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1辑)》是近20年来对中原文化核心区嵩山和周边地区古文化、古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第一辑辑录了31篇论文,分为综合研究、文物考古研究、地质地理研究、史学研究、相关研究5部分,在环境与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科学概念,阐释了以嵩山为中心形成的中原古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主源与核心作用。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 | 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1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1辑)》是近20年来对中原文化核心区嵩山和周边地区古文化、古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第一辑辑录了31篇论文,分为综合研究、文物考古研究、地质地理研究、史学研究、相关研究5部分,在环境与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科学概念,阐释了以嵩山为中心形成的中原古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主源与核心作用。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是近20年来对中原文化核心区嵩山和周边地区古文化、古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第一辑辑录了31篇论文,分为综合研究、文物考古研究、地质地理研究、史学研究、相关研究5部分,在环境与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科学概念,阐释了以嵩山为中心形成的中原古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主源与核心作用。 本书适合考古、古文化、地质地理、环境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目录 序 嵩山文化研究——我们的责任(代序二) 嵩山峻极文昌远中华文明日月新(代序三) 综合研究 嵩山文化甲天下 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 地层·环境·嵩山文化圈 再论嵩山文化圈 轩辕黄帝与嵩山——中华民族之根与华夏之中的地域与文化的结合 嵩山文化之我见 嵩山历史地理若干问题探论 嵩山文化圈初论 河洛文化研究综述 环境考古·嵩山文化圈研究·文化产业 试论大洪山文化圈 文物考古研究 灵井旧石器遗址研究新进展 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历史地位 简论嵩山地区的夏文化考古研究 夏早期都邑“阳城”与“阳翟”探索 论二里头文化的发生——嵩山文化圈文明形成过程解读 关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分布规律的认识 寨根裴李岗文化初步研究 再论新砦陶器盖纹饰的复原问题 具茨山岩刻古文化等考查纪要 嵩山石刻文化 从文物保护单位及其文化特色看嵩山文化圈 地质地理研究 裴李岗文化农业物质基础——褐红色古土壤 洛阳盆地平原区全新世地貌环境演变 嵩山北部伊洛盆地古河道遥感考古研究 双洎河流域数字环境考古实践 地形图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豫西山区中的应用 河南省原阳县及附近历史地理初探 史学研究 郑州历史文化遗产述论 中岳嵩山帝王祭祀封禅文化及特征 相关研究 “豫”之新解 跋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1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昆叔//齐岸青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2408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82 |
出版时间 | 2009-07-01 |
首版时间 | 2009-07-01 |
印刷时间 | 200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8.3 |
丛书名 | |
印张 | 2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9 |
宽 | 188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