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一门仁术,它源于一种根本的、深沉的爱;中医是一门哲学,它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并导引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中医,是一种思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其尊重生命源泉的方式,给心灵以抚慰。中医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闪耀着太多的光辉。无数的名老中医更是研究古人的养生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各种不同的养生奇术,其中不仅包含了医学的精髓,还吸收了中国古代各学派的养生精华,特色各异,妙不可言。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尽情地领略一番吧。
图书 | 国医养生密码(国医养生大智慧)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医,是一门仁术,它源于一种根本的、深沉的爱;中医是一门哲学,它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并导引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中医,是一种思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其尊重生命源泉的方式,给心灵以抚慰。中医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闪耀着太多的光辉。无数的名老中医更是研究古人的养生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各种不同的养生奇术,其中不仅包含了医学的精髓,还吸收了中国古代各学派的养生精华,特色各异,妙不可言。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尽情地领略一番吧。 内容推荐 追本溯源,破解国医养生的万古流芳之术。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在漫长的实践中,国医辈出,他们皆以仁者、仁心、仁术立世。本书就以这些国医推崇和总结的养生方法为线索,告诉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符合我们生命规律的生活习惯,从而给自己一个高质量的生命过程。 目录 第一章 国医养生之道与理论精髓 “道”、“医道”、“道以医显” 国医之道就是生活之道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未雨绸缪,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病求本,强调人体自愈力 对症下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第二章 培固国医智慧元气的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医家之宗” 居处依天道,饮食遵地道 四季养生的“生、长、收、藏”法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调理气机,防治百病就要节情志 《黄帝内经》中的“五劳”和“七伤” 生活习惯不好,人迟早要得病 养生之道就在身边 第三章 名医华佗的延年长寿秘诀 从“麻沸散”说起 华佗的健身秘术——五禽戏 运动养生在量、在质、在巧 华佗巧医郡守——情志生克法 储备能量,节能养生 “劳伤”的调养应对之道 阴性病与阳性病的防治 第四章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其人,《伤寒杂病论》其书 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无病先防,掌控疾病来临前的征兆 人是天地的产物,养生要顺应自然 五脏各有所喜,饮食要与五味相匹配 张仲景的四季饮食养生法 津液养生的简单法则:多咽口水 张仲景巧治便秘 第五章 甫谧的经络保健养生功 浪子回头,医学起波澜 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经络养生常用办法 经穴疗法注意事项 不同经络有不同的功能和当令时间 养生保健需了解的十四大名穴 常见病的经络穴位疗法 把经络保养好,人体才能更健康 第六章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心法 走进医学典故,走近孙思邈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 “十二少”与“十二多” 有效控制情绪的四件法宝 安神之本,必资于食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 睡眠养生长寿的要点 身体的很多疾病可以在梦里反映出来 失眠的原因与应对法 爱气养气,益寿延年 第七章 钱乙:儿科施治理论的奠基者 脏腑娇嫩、发育迅速是儿童体质的最大特点 孩子的健康有赖于家长的日常观察 五脏对五指,按摩孩子的双手就可以治病 让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可以巩固先天之本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了解喂药的禁忌,以防伤及孩子娇嫩的脏腑 摩腹和捏脊可有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让孩子远离寒湿的五项原则 抵抗疾病入侵儿童的饮食疗法 针对孩子咳嗽的类型辨证施治 第八章 滋阴派的创始人——朱丹溪的阴阳论 生病衰老多是因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就是滋养身体里的阴液 桃红四物汤:滋阴补血的良方 祛除体内毒素的“倒仓法” 朱丹溪对上火的防治之策 静心节欲,慎防四虚 饮食清淡就是多吃“自然冲和之味” 体内能量不足,身体就会发出警报 朱丹溪的“心理疗法” 第九章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历尽千辛万苦终成《本草纲目》 食物就是药——《本草纲目》中的食疗妙方 正月葱、二月韭的养生之道 五谷杂粮是人体生命力的来源 粥养,壮脾胃补气血 毛发,气血盈亏的信号 水也是药——李时珍的水疗法 食色天香——《本草纲目》中的抗衰养颜妙方 第十章 明清太医的保护神——刘纯的养生之术 刘太医养生十条 病是自家生 有病三分治,七分养 提升胃气的开胃汤和肉汤 瓜果桃李皆有药性,不可乱食 赤脚接地,有益健康 多食粗少食细,才能远离“富贵病” 过饱伤人,饿治百病 第十一章 叶天士大师的晚年养生智慧 叶天士的治病奇术与养生之道 长寿延年要从保肾养骨开始 冬病夏治,寒冷季节将不再难熬 季节更替之际要注意养腿暖背 老年人的饮食养生原则 要顺应,不要对抗 动起来,慢下来 老年人要警惕早醒 试读章节 国医之道就是生活之道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粹,同时也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却被中医解决了,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现在很多人说,中医一讲就是抽象的阴阳五行,太深奥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那么的深不可及。至于中医之道,那就离生活更远了,无从谈起。 其实,中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大多数人不曾真正认识它而已。比如被蚊子咬了抹点芦荟,压力大、工作累就去做做足疗,这些都是中医应用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而中医之道,也在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渗入我们的血液,让我们觉察不出来了。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荠菜和香椿芽对身体好,可是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中医的观点,阳气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而荠菜性平温补,能养阳气,又是在春季生长,符合春天的生发之机,所以春天吃荠菜对身体就比较好。另外,按照中医理论,凡是向上的、生发的东西都是阳性的,而香椿芽长在椿树的枝头,又在早春就开始生长,这表明它自身有很强的生长力,代表着蓬勃向上的一种状态,也能激发身体中阳气的生发。可见,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中都暗含着中医之道。 中医历来强调预防疾病,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只有中医有一套历史悠久而完善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就是生活之道,也就是国医之道。它强调生活方式要朴素,饮食结构要简单。它不仅让无病的人使用之后,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而且让不遵守养生之道而有病的人使用之后,也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强调养生,是中医至今不衰败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 另外,中国人都奉行中庸之道,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种随大流的观念,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中庸之道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共性呢?这里我们只从中医的角度来讲。 《黄帝内经》里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倮虫,就是人,即没有毛的动物。人为倮虫,五行属土,而土生于中央,集合了东西南北土的特点,又把土散向东西南北,处于中间又无处不在,这就是土的本性。而人就是五行属土的一种动物,所以人身上同样有土的特点,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 人体内部运行同样讲究中庸,人体中的气血分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现在,“中庸”这个词有时候带有贬义的色彩,其实这是把中庸之道理解得过于狭隘了。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不是“合事老”,而是谋求一种平衡与和谐,这也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制衡,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只有身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时,人才是健康的,如果哪一方的力量占了上风,不受制约,人就会生病。 以上种种,都体现了中医之道,它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和血液,通过生活的点滴来映照我们的心灵,默默无闻地引导、护佑着我们。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中医靠自己独特的诊疗手段,在防病治病和控制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民众的福祉与社会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于中医,古人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一说。在古人看来,治国与治身的道理是相通的,“知治身,则能治国”。上医是指深谙治乱之道的宰相,他能辅佐国君治理天下,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医就好比是能治国的宰相,只是行业职责不同,中医是技术高明的医生,他告诉人们各种预防和养生方法,使人们防患于未然而得享天年。而所谓的下医,就是技术一般的医生,他们只能凭借药物来祛邪治病。 关于“上医医国”,还有人解释说上等的中医可以看清一个国家的未来,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缘由的。秦国有一个医生叫和,有一次在给国王看病的时候,和说:“大王你这个病治不好了,因为你过于贪恋女色。不仅你的病治不好了,你死之前还会把责任都推卸给大臣,并杀掉这个大臣,等国家灭亡以后,这个大臣就成了罪人。”后来,这个国家的发展真像和说的一样。 再说“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医把人看做是一个活跃的、运作良好的、系统的有机体,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人自身打破了自身的运作规律。比如,吃一碗饭就饱了,因为好吃就吃三大碗;人困了不睡觉,熬夜熬到天亮,等等。对于这种情况,好的医生,也就是中医会告诉你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让身体进行自我修复,他们是不主张开方下药的。而“下医”怎么办呢?他只会见病就开药,病人说头疼,他开治头疼的药,还有咳嗽,再加上治咳嗽的,还发热,那治发热的药也加进去,总之就是有一种症状加一种药,完全不管什么辨证论治,他根本不明白什么是“证”。吃各种药把病症压下去,表面上好像是好了,实际上是落下病根了,循环往复,最后病入膏肓。 由此可见,见病治病只是一种消极的措施,能见微知著,使人民臻于幸福康乐、健康长寿之境者方能成为“上医”和“中医”。 未雨绸缪,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会在生病了再想着去治疗,而是未雨绸缪,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这在祖国医学中叫做“治未病”。 据记载,扁鹊弟兄三人均为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某日扁鹊为魏王针灸,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道:“长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诧异。扁鹊接着说道:“我长兄治病于病发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为人铲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医术虽高,名气却没有传开。而我是治疗于病情发作和严重之后,人们能看到我为患者把脉开方、敷药刺穴、割肉疗伤,我也确实让不少病人化险为夷,大冢就以为我的医术比长兄高明。” 最高明的医术是治未病,扁鹊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将身体遭受疾病侵蚀的危险降到最小,这才称得上是“上医”。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就是当疾病尚未发生时,能提前预测到疾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杜绝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比如,春季万物萌生,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相应活跃,感冒之类的疾病就有可能流行开来,所以中医提出“正月葱、二月韭’’的饮食方法,以提高人们的抗病能力。夏季天气炎热,中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中医就强调“饮食清淡”、“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案,降低中暑的发生几率。秋季气候干燥,咳嗽一类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所以中医强调秋季以“养肺除燥”为主,多吃梨以生津解渴,从而使一些时令病的发生降低到最低限度。冬季要收藏体内的阳气,注意保暖,早睡晚起,好好休息,等等。 中医治未病还体现在一个方面,就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将其扼杀,使人体恢复健康。相对而言,如今的医疗水平却只停留在应付已病的人群!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区别,治未病就像是洪水暴发之前筑堤坝、泄洪的各项防护措施,而治已病就像在洪水泛滥以后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无更多精力谈预防。很多人就是由于不注意预防而导致疾病缠身,因此,只有提早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最大意义。 有位知名的企业家说:“我只有真正得了这个严重的病,躺在手术台上,把自己的命交给手拿手术刀的医生的那一刻起,才真正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人在生病的时候是那么的无助……我没有真正体会到病来如山倒的可怕,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所以我做得比谁都好。可惜的是,身体经过这场浩劫,永远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那个生龙活虎的状态了,我知道得还是太迟了。”当疾病袭来之时,各种治疗手段只能算得上是补救措施,即使补救有效,也难以让本来健康无恙、充满生机活力的身体恢复到最好的状态了。所以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预防才是硬道理!P3-6 序言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的国粹,所以,中医又被称为国医。几千年来,中医靠自己独特的诊疗手段,在防病治病和控制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无数名医的相继涌现,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他们所呈现的医论精华和养生智慧,促进了中医的枝繁叶茂,为民众的福祉与社会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很多人说,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得很先进了,而中医太抽象、太玄乎,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过于深奥、遥不可及。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西医学所看到的病,是用客观指标来做参照系数的,不管是感冒还是其他疾病,西医都要通过检查,来确认你的病理改变情况。而中医是非常生活的医学,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规律,强调的是人的自愈力。高明的中医可以“司外揣内”,不需要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就可以窥视人体内部的疾病。中医不仅可以发现初级阶段的疾病,还能提前消除疾病,这就是常说的中医“治未病”。 中医的养生之道博大精深,要想真正认识它,就要知道中医养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医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中医强调: 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身体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我们讲究起居有节、作息有时、节制情欲、调理饮食等都是为了达到阴阳平衡。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养生的方法要随着四时的气候而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我们熟知的“春捂秋冻”就是天人合一养生观的体现。 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重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重心灵的修炼调养。你见过斤斤计较、心事重重、杂念丛生、心胸狭窄的人长寿吗?没有。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密切相关。 中医,是一门仁术,它源于一种根本的、深沉的爱;中医是一门哲学,它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并导引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中医,是一种思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其尊重生命源泉的方式,给心灵以抚慰。中医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闪耀着太多的光辉。无数的名老中医更是研究古人的养生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各种不同的养生奇术,其中不仅包含了医学的精髓,还吸收了中国古代各学派的养生精华,特色各异,妙不可言。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尽情地领略一番吧。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奉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心与帮助,及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王杰、张艳芬、周珊、杜莉萍、何瑞欣、齐艳杰、齐红霞、李伟军、曾桃园、赵广娜、魏清素、赵红瑾、王鹏、李文静、李佳、罗语、张保文、许长荣、李良婷、史慧莉、闫晗、王艳、黄亚男、曹博、杨青、上官紫微、徐娜、聂小晴、李娜、蔡亚兰、欧俊、于海英、杨艳丽、姚晓维、潘静、王艳明、杨英、武敬敏、陈小婵等。 阅读是一种享受,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之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感恩。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借鉴了其他人智慧的精华。相信你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国医养生密码(国医养生大智慧)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薛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3265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30 |
宽 | 16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