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黄昏时期——1912年至1924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大小事件做了独特的记述,通过对事件的记述表达了他的基本思想——政治上的复辟主张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图书 | 紫禁城的黄昏(上下) |
内容 | 编辑推荐 《紫禁城的黄昏》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黄昏时期——1912年至1924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大小事件做了独特的记述,通过对事件的记述表达了他的基本思想——政治上的复辟主张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内容推荐 《紫禁城的黄昏》是一部个人的、怀旧的故事集,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紫禁城的黄昏》的叙述略带忧伤,寄哀于现代世界中中国不断沉沦的命运。然而,尽管作者意识到中国文明的辉煌已成过去,但本书并非满篇哀鸣与幻灭之词。相反,庄士敦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诚挚情感。 目录 代序:昨日的盛宴——最后的帝师眼中的晚清宫廷 1989年中译本序言 1985年英文版序言 英文版扉页 溥仪序 引言 一 1898:戊戌风云 二 维新运动的瓦解 三 太后的反击与义和拳乱1898~190l 四 光绪皇帝的最后岁月1901~1908 五 慈禧太后 六 1911年:辛亥革命 七 清室优待条件 八 大清皇帝与洪宪皇帝 九 张勋与1917年复辟 十 《松寿老人自述》 十一 1919~1924年的紫禁城 十二 皇帝的师傅们 十三 黄昏中的满清宫廷 十四 内务府 十五 羽翼未丰的龙 十六 复辟派的希望与梦想 十七 紫禁城内的躁动 十八 龙振其翼 十九 龙凤之喜 二十 阴谋与对策 二十一 御花园 二十二 颐和园 二十三 十一月五日 二十四 真龙被困 二十五 真龙启飞 尾声 龙归故里 附录一 旧译《紫禁城的黄昏》片断 附录二 溥仪生活之剪影 伍德海报导溥仪之生活 溥仪就任伪满执政前后 溥仪给菱刈画“葫芦” 溥仪接见路透社通信员肯尼第的谈话记录 《纽约时报》报道溥仪接见格兰特记者的谈话 溥仪会见美国爱微雷托博士及夫人的谈话记录 溥仪印象记 外国人给溥仪的信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尽管臣僚们在谈论慈禧太后时,用了很多恭敬的词语,但她对中华传统文明的继承、实践还不及万一。她的品格修养并不符合儒家传统的伦理规范(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无法与那些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的贤哲们相提并论。1897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名叫林秀川(音译)的高级军官仅仅因为在宫中觐见时稍有怠慢,下跪时失仪,便被慈禧太后处罚,将其罢官褫职。而与慈禧太后惩罚无礼者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代正史所记载的一位州县长官。某人对这位长官不敬,被带到他面前领受惩罚,但这位长官却并没有处罚他,似乎也从没想到他会来领罪。他说:放了他吧。他如此无礼,并不是他的错,而是我的,是我没有管教好他。如果有人把这个故事告诉“老佛爷”,或许不能博君一乐,但应该会让她深思。 最近,罗伯特·拉诺恩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打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杰出的女性(维多利亚女王除外)往往都是“猫一虎式”的人物。笔者认为,慈禧太后就是这种类型的人。当然,如果参照中国帝王的象征,我们应该称她为龙类。这是一种善与恶并存,比猫、虎更令人敬畏的动物,但它也更加残暴。前面我曾经叙述过,慈禧太后热衷于扮观音菩萨。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她相信,她就是菩萨的化身,而宫中诸人的阿谀奉承,使她更加坚信这一点。 1908年中国发生了两尊活佛准备会面的事件,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不幸。当时,除了慈禧太后这尊观音菩萨的化身外,中国还有另一尊活佛,就是西藏的达赖喇嘛。根据藏传佛教的教旨,他被认为是佛在凡间的代表。这一年,达赖喇嘛离开西藏,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位于山西省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一座寺庙。当时,我恰好在中国西部游历。1908年夏,经过特许,我得以单独拜见达赖喇嘛。 没过多久,也就是1908年9月,西藏活佛接到了北京活佛的邀请,从五台山来到北京。两尊活佛同时驾临京城,极一时之盛。可惜好景不长,在达赖喇嘛抵达京城后短短几个星期,便只剩达赖喇嘛这一尊了。达赖到来,慈禧驾崩。慈禧太后的去世,使得京城百姓纷纷传言,两尊活佛,或者说同一尊菩萨的两个化身,不能共处一地,否则便会相克。而且一尊活佛去世了,将召唤另一个活佛跟着去。但后来的结果是,达赖喇嘛并没有随慈禧太后而去,倒是辛亥革命接踵爆发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关系。据很多老太监说,他们母子交恶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我还听老太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不了解中国古代习俗之人很难理解的故事。当时,很多中国人都相信,年长之人生病,只要服用他的儿子、最亲近之人、最忠诚的朋友或者仆人的股肉作药引的良药,就能恢复健康。这种“割股奉亲”的传说突出表现了中国人的孝道已经被附着上了一层令人厌恶的神秘色彩,它要求人们付出极其痛苦的代价来尽孝。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日俄战争后不久,慈禧太后身染重病。一日,光绪皇帝前去请安探视。除他们二人外,唯一在场的是总管太监李莲英。光绪皇帝在她身边服侍。慈禧太后用一种自怨自艾的口气缓缓说道:“我知道我去日无多,现在只有一样东西可以治好我,但却无人愿为我牺牲,制作药引。”她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光绪皇帝的反应,然后又看着李莲英。尽管他们都知道慈禧太后所指的那个药引是什么东西,但都默不作声。 没过几日,“老佛爷”的病便迅速痊愈了。她注意到,李莲英连续多日未曾当值,就询问原因。李莲英手下的一个小太监告诉她:李总管生病了。他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作为药引,奉给太后陛下疗疾服用了。据这一说法,从那时起,慈禧太后对李莲英恩宠有加。而光绪皇帝,作为“老佛爷”的儿子,却未能尽子女的孝道。慈禧太后认为此事让她颜面尽失,因此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一位皇室成员向我叙述了这样一件轶事,关于可怜的“囚徒”光绪皇帝与威严的“女牢头”慈禧太后最后一次会面的情形。光绪皇帝被囚禁后,他的职责或者说对他的惩罚,就是每天仍需给慈禧太后请安,匍匐在她的权势下。这本是宫中例行的规矩,但慈禧太后此举有其深意。部分是因为她需要时时确认他仍是自己的囚徒,获得满足;部分是因为她要羞辱光绪皇帝以满足其邪恶的欲望。1908年秋天的某日,光绪皇帝到宁寿宫履行自己的例行职责——给慈禧太后请安。此时,他已病人膏肓。在太监的搀扶下,他步履踉跄,头颅低垂。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却还勉力支撑来到慈禧太后的寝宫,准备像往常一样下跪请安。他的虚弱和憔悴让慈禧太后大为震惊,泪水贮满眼眶,滑过脸颊。身旁的太监忙不迭地给她拭去。双方对视沉默着,空荡荡的宫殿里无声无息,死一般寂静。忽然,慈禧太后打破了沉寂,对光绪皇帝说:“免跪起身吧!”但疲倦的皇帝还继续跪着,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喃喃自语道:“跪着吧,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事实证明,这的的确确是最后一次了。 几天之后,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在京城驾崩,一个在三海中的瀛台,一个在宁寿宫。也许“老佛爷”曾预感到,他们两人会同时进入阴间。或许只有在那里,他们之间的仇恨才会永远熄灭。也许,仅仅是她突然想起自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是时候展示她的慈悲了。P97-100 序言 在近代来华的诸多外国人中,恐怕鲜有像庄士敦这样经历丰富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了。庄士敦,本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 庄氏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作为一名优秀的中文系学生,他对灿烂的中国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时代即已立下的誓愿:寻究中国文化的真谛,他游历了中国二十几个省,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他悉心研读儒释道诸家经典,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部。 当然,庄士敦一生中最为传奇的经历,莫过于1919年以后他在紫禁城中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的生活。庄士敦是辛亥之后,唯一进入小朝廷的帝后生活之中,并在紫禁城中生活过的外国人,也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拥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十几年后,庄士敦正是以这段经历为主要内容,写下了长篇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作为一个外国人,唯一的洋人“帝师”,同时又是这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作者如此错综复杂的身份,都让该书有了口述史的价值。因此1934年这本书在伦敦甫一出版,即轰动欧洲。 作为一部宫廷生活亲历记,书中自然也不乏鲜为人知的轶闻掌故、皇室生活内幕。作者对紫禁城小朝廷的深闭固拒、内务府的贪渎愚昧、小皇帝的欧化与复辟梦、遗老重臣的孤忠与阴谋以及溥仪被迫出宫,出走天津与东北等等史实的本末枝节,也多有详尽描述。这些记叙不仅具有相当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文字生动,夹叙夹议,读来颇有趣味。同时,读者将从书中看到,庄士敦刻画了慈禧、袁世凯、张作霖、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张勋以及许多王公贵族、军阀政客的众生相,也对孙中山、冯玉祥、陈独秀、章太炎、康有为、宋子文、胡适、顾维钧、罗振玉、王国维、郑孝胥、光绪、翁同□、陈宝琛等许多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或有记述,或有褒贬。 也许令读者感到新鲜,或者说独特的,是作者对于慈禧太后的论述。尽管当时在西方,人们对于慈禧太后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誉者认为她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最伟大的女性,是一位罕见的铁腕人物,而毁者则将中国所遭受的耻辱和清朝崩溃的烂账全部算到了她的头上。但在庄士敦笔下,慈禧太后只是一个无知的老妇人,她不可能对整个朝廷所犯下的一切错误负责,同样在她死后,也不应该将一切罪名都算在她名下。作为一个统治者,她既没有能够摆脱祖先留下来的腐朽传统的束缚,也没有能够将人民从耻辱的境地中拯救出来,但这并不是她一己之力所能办到的。她反对“戊戌变法”,并不是因为她就是落后阶级的代表,不希望中国富强,仅仅是因为她不幸地与光绪皇帝站在对立的两面。光绪皇帝的变法,固然是为了让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实权,改变受制于慈禧太后的状况。而这不但会威胁到慈禧太后的地位,甚至会危及她的生命。光绪皇帝请求袁世凯做的,不就是杀掉荣禄,软禁慈禧太后么?可以毫不夸张的预测,如果光绪皇帝成功,那么慈禧太后的日子,恐怕不会比日后光绪皇帝所遭受到的好到哪里去。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和猜测,如此事后诸葛式的推理也于事无补,但庄氏能够如此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甚是难能可贵。 同样,在庄士敦的笔下,“小皇帝”溥仪也脱去了神秘的面纱。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十几岁的少年,有着当时普通的中国少年所拥有的优点,比如在诗画方面的一些才能,对于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I生格中也有着致命的弱点——浮躁,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他也想复辟祖先的基业,但这个愿望并不像康有为、张勋等人那么强烈。是历史将他推到这样的一个境地。他可以容忍民国政府一次次违背清室“优待条件”,一再地拖欠优待费用,但当他看到自己祖先的陵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坟墓被人炸开,尸骨被丢弃遍地,而曾经允诺对皇室陵寝永远奉祀及妥善保护的民国政府,对此却无只言片语的解释或安慰,这也最终成为他决定回满洲充任“傀儡”的导火索。庄士敦是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大变局的见证者,他是以英国文明绅士的眼光注视这一幕。他希望溥仪过着类似英国绅士的生活,这样的话,无论将来帝制能否复辟,或者在共和制下,溥仪还能成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影响和受人尊重的君子。他的这一身份背景,对理解全书是很关键的。 当然了,因为对于溥仪和皇族的强烈好感,或是囿于己识,抑或是为自己辩护,庄士敦的叙述难免有美化及不确之处,他的观点,也很难做到完全中肯。比如他对溥仪的处处维护;对溥仪及自己参与复辟阴谋的一概否认;尤其是对于冯玉祥的评价,似乎只能够以“十恶不赦”来形容了。这也是我们无法苛求的。但庄士敦的这些叙述和评价,至少对于七十多年后的我们,习惯于以阶级观点来批量评价历史人物的我们,再思考和评价那个历史时期和那些历史人物的时候,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陈晓东 2007年3月初稿 2010年11月修改 后记 大约在三年多前,我曾策划出版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作为名著,此书译本甚多,但此前几版译本,并未全译,或认为“无必要”,或认为“平平无奇”,而删掉该书的前八章,几近全书三分之一的内容。至于书后所附总索引、人名地名索引,更是乏人问津。故当时的出版意图,是想原汁原味展现原版的魅力。在版心边加了英文页码;请人翻译了总索引、人名地名索引;书中所用图片,也只是用庄氏原书所附四十余幅,不再另配。唯一有所区别的,是添加了注释,但也多以解释、介绍为主,甚少批驳者。在编辑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此书是当事人写当时事,具有口述史的价值,但一则庄氏时时采用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二则当事人对自己及与自己利益攸关者,难免有溢美之处;再则当局者迷,所述难免有偏颇之处。所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做一解读版,同时也希望发挥手中掌握的丰富图片资源价值,可以相得益彰,可惜一直未有机会。 2009年,紫禁城出版社策划出版“晚清宫廷见闻”系列丛书,对晚清宫廷亲历者所写著作重新整理出版,《紫禁城的黄昏》作为书写晚清宫廷史的名作,当然在列。编辑不满意此前几版译本,欲请人新译。我便揽下此事,一偿所愿。但因本书篇幅颇大,自己也有工作在身,无力抽出大块时间翻译,所以邀请了惠春琳、李亚敏、付瑞红三位女士同译,再由我通校,以统一文风。具体分工如下:陈晓东(自序、一至七章)、李亚敏(八至十三章)、付瑞红(十四至十九章、二十五章、尾声)、惠春琳(1985年英文版序言、二十至二十四章)。 记得当年读杨绛先生的文章,写翻译《堂吉诃德》的过程,已知道译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及至自己翻译,越发觉得是这样。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有关中国的书,更是如此。所幸本书所记述的事情,与我所学专业相近,所以尚未觉得困难重重。但个人阅见有限,动笔之后还是有很多困难源源而至。首先是语言,以前读过很多译作,每每遇到英国式中文,都颇觉牙碜而大为扫兴。但在自己翻译过程中,却时时陷入英文语法中难以自拔。有时为了一句话,要反复推敲许久仍找不出合适的译法。全书完稿后,曾通改四五次,也还未能令自己满意。其次是人名,由于译法与今日有别,加之庄氏称名、称字、称号无定式,生怕出现“常凯申”、“孟修斯”这样贻笑大方的错误。所以对于书中所出现的人名,都是再三查询,务求每个都有确实对应。但有些不甚显著或无名之辈,到万不得已之时,仍不得不采取音译。只得在原文中注明,待日后查出以便再版时改正。 本译本比较用力的地方是图片和解读。书中所用图片,除了庄氏原版所附外,还增加了一百余幅,许多是清官旧藏的老照片,读者较少见到。如瀛台及慈禧太后出殡情景;溥仪所画漫画《杀孙图》等;端凝殿所储溥仪剪下的辫子;庄士敦养性斋书房及授课的毓庆宫东里间内景;等等。还有一些史证类的图片,如宫中节庆时的乾清官及廊下“中和韶乐”乐器图,可以让读者大致了解宫中节庆时乾清宫扎彩等景象;坤宁宫内景,可以让读者了解宫中朝祭、夕祭时供器摆放情形,地上所铺绿龙纹栽绒地毯亦系宣统朝所织,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以图证史,或可有所裨益。至于解读,主要是对庄氏所述,采用了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做了一些解释和批驳,尤其是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作为共同经历的两位当事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叙述此略而彼详,如有价值,都尽量注出,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对于两相矛盾的,也都作为一种说法,胪列于注释中。但考虑到溥仪的这本自传是以“溥仪认罪书”为底本,经过他人“修改”而成,难免有“自诬”、“诬人”的成分,同时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究竟有多大程度是代表其真实态度尚未可知。以《我的前半生》纠正《紫禁城的黄昏》,未必就意味着还原历史,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故对于溥仪书中所述内容的使用都审慎判断。至于二书叙述矛盾者,也只是胪列,孰是孰非不妄作判断。 此外,本书还删增了部分内容。因不再加添英文页码,要将后附的总索引和人名地名索引一一对应原文,工程量巨大,考虑到实际的出版操作,虽然心痛不已,奈何力有不逮,所以不得不忍痛删掉。增加的内容主要是附录部分,包括伪满秘书处所译《紫禁城的黄昏》和其时国外部分报纸关于溥仪生活的报道、采访等,皆是伪满宫廷旧藏史料。旧译虽不免有“林纾式”翻译,但语言简洁、典雅,特附于后,让读者领略彼时文风。 本书付梓之际,心中感慨万端。感谢高成鸢先生,得知我在翻译此书,主动提供珍藏的《紫禁城的黄昏》1934年英文原版让我参考;感谢宫廷史专家苑洪琪女士,不厌其烦为我解答宫廷史与宫廷礼制方面的问题;感谢1989年版译者马小军先生,为我推荐了三位优秀的合译者,并授权我使用他所写中译本序;感谢左远波先生,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诸多宝贵的建议;感谢三位合译者,她们去年底已经交稿,但由于我个人的原因,迟迟未能付印,希望她们能够谅解。同时,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之处,亦请读者批评指正。 陈晓东 2010年11月22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紫禁城的黄昏(上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庄士敦 |
译者 | 惠春琳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故宫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40084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0-12-01 |
首版时间 | 2010-12-01 |
印刷时间 | 201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9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7 |
丛书名 | |
印张 | 3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6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