过的文本来一次静静的反刍。在我看来,这种反刍就是所谓的回味所谓的思索。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没有反刍没有思索,博学不过是一袭中看不中用的外衣罢了。

我特别喜欢沈从文的一句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里,我不妨斗胆来一句狗尾续貂:照我思索,才读懂“书”。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未经思索的阅读不值得一提。

在我看来,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两脚书橱;也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交锋的疆场。我以为,阅读,意味着从他人的“军火库”里“偷”来几件合手的“武器”;意味着用他人的思想之光“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

我喜欢的另一句格言是:己之外有人,己亦在人中。既然“己之外有人”,就应该“推己及人”;既然“己亦在人中”,就不要美化自己。

梁漱溟先生曾说:“思想或云一种道理,原是对于问题的解答。他之没有思想正为其没有问题。反之,人之所以有学问,恰为他善于发现问题,任何微细不同的意见观点,他都能觉察出来,认真追求,不忽略过去。问题是根苗,大学问像是一棵大树,从根苗上发展长大起来;而环境见闻(读书在其内)、生活实践,则是他的滋养资料,久而久之自然蔚成一大系统。”

不才如我者自然不敢奢望能拥有“像是一棵大树”那样的大学问,但发现问题的“根苗”却是我写本书的最初动机和最大目的。

理解他人,不易;认识自己,更难。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笔者在本书中解析了一个又一个他者,不如说笔者在本书中自剖了一次又一次自我;与其说笔者在诊断他人的“隐痛”,不如说笔者在探寻自身的“暗疾”。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解读/温故书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邦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0109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5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26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