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郭沫若的三十年(1918-1948)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整个二十世纪文化史中,郭沫若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历史学研究,我的古文字研究,他的考古研究等等,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建设领域,有着他人无法取代的地位。而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白话诗,他的历史剧等,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思想高度,至今为人敬仰。可以说,要研究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要研究中国二十世纪的学术史,郭沫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

冯锡刚所著的《郭沫若的三十年(1918-1948)》记录郭沫若他一生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郭沫若的三十年(1918-1948)》:郭沫若既是文学家又是历史学家,兼具学者、诗人、剧作家等多重身份。同时他还是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与政治活动家,作为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先驱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对于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人们对之关注的程度都是可想而知的。

冯锡刚所著的《郭沫若的三十年(1918-1948)》就是为适应读者“认知郭沫若”的需要而撰写的,用编年体的手法展示郭沫若波澜起伏复杂曲折漫长壮丽的一生。

目录

1918:“博多湾水碧琉璃”

1919:“神州是我我神州”

1920:“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1921:“旗鼓既张,奋斗到底”

1922:“创造个光明的世界”。

1923:“进退维谷的苦闷”

1924:“我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1925:“桃花落地的声音,都可以听得见呀!”

1926:“揽辔忧天下”

1927:“铁甲满关山”

1928:“感受着一片伟大的苍凉”

1929:“瞻往可以察今”

1930:“要他们才是真正的战士”

1931:“诗心自清素”

1932:“爰将金玉,自励坚贞”

1933:“桃叶因风舞自怜”

1934:“举世沉浮浑似海”

1935:“渊深默默走惊雷”

1936:“心在跳跃,血在沸腾”

1937:“欣将残骨埋诸夏”

1938:“且听洪波一曲”

1939:“驱车我欲出潼关”

1940:“坐老金刚坡”

1941:“士为知己死,意气耿千秋”

1942:“日月江河一卷诗”

1943:“因风我寄《南冠草》”

1944:“光明今夕天官府”

1945:“民主者兴,不民主者亡”

1946:“不信人民终可侮”

1947:“倍添黮暗夜将明”

1948:“北来真个见光明”

试读章节

说《死的诱惑》有系于爱情却又超越爱情的心焦和烦恼,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的拮据。这一年与家人的通信,不难见出艰窘的情状。

5月25日,在致双亲的信中有“今岁暑中,可国事稍就平妥,拟归省一行”的打算,结果不克成行。既非时局所阻,亦非学业所关,主要还是没有回家的路费。须知自1913年远游异国,一别已经5年,在这封信里有“今日接到玉英(即郭沫若原配夫人张琼华)一函,叙及父母哀痛之情”等语,可以想见郭沫若作归省的打算并非敷衍。

7月2日致双亲信中,有“世乱年荒,家中何能更得此巨款现金?二老如此待男,颠转令男心不能一刻安”等语。盖其姻兄自日本归国省亲,转报郭沫若的窘境,致其双亲有再行接济之举,而郭沫若在信中有“请二老千万作罢”之劝。

8月24日致双亲信中,说到“大哥昨日又汇来七十块钱,此次入学一切耗费,尽可敷用,家中请不要再汇款来”。一个二十六七岁的男人,时时要家中接济,这对好强的郭沫若的自尊心,实在是不小的打击。信中说到移居福冈的寓所“可恨茅房太近,又时有粪香扑鼻”,语似幽默,实含苦涩。

在《创造十年》中,郭沫若对这时期经济的窘迫有如此描述:

我的住房是在那“质屋”的质库楼上,面积只有一丈见方,人立起来可以抵着望板。东北两面各有一堵铁格窗,看来很像鸟笼,也很像监狱。但就是那样的楼房,每月也还要我们六块钱的房金。

因为拮据,“将买好的参考书又拿去进当铺”,“在9月将近一个月中连吃饭都是在节省着的”。

就在这人不敷出的当口,成仿吾的到来一时解除了郭沫若的困厄。原来成仿吾携湖南同乡陈姓老人一行三人赴日就医,因住旅馆耗费太大,建议与郭一家同住,由郭夫人管理家政,房租及其他开销皆由陈姓老人负担。安娜“欢喜得几乎流出了眼泪”,郭沫若则慨叹“遇到救星”。

11月中旬,陈老一行回国,因着在箱崎神社前租定的大房子预付了3个月的定金,故郭沫若一家得以住到年底。除夕之夜又不得不搬到临海的一家小房子里去。说是搬家,其实家徒四壁,郭沫若夫妇手提背负走了一二个来回也就告罄了。正是万家灯火的守岁之际,竟不能不疲于搬迁。伤感之余,郭沫若写了几首七绝:

松原十里负儿行,耳畔松声并海声。

我自昂头向天笑,天星笑我步难成。

《晨兴》中父子携手徐行于十里松原的情景,松涛海波交响,身琴心琴共鸣,真是一首好诗。“遇到救星”,住了几个月的大房子。因为穷困,不得不在除夕之夜“左迁”,其无奈与郁闷不难体会,但偏要化用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故作豁达语,结果是“天星笑我步难成”。

除夕都门去国年,五年来事等轻烟。

壶中未有神仙药,赢得妻儿作挂牵。

1913年的年底,在长兄的策动下,郭沫若乘火车由北京至奉天,再由安东入朝鲜,于次年元旦到达釜山。“除夕都门去国年”,正是当年行程;“壶中未有神仙药”,对于善饮的郭沫若来说,如此除夕真是情何以堪。

寄身天地太朦胧,回首中原叹路穷。

入世无才出未可,暗中谁见我眶红?  人世无才,出世不甘。郭沫若喜欢苏辙,除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再有恐怕就是儒道互辅的旷达胸怀了。“暗中谁见我眶红”,想来不尽然是艺术的夸张。读他的自传,不下三五处有流泪的记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郭沫若是性情中人,有关泪的描述多半非关矫情。

到处随缘是我家,一篇秋水一杯茶。

朔风欲打玻璃破,吹得炉燃亦可嘉。

郭沫若自幼即喜欢庄子,既然“壶中未有神仙药”,那么“一篇秋水一杯茶”岂非随遇而安的洒脱。由《秋水》篇而以茶代酒,造成意象上的衔接,确是好诗。

对于这组除夕杂咏,郭沫若有这样的评论:

这些最足以表示我当时的心境——矛盾的心境。自己好像很超脱,但在事实上却很矜持。自己觉得是很热心的爱国志士,但又被人认为了“汉奸”。在无可如何之中便只好得过且过,算好倒还没有落到自暴自弃的程度。这没有闹到自暴自弃的程度的,或者也怕是没有钱的关系。有一些人要表示出自己的风尘潦倒,便要写出满纸的醇酒关人。不假思索的青年也就为之洒雪无限同情的眼泪。

P12-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郭沫若的三十年(1918-1948)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锡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31585
开本 16开
页数 4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