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说袁思齐)/文博书画大师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价值观最核心的内容是尊老,自古长寿都是国人追求的最大福份,袁思齐老人创造了生命奇迹,也创造了艺术奇迹,作者曹鹏有幸在云南结识这一奇迹般的老人,《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说袁思齐)》全面讲述了这位百岁老人传奇的一生,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袁思齐、能够学习袁思齐。

内容推荐

作为艺术家,百岁老人袁思齐老先生1930年就在成都艺术专科学校本科毕业,到今年已经是八十载光阴过去了,他的艺术道路可谓漫长,世界上恐怕极少有人能活到大学毕业八十年之后吧?至今他还能创作不止,事实上已经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对于百岁老人,能自己走路就已经很不简单,能写能画就更不可思议,而袁思齐不仅能写小楷、刻半寸石印、刻铜、作画,还真心实意地学习研究,认真努力,要继续提高进步!

袁思齐是个奇迹,不仅是生命的奇迹,也是文化奇迹。他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态度、艺术风格与成就,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是歌德所说的“这一个”,与众不同,无法复制。

曹鹏编著的《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说袁思齐)》为“文博书画大师丛书”之一。

《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说袁思齐)》讲述了百岁书画大师袁思齐传奇的一生。

目录

总序 换个角度看大师

引言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上篇 袁思齐说]

 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访谈录

[下篇 说袁思齐]

 山野有奇才——记百岁书画家袁思齐先生

 百岁袁思齐艺术创新不停步

 百岁老人越活越精神——重返昆明再访袁思齐散记

 “教你活到一百岁”书画大师袁恩齐近况新作之一

 “仁者寿”书画大师袁思齐近况新作之二

 “游于艺”书画大师袁思齐近况新作之三

[附录]

 在云南挂职期间购书清单与随感

 古诗·袁恩齐 在昆明写给女儿的邮件

 超载而归

后记

试读章节

到井底教书一两年又到楚雄

问:在井底那边比昭通待遇要低一些?

答:少得很,最多二十块半开——在别人眼里是不少的。

问:在您眼里是少的了。学校环境呢?

答:学校刚刚开始,有了房子还没有围墙,邓子琴找了工友住在我的寝室对面招呼我,还找了年纪大的四个学生,住在我旁边,有一个工友、四个学生保护着我。

问:在那里工作了多久呢?

答:一两年吧,他要走了,我就跟着他。他调到教育厅,当督学,我就来昆明找工作了。石膏像舍不得,带了一个圣母,一个莫扎特的。这些石膏像后来丢了,我东走西走,后来成了流浪汉了。我到昆明找不到工作,遇到一个邓子琴的同学在楚雄当校长,邓子琴问他教音、体、美的老师要不要,他就说,李耀根是主任又教体育,要走,让我先来教体育,一个月给二百块旧票,先过渡一下,就说叫邓子琴放心好了,他会把我安排得很好,邓子琴把我当成宝贝。我到了楚雄先教体育,他叫我会图画、音乐的事不要让人家知道,不能说。我还想着安全一点,不能说,就把那些收起了,我养一个小松鼠玩,教体育。

问:昆明松鼠特别多,市区云南大学校园都有,西山更多。在楚雄教了多长时间体育?

答:说不准,教了几年。我个人问题,赵香芹那边不行了,我妈让我自己在云南解决,我就请了一个医生帮我去说亲。一个学生叫李惠芬,家庭是开医药铺的。我请的洪医生拿着点心就去说了,那个学生的爹就说,原来听说人很不错,我听姑娘回来也讲过,但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有什么本事可以养活我的姑娘?洪先生一听,回来说你打一辈子光棍算了,不要娶媳妇了。我说怎么了,他说气死我了,他说你上无片瓦没有产业,下无立锥之地,你有什么本事养活他的姑娘。我怎么听得下去,我一听我就鬼火了,我说当教师养不起媳妇我做别样啊,你不能看不起我这个人,你姑娘你不问问她喜欢不喜欢!后来我知道,这个李惠芬她爹就是看着我太好,他不是不给姑娘,是想要我上门,他的话没有说好。你想我听那个话;我当然听不得了,李惠芬知道了就哭了,我就走掉了,我去大理了。

在大理成家

问:大理之行,就此改变了您的生活。

答:是的。后来在大理我就有家了。我在那里认识了我的老伴,在学校里边认识的,我是老师她是学生。后来我请了一个老师帮我去说,他说这姑娘是李佩可的学生,拜过师的,李老以前是进士,你把你的事请他指教,他去牵红绳做月老是希望最大的。后来我就照着做,去拜访李老先生,说我写了点东西来请您指教,老人家人很好,很有涵养,说你这个写得很好,你写苏轼的,写得很像啊。他很高兴,送给我一本帖,我太高兴了,他就上楼从他的书房拿了一本帖,是练基本功的唐楷,我很敏感,我知道他是暗示我,我的字没有根基,不稳,唐人重法,他送那个唐帖给我,我就知道他是叫我从那边努力。我就拿来写,我模仿能力又强,还不到一个月我就又去拜望,他一看就满意,他说你写字天分高,你没有写了多久就有点像了,好像写了很久的样子。后来人就熟了,我就请他做介绍人。我老岳父说我是四川人,姑娘不让出去,就要在家乡,结果他们家里就分成了两派,一派赞成,一派不赞成。

问:原先在学校的时候您就认识后来的爱人?

答:认识,她说老师你写两个字给我吧,我就写了“少说话,多读书”,她压在玻璃板下,这个事情被她三哥看见了,三哥是赞成我这边的,他自己婚姻很不满意,父母包办,他在家里起了作用,所以内外夹攻我就赢了。

问:李佩老去谈这个事情了?

答:是。我还买了他的字画,李佩可是云南的写家,他是二甲进士,做过长安府的知府,比较有学问的。

问:过去进士在地方上写字大都有名的。

答:如果写字不好的中不了举,所以写字读书是两件大事,写字是打门锤。过去考进士写的是馆阁体。我现在都有状元写的馆阁体,复印的。在李佩可他们的帮助下,还有同事其他很多人都出力,也费了很多周折求亲才成功。我后来才晓得,到她家求亲的都有十多家了,她是有钱人家的姑娘,有一句歇后语“有钱人家的姑娘——难说”。那时候她家很有钱,提亲就是难说。

教书好收入高

问:当时您的收入是怎么个情况呢?

答:我在大理中学教师的待遇,校长之后就是我了,我教得好。

问:那时候工资是根据大家的评价来定的?老师、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好,价钱就高。

答:当时谁能教书那么好,取得那么多的信任!比如说那时云南有名的商家严燮臣,他有两个儿子一个侄女,都在我这里读书,他对我说:严则中、严则正他们不听话你打他们,你打了他们我还感激你!也怪,学生不用我多说,我说了学生他也就改了,也就乖了。宋希濂的儿子也是专门交给我管的。他那个儿子不大,大概是十三岁的样子,他爹妈带到学堂里拜托我给管。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宋希濂的爱人是在香港学音乐的,她在香港学钢琴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叫李冰兰,是我朋友的姐姐。

宋希濂不像军阀

问:宋希濂当时是什么位置?

答:是集团军总司令,住在大理,龙云是政府最高的,他是军队的最高长官。

问:那肯定是有汽车、警卫保镖,他到学校去是不是兴师动众的?

答:我们那个学校有骨气,国民党官再大,见面还是有礼貌的。校长不要党派进学校,他说学校是锻炼、培养人才的,不是讲党派的。

问:这在当时还是很开明、很进步的。

答:但是也是很危险的。

问:宋希濂是什么样子的?

答:我也去过他家,他不像军阀,像一个读书人。

问:儒将。

答:对,是一个儒将,那时候有纪念周,纪念孙中山,校长要请宋希濂到学校作一个报告,是我去请的。他说袁老师,我的孩子难管,总是闯祸,我们想把孩子送到这里,我把孩子拜托你,你管他,他不听话请你多花点时间跟他讲讲,要紧的就是千万别让他跟农民的儿子玩,别跟农民的儿子打架。他害怕农民的儿子,他是部队领导,孩子出了事,农民不好惹。孩子叫宋扶元,我教他,他听我的,我没有见他不听话的时候,我说什么他听什么,骂都没有骂过。

问:后来这个学生做什么去了?

儿子:现在好像在美国。

问:不和农民的儿子打交道,他不会很孤立吗?他跟什么人打交道?就跟城市里的商人、教师的子弟打交道?

答:一般在学校空闲的时候很少,都是来我家玩,他最喜欢来我家里玩,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早上上学汽车送来,晚上汽车接走,五台中学在喜洲,离大理城还很远的。

问:宋希濂把孩子送到喜洲,不在大理。  答:在大理管不下来。

P60-64

序言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在艺术市场繁荣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很容易忘记一个事实:无论古今中外,真正的艺术都是孤独、寂寞、艰苦与漫长的事业。

艺术家的事业是毕生的独军奋战,如果没有明确的、坚定的目标,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事实上,自有美术院校以来,美术专业毕业而最终选择了艺术家作为职业与事业的,只占少数;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有高有低,对于很多人来说,名与利是最现实的目标,而最高目标,当然就是作品传世不朽。如果无法传世,造型艺术作品就成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装饰环境的易耗品,对于殚精竭虑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悲剧。正是为了要传世不朽,才会值得艺术家不惜一切代价地献身。在艺术的赛场上,谁坚持到最后谁是赢家。

中国书画在艺术领域是颇为典型的一个门类,它是典型的马拉松,是长跑而不是短跑,真正有意义的不是一时的风光,而是永恒与不朽。

王国维在其名著《人间词话》的开篇中提出了人生学问事业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能经历这三个境界的艺术家,少而又少。

作为艺术家,百岁老人袁思齐老先生应当是践行了这三个境界。1930年就在成都艺术专科学校本科毕业,到今年已经是八十载光阴过去了,他的艺术道路可谓漫长,世界上恐怕极少有人能活到大学毕业八十年之后吧?至今他还能创作不止,事实上已经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对于百岁老人,能自己走路就已经很不简单,能写能画就更不可思议,而袁思齐不仅能写小楷、刻半寸石印、刻铜、作画,还真心实意地学习研究,认真努力,要继续提高进步!

袁思齐是个奇迹,不仅是生命的奇迹,也是文化奇迹。他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态度、艺术风格与成就,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是歌德所说的“这一个”,与众不同,无法复制。

我在与袁思齐老人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受益良多,我的理解,袁思齐老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禀承了中华传统文明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巴蜀文化与云南文化造就的人物。我以前曾说过启功是代表北京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按照同一标准,袁思齐就是代表云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

袁思齐活得很精神,他是一位爱笑也善笑的人,活到了一百岁以后,他笑得更多了,笑得更好了!

2010年4月20日周二闭户著书,晚上与袁老通话二十分钟,老人笑声朗朗,令我心有所感,连夜一挥而就于北京寓所

后记

这本书的访谈是在2009年9月至10月完成的,其时我参加中组部博士服务团赴云南挂职任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临近结束,我所在单位领导徐盛鹏主任以及其他领导,出于对我的关心与照顾,已经不再给我安排更多的任务,希望我能利用这一难得机会在离开云南前尽量多到各地州跑跑,既对云南加深了解,也能开阔视野,不枉在云南工作一年。这当然对我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有百岁老人袁思齐的访谈项目,我便放弃了这一大好机会,于是,我就至今还有昭通、普洱、临沧、德宏四地未曾到过,而在挂职之初我是发愿要走遍全省十八个地州的——领导与同事们对我的没有成行,都感到不能理解,而我个人也非常惋惜,但是并不后悔,因为有机会与袁老长谈,让我受益匪浅,这是我的福气与缘分。

原计划此书于2010年5月出版,但是我的日程实在太满,而且陆续写了收到书中的几组文章,最后,就拖到了年底,在责任编辑李潇潇的最后通牒下,才编写竣工,终于付印了。回头一看,真的还是有点后怕,毕竟,袁思齐先生是百岁老人,真不该让他老人家一等就是半年,我真的过意不去——不过,袁思齐老先生也真是洪福齐天的老寿星,就这样健健康康地过来了!老先生虽然重视并关心出版进程,但是从来没有催促过我,更没有责备过我。他理解,之所以拖了时间,不是我有意的过失,而是要做的事太多,因为在这一年里,袁思齐研究与评介,始终是我的头等大事,我既没有偷懒,也没有惜力。不过,总算是好事多磨,我可以向袁老先生也向读者交卷了。

我在云南挂职一年,对于我的事业、求知与为学来说,这一年极其关键。我是通过向袁思齐老人请教,通过研究学习他的艺术与思想,来深化自己对云南的理解的。感谢经济日报社徐如俊社长给予我这一宝贵的锻炼机会。我在云南期间,在工作中与生活中,结识了很多朋友,我曾梳理过,不算工作关系的领导与同事,每周至少要见一面的朋友,在昆明我有八九个圈子,既有旧雨也有新知,分别属于报界、杂志界、美术界、出版界、企业界、高校界、金融界、政界与挂友,每个圈子都有不止一位朋友,还有朋友不在这八九个圈子,但也往来密切。这么多朋友,让我在云南的一年过得非常愉快轻松。

从小我就四海为家,保定是我的第一故乡,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云南是我的第三故乡。杭州日报200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我挂职的评论,洪晓明先生用的题目是《此心安处即为家》,切中我的真实情感。我愿意把云南当成自己的家。今年北京的冬天异常寒冷,这令我更加怀念在春城的日子。

中国传统价值观最核心的内容是尊老,自古长寿都是国人追求的最大福份,袁思齐老人创造了生命奇迹,也创造了艺术奇迹,我有幸在云南结识这一奇迹般的老人,真心地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袁思齐、能够学习袁思齐。我曾经在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同志与博士服务团成员见面时向他建议过,应当让百岁老人袁思齐成为春城昆明作为中国最宜居城市的形象代言人。至少在我心里,袁思齐的存在,是云南与昆明的荣誉与骄傲。我向很多人都推荐袁思齐,是因为希望大家能沾溉分享百岁老人的福气。

在此书的出版以与相关文稿的写作发表及宣传报道过程中,要感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社长梁刚建先生与刘立东主任的赏识关照,感谢李潇潇编辑付出的心血与劳动,感谢中国文联副主席原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同志、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先生、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先生、云南信息报总编辑谭智良先生以及他的部下、还有云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长处龚飞先生、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刘大伟先生、云南美术出版社杨旭恒社长、影响力杂志秦力先生、许明先生、《兰界》杂志总编夏光龙先生,感谢中央电视台制片人温克建先生,感谢开心世界收藏文摘杂志社长李浩东先生,感谢吕书练女士、张再兴先生、严高明先生、金建林先生、黄忠良先生、何明女士、张宾先生、戴月明先生,最后,特别要感谢供职广东发展银行的朱子芾先生,以及袁老的儿子袁万钟、袁万祥、袁万同、女儿袁万玲尤其是袁老的女婿白云祥老师,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与热心帮助,我就很难顺利完成这一工程。

在云南工作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对我来说是极其珍贵难得的美好经历,而这册书就是我在云南一年多的收获。

曹鹏

2010年12月21日写于北京乐之庐

书评(媒体评论)

美术界最有价值的访谈录。

——陈传席,著名美术史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曹鹏所做的访谈,被定义淹“一项文化“抢救”工程”。抢救”两个字用得好!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理解这套体的价值。能留下这些大师对艺术及人生的第一手资料,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德的事情。

——赵泓,资深出版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人们读此书,有面见大师之宜,实在难。书中被采访者都是名家世孽,其言一出,当必反响于世,泽被后人。

——《中华读书报》

论人、讽世、忆往、揭秘,牵涉文化学术诸多领域内的人与事。有学林艺苑逸闻,也谈往忆旧、黼评人物。

——《中国青年报》

曹鹏先生所为,其实是陪“文化老人”聊天,打捞历史记忆。书中所录,虽多属记忆片断,然而碎金片玉,往往见宝。

——《南方周末》

这套一体每本我至少要l00册毛边本——少于100册我就会得罪人,朋友们不够分!

——胡同,网络旧书店布衣书局总经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说袁思齐)/文博书画大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3657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