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上中下)
内容
编辑推荐

具有93年历史、执政达74年的超级大党一瞬间瓦解了!领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半世纪的超级大国神话般消失了!悠久与短暂,强盛与虚弱,历史的变换究竟说明了什么?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代表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等,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等文献资料集。

内容简介

苏联74年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俄国解密的大量档案文献,涉及方方面面。本书所写不仅把每一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向人们呈现出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完整的和客观的历史现象,而且引入了新视角,让读者看到了问题的各个侧面,从而对这段历史可以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解读。

目录

绪论 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一 俄国革命的根源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三 布尔什维克革命理论的转变

四 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

五 走向武装夺权的十月

六 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

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喀琅施塔得事件始末

1921年春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发生

苏俄政府对事变的反应

俄共(布)十大的决策

无情的镇压与惩罚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政策研究(1921~1929)

一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

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 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和斗争

四 新经济政策的阻力和终结上

苏联官册制度与干部状况(1923~1929)

一 苏联“等级官员名册”制度的创建

二 官册干部制度的运行及干部队伍的变化

三 领导干部的腐败、惩治与腐败回潮

四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研究

一 住房公社: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初显

二 独户住宅: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加大

三 别墅: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世外桃源

由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

十月革命后俄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颠覆红色政权的武装干涉

人道主义与政治动机相结合的饥荒援助

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峰回路转的苏美关系

罗斯福的转变与美苏建交谈判

苏联30年代大清洗——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悲剧内幕

一 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序幕

二 基洛夫遇刺事件与大清洗的开端

三 “叛国案件”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

四 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

五 大清洗运动的尾声及其严重后果

古拉格:苏联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形成

强制劳动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建立

结束语

中册

悲剧是这样诞生的——“卡廷事件”与战前苏波关系

苏联对波兰战俘最初的处理措施

对波兰战俘的关押和使用

苏联对所占波兰领土的处理

分类处理后在押的波兰军官

苏芬战争和贝利亚的指令

战俘营情况通报与“减轻负担”建议

处理战俘范围的扩大和政治局决议

“减轻负担行动”和“卡廷事件”

中断与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

大迁徙:苏联的特殊移民政策及其后果

一 关于特殊移民的基本概念

二 特殊移民政策的两个发展阶段

三 特殊移民问题的解决

四 特殊移民政策的后果和影响

放弃“世界革命”:斯大林与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

共产国际的解散势在必行

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的双重考虑

斯大林突然决定解散共产国际

解散共产国际并非一场骗局

重归集体农庄:40年代苏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 战争期间集体农庄中个人经济的发展

二 战后初期政府对集体农庄的强化

三 货币改革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与西方合作: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1944~1947)

“联合政府”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联合政府”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联合政府”政策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斯大林“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及其原因

战后初期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演变——对苏捷关系的个案考察

一 1943年苏捷条约的签订

二 斯大林在捷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三 苏联禁止捷参加马歇尔计划

四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

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博弈:苏联与战后对朝鲜的托管政策

一 战后对朝鲜托管政策的提出与苏联的反应

二 对朝鲜托管政策的确立与苏联占领北朝鲜

三 联合委员会与苏联对托管政策的坚定立场

四 简短的结论

解禁的历史叙事:苏联核计划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1945~1949)

一 战前苏联物理学家的努力

二 二战期间苏联政府的推动

三 战后发展核武器的全民总动员

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一 战前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二 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者与莫斯科的接触

三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形成

四 苏联对以色列的援助和支持

五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悲剧的产生: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命运

一 战争洗礼:犹委会在卫国战争中的诞生及其作用

二 时乖命蹇:苏联国际战略的转变与犹委会的命运

三 两难抉择:以色列建国及其对犹委会的致命影响

四 大难临头:“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审判始末

五 结束语

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一 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二 斯大林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

三 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

简短的结论

下册

难以做出的抉择:对苏联空军投入朝鲜战争的历史考察

斯大林承诺将调用苏联空军

莫斯科并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金日成期待来自国际的空军援助

毛泽东急于出兵援助朝鲜

斯大林拒绝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

苏联空军飞越鸭绿江投入战斗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赫鲁晓夫路线在二十大的阐释与确立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准备过程

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与苏共中央的收缩

文学的“解冻”——20世纪俄罗斯文学曲折发展的一个解扣

一 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的再辉煌

二 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三 文学的“解冻”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四 文学“解冻”的原因与苏共文学政策的教训

发出不同声音: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

一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国际背景

二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缘起及经过

三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私下出版物

四 党和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政策和措施

结 语

勃列日涅夫主义与苏联侵捷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出现

冷战格局下的东欧及其变化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苏联对捷改革的反应和干预

苏军对布拉格的武装占领

“分离”还是对峙?——东正教会与苏维埃政权关系研究

东正教官方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地下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境外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民间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结 论

苏联文化政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

十月革命初期到20年代苏联的文化政策

斯大林文化管理模式的确立

“解冻”与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文化政策的演变

公开性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从修补到重构:戈尔巴乔夫政治新思维的形成、发展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初内涵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转向及其目标

苏共党内在“新思维”实践中的分歧与斗争

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民族问题总爆发

戈尔巴乔夫对民族矛盾估计不足

苏共中央对民族冲突事件处置不当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迈出了第一步

俄罗斯民族分离主义给联盟的最后一击

精彩书摘

基洛夫遇刺事件与大清洗开端

北京大学 徐天新

基洛夫遇刺事件与大清洗的开端

1930年代初期,对党外人士的镇压声势浩大,而对党内的清洗还刚刚开始,而且是分散地、不太引人注目地进行着,也没有涉及最高层的领导干部。1934年1月26日至2月10日,召开了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会议相对比较平和,没有强调阶级斗争尖锐化。但这种平静只是表面的,乌云已经密布,雨点开始散落,只待一声惊雷就会掀起一场暴风骤雨。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被刺身亡,正是某些人期盼的惊雷。

谢尔盖·米龙诺维奇·基洛夫,原姓科斯特里科夫,生于1886年,1904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长期在高加索工作,1923年当选为党中央委员。基洛夫支持斯大林反对托洛茨基、布哈林的斗争,积极贯彻和热情歌颂斯大林的政策。1926年,他接替季诺维也夫担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联共(布)西北局书记,同年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基洛夫在列宁格勒的工作受到质疑。1929年9月初,《真理报》刊登文章,把列宁格勒的局势说成是"对党的无产阶级路线的歪曲"和"右倾的具体表现"Правда,1 сентября,1929.。同时,列宁格勒的一些工人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告密,说基洛夫曾同立宪民主党有牵连,指责他没有同反对派进行必要的斗争,要求撤销他的职务。基洛夫立即做出反应,开展清除"社会异己"分子运动。不久,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团举行秘密会议,审查了基洛夫的问题。斯大林说,"基洛夫在《捷列克》报工作时犯有错误,他承认这点,但他有权同自由派报纸合作。提交呈文的同志没有正确评价基洛夫和正确看待他在列宁格勒的有益工作"Росляков М В Убийство Кирова.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и уголовные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в 1930-х годах. Л,1991,с109.。斯大林的讲话使基洛夫逃过一劫,但也留下一个"犯有错误"的结论。1930年基洛夫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任党中央书记。但他始终不是斯大林最亲密圈子中的人。斯大林最亲密圈子里的人是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伏罗希洛夫。

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被称为"胜利者的代表大会",代表们在会上狂热地歌颂斯大林,发言中提到斯大林的地方有1500多次。但欢呼的背后却是人们对现实诸多问题的担心,对中央领导的不满。1960年代初期,党中央主席团下属的什维尔尼克委员会仔细调查研究了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的问题,证实在大会进行期间,在政治局委员ГК奥尔忠尼启则家里举行了秘密集会,发起人是北高加索边疆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舍博尔达耶夫,参加者还有基洛夫、埃赫、米高扬、柯秀尔、彼德罗夫斯基等人。会议商议用基洛夫代替斯大林,但被基洛夫拒绝了。斯大林很快就得知了这件事,可能是基洛夫告诉他的。代表大会最后选举中央委员。选票上的候选人数目同应选出的委员数目一样多。代表可以把名字留下或划掉。赫鲁晓夫回忆说,"斯大林在全体代表面前,有意在拿到选票后看也不看就走到投票箱前投了票"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1990,No3,c67.。这显然是要代表按照他的榜样去投票。ЛM卡冈诺维奇还向一些代表建议,划去ВМ莫洛托夫、КЕ伏罗希洛夫的名字,以防止斯大林的得票数少于其他政治局委员。选举结果,斯大林比全额少了近300张选票。选举委员会主席ВП扎通斯基将情况告诉卡冈诺维奇。后者说,必须让斯大林比基洛夫多得一票。还有一种说法是,斯大林得知后命令将反对他的选票销毁。最后,扎通斯基向大会宣布投票的结果为,未投斯大林的有3票,未投基洛夫的有4票。斯大林实际上究竟得到多少选票,目前还不得而知。档案中保存有1059张选票,但宣布有1225位选举人,即少了166张选票,原因不详。Известия ЦК КПСС,1989,No7,с114-121.调查基洛夫被刺案件的什维尔尼克委员会的成员ОГ沙图诺夫斯卡娅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她说,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有292张选票划去了斯大林名字。其中的289张选票被烧掉,因此在向代表大会宣布的记录里,只有3票反对斯大林。参见安·弗·安东诺夫-奥弗申柯《斯大林时代的谜案》,第164~165页。选举委员会副主席韦尔霍维赫也说欠292张选票Роговин В Сталинский Неонэп,Москва,1994,с47. 。还有说欠160票和欠300票的。由于选举委员会的63名成员后来全遭迫害,其中40人被杀害,其他人则被关进监狱或集中营,活到1950年代中期的只有3人。这就使得这次选举的内幕更加扑朔迷离。至今还没有确切的档案资料能说清这次选举真相,其结果对斯大林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与基洛夫被刺案件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都是尚未明了的问题。

1934年12月1日(星期六)下午4点多钟,基洛夫来到斯莫尔尼宫,上到三层后,贴身警卫鲍里索夫没有紧跟在基洛夫身后,而是在20步以外。基洛夫的前警卫库利涅夫1960年12月30日向苏共中央下设的委员会作证说,上级禁止他们离领导太近,"命令我们不得近于20~25步"Убийство Кирова. Материалы расследования комиссии Комитета партийного контроля,КГБ,Прокуратуры СССР 1990-1991(приложение к газете),"Гласность",с74-75.。而基洛夫作为政治局委员,有23名警卫。这时原本应在三层楼道值勤的警卫也不知为什么不在。基洛夫独自一人走向办公室。这时,隐藏在楼道的凶手得以从背后向基洛夫头部开枪射击。据州统计局负责人米·罗斯里亚科夫基洛夫被刺后,遭逮捕流放。1956年平反回家,1970年写成回忆录,1985年逝世。回忆,他应基洛夫的要求,这天带统计材料到斯莫尔尼宫三层的州第二书记丘多夫的办公室。那里,已经聚集了20~25位市和州的领导人等待基洛夫开会。突然听到两声枪响,大家冲出门外,看见基洛夫倒在门左边的地上,头部中枪。门右边躺着一个男子,右手拿着枪。他放的第二枪不知是要把自己装作受害者还是要自杀。人们把基洛夫抬进屋内平放在桌上。内务部列宁格勒地方局局长梅德韦季急忙赶到斯莫尔尼宫时,竟然被不认识他的警卫挡在门口。这些警卫是从莫斯科调来的,在没有得到梅德维季的指令情况下就替换了原有的门卫。医生来后,确认基洛夫已去世。

凶手是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他于1920年加入共产党,先是内务部工作人员,后任联共(布)历史研究所职员,后来被开除出党,1934年4月失业。他在日记中说,"我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我和我家(5人)很快就要被赶出住所流落街头"Вестник Верховного суда СССР 1991. No5 с17.。而尼古拉耶夫的母亲和公诉人都说他失业3个多月,但是活得很好,还在城外有别墅。1934年11月5日和10日他曾两次企图行刺,未成;被捕后,不知为什么又被释放了,并且没有没收他的手枪。尼古拉耶夫是怎样钻进斯莫尔尼宫的,又是怎样接近基洛夫的,目前都不清楚。

基洛夫被刺后的第二天,斯大林、日丹诺夫、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叶若夫、亚戈达和其他党政领导人赶到列宁格勒。斯大林亲自领导了基洛夫案件的侦讯工作。在审问了尼古拉耶夫之后,准备审问鲍里索夫。可是押解鲍里索夫的竟是一辆一般卡车,而且在半路发生了车祸。卡车司机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后向中央主席团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当卡车正在行进时,坐在司机旁边的内务部人员抢过方向盘,把汽车开过人行道,直往墙上撞。汽车撞墙后停了下来,没有一个人受伤,只是汽车右前灯碰坏了。接着在车厢内,发生了一些事情,鲍里索夫当场死亡。在医疗鉴定书上写的是,鲍里索夫死于车祸。1959年,幸免于难的几位医生证明,鲍里索夫是由于金属的东西打在头顶上而死的。后来,鲍里索夫的妻子也被杀害了。司机则被关进集中营。参见Известия ЦК КПСС,1989,No3,с138;安东诺夫-奥弗申柯:《斯大林时代的谜案》,第186页。

政府最初宣布,暗杀基洛夫是从芬兰、拉脱维亚和波兰潜入的白卫分子干的。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明斯克、基辅等城市先后处决了105名白卫分子,流放了11702人;同时,谴责"西方保护伞"是白卫恐怖活动的监护所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册,第259页。

斯大林进而抓住基洛夫被害事件,有计划地镇压前反对派分子。斯大林没有掌握任何证据就说尼古拉耶夫是季诺维也夫分子,刺杀是季诺维也夫反对派策划的。叶若夫在1937年2~3月党的中央全会上讲,"我现在还记得,最初是斯大林同志把我和科萨列夫叫去,说:'到季诺维也夫分子当中去找凶手'。我应该说,肃反工作人员不相信这一点"《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2卷,第700页。。在斯大林的指令下,内务部不择手段地编造恐怖集团。首先逮捕了前共青团干部。这些人原是季诺维也夫分子,在1934年曾开会讨论编写共青团历史之事。内务部列宁格勒地方局当时曾要求逮捕这些人,但被基洛夫拒绝。基洛夫被刺后,他们被斯大林划定为"列宁格勒总部"的成员。斯大林亲自划定恐怖集团的成员。他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列宁格勒总部"和"莫斯科总部",然后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其他住在莫斯科的前季诺维也夫分子写在"莫斯科总部"下面,将被捕的共青团干部等人的名字写在"列宁格勒总部"下面,还把一些人从一个总部转写到另一个总部。斯大林亲手写的这张纸的影印件曾提交给调查基洛夫被刺案的什维尔尼克委员会。Robert CTucker,Stalin in power, p298.

12月22日,政府发表了侦查谋害基洛夫案件的通报,说尼古拉耶夫是一个名为"列宁格勒总部"的地下恐怖组织的成员,这个总部由原季诺维也夫反对派成员组成。至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鉴于罪证不足",其案情将由内务人民委员部进一步侦查。

12月27日,法院对"列宁格勒恐怖总部"案件进行审判,断言暗杀基洛夫是该恐怖组织谋害斯大林和其他领导人的长远计划的一部分,还说已经发现了两个恐怖组织:一个由НН沙茨基领导;另一个由前共青团中央委员ИИ科托雷诺夫领导。尼古拉耶夫就是接受科托雷诺夫的指示杀害了基洛夫的。控告结论还说,尼古拉耶夫已经承认,他从某外国领事那里得到5000卢布,该领事是托洛茨基和阴谋者之间的联系人。1934年底,拉脱维亚驻列宁格勒总领事乔治·比辛尼克斯被驱逐出境。但拉脱维亚政府坚决否定比辛尼克斯同谋杀基洛夫事件有牵连。12月29日,14名被告包括尼古拉耶夫全部被处死。参见安·弗·安东诺夫-奥弗申柯《斯大林时代的谜案》,第191页;Robert CTucker,Stalin in power, pp299-300。

1934年12月16日,逮捕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和列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都是1901年入党的老党员,1919~1926年任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历任列宁格勒苏维埃主席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加米涅夫任莫斯科苏维埃主席,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和劳动国防委员会主席。这两位领导人于1927年年底被开除出党。他们在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上发表《二十三人声明》,宣布停止反对派活动并完全服从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决议。1928年6月,他们被恢复了党籍。1932年9月底,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看到柳亭集团的《呼吁书》和《行动纲领》,但未向党和苏维埃机关报告。10月,再次将他们开除出党,并说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联盟"的参加者和思想煽动者,判处流放3年。1933年5月8日,季诺维也夫写信给党中央和斯大林,承认他被惩处是正确的,但是希望得到一份工作,向党赎罪。12月14日,中央监察委员会决定恢复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党籍,季诺维也夫任《布尔什维克》半月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加米涅夫任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

1935年1月15日,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叶甫多基莫夫格·叶·叶夫多基莫夫,1903年入党,先后任列宁格勒省党委书记,党中央书记,中央组织局成员。1927年因进行反对派活动被开除出党,1928年恢复党籍,任食品工业部乳品工业管理总局局长。1934年再次被开除出党,12月8日被捕。1935年因"莫斯科总部"案被判处8年监禁。1936年被判处死刑。等19名原反对派成员进行了秘密审判,指控他们秘密组织"莫斯科总部",从事反苏秘密活动,企图取代现任领导人。加米涅夫向侦查机关提交一份声明,声称:"把我划归'旨在消灭苏维埃政权领导人'的组织之列,与侦查工作的整个性质、向我所提的问题以及在侦讯过程中向我所提起的公诉不符。"Известия ЦК КПСС,1989,No7,с81.季诺维也夫断言,党的十五大以后反对派总部解散了,不再有什么组织;同时断然否认同基洛夫被刺一事有任何牵连,并且当庭谴责了恐怖行为。但在高压下,他们承认自己过去的反斯大林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助长了目前存在的恐怖主义倾向,促使犯罪者堕落。因此他们对尼古拉耶夫的罪行在道义上负有间接的责任。这种承认并不能构成"暗害活动的策划者"的罪行。检察机关也拿不出其他任何材料来证明季诺维也夫等原反对派成员犯有罪行。审讯最后结论说,"侦查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根据足以证明季诺维也夫分子教唆谋害基洛夫的事实"。尽管如此,军事审判庭仍判处季诺维也夫10年监禁,加米涅夫5年监禁,其他人不同年限的监禁。现今材料证明,季诺维也夫等人与基洛夫被刺案无关,苏共已为他们平反昭雪。参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2卷,第789页。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册,第261~264页;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胜利与悲剧》上册,第377页。

基洛夫被刺,现在可以确定不是白卫分子也不是季诺维也夫分子干的。但尼古拉耶夫刺杀基洛夫究竟是个人行为还是有幕后指使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基洛夫事件中隐藏着许多无法说明、无法理解的地方,需要谨慎审核。会后,苏共中央主席团成立了一个以莫洛托夫为主席的委员会,调查基洛夫被刺案件。1957年4月23日,委员会作出结论,说凶手尼古拉耶夫从未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对派有任何联系。1960年,以政治局委员、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什维尔尼克为主席的新的委员会,再次审查基洛夫案件。结论是,基洛夫被害是内务部人员根据斯大林指示干的。1961年5月,成立了由苏共中央、苏联检察院和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主席是什维尔尼克。其分析没有超出莫洛托夫委员会所作的结论,但认为基洛夫被刺事件需认真审查。1963~1967年,佩尔谢领导党中央下属的一个委员会重新审查基洛夫案件,认定基洛夫是尼古拉耶夫刺杀的,基洛夫的警卫鲍里索夫是意外车祸死亡的。1988~1990年,苏联检察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再次审查基洛夫案件,认定尼古拉耶夫曾企图获得党积极分子会议的入场券,后来用自己的党证两次进入斯莫尔尼宫,在走廊遇见基洛夫,并向后者开了枪,接着又朝自己或是朝天花板开了第二枪,被斯莫尔尼宫的电工普拉特奇击倒。基洛夫的警卫鲍里索夫落在后面大约20步,没有能制止刺杀。尼古拉耶夫用的是1917年生产的纳甘左轮手枪,持枪许可证是列宁格勒国家政治保卫总局代表处在1930年4月发的,有效期到1931年4月21日,即行凶时已过期3年。至于28颗子弹,尼古拉耶夫完全可以合法地在内务部人员经营的体育协会商店"狄纳莫"购买。Плимак Е.Г и Антонов ВС. 1 декабря 1934-год: трагедия Кирова и трагедия Советской России//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2004,No6,c32.

近年来,俄国学者对基洛夫案做了大量研究Петухов Н и Хомчик В Дело о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м центре// Вестник Верховного суда СССР 1991,No5、6; Росляков МВ Убийство Кирова. Л,1991;Кирилина А Неизвестный Киров. СПб. Москва,2001;Лордкипанидзе В Убийство Кирова// Арг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 1989,11-17 февраля;Плимак Е.Г и Антонов ВС. 1 декабря 1934-год: трагедия Кирова и трагедия Советской России//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2004,No6.。一些人认为是内务部根据斯大林指示干的;另一些人认为是尼古拉耶夫的个人行为,或说是因嫉妒基洛夫同他妻子有暧昧关系而干的。2004年,相关档案已解密,但没有足以说清问题的可靠资料。可能的知情人员,如列宁格勒州委第二书记丘多夫,列宁格勒市委书记、市苏维埃主席,内务部列宁格勒地方局正副局长梅德韦季和扎波罗热茨,基洛夫的警卫人员,以及审讯基洛夫案件的第一批内务部人员都被杀害。尼古拉耶夫的妻子,以及她的姐姐和姐夫也被处死。基洛夫被刺案的真相可能永远是一个谜。但无论如何,这一案件成为斯大林发动大清洗的源头,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上中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志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09269
开本 16开
页数 1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46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5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512.5
丛书名
印张 7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6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