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反思华尔街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华尔街被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拉下了神坛,人们对华尔街的态度也从顶礼膜拜,变得将信将疑,甚至是不屑一顾。本书作者结合自身在华尔街和学术界的切身体验,以及与十数位华尔街精英的对话,客观地总结和反思了华尔街的主要业务和功能。这些业务和功能不但包括曾经风光无限的证券交易与研究,更包括以往被忽视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法律、信用评估、人才的流动和信息技术,等等。本书志在将一个真实、全面的华尔街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相信当传统的华尔街崩塌后,读者仍然能够从华尔街的成功和失败中,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

内容推荐

本书将介绍主要的金融业务和功能以及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这些业务和功能包括股票与债券的交易、研究、风险管理与控制、信用评估、人才的流动和信息技术等等。现有的书籍往往只注重某一种业务,而且,这些书籍通常不是写证券交易就是写投资银行的(以兼并收购居多)。这也是容易理解的 一这些业务平均而言回报高,从业人员人均收入高,“非常风光”。那些极度出色的交易员和投资银行家不但日进斗金、在华尔街“呼风唤雨”,头上更顶着类似影视红星的神秘光环。这样的书容易吸引读者。但是华尔街业务远远不仅限于交易和并购。绝大多数人干的是那些“默默无闻”并不风光的工作。即使在交易或投资银行领域,真正出色的也并不多,而达到“超级红星”地位的更是凤毛麟角。人们通常愿意在“前台”或利润中心工作,如交易、并购这些创造收入的部门,而不愿在“后台”或成本中心工作,如技术支持、风险控制这些产生成本的部门。但是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融合,前台与后台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比如说,信息技术部过去在大多数的金融公司里算是“后台”部门。但是现在,信息技术部在许多公司,特别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投资公司里是前台部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目录

序 言

引子 有中国特色的牛顿定律与有中国特色的金融

第1章 十二年一觉美国梦不经意又回到起点

最美的美梦——拥有自己的家

钱来得太容易,多多借债

产品越复杂越能忽悠人

次贷危机爆发

金融危机序曲一:贝尔斯登旗下基金的倒闭

金融危机序曲二:短期信贷市场的“流动性枯竭”

金融危机爆发——各大央行被迫出手

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

“两房”被接管,华尔街崩塌——金融海啸

政府救助与美国经济衰退

全球经济衰退/萧条

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

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第2章 股票定量投资研究

研究和开发新的交易模型

常用的投资信号一: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的信号

常用的投资信号二: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的信号

常用的投资信号三:以宏观经济信息为基础的信号

其他常用的投资信号

将有潜质的研究成果编成程序

如何将几个不同的信号叠加在一起

向后测试

如何降低风险

实战演习——纸上交易

正式交易

访谈一:道富环球投资管理公司刘莹博士

第3章 定量交易战略

对子交易战略

围绕赢利的投资战略一:分析师的赢利预测和推荐为基础的战略

围绕赢利的投资战略二:以赢利质量为基础的战略

围绕赢利的投资战略三:公司赢利公布后的可以采取的投资战略

以当天的价格变动为基础的战略

以经济周期为基础的战略

访谈二:摩根斯坦利董事总经理张峰

第4章 买方/卖方分析师与基本面研究和交易

研究覆盖范围和规模

信息来源

服务对象

职业发展

工作时间

买方与卖方分析师业绩比较

卖方分析师是如何工作的?

买方分析师和投资经理是如何工作的?

访谈三: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山泉

访谈四:Sterne,Agee & Leach高级副总裁詹姆斯·李

第5章 固定收益证券

普通债券的基本特征

按揭证券

资产支持证券

金融危机的主犯之一——债务抵押债券

金融危机的主犯之一——信用违约掉期

固定收益证券的投资风险

固定收益证券交易战略——资本结构套利

访谈五:保德信金融集团董事总经理理查德·格林伍德

访谈六:保德信金融集团董事总经理阿文德·拉詹

第6章 法律、律师、经济咨询和金融

上——法律和金融

中——律师和金融

下——经济咨询

访谈七:美国一顶级律师事务所律师(匿名)

访谈八:Brattle集团高级顾问周文武博士

第7章 信用与信用评级

信用——金融DNA

信用评级机构——与众不同的“把关员”

信用评级机构的运营模式和潜在的利益冲突

评级机构的费用收取

不请自到,白送的信用评级

评级机构业务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公司债券的信用评级流程

公司债券的评级方式方法

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评级

评级机构与金融危机

访谈九: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分析师赵振宇

第8章 风险管理与控制

贝尔斯登的陨落

如何量化风险

金融机构风险的种类

VaR的计算方法 

风险管理和控制

贝尔斯登——黑天鹅事件的启示

访谈十:法国银行集团Natixis董事总经理庄先生

访谈十一:切尔顿投资公司沈先生

第9章 人才与猎头

金融——可升级的职业

公司战略决定人才战略

底薪+分红

你被解雇了

毕业学校重要吗?

学位和所学专业重要吗?

证书和执照重要吗?

访谈十二:IJC合伙人有限公司创始人Kyle J.Ram—kissinn

第10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IT的委屈

IT与交易

IT与风险管理

灾难恢复

高盛的战略部

金融机构常用的IT系统

访谈十三:前雷曼兄弟IT战略和架构服务部副总裁韩郑

试读章节

8月9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正式爆发。8月9日早晨,法国第一大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宣布由于无法给结构性金融产品(如CDOs)定价,决定暂时阻止投资者从旗下的三个投资基金抽取资金。在一份正式声明中,巴黎银行宣称“美国证券化市场某些领域的流动性完全消失了,这使得我们无法给某些资产合理定价,无论这些资产的质量或信用等级如何”。

想想,一个世界主要银行发出这样的一个声明意味着什么?!这份声明发表之后,关于其他银行和对冲基金有类似问题的谣言四起,恐惧开始在市场蔓延。各大金融机构开始拒绝借贷,囤积现金,市场的流动性一下子蒸发了。为了避免金融市场完全停止运转,欧洲央行当日往银行间拆借市场注入1470亿美元;美联储紧随其后,注入240亿美元;加拿大和日本央行也跟着介入。

危机发展到这个阶段。市场开始将所有金融产品分为两类:无风险的美国国债和其他所有金融产品。凡是非美国国债,都是有风险的,信用等级再高也没有用,市场都要索取高额的利率以补偿潜在的风险,或者干脆直接避而远之。

8月17日,美联储调低储备金贴现率0.5%,扩大了银行可用来抵押资产的范围,并将银行从美联储借款的期限延长至30天。9月18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0.5%至4.75%,同时将贴现率再次下调0.5%至5.25%。尽管美联储三番两次出手,市场还是认为联储官员出手太慢、太轻。早在8月3日下午,CNBC《疯狂的金钱》主持人吉姆·克拉默(Jim Cra—mer)在直播电视中,歇斯底里地骂美联储主席贝南克是个蠢蛋、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究,根本不知道市场发生了什么,并要求美联储降低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各大银行不断减计资产账面价值,损失不断扩大,美联储不得不在12月11日再次降息0.25%。

P25-26

序言

心写这本书是在2008年除夕夜。那时我还在纽约一家对冲基金工作。记得当天美国股市受次贷危机可能波及到债券保险业以及经济可能温和衰退消息的影响,大跌了3%左右。幸好我所在的统计套利部的投资收益与大盘的走向没有很强的相关性,我们不但没有亏钱,反而进账不少。大家心情都不错,四点钟收盘后,家住在新泽西和纽约上州的同事就陆续回家了,可能是除夕夜的原因,我也没有太多心思测试我的交易模型,索性到离公司几条街的巴诺(Barnes & Noble)书店散散心。

一进门,书店不平常的布局就让我感到惊奇。在进门靠右侧的醒目位置处,一张大书桌上竖了个BRIC(国内称“金砖四国”)的牌子。BRIC是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与中国这四大发展中国家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组成。BRIC这个说法是由美国高盛公司在200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首先提出的,高盛预测这四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将在2050年左右超越当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我径直走到这张书桌前,发现上面铺满了与这四国相关的经管类书籍。细数了一下,一共23本书,其中与中国相关的高达12本。这些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中国商业的小红书》,到《象与龙——印度和中国的崛起及其意义》,到《运营中国——从战略到实施》。

看着这些书籍,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是的,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华尔街日报》的头版要闻摘要几乎每天都会有涉及中国的新闻。有一期的华尔街日报甚至打出了“Great Wall Street of China”的标题。“Great Wall Street”乃一语双关,“Great Wall”是“长城”的英文翻译,而“Wall Street”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尔街。两个并在一起暗示了中国对华尔街的巨大冲击。该文章的配图也非常具有象征性。这个配图的主体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但是在交易所的正上方却挂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我的目光很快锁定在两本书上:一本是《从华尔街到长城——投资者如何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另一本是《未来的中国战争——在哪里征战与如何取胜》。这两本书描绘出冰火两重天的中国,前者把中国的未来描绘成已被“芝麻开门”咒语打开大门的大宝藏,指导投资者如何投资中国的股票、房地产,甚至是艺术品和古董;而后者则认为中国就像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如果负压继续增大,后果不堪设想。该书详细讨论了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的八大“战争”,从对水资源、石油的争夺,到假冒伪劣产品对世界的危害,到横跨长江、黄河的无数水坝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但我很快就意识到这两本书其实并非完全对立的,因为它们讨论的领域视角和问题完全不一样。前者着眼于金融领域的投资机会,而后者则关注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环境、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前者是为投资者而写的,而后者是为政策制定者而著的。

我不是一个书评家,但从一个金融学者和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我相信这些书从一个层面给中国人提出了启示:当世界上经济及军事最强大国家的学术界、实业界、政界纷纷研究中国的时候;当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大小金融市场的时候;当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将中国金融市场熔炼成全球金融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和监管层是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商场上、国际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我们是否已经做到了知己知彼,当机会与挑战来临时才能百战不殆?

这个启示唤起了藏在我心中许久的一个心愿:写一本介绍华尔街主要业务的书。

时光匆匆,鼠年很快变成了牛年,这一年的变化超过了几乎所有人的想象。次贷危机最终导致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上百年来,作为金融代名词、传统意义上的华尔街彻底分崩离析了。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在2008年3~9月这短短的六个月中全都消失了。雷曼兄弟破产了,贝尔斯登和美林分别被摩根大通和美洲银行并购了,而最大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则变成了银行控股公司。危机像病毒一样很快就蔓延到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将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强国拖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而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的经济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我本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8月提出了辞呈,返回了学术界。远离了那种刀光剑影、不赚钱就走人的生活,重新过起了平淡而充实的生活。这本书就是我在华尔街和学术界思考积累的产物。

本书将介绍主要的金融业务和功能以及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这些业务和功能包括股票与债券的交易、研究、风险管理与控制、信用评估、人才的流动和信息技术等等。现有的书籍往往只注重某一种业务,而且,这些书籍通常不是写证券交易就是写投资银行的(以兼并收购居多)。这也是容易理解的一这些业务平均而言回报高,从业人员人均收入高,“非常风光”。那些极度出色的交易员和投资银行家不但日进斗金、在华尔街“呼风唤雨”,头上更顶着类似影视红星的神秘光环。这样的书容易吸引读者。但是华尔街业务远远不仅限于交易和并购。绝大多数人干的是那些“默默无闻”并不风光的工作。即使在交易或投资银行领域,真正出色的也并不多,而达到“超级红星”地位的更是凤毛麟角。人们通常愿意在“前台”或利润中心工作,如交易、并购这些创造收入的部门,而不愿在“后台”或成本中心工作,如技术支持、风险控制这些产生成本的部门。但是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融合,前台与后台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比如说,信息技术部过去在大多数的金融公司里算是“后台”部门。但是现在,信息技术部在许多公司,特别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投资公司里是前台部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书关注的重点是某一业务或功能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它与其他功能和业务之间是如何交叉和融合的,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它是如何反应与应对的,个人需要什么样的背景或潜质才能在这个行业里立足和成功,等等。本书收集了大量我和十多位金融各领域高级人才的访谈记录。但本书不是一本纯粹的访谈对话录,因为纯采访录的形式不能很好地解释清楚一些复杂的金融业务。有些业务容易理解,比如股票交易。但是,有些业务很复杂,读者也不是非常熟悉,比如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如果直接采取访谈的方式很难将这些业务全面清晰地解释清楚,反而有可能产生盲人摸象的结果。所以,我选择采取“二部曲”的方式来组织篇章结构。书中的大多数章节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对本章要介绍的业务相对具体、全面的阐述;后半部分则由我与金融业成功人士的访谈组成。这两个部分在每个章节里不是对等分布的。有的章节第一部分讲得多一些,有些章节访谈多一些。

金融业的功能和业务何止百种,以单人之力不可能一一涉及,不然这本书就变成了金融百科全书了。我只能根据本人有限的理解,选择性地挑选一些重要话题。我希望能够借助众多成功人士之力,将一个真实、全面的华尔街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我相信当五星红旗“飘扬”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空时,当华尔街变成“长城街”时,当传统的华尔街崩塌后,我们仍然能够从华尔街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感谢那些给予我大力支持与帮助的家人和朋友。他们是我的父亲阎薰南、母亲吴萍、妻子赵妍博士、布南迪斯大学的Laarni Bulan教授、Sanyal Paroma教授、Blake LeBaron教授、Gary Jefferson教授、孙笑乐女士、哈佛大学金李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商务印书馆刘祚臣编辑和王艺博编辑、澳大利亚政府经济学家Jan Lee先生、陈曦律师、卢菁菁律师、余方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麦秋林女士、美国CRAI公司的王昀辉女士、摩根斯坦利的张峰博士、道富环球投资管理公司的刘莹博士和徐宜宜先生、花旗集团的刘波博士和夫人程晓琳博士、黑石集团的白华懋博士、徐彦龙博士、奥本海默基金公司_的李山泉先生、Sterne,Agee & Leach公司的JamesLee分析师和周加文先生、Brattle集团的周斌博士、法国银行集团Natixis的Peter Zhuang博士、切尔顿投资公司的John Shen先生、IJC合伙人有限公司的Kyle Ramkissoon先生、Matrix资本管理公司的吴鹏先生、彭博公司的Jenny Gao女士、前雷曼兄弟的韩振先生、TESC公司的熊珏女士、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赵振宇分析师、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固定收益部首席运营官Steven Saperstein先生、Richard Greenwood董事总经理、Arvind Rajan董事总经理、Theresa Miller女士、瑞士联合银行的杨竞双博士、中国香港渣打银行刘迪凡先生、PIMCO的顾怡宁女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常宁女士。

我还想衷心感谢我以前所在的公司——千年合伙人有限公司(Millen—nium Partners LLP)的同事,Jenny Liu、Xiaomei Qian、Richard Ran、DavidPorter、David Rosen和steve Armatas,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我还由衷感谢公司的慈善基金会在中国同事的共同倡议下为“5·12”大地震灾区捐赠了6万美元。

谨以此书怀念刚刚离我远去的祖母戴慧芳女士——您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2009年5月

美国新泽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反思华尔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志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67423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7.125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18:52