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赤霞长歌--北京大学离休干部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北大离休干部的精神风貌,为我们深入理解北大历史、继承和发扬北大精神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教材。本书所采访的50多位老教授、老干部,是北大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北大精神的鲜明体现,他们的生命与这所大学割舍不断,他们的名字与这所大学紧紧相连。

内容推荐

北大的离休干部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北大,他们是北大精神的发扬者、北大传统的创造者、北大学人的培育者。他们有着深厚的北大情怀,对北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本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部访谈录无疑是北大最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之一,它对于人们了解老一辈北大人、解读北大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北大离休干部的品行作风、为人之道将对青年学子起到极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革命回忆录,更是一部激励青年学生的励志书。

目录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代序一)

大力弘扬离休干部的革命精神(代序二)

第一辑 校本部

 于效谦:我以我生鉴理想

 马振明:做一个乐观通达的爱国者

 仇永炎:教书育人,勤勤恳恳

 尹宏:朴实做学问,冬泳健体魄

 王学珍:我这一辈子都交给了北大

 王禹功-谢福苓:老北大人的“黄金心态

 王善:我就是一颗螺丝钉

 王镜岩:爱党情深,业务精通

 冯序鹏:志则洁,行则廉

 伊敏:艰苦奋斗,与时俱进

 孙亦棵: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办事

 严宝瑜:畅游于文学与艺术之间

 吴季兰:迎难而上育人才,老骥伏枥为学术

 张友仁:一腔热血报中华

 李守中:信念的魅力

 李恂:一张薄纸的分量

 李家恩:踏实工作,豁达生活

 李景荫:无私奉献,严谨求实

 杨辛:美伴人生一路行

 沈克琦:追忆求学岁月,寄语青年学子

 沈承昌:无私奉献北大六十年

 沈昆朋:心潮起伏话往年

 苏勉曾:个人命运系于国家

 陆嘉玉:用诗来记录历史

 岳麟章-崔一华:以天下为己任

 范明-何健:革命的年代,革命的家庭,革命的事业

 侯仁之:有这样一种感动

 姜德珍:亲人般的笑容

 柯高:北大精神是一种魅力

 贺剑城:爱国情深,乐观豁达

 赵宝煦:用热情和自由之心书写学术人生

 赵琏:学术上勤奋,思想上坚定

 高作民:为党的事业不断充实自己

 曹芝圃:活到老,学到老

 黄楠森:一蓑烟雨任平生

 龚人放:乐观豁达,笑对人生

 彭家声:从热血革命青年到教育战线的先锋

 程鹏:桃李满天下,此生最大幸福

 谢龙: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第二辑 医学部

 马旭:无畏无私苦,有文有德香

 马模贞:在北大精神哺育下成长

 王悦玲:坚定信仰,自觉奉献

 刘波:坎坷铸就辉煌人生

 何端僧:俯首甘为孺子牛

 陈化:卫生战线上的普通一兵

 徐天民:踏踏实实,荣辱不惊

 钱玉昆:辛勤耕耘,教书育人

 彭瑞骢:用责任和信念刻画生命印记的老党员

后记

试读章节

马振明:做一个乐观通达的爱国者

采访时间:2007年11月18日上午

采访地点:北京大学马振明老师家中

记者:张音,张佩瑶

采访对象及简介:

马振明,1921年出生于山东泰安。17岁师范毕业,参加抗日战争。1954年来到北京大学法律系任副系主任,1963年任北大总务长,1979年任法律系主任。

记者采访手记:

与大多数山东人一样,马振明老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豁达、开朗,而且十分的率真。

他的感情非常丰富,想到什么就会在脸上呈现出来。谈到抗日时代的艰难,他会皱眉叹息;谈到加入共产党,与日寇、国民党斗争,他会神采飞扬;谈到“文化大革命”被送到昌平改造,他会连连苦笑。

山东人大都热情好客,马老师更是如此。他亲自为我们倒茶添水,关心我们的学业,对我们的采访也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我们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他详细、认真地回答。我们提出拍照的请求,他也爽快地答应下来。老年人常见的忧郁、孤独,在马老身上一点都看不到。他已经87岁高龄,闲来无事的时候,他会读一读《毛泽东传记》,说起毛泽东的奇闻轶事,简直如数家珍。他专注于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天底下似乎没有能够让他烦心的事情,跟如此率真爽快的老人打交道真是一种享受。

采访完毕,已经是中午,马老师热情地留我们在他家吃午饭。我们婉言谢绝后,他好像还很不安,亲自将我们送到楼梯口,目送我们下楼。离开朗润园9号楼,走了很远,马老师还站在阳台上,面带着微笑向我们挥手……

记 者:马老师,您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您能给我们讲述一下那段岁月吗?

马振明:抗日战争的时候,我参加的是八路军山东纵队,那是一个游击队,在各个地区、市是山东纵队的分队,我所在部队是山东纵队第四支队。

记 者:据我们了解,您当时参加部队的时候才17岁吧!一个在学校念书的17岁的孩子怎么会决定去参加部队呢?您能给我们讲述一下您从一个稚气的学生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的过程吗?

马振明:好的。小学毕业以后,我们村就我一个考上了泰安的师范学校。家里经济情况不允许我继续读书,可是我读书的愿望非常强烈,我的一位老师知道后就对我父亲说:“这孩子学得不错,让他去上吧。”我父亲尊重老师的意见,就同意了,于是我进入泰安师范学习。当时在师范学校念书是不用交学费的,而且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仅在入学时交5元钱作为保证金。如果你在学校毁坏了公共物品,就从保证金里扣除。如果到毕业没有违反校规,这5元钱退就还给你,没有别的花销。在我毕业的时候鬼子来了,我亲眼看到他们为非作歹,这对我的冲击非常大。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在学校里念书的学生一下子长大了。那时,我有位老师是地下党员,经他推荐,我去了第四支队。促使我参军的主要原因是抗日,希望国家和人民不受欺负,不受日寇的欺负,不受国民党政府的欺骗。这个思想非常明确,也非常强烈。当时泰安爆发了徂徕山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当时山东地下党负责人黎玉。那时候国民党主要精力不是抵抗日本,而是放在欺压自己的民众上,军民关系很不好。而我所在的第四支队则很注重与群众的关系,与驻扎地的百姓们相处得很好。这一点更坚定了我加入共产党的信念,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站得住脚。我以前有好几次遇险都是老百姓救过来的,那是抗战时期,说来话长了。1942年,我已经是部队某个连的干部了。1943年到了武工队,主要负责到敌占区宣传抗日。那是抗日战争中期,在国民党和日寇的双重压迫下,部队处境十分艰难。有一次我们三个人到一个敌占区,向百姓宣传抗日的主张,天晚了就在那里住下了。我记得去的时候还开了封介绍信,上面盖着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龙彪的章,介绍信的大意是:“……到你村视察抗日工作,请予以联系并保证安全。”我们把信交给村长和保甲长,他们很重视,把我们安排住在村边一个地主家废弃的园子里,因为那里比较偏僻,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三四点钟的时候,甲长过来了,告诉我们和平救国军来了。他让我们别动,保证我们不会出事。国民党的部队投靠了鬼子,叫和平救国军,就是汉奸。他们对共产党是不客气的,因为蒋介石和日本鬼子都下达了绞杀共产党的指令。村长和保甲长们不让我们出来,他们中的一个人负责给我们送饭,其余的都去跟那些汉奸周旋。在那里整整藏了一天。天黑以后,正好下起雨来。给我们送饭的人已经打探好岗哨的位置,他领着我们,小心快速地避过岗哨,把我们送了出去。

记 者:您是什么时候来北大教书的?

马振明:我当时是华东的,解放上海以前,组织了一部分干部进上海。进上海以后,我们接收了一些大学生,就是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的学生,我们给他们进行培训以便参加工作。现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还把我当做校友,常和我联系。其实我那时候就是一般干部,到了上海以后是团级干部,后来到了华东局党校当教育科科长。我学历不高,必须得继续学习。过去当兵只要不怕死、跟得上就是好兵,现在不行。现在没有碉堡可打了,没有敌人可打了,只有向科学进军。1951年中央成立政法干校,我作为干部调了过去,在那里既学习又当干部,先是班主任。那时候我们班有170多名学生,都是县级的公安局长。到了1954年,董必武提出来搞宪法,说北大这样的学府没有法律系是不合适的,要恢复法律系。那时董老是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负责这件事。他开始为北大点将,点了我们的副教务长陈守一,陈守一又叫我一起来北大。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陈守一是司法部教育司司长,成立政法干校后,他去当了副教务长。董老说北大这个地方,必须有一个能挑大梁的人,于是他挑了陈守一。到北大之后,他是系主任,我是总支书记、副系主任,替他负责具体的事。

记 者:那时候您是怎么看待北大的?

马振明:我没有感觉,因为别的大学我没有接触过。我对大学生的了解也不是那么充分。我和上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的大学生接触过,是很尊重他们的。来到北大以后,我一面工作一面讲课,讲了两年的宪法。我在北大的时候(包括以前),12点以前从没睡过觉,都是在看书。那时候年轻,也没有成家。

记者:您对北大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啊!

马振明:可以这样说,北大的形势离不开全国的形势。从我这一生来看,当兵的11年形势不好,最坏的就是战争。我经历过战争,到处弹坑残壁,国破家亡。新中国成立以后形势也比较好。但是,1959年以后,“文化大革命”我受了罪。我们国家1956年以前是不错的,向科学进军。我1954年来北大,大家都学习,能考上北大的学生都是尖子,我要好好对待他们,为他们服务。“反右”的时候,我不表态不说话。“大跃进”以后,一下子不行了。我1959年被批判,离开北大,去昌平分校劳动了3年。1963年给平反了,回到北大后勤部当总务长,总共工作了18年。1979年教育部曾想调我到二外当副院长,陈守一给教育部写信让我回到法律系。法律系的学生也请我回去,我就回到法律系当系主任。我60多岁就离休了,后生可畏,让年轻人干。

记者:您对北大有什么希望吗?

马振明:北大毕竟是北大,既有北大的老师,也有北大的职工,又有北大的学生,还有全国人民,培育了这所学校,造就了这所学校。北大必须安安静静地好好做学问,实事求是地把教学科研搞上去,要精益求精下大工夫做科研。一种学问能够长久不衰,是要经过考验的。孔老夫子2500年前的言论被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直到现在还在流行。因为这些话非常精准地概括了中国人的思想。北大是长期以来国家、人民培育出来的最高学府,应该说蔡元培时代是很自由的,不管什么样的学说都可以发表,学问、科学都是辩论出来的。北大总得有点重点学科,法律在北大应该是有它的地位的。北大应该说是长久以来全国人民共同培育出来的,不能够离开人民。历代的校长都说要好好培养学生。我们要使这所学校好好地发展,现在是最好的时期了。

……

P14-17

序言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新中国的成立不知不觉已近六十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出版这样一本离休干部访谈录自然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对《赤霞长歌——北京大学离休干部访谈录》的出版发行,谨致以热烈的祝贺。

离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革命志士,如今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也已过古稀之年。从北京大学到北京市乃至全中国,遍布祖国各地的离休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不曲脊梁。他们一向勇于发扬“战场上不怕牺牲,工作上不怕艰苦,环境上不怕恶劣,条件上不怕困难”的“四不怕”精神,始终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先锋模范;他们具有强烈的自豪心和荣誉感,为自己能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洪流中而骄傲自豪,始终跟党走,始终为人民服务是他们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他们具有坚强的党性,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克己奉公、勇于牺牲,始终在为人民服务的征程上奋勇向前;他们具有艰苦创业、勇于进取的崇高品质,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成就,不少人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优良党风、作风和学风,永远会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熠熠生辉。

与中国离休干部共同的优良特点一样,北大的离休干部既具有这些优良特点的普遍性,同时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北大的离休干部分布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个领域,担负着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做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北大的离休干部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他们将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始终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北大的离休干部一生坦荡、两袖清风,他们情系天下但甘于清贫,坚定于在校园中孜孜上进、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教育开盛花就是他们最满意的追求;北大的离休干部艰苦创业、斗志昂扬,在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上团结一致、殚精竭虑,他们硬是凭着辛勤与汗水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以脚踏实地的苦干和一点一滴的奉献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添砖加瓦。

北大的离休干部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北大,他们是北大精神的发扬者、北大传统的创造者、北大学人的培育者。他们有着深厚的北大情怀,对北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赤霞长歌一一北京大学离休干部访谈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部访谈录无疑是北大最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之一,它对于人们了解老一辈北大人、解读北大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北大离休干部的品行作风、为人之道将对青年学子起到极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革命回忆录,更是一部激励青年学生的励志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整个中国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也取得了震惊世人的巨大成就。时代虽然在变,但一些基本的精神理念却不会变,如何继续保持改革进取、开放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征程的胜利,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把握的重大课题。而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子们无疑将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我相信,这本时代奋斗画卷的缩影必然能对青年学子们的成长成才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北大正在朝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广大师生如何继承和发扬北大的光荣传统和精神,如何从离休干部当年的经验和成就中汲取营养,相信这本书对问答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

看完这部厚实的书稿,我坚信,这样一本革命前辈的辉煌回忆,这样一本饱含坚定、执着、智慧与昂扬的英雄往事汇集,必定能够在新世纪的青年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一深刻印象,一定能够让新时代的青年更好地去感受革命前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革命豪情,一定能够让新时代的青年更好地体会他们胸怀人民、一心为公的朴素理想,也一定能够让新时代的青年更好地学习他们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的扎实学风。  我由衷地希望广大读者都能够从这样的一本书中汲取智慧与营养,提升品质与情操。我祝愿广大的有志青年能够使自己的青春才华与党和人民的壮丽事业紧密相接,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与人民的有为青年!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闵维方

2009年6月

后记

2009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值此契机,《赤霞长歌——北京大学离休干部访谈录》书稿付梓出版,很高兴写这样一段话,记录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作为本书的后记。

北京大学111周年来风雨前行的路程中,离不开这样一批脚踏实地的播种者、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伴随着北大的兴衰荣辱,始终与学校发展同甘共苦,为学校建设加砖添瓦。本书采访到的离休老干部们,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

北大离休干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在风雨如晦的革命时期,他们怀着追求光明、反抗黑暗的革命理想,团结进步向上的学生力量,反抗腐朽落后的反动派,为新北大的建立和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惜奋斗牺牲;在百废待兴的建设岁月,他们以主人翁的豪情壮志,战斗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条战线,为北京大学的艰苦创业和新中国的人才培养鞠躬尽瘁;在拨乱反正的改革年代,他们重新拾起了被耽搁已久的学术事业,在专业研究和教书育人事业上继续发挥余热,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再立新功。他们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成为今天鼓励我们继续奋斗的宝贵财富。

一直以来,北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自觉地把继承老一辈精神财富和关心青年的健康成长结合起来,始终珍视老同志们的光荣传统,始终把关心他们的生活、达成他们的心愿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为离休干部延续精神血脉、哺育北大新人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本书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北大离休干部的精神风貌,为我们深入理解北大历史、继承和发扬北大精神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教材。本书所采访的50多位老教授、老干部,是北大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北大精神的鲜明体现,他们的生命与这所大学割舍不断,他们的名字与这所大学紧紧相连。今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倾听北大离休干部,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为国为民执著奋斗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的学术风骨,胸怀坦荡不计得失的思想境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北大离休干部的功业已经写入历史,他们的精神历久而弥新。对于后来人,前辈所开拓的光辉事业催人奋进,前辈所执著的理想信念熠熠闪光,我相信,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北大新一代青年,一定能无愧于北大的历史和传统,牢记北大老同志们的谆谆叮嘱和殷切期望,肩负起开创北大精神时代新篇章的历史重任。

本书的编写从2007年启动,历时两年,学校党政领导和关工委领导给予了有力指导、大力支持,北大团委、北大人事部离退办和医学部团委、医学部离退办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书稿的形成既有北大青年学生的辛勤付出,又凝聚着老同志们的心血和智慧,是新老北大人通力协作的结晶。由北大团委宣传调研部、北大青年理论骨干发展中心组织的理论骨干,经过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的采访、整理和编辑,竭力记录下了北大离休干部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把这部书稿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此我要感谢团委、感谢同学们的认真努力和辛勤劳动。在此我也要感谢接受采访的老同志们,他们腾出宝贵的休息时问,以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态度认真面对采访、审核稿件,他们的支持和关心是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的最大动力。另外,本书医学部部分的诞生离不开医学部领导和老师们的热切关怀和支持,他们为合并后的新北大历史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未能采访到北大目前所有的离休干部,甚为遗憾,希望能够通过本书表达我们对北大全体离休干部的崇高敬意。虽然书稿已由接受采访的离休干部亲自审订,但囿于时问紧迫和执笔者的文字能力,不一定能够最好地记录、反映离休干部的人生精髓,尚请谅解。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历史的惊涛骇浪阻止不了老一代北大人的理想信念,他们的人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在我们心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新一代北大人还将勇挑重担,不辱使命,向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北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人事部副部长  蒋宗风

2009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赤霞长歌--北京大学离休干部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宗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54205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