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明朝大航海家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把杭州的丝绸和景德镇的陶瓷源源不断地送往世界各地,当时欧洲社会名流往往以用中国商品为荣。中国制造闻名世界。如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1年,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依旧以低成本、高质量闻名于世,中国制造的产品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外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
INTEL INSIDE和MADE IN CHINA是当代全球经济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两个象征性词汇。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中国是世界的工厂等说法广为流传。在当今美国,见不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已非易事。居住在美国东部路易斯安那州小城巴吞鲁日的萨拉·邦焦尔尼女士一家,就曾陷入过“风波”。自从发现商店里圣诞节产品一半都贴着“中国制造”的商标后,这位女士决定率领全家开展一场将“中国制造”关在门外的试验。2005年整整一年,萨拉一家没有买过一样“中国制造”,可结果却让这个美国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郁郁寡欢:丈夫没有合适的鞋子,儿子没有可心的玩具,她自己也过得既昂贵又痛苦。最后她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布了试验结果: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离开中国制造已经非常困难,而且以后将越来越难。
【美国】无论是商场还是超市,或者是电器、生活必需品,很难找到哪样东西不是中国制造,就连戴尔电脑、惠普照相机以及沙发、服装统统都写着:MADE INCHINAc.在新泽西州小镇,人们家里的中国产品大多是服装、鞋、家用电器和日杂用品,中国产品给美国人的印象是物美价廉。美国人认为,使用中国产品可以让家庭生活成本大幅度下降,中国制造在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已经难以离开中国产品。
【德国】在德国人的家里,有许多东西都是“中国制造”。无论到哪个商场,德国人在购买德国品牌的产品时,已越来越不在乎是“中国制造”还是“德国制造”,因为德国的不少企业早已经全球化,产品来自世界各地。
【英国】市场上出售的中国产品越来越多,服装、电器、家庭用品都有中国货,英国人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中国制造。即使是英国富豪或绅士,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在富人家里。可能家具、电器没有中国制造。但卫生间里挂着的毛巾却是中国制造。装修房子时也肯定会用中国产品。
【加拿大】从汽车配件到日用品,中国制造越来越多。渥太华最大的别克汽车维修厂多纳利公司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零部件,包括汽车保险杠、叶子板(如引擎上盖板)和大灯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制造价格低,仅为原厂家配件的25%,竞争力强。
P2-3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发达国家相继陷入严重经济衰退,希望中国带动世界经济尽快走出低谷的声音高涨。中国政府坚持“救中国就是救世界”的战略,迅速采取果断有力的应对措施,提出“保八”的经济增长目标并取得明显效果,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此背景下,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然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远未消除,对中国的戒备和防范有增无减,欧美日在钓鱼岛、两岸统一、南海岛屿、西藏等问题上挑衅不断。在这种民族自豪感、凝聚力极大提升,而西方的“政治承认”吝啬有限的冲突中,民众不满、焦虑的心态不断蓄积,不高兴的情绪逐渐酝酿发酵,从内在的文化诉求发展为外向的政治承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是否应该更加主动地争夺话语权的问题。新浪网调查显示,54.9%的参与者认为中国应该“动情展示性格,自信表达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诉求。高兴与不高兴,也就成为这股思想潮流和社会潮流的一个显性化表达方式,并迅速成为国际热议的一个问题。
2008年,中国经历了战胜冰雪自然灾害、应对拉萨“3·14”事件、抗击汶川大地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强大凝聚力。尤其是在奥运圣火全球传递过程中,全球华人自发组织的保护圣火行动,表现出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继续对这种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进行肯定,使之进一步成为一笔可以传承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成为中国民众普遍的心理诉求。今年以来,有关中国领土、领海争端和海外权益的事件,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在促使中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一些人的民族情绪。
风景独好的中国高兴:重返世界舞台中心,西方帝国集体衰落
崛起之后的中国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岿然不动
勇于担当的中国角色:不是领导者,更不是救世主,不做冤大头
民族主义的中国陷阱:难以逾越的百年民族悲情,掉进民族主义泥淖
近代历史的中国教训:对内不折腾,对外也别折腾,做好自己的事
《中国不高兴》一书称:“中国最有资格领导世界……作为崛起的大国应持剑经商……对西方有条件决裂……”
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喧闹鼎沸的民族情绪,中圜必须冷静、冷静、再冷静。中国不能被威胁,也不能被忽悠。中园是否已经做好世界大国的准备,是否已经有能力领导世界,是否已经善使国际话语权?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一个大国的崛起,需要一种大国理想、大国心态,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一种大的目标、大的国策。图虚名而招实祸,逞口舌而得妄灾,别人希望中国不高兴。如果我们真的不高兴,别人才真的高兴。
崛起后的中国,是培养鹰派还是韬光养晦?是中国心态还是民族悲情?是理性对待还是情绪化折腾?强大后的中国何去何从?历史教训和现实情势告诫我们:饱经折腾、内忧外患的中国,经不起折腾,不能再折腾。
表达中国态度,诉说大国理想,实现强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